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鲜卑帝国传奇 > 慕容垂之死 >

慕容垂之死

第四十四章 慕容垂之死

参合陂的失利让慕容垂悔之不及,为自己的自负和轻敌付出惨痛的代价,很快慕容垂从懊恼之中清醒过来,决定再次征伐北魏。朝臣们是持异议的,只有慕容德和他灵犀相通,“虏(指魏国)以参合之捷,有轻太子之心,宜及陛下神略以服之,不然,将为后患。”慕容德说得很清楚了,北魏已经不再把大燕的皇储慕容宝放在心上,如果您再不去征服他们,未来的燕国必定会受到欺凌。

慕容垂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死后,慕容宝挑不起大燕这副重担。燕国三面受敌,南有晋国,西有秦国,北有魏国。他不担心晋秦两国,晋国北伐每每虚张声势,雷声大雨点小,往往不了了之。秦国地处关中,在他的西面既有吕光的凉国,乞伏部的西秦,鲜卑的吐谷浑,又有大大小小的各族政权,晋国也虎视眈眈地盯着长安,姚兴自顾不暇,更不消说打他燕国的主意。而拓跋珪的魏国却不同,北方各族均被其征服,势力遍布草原大漠。参合陂之战后,拓跋珪不会满足做他的草原之鹰,从他拒绝接受燕国封王,早就可以看出他野心的端倪,若其南下,大燕首当其冲。慕容垂后悔自已当初太轻视他了,不过那时也没办法,西燕慕容永不得不除,丁零人不得不讨,以致于养虎为患。现在后悔来不及,一旦自已撒手归天,慕容宝决不是拓跋珪的对手,自己就是拼了老命,也一定要击败拓跋珪,让子孙后代不再忧虑。

参合陂的惨败让慕容宝声望大跌,“燕太子(慕容)宝耻于参合之败,请更击魏。”慕容垂不会让这位活宝再去丢人现眼,他要御驾亲征,当即着手进行军事调动。参合陂之战,燕国主力精锐损失殆尽,只得征召地方部队。慕容垂让清河公慕容会录留台事,代高陽王慕容隆镇守龙城(今辽宁朝陽),陽城王兰汗代长乐公慕容盛镇守蓟城(今北京)。下诏调动慕容隆和慕容盛的龙城、蓟城精锐甲兵集结到中山,准备再次大举攻击魏国,报参合陂兵败之耻。慕容隆的龙城甲兵阵容齐整地进入中山,燕人低落的士气总算稍有振奋。

公元396年,北魏登国十一年三月,参合陂大战后的第四个月,慕容垂留下慕容德守中山,亲率大军北征魏国。慕容垂深知自己兵少,只能出奇制胜,所以他不从马邑和幽州出兵,直接引兵西奔太行山,也不走太行山已有的隘口,翻越青岭(河北易县西南)到达天门,下令军士凿山通道,艰难地翻越太行山,偷渡桑干川向猎岭(在今山西代县东北夏屋山)进发。慕容垂令慕容农和慕容隆为先锋,突袭平城(在今山西大同)。燕军的奇袭战术取得成效,兵临城下,魏国平城守将拓跋虔才得到消息,仓卒出战,命丧桑干川。魏军于是大溃,燕军攻克平城,尽收魏国部落三万余家。慕容垂率得胜之师北上,命慕容宝和慕容隆为前队,直指云中。

拓跋虔,拓跋纥根的儿子,少以壮勇知名。从小苞随拓跋珪征战草原各部,屡立战功,复国后,赐爵陈留公。拓跋虔姿貌魁杰,武力绝伦,拓跋魏国第一虎将,力大无比,嫌平常的槊(长矛)又细又短,改成大槊后犹患其轻,刃下缀铜铃。他使的弓力是常人的数倍,北魏历代朝廷都把他的硬弓存在京都平城的武库中做为纪念,让后人瞻仰。拓跋虔临阵杀敌,以槊刺人都要高举过头顶。史书中记载一则故事赞叹他的勇猛无敌,一阵激战中,他曾经一只手把大槊插在地上,驰马伪退,敌骑争着围上来拔槊,丝毫不动。拓跋虔引弓射之,一箭杀二三人,摇槊之徒亡魂而散,拓跋虔从容地令人取槊而去。每次征讨,冲锋在前,“先登陷阵,勇冠当时,敌无众寡,莫敢抗其前者。”就是这样一员无敌的虎将一阵为燕军所杀,拓跋珪听闻拓跋虔的死讯大惊失色,哀伤恸哭,又闻慕容垂亲来,燕军前锋逼近云中川,震惊恐惧,一时不知所措,欲弃盛乐北逃。“魏王震怖欲走,诸部闻(拓跋)虔死,皆有贰心,不知所适。”

燕国的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但上天再度葬送了慕容鲜卑。慕容垂的大军途经伤心地,“(慕容)垂之过参合陂也,见积骸如山,为之设祭,”面对大堆大堆的白骨,有多少是燕军将士的父子,或者是他们的兄弟,哀伤之中,士兵们伏倒身躯,捶地挠土,撕心裂肺的哭声一片,“军士皆恸哭,声震山谷。”

慕容垂悔恨交加,看着香气缭绕在静谧山谷中的森森白骨中,这十万士卒儿郎,王公校尉是十余年来跟随自己破苻丕,围滑台,灭丁零,复兴大燕,擒杀慕容永的鲜卑人中的豪杰英雄,一朝化为十万具骸鼻,如何不让人心痛、叹息。想自己十三岁带兵,近六十年军旅生涯,经历战阵无数,生平未尝一败,临到风烛残年,竟让自己亲历失败带来的惨痛,悔不该让太子慕容宝带兵,铸成大错,对不住为自己、为大燕出生入死的鲜卑儿郎,慕容垂惭愤呕血,由是发疾。

慕容垂病重,可他知道自己断不能停军不前,否则前功尽弃,他乘坐马车继续指挥燕军前进。在平城西北三十里处,实在坚持不下去,这次打击对这个风烛残年的古稀老人太过残酷。慕容垂体验到英雄暮年的悲伤,他出生于战火纷飞的辽东,那一年,慕容鲜卑打下了宇文部的国城,他一生不停的征战,到老也未停息,为先人的祖业复国,为后人的基业打拼,如同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不以贼遗子孙”,慕容垂囊中的军事智谋取之不尽,可是人若死了,再多的智慧也倒不出来,该是多么的无奈与哀伤,他不会恐惧死亡,担心的只是慕容鲜卑和他的子孙。若上天再给一年的机会,他会不会征服草原和大漠呢?

历史不能假设,慕容宝等前锋听到他病重的消息,皆引兵还。原本投降的魏国部落中有人得到慕容垂死亡的消息,偷偷叛逃至陰山,向拓跋珪报告慕容垂的死讯“(慕容)垂已死,舆尸在军。”拓跋珪大喜,整合三军,率大队骑兵向南转进,欲追击燕军。可慕容垂根本没有退兵,驻军于平城,大兴土木,兴筑燕昌城。拓跋珪上当受骗,以为报信的人说谎,急忙引兵还屯陰山。

燕军这才东还,行至上谷之沮陽(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慕容垂终于弃世而去,时年七十一岁。慕容宝秘不发丧,至中山,才下令举哀,满城鲜卑人如丧亲生父亲,哭声一片。太子慕容宝即皇帝位,改元永康,追谥慕容垂为成武帝,庙号世祖。

慕容垂为战争而生,在战争中死去,是慕容鲜卑当之无愧的战神,他为鲜卑慕容部征服中原,复兴灭亡的燕国,先后战败东晋的名将之星桓温和谢玄,两次阻止东晋的北伐,让汉家的英雄们只能临河叹息。外表的敦厚难掩深藏于内心的霸气,慕容皝没有看错他这个儿子,慕容垂成就了大燕的王霸之业。对于天王苻坚来说,慕容垂是伪君子,对于东晋诸将和拓跋珪来说,慕容垂是最可怕的敌人,对于慕容鲜卑来说,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他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代名将。

慕容垂的死无异于泰山颓塌,栋梁轰然倒地,这所由不断的军事胜利支撑起来的慕容燕国的大厦还能坚持多久呢?

参合陂的胜利以及慕容垂的死让北魏国看到入主中原的希望,拓跋珪加快王朝封建化的进程。七月,他在汉人的帮助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改元皇始(皇朝开始之意)。北魏的汉人集团大力支持拓跋珪南下,与中原各族争正统。张衮之弟张恂向他献上南征策:“金运失御,刘石纷纭,慕容窃号山东,苻姚盗器秦陇,遂使三灵乏响,九域旷君。大王树基玄朔,重明积圣,自北而南,化被燕赵。今中土遗民,望云冀润。宜因斯会,以建大业。”现在天下大乱,自晋亡之后,刘渊、石勒、慕容俊、苻健、姚苌先后称帝各自建国,旋败旋兴。他们都不是一个中原百姓期盼的真正皇帝,陛下自代北起兵,自北而南,攻取燕地和赵地,正可成就大业。拓跋珪很高兴,拜张恂为中书侍郎,参赞军事,与张衮一道帏幄密谋,准备南下中原。

正当北魏紧锣密鼓调兵遣将准备讨伐燕国的时候,燕国新君慕容宝却做了三件愚蠢的事,在父亲尸骨未寒之际指使慕容麟杀害曾经建议废掉自己的小段后,而后受长乐公慕容盛和慕容麟的挑唆,违背先帝慕容垂的意愿,放弃“多材艺、有雄略”的庶子慕容会,改立“美姿貌,而蠢弱不慧”的嫡子慕容策为太子。

慕容会与慕容盛同年所生,均是慕容宝的庶子,慕容盛稍大几天。由于慕容宝的嫡子慕容策不怎么样,没什么水平,一直没有立世子。慕容垂看中了慕容会,慕容宝北伐魏国时,让慕容会代替管理宫中、府中的事务,“礼遇一同太子。”慕容垂伐魏,配给慕容会优秀的佐僚属官,留镇燕之旧都龙城,委以东北之重任。临死时,更是留下遗命,让慕容会为慕容宝的世子。可见慕容垂吸取了燕国皇室历代嫡庶子之争的教训,不立嫡子立庶子,一改“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让最优秀的人才做皇帝。他的苦心并没有被宠爱少子的慕容宝接受,庶长子慕容盛认为论嫡,皇位该是慕容策的,论长,皇位该是他慕容盛的,以居于慕容会下为耻,极力迎合父皇的意思推崇慕容策,正合慕容宝心意,大悦,征求慕容隆、慕容麟等人的意见,慕容麟不怀好意,大加赞同。十一岁的慕容策被立为皇太子,眼见唾手可得的皇位飞了,慕容会能高兴吗?改立皇储为燕国的动乱埋下伏笔。慕容宝继续出昏招,为应对北魏的进攻,解决因参合陂之战造成的兵源紧缺,慕容宝下令“定士族旧籍,分辨清浊,校阅户口,罢军营封荫之户。”

杀母、改变慕容垂生前指定的太子人选,必定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恐慌,而“辨清浊、罢封荫”的政策则遭到汉人豪强和鲜卑贵族的强烈抵触。燕国的豪门大族由两部分人组成,一类是鲜卑贵族,包括慕容部、宇文部、段部及其乌桓、屠各族的贵族。虽说燕国入主中原较早,中原的典章制度施行也有段时日。可慕容鲜卑毕竟是由林地和游牧民族进入农耕之地,由于历代燕国皇帝粗放型的管理(当然这种粗放型的管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们都残留着军事氏族制的习气,加上连年征战因军功赏赐和抢夺来的人口,手下奴隶成群。第二类人,汉人士族豪门。中原地区的汉人经过八王之乱后的频繁战乱,也都以家族为中心各建坞堡,圈地聚民。这两类豪强的手下都聚集了大量的奴仆和附户农民,他们以军营封荫为借口,将更多的人口纳为自己的私产,国家将其称之为军营封荫人口。参合陂之战,皇室和朝廷控制的士兵被魏国屠杀活埋了近六万人,兵源严重不足,因此慕容宝下狠心清校豪门的人口,以增加兵源。如此一来,触动了贵族豪门的根本利益,也造成附属农民生活动荡,所谓与民争利,势必激起他们的强烈不满,“由是士民嗟怨,始有离心。”。如果这项政策放在太平时期,还可以说是抑制豪强势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大敌当前,一切以团结稳定为前提的局面下,慕容宝不思团结任何可以团结的人,反而做了三件伤害国人感情的事,引起人心的分裂,燕国很快为慕容宝的各项政策付出惨重的代价,(上下离德,百姓思乱者十室而九焉)。

慕容宝为应对北魏的南下,重新调整燕国的军事部署,将全国分成四大战区,以范陽王慕容德为都督冀、兖、青、徐、荆、豫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冀州牧,镇守邺城;辽西王慕容农为都督并、雍、益、梁、秦、凉六州诸军事、并州牧,镇守晋陽;长乐公慕容盛为司隶校尉,镇守中山;宜都王慕容凤为冀州刺史,镇守信都。应该说他的部署没有什幺太大的问题,慕容德、慕容农、慕容盛、慕容凤都是燕国赫赫有名的战将,他用本朝第一名将慕容农镇守北疆第一道屏障足以与北魏一较高下,然而局势的进展却让他大跌眼镜。

慕容农带领所统属的几万口部曲前往并州,这时简单提一下,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部曲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魏晋南北朝时指家兵、私兵,豪门大族的私人武装。如果对照西欧的封建社会,我们会发生庄园和与之适应的骑士时代在中国好象没有,当然是有的,最明显的便是魏晋南北朝,只不过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比西方强大,只有这一段时期,皇权稍弱。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行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世兵制创立于三国,盛于西晋,东晋南朝逐渐衰落。所谓世兵制,就是将士兵全家从普通百姓中抽离出来,使其脱离民籍,集中居住,变为军籍,除了士兵本人终身为兵外,其家口世代亦须为兵,士死,其寡妻遗女也要配士家。服兵役成为一部分人的特定义务,这部分人称作士,其家成为士家或军户。也就是说只要你当上兵,要当一辈子兵,世世代代都是军人。中原的世兵制与游牧民族的部落贵族一经结合,特征更加明显,慕容农带几万口人去并州上任就不难理解。我们慢慢解读下去就会了解,孝文帝汉化改革前的北魏是典型的西欧的那种封建社会,北魏入主中原之后进行的征战就是骑士战争。

并州一向缺乏粮食储备,这一年又正赶上下霜较早,百姓无法供应这么多人的粮食。慕容农对边境的少数民族部落不放心,派遣各部护军分头监视他们。从此,汉人胡人对他深怀怨恨,有人暗地里偷偷地出塞,要求北魏出兵。

八月,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北魏各部落征集步骑四十余万,南下中原大举伐燕,拓跋鲜卑的贵族们满怀憧憬和陌生踏上南征之路。魏军浩浩荡荡地进发,挟着遮天蔽日的征尘鼓行而进,南出马邑,跃过句注山,旌旗招展,迤逦两千余里。拓跋珪命左将军李栗将五万骑为先锋直指晋陽,另派封真等将领从东道出军都关,进攻燕国的幽州。

魏国大军兵临晋陽,引诱燕军出战。慕容农因城中乏粮亦想与北魏尽早决战,尽遣主力野战,燕军战败奔还晋陽。慕容宝新政的恶果显露,守将慕舆嵩(非慕容宝伐魏之战中的慕舆嵩)在城中豪强支持下投降北魏,紧闭城门拒绝慕容农进城。慕容农只得率数千骑兵向东逃走,北魏大将长孙肥穷追不舍,在潞川再败燕军,抓获慕容农的妻子儿女,燕军尽没,慕容农受伤,独与三骑逃归中山。

北魏夺取并州,拓跋鲜卑第一次进入中原腹地,拓跋珪倒也做得象模象样、有声有色,按照封建国家的样子第一次设置了朝廷办事机构,设置了刺史、太守、尚书郎等各级地方官吏,不拘一格提拔汉族人才,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的官职悉用儒生。“士大夫诣军门,无少长,皆引入存慰,使人人尽言,少有才用,咸加擢叙。”以中书侍郎张恂等汉人为诸郡太守,招抚离散,劝课农桑,并州由是大安。

向来战无不胜的名将慕容农被拓跋珪一仗打败,慕容宝大为震惊,在东堂商议对策,满朝文武竟然纷纷献策固守,无一人提议主动出击,可见当时后燕与北魏的军事力量对比和参合陂战前完全倒换过来。

中山尹苻谟主张凭险守关,距敌于太行山和长城隘口。他认为魏军人数众多,力量强大,从千里之外前来作战,乘胜前进,锐不可当,如果放他们进入平原就没有办法再抵挡了,应当依据险要地形对付他们。”(今魏军众强,千里远斗,乘胜气锐,若纵之使入平土,不可敌也,宜杜险以拒之。”

中书令眭邃主张坚壁清野,“魏以骑兵为多,奔来驰往剽悍迅速,但是,他们在马上携带的粮草不过够十天左右的用度。我们应该命令各郡县把居民聚集在一起,一千户人家组成一个寨堡,深挖战壕,高筑壁垒,使原野上既无人迹又无粮草可取,等待他们的进犯,他们来到这里没有什么可抢劫的东西,最多不超过六十天,他们就会因为粮食用完而自行撤退回去。”(魏多骑兵,往来剽速,马上赍粮,不过旬日;宜令郡县聚民,千家为一堡,深沟高垒,清野以待之,彼至无所掠,不过六旬,食尽自退。)

尚书封懿同意尹谟的意见,反驳眭邃的意见说,“现在魏军有数十万人,这是天下最大的劲敌。居民即使修筑寨堡,也没有办法保卫自己的安全,这等于把兵马及粮食聚集在一起送给他们。而且那样容易使民心动摇、向敌人示弱,我看不如据守关隘,决一死战,这才是上策!”(今魏兵数十万,天下之掠敌也,民虽筑堡,不足以自固,是聚兵及粮以资之也。且动摇民心,示之以弱,不如阻关拒战,计之上也。)

赵王慕容麟不同意凭险守关,同意眭邃的意见,战术更加保守,竟让慕容宝固守中山。“魏军现在乘胜而来,气势旺盛,正面锋芒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我们应该全面地据守中山,等待他们出现漏洞和失策的时候再乘机反击。”(魏今乘胜气锐,其锋不可当,宜完守中山,待其弊而乘之。)

四个人正好形成两种拒敌方案,一种是凭险守关,拒敌于国门之外;另一种是坚壁清野打持久战。这是对付外来强国入侵的最典型的两种战术,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最后慕容宝采纳了第二种建议,并将军权交给慕容麟,修城积粟,坚壁清野,准备和北魏打持久战。

我认为,慕容宝采取的军事方案是最合理的一种,与士气旺盛的北魏军打野战必然失败,慕容农就是例子,除非战神慕容垂活过来。对于两种军事防御方案的取舍,军力弱的一方,往往采取第二种方案。对于燕国来说,第一种方案并不足取,并州已经丢失,太行山隘口众多,而且已经和北魏所共有,一旦被敌军突破一处,守关大军则有被切断后路的危险。多处设防,顾此失彼,西燕因之而灭亡,再加上魏军草原游牧民族,不善攻坚城,慕容麟的固守中山、坚壁清野实在是上策。

燕国的持久战能够拖垮北魏大军吗?请看下集,“虎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