天涯书库 > 千古之谜 > 《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涣吗? >

《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涣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寥廓江天,嵯峨大山,相映成趣,引起诗人无限遐想,于描绘大自然的壮美之中,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同时,这情景交融、富于哲理的诗篇,又时时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千百年来,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几乎老少皆知。可是,它的作者又是谁呢?

也许,许多读者会脱口而出:王之涣。不错,当今流行的唐诗选本,多将王之涣作为《登鹳雀楼》(以下简称《登》)的作者。其所本大约可追溯到1000年前。最早将《登》列为王之涣作品的诗文集是宋太宗时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奉敕编纂的《文苑英华》(《登》载于该书第三百一十二卷)。

它共计1000卷,辑集了南朝梁末至唐代的大量诗文,为以后问世的《古诗纪》、《全唐诗》等重要总集所取材。因是圣命所遣,纂集者自不敢等闲视之,所以它的权威性大,深得世人青睐。当然,内中舛误亦不在少数。南宋彭淑复,清人劳格先后撰书为之勘误。但《登》诗为王之涣所作,并无人怀疑。北宋阮阅所编《诗话总龟》卷十五:“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僧、畅(诸)诗最佳。王云‘白日依山尽……’”南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八十一卷,收录了1000余位唐代诗人作品及相关本事。其中第二十六卷“王之涣”条载有《登》诗。

自宋以后,一般都以《登》为王之涣诗。似乎《登》为王之涣所作,是确定无疑的了。

孰不知,《文苑英华》问世100年后,著名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撰就《梦溪笔谈》。其中第十五卷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王文奂诗曰:‘白日依山尽……’”李益,大历进士,生于唐天宝七年,卒于唐宝历三年左右,与贾岛、韩愈同时。王文奂为谁,沈括不记,今亦无从考究。彼时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古今诗话》所录,亦与《梦溪笔谈》同。《古今诗话》,有的版本作“王文奥”(见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奥疑为“灸”之误。可以想见,彼时鹤雀楼上题有王文矣的诗,是实实在在之事。司马光在《司马温公诗话》中说:“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漂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鹤雀楼王文美、畅诸二诗……。”(美,似为矣之误)。倘依司马温公之说,在鹳雀楼上题诗的王文奂,因文名不昌而为时光漂没,其诗作也被改记在王之涣名下,至使后人以讹传讹。这样,《登》的作者,不是王之涣,而是王文奂。

然而,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国秀集》却另持异说。《国秀集》,太学生芮挺章于天宝三年编选,凡三卷,录有自唐玄宗开元以来至天宝三年的30多年间优秀诗作218首,皆芮挺章同时诗人之作。此书卷下选有王之涣三篇:《凉州词》二,《宴词》一。独无《登》诗。而该诗却以《登楼》为题,列在处士朱斌名下。芮挺章身为国子生,选同时人之诗,且王之涣又非无名之辈,芮当不至于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晚唐、宋初,《国秀集》曾一度浸藏,不为世人所知。北宋元祐三年,龙溪曾彦和为之跋云:“《国秀集》三卷,唐人诗总二百二十篇,天宝三载,国子生芮挺章撰。……此集《唐书。艺文志》,洎本朝《崇文总目》皆阙而不录,殆三馆所无。浚仪刘景文,顷岁得之鬻古书者,元鬻戊辰孟秋,从景文借本录之,困识于后。”显然,《国秀集》得以传世,多亏了曾彦和。朱斌九泉有灵,定会感激这位晚辈后生的。只可惜,《国秀集》再现之际,《文苑英华》业己出世百年左右。彼时,李昉等无缘得见此书,不录朱斌也就不足为怪了。

南宋洪迈所编进御本《万首唐人绝句》,凡百卷,10477首,采自唐代诸家诗文集,为唐人绝句之总汇,但编次乱,遗漏多。于是,明万历丙午年间,赵宦光、黄习远在原选本基础上进行整理、增补,为现存绝句总集中较好选本。该书第二卷,选王之涣《送别》一首,朱斌一首即《登楼》。所以,该诗作者为朱斌说,是言之成理的。

那么,《登》的作者究竟是谁呢?王之涣,王文矣,还是朱斌?多少年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人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清代季振宜《唐诗》基础上搜遗补佚,修纂成九百卷之巨的《全唐诗》。内中第二百零三卷,录有朱斌《登楼》,并注云“一作王之涣诗”。第二百五十三卷收有王之涣《登》诗,亦注云“一作朱斌诗”。这种别出心裁的作法,审慎自然是审慎的,但是,这桩千百年来的公案,却至今也没有断清。(龚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