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默克尔:一切梦想终将成真 > 失利后,转身再战 >

失利后,转身再战

从竞选本身来说,联盟党最终失败也并非完全出乎人们预料。

左右选民意愿的最大因素,就是选民的个人权益。对现代选民来说,家庭环境中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小,他们往往会将个人的权益作为衡量投票支持谁的标准,而且通常是在快投票时才做出决定,所以投票之前调查的民意和最终投票的结果大相径庭也不足为奇。

此外,候选人的人格魅力,在大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会成为左右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德国的这场大选中,施罗德和施托伊伯在电视上展开了一场公开的辩论,其中一个问题是,要两位候选人聊聊自己的妻子。施罗德将自己妻子现代社会女性的一面展露无遗,这让德国众多年轻女性芳心大悦;而对于这一点,施托伊伯却哑口无言。

参选党派一贯以来的形象问题也相当重要。对形象的评价,更多地仰赖长期支持某个党派的民众。民众对联盟党形象的认可,来自联盟党长期以来致力于德国国内统一、与国际合作以及欧洲政策法规的研究,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联盟党关注的问题也随之需要进行调整,此时的他们专心于德国经济和债务,以及国家安全等政治问题的研究。

在社会形势和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中,社民党没有及时转变政策,因此失去了大批选民:虽说联盟党随社会发展而变革了政策,但依然丢失了部分选民。尤其当德国的绿党登上政治舞台。这个最早以保护环境、反核和维护和平为己任的组织,迅速拉拢了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选民,据统计,绿党的崛起导致一半以上的选民更改了原来支持的党派。

由此不难看出,联盟党在总理竞选中落败是在情理之中。不过,施托伊伯和默克尔都对这场大选的结果感到很伤心,因为大选中联盟党的得票比之前提高了3.4个百分点,但全部得票率仅仅只有38.5%——这是1949年以来,联盟党得票倒数第三的数字。

社民党在这次大选中得票比联盟党多6027张,它将与绿党继续联合执政。在联盟党看来,这种联合执政的局面不会维持太久,但似乎局势并没有向他们想象的方向发展。

之前,默克尔全身心投入到支持施托伊伯参选总理的工作中,没想到又一次遭受打击,如何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是她此时亟须解决的问题。

大选的结果一出,默克尔没多少时间沉浸在失望之中,当天晚上,她就投入到了下一步的工作中。要想尽力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夺取迈尔茨的宝座,也就是成为联盟党议会党团的主席。

默克尔的这种想法使得她和迈尔茨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党内许多人也开始怀疑她这种做法的意图。但是,这丝毫没有干扰她要做议会党团主席的决定和行动。

议会党团主席的第一轮选举,是由党内全体议员投票得出,选票还没有统计,但从民意来看,默克尔当选的可能性最大。迈尔茨不愿意卸任议会党团主席,且态度非常坚定。党内唱票的时候,默克尔、施托伊伯和迈尔茨正在基民盟的总部对新旧主席接任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选票结果传来,和大家猜想的结果一致——默克尔当选新一任主席。迈尔茨则当场表示要求继续任职议会党团主席。

选举结果出来没多久,基民盟召开主席团内部会议,现场风起云涌,默克尔和迈尔茨进行了正面交锋。既然民意已定,主席团的其他成员都会尊重这个结果,大家对默克尔担任议会党团主席没有什么异议。唯独一个提出异议的便是迈尔茨,一方面,他认为应该将议会党团主席和党主席这两个职务分开;另一方面,他质问默克尔是否有能力做议会党团的领导者。

质疑声刚落,现场一片寂静,没人敢去触碰这枚炸弹。默克尔的态度很坚决,那就是坚持民意,她根本没有理会迈尔茨的质疑。会议室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一样。

黑森州州长科赫打破了这个尴尬,提议党团内部加设首席副主席这样一个职务,提供给迈尔茨,让他成为主席和主席团成员间相互沟通的一个绿色通道。

默克尔对这个提议没有表态,此刻谁退让一步,谁就好像失去了主动权,没人想在新班子组建之初就陷入被动境地,双方一时僵持不下。幸好,打破僵局的人出现了,他助了默克尔一臂之力,一把将她推上了议会党团主席的宝座,他就是施托伊伯——他特意从慕尼黑来到这里支持默克尔,为默克尔取胜添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最终,议会党团主席的人选尘埃落定。

实际上,从当时议会党团的情况来看,和默克尔站在同一个阵营的人并不多。要想得到这个主席职务,就要迅速笼络人心。其实,在大选之前,默克尔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她发现新晋的联邦议员都是些年轻人,几乎占了未来议会党接班人的1/3,因此那时她就开始重点关照这些年轻人。

然而,迈尔茨并不是一个容易打败的对手。首先,他在党内人气很高;其次,因为议会党团内的许多人并没有表现出支持默克尔的态度。党内推选党主席的标准,是要联盟党内的两个党——基民盟和基社盟的主席达成一致意见,双方都支持的那个人才能成为议会党团主席。根据民意和职权来看,有可能担当此职务的有3个人,即默克尔、施托伊伯和迈尔茨。最终,施托伊伯的选择成就了默克尔。

当选了议会党团主席,默克尔也没时间松一口气。2002年11月11日,基民盟召开党代会。这时,已经离大选过去近两个月了。默克尔清楚,大选落败后,党内的很多人对她有意见,把党代会的时间定在这个时候,也就是给大家一个缓冲的时间。虽说基民盟内部对默克尔心存芥蒂的人还有不少,但成为议会党团主席的默克尔权力大增,识时务的人都不会再发表什么激烈的言辞,主席的面子始终是要给的。

可想而知,在这种气氛中的会议必然没有什么活力,参会人员对默克尔的态度表面上看来都很得体,但心中并非真的那么尊敬。当天感冒的默克尔状态也不好,演说没有平日里那么振奋人心。不过,最终她还是以93.7%的高得票率再次成为基民盟的党主席。据说,投票选举时,有200多人还在休息,没能参与这次选举。

在政治对决中,有人赢就有人输,有人欢喜就有人忧愁。而这次事件里,最难过的无疑是迈尔茨。也许,这个结果在默克尔和施托伊伯的那顿早餐上就早已决定。迈尔茨坚持认为,他不是败在了实力上,而是败在了这两人的交易上——默克尔一定用当时的总理候选人资格换取了今日的议会党团主席职务。

这件事着实给了迈尔茨重重的一拳,生过闷气之后,他决定回击。

数月之后,他控告默克尔和施托伊伯没有按照大选之前党内定下的约定行事,即假如大选落败,迈尔茨、默克尔和施托伊伯3人应共同商定谁来担任议会党团主席,且最后人选不能违背3人中任何一人的意愿。

这是迈尔茨所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遗憾的是,他的控诉没能得到重视,因为那显然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约定。

最终,议会党团内部选举迈尔茨为副主席,起初他拒绝了,而在进行多方面的考量之后,他还是接受了这一安排,掌管党内很重要的几个方面,比如财政大权就在他手中。

虽不至于两手空空,迈尔茨也不见得多么兴奋,他也未因获权而开怀,因为他觉得这不是默克尔的决定,一定是格罗斯和施托伊伯对她施加了压力,她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松了松“绑绳”。

党内两个重要领导人心有间隙,到底会给议会党团带来什么问题?显然,问题一定会有,也自会产生可想而知的影响。默克尔以退为进,左右盘桓,终于如愿以偿坐在了心驰的位置。而她知道,这并不是所有事情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