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中华上下五千年 > 初唐四杰 >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是初唐时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们以诗文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父亲王福峙多年在朝为官。王勃自幼聪慧过人,写诗作赋无所不能,并因此被称为神童。在十五岁那年,他趁右相刘祥巡察的机会,上书反对讨伐高句丽,并对唐朝的军事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刘祥看到王勃的文章后,觉得王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举荐给朝廷。十七岁时,王勃参加科举考试,因为成绩优秀而被授予散郎之职。此后,他受到的沛王李贤的器重,被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之后,王勃因为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而被逐出王府。

这件事让年少成名的王勃很受打击,于是他离开长安,来到蜀地漫游。蜀地秀美的风景使得王勃心情大好,但是,他仍然无法忘记仕途的挫折,他把内心的感受注入诗文之中,写出了很多抒情感怀的作品。

在蜀地游览三年后,王勃又回到了长安,之后去虢州做了参军。在虢州参军任上,王勃自视才气过人,根本没有把同僚放在心上,结果惹出事端,被判死刑。他的运气很好,恰巧赶上大赦,因此才保住了性命。第二年,朝廷允许他官复原职。可是,此时的王勃对仕途已经心灰意懒,他决定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再做官。他开始潜心著书,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就撰写了《百里昌言》十八篇、《合论》十篇、《唐家千岁历》、《周易发挥》五卷,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并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

公元675年春,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到洪州后,他正好遇到洪州都督阎伯屿重新修缮滕王阁后所举行的宴会,王勃写下了历代为人所传诵的名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也就是《滕王阁序》,其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不朽的名句。

参加完滕王阁宴会后,王勃继续南下,第二年秋天在广州渡海前往交趾。就在他憧憬与父亲相见时,却不幸溺水身亡。

杨炯,弘衣华陰(今属陕西)人。公元676年,杨炯参加科举考试,因为成绩优秀而走上仕途。公元685年,他与族弟杨神让一起参与了徐敬业发动的讨伐武则天的战争。公元690年,他在洛陽宫中习艺馆任教,两年后担任盈川令,并死于任上。杨炯一生写过很多边塞征战诗,表达了他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优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州)人,自幼与曹宪和王义方学习小学和经史,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公元654年,卢照邻出任邓王李元裕的王府典签。李元裕非常器重他,把他比作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公元667年初,卢照邻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离开四川后,他回到洛陽居住,后来得了风疾,搬到长安附近的太白山居住。不久后,他因为服食丹药中毒导致手脚残废。由于长时间受到病痛折磨,以及仕途上的失意,卢照邻最终投水而死。卢照邻擅长律诗,对推动七言古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代表作有《长安古意》等。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自幼便被称作神童,七岁时就写了下脍炙人口的咏鹅诗。成年后,他在道王李元庆府中担任幕僚,李元庆让他讲述一下自己的才能,他觉得炫耀自己的才华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便没有听命。此后,他被封为奉礼郎,又投身军旅,在西域边疆驻守很长一段时间。公元678年,骆宾王先后担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侍御史等职。武则天执掌朝政后,骆宾王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被投入监牢之中。公元684年,武则天将中宗李显废掉,自己称帝。徐敬业在扬州组织军队,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不知所终,相传他为徐敬业起草了《讨武氏檄》,将武则天骂得体无完肤。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终,相传他出家为僧,直到九十三岁去世。

初唐时期,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在诗坛占据着统治地位,“初唐四杰”勇于改革这种浮艳的诗风,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推动了唐朝诗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