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 > 再版译后记 >

再版译后记

不知道多少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回看自己曾经写下的文字,无论是随笔还是信件,只觉不忍卒读。基于这一事实,当编辑说需要一篇再版译后记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怕,因为这意味着必须面对六七年前的自己,而通常你所看到的都不会太令人满意。

可是理智告诉我:无论如何不情愿,该完成的任务总要完成。于是在经过重重心理建设之后,我鼓起勇气,打开了本书。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再读此书并没有产生常有的那种无地自容感,反而在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些之前未曾体会到的东西,与其说这是一次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阅读,不如说是一次再学习。

着手翻译的时候,还是北京奥运期间,而如今里约奥运也已经结束一个多月。这期间,世界的变化深刻而又明显。无论是微博、微信和各类app对我们生活的改变,还是中国GDP超越日本并逐步逼近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都可谓是翻天覆地。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A轮、 B轮、风口之类的新鲜事物,仿佛永远都与伯克希尔无关。在这样的情况下,芒格的经验是否仍然行之有效,听起来是个问题。

再次读完全书后,我得到的结论是:芒格永不过时。诚然,他本人也承认,预测哪个硅谷公司会成功是他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但请别忘记,这位90多岁的老人,一直以来坚持的投资原则之一是不买自己不了解的资产。如果此时此刻出现一个年轻版的芒格,有能力对高科技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那他的成绩一定会远高于普通投资者。毕竟,在芒格80多岁的时候,还有足够的魄力选择投资比亚迪,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比一切毫无根据的臆测都能说明问题。

前一版时我曾经告诉大家,如果读者想从中了解到芒格和巴菲特的具体投资操作方式,恐怕会失望。鉴于本次只是再版,原作者也没有调整内容,因此这句话仍然有效。只是随着自己年龄和资历的增长,关于这一点有更多的话想说。如果您知道芒格是谁,那就应该了解芒格从来不是以赚快钱而著称的投资人。伯克希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企业所做的事情与风投并无二致:看准有潜力但暂时缺乏资本的实体企业,注入资金,不干预管理层的日常运作,直至企业正常运作产生预期的收益。所谓股神,只不过是因为股票是他们参与一家企业的载体而已。芒格本人一直坚持领取很少的薪资,从来都看不上那些领着高额奖金的所谓华尔街精英,认为他们是未来市场的风险所在,这一点书中表达得很清楚,而金融海啸也验证了他的判断。

写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问,那阅读本书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在我看来,所谓投资技法都是“术” ,芒格的成功是因为他掌握了“道” ,并且在漫长的一生中坚持身体力行。无论是在经历了早年的丧子之痛,还是面对失去一只眼睛的事实,他都没有让悲痛影响到自己的判断,让一个悲剧变成多个悲剧。 90多年来他坚持阅读,不断思考,在此基础上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公平对待所有人,不因为自己的聪明而让他人蒙受损失,让自己变得富有以便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而不是自我享乐。这些可贵的品质散落在书中的各个章节,把它们串联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完整的芒格。我相信芒格粉都是人群中相对聪明的一群人,但如何像芒格那样做到聪明而善良,永远把做一个正直的人放在赚钱之前,就恐怕不是每个聪明人都能做到的。而这,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在翻译完本书之后,又有幸接触了另一本与芒格有关的书: Seeking Widsom:From Darwin to Munger。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完成了翻译,但未出版。纵然如此,我依然认为该书中的内容让人受益匪浅,十分推荐对芒格智慧充满兴趣的各位读者找来原版一读。

本次再版,修订了上一版中一些显而易见的错别字,但仍然不能保证30万字毫无纰漏,如有疏忽,还请各位见谅。

杨佳枚、方雷、王薇、姜佳、刘莉萍、乐怡、严尧… …感谢这些家人、朋友一直以来的陪伴,以及对于本书提出的宝贵中肯的意见。最后也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众出版中心主任曹沁颖女士耐心细致的协调工作。

邱舒然写于上海

2016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