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董明珠:倔强营销的背后 > 南京奔波,如鱼得水造神话 >

南京奔波,如鱼得水造神话

1992年秋天,格力电器的总经理朱江洪看到,格力空调在董明珠的运作下,在安徽取得了1600万元的销售业绩,而在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江苏,格力空调却仅有300万元的销售业绩,两地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朱江洪坐不住了,便亲自出马,到华东市场去看个究竟。

朱江洪首先到达了安徽。其实,朱江洪到安徽,本意绝不是考察安徽市场,而是考察董明珠。董明珠在安徽的所作所为都被朱江洪看在眼里,朱江洪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董明珠,只是两个人没面对面地进行过交流。朱江洪感觉,为了格力的发展,他应该与董明珠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朱江洪在安徽见到董明珠后,一切都朝着朱江洪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朱江洪感到,董明珠绝对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她的骨子里有一种超强的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如果假以时日,她一定能在格力电器担当大任,成就大事业。朱江洪当即决定,带上董明珠,一起去考察南京市场。

两个人很快到了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古朴而繁华,秀美而厚重,是一个宜居宜游的人间圣地。南京更是董明珠的家乡,是生她养她的地方。当两个人在调查格力空调在南京的销售情况时,所看到的是让他们感到非常尴尬的场景:新品牌“格力”已经启动一个夏季了,可江苏的市场上却依然摆着“海利”牌产品,在空调强势品牌“春兰”和“华宝”的市场攻势下,“格力”显得极其弱小,甚至处于毫无还手之力的境地。

这样的惨淡局面,简直让朱江洪哑口无言。他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光反映在素质和能力上,更反映在精神境界上。精神境界上的差距是致命的差距。有了格力空调在安徽市场和南京市场不同销售业绩这样一个比较,董明珠在朱江洪心里的位置就越发突出。

经过一番缜密的权衡,朱江洪决定,把整个江苏市场也交到董明珠手里,并希望她能在江苏这个最火爆的空调市场上为格力打开一个新局面,再创造一个让人心花怒放的“安徽神话”。董明珠理解朱江洪的良苦用心,欣然接受了公司老总交给她的任务。

之后,回到故乡的董明珠就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的开拓之中。从此,董明珠再一次把“能把梳子卖给和尚”的销售天赋发挥得酣畅淋漓。

南京是中国的“四大火炉”之一,加之整个江苏经济比较发达,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比较超前,是个极为理想的空调开拓市场。事实上,除了格力,春兰和华宝等其他品牌的空调,都在这里卖得非常好。

当时,财大气粗的商家对用户和厂家都颐指气使,显得非常神气。市场规矩仍然是先发货后付款,在商家的眼里,厂家与他们只能是能做就做,不做拉倒,没有商量的余地。

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董明珠沉着应对,付出了更大的努力。她不厌其烦地到处走访,耐心地介绍格力空调物美价廉等突出特点。对于积压着格力空调的商家,她继续跟踪服务,帮助营业员清货销售。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做客户的参谋,细心收集客户提出的意见,并付诸行动加以修改。

董明珠虽然在自己的家乡做空调生意,但很少回家去看母亲和孩子,有时偶尔路过家门,就随便看一下,很少待上一天。她把一切精力都用在了做好格力空调的销售工作上。

由于格力的牌子不响亮,在南京市场根本无法与春兰和华宝抗衡,董明珠要实现开辟新市场的目标,如同“虎口夺食”,难上加难。

为了打开市场,董明珠不厌其烦地到处游说,利用各种场合,树立格力的品牌形象。不久,太平商场成为她在南京的第一个突破口,实现了格力空调在南京市场的第一笔先款后货方式的交易。

在1992年底的某个订货会上,董明珠认识了江苏五交化总公司的业务经理。在董明珠的积极争取下,这家公司认真考察了格力空调,然后提出了做格力空调江苏全省总代理的计划。这家公司在计划中提出,在保证年销售额不低于1000万元的基础上,超过的部分格力要按照0.5%的标准,给江苏五交化公司以奖励。

考虑到格力在江苏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而江苏五交化又在江苏的商业圈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江苏五交化在销售格力空调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很多费用,即使格力拿出一部分利润奖励给江苏五交化,格力仍然能确保有钱可赚。于是,董明珠就力促老总朱江洪同意了江苏五交化提出的合作条件。

1992年12月,在典型的空调销售淡季,签约订货的江苏五交化第一笔就打过来200万现金。这是格力电器第一次收到这么大数额的订货款,因此,在格力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江苏五交化空调部也变成了董明珠在江苏的第二个上班地点。与此同时,董明珠还在厉兵秣马地等待着新年度的到来。

1993年,南京市场爆发了一场空调营销大战,大战的激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坐落在宁海路60号、入行不到3年的民营企业苏宁首先引燃了战火。它在商家普遍认定的空调旺季还没到来之前就抢先起跑。南京各大媒体上“要想夏天过得好,去到苏宁买空调”的广告铺天盖地。以当时华宝空调某个型号的产品为例,苏宁的广告价格为5562元一台,比一般市场的价格低了整整700元。广告一出,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4个月内,苏宁的空调销售额就突破了9000万元,横扫南京空调市场的70%。

对此,南京8家颇有名气的国有商场联手成立了“南京家电拓展协调委员会”联合降价,对抗苏宁,并且宣称:“8大商场主导着南京家电市场95%的销售量。”这8大金刚的营业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达数十亿元,他们推出的有些产品比苏宁报价还低100元,这也对苏宁形成了空前的压力。

苏宁再次应战,直接承诺他们的商品价格全城最低,消费者如果发现例外可支付差价。这一创举,让再次降价的苏宁在第一天就取得了日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的辉煌业绩。当年,苏宁成为中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激烈的“价格战”弥漫了南京全城,彩电、冰箱、小汽车等都成了促销活动赠送的礼物。价格战把空调价格打到了微利,商家卖一台空调扣去税收才赚几十元,而此前这个数字可能是千元以上。

面对这场激烈的价格大战,董明珠却始终按兵不动。她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静观空调价格的变化,不参加广告战,更不参加价格战。

当年6月,南京空调大战突然戏剧性地结束了。随着酷暑的临近,空调竟然出现了脱销现象。接着,南京所有的商场包括苏宁的空调售价悄然回升。人算不如天算,董明珠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地坐享其成,在空调出现脱销的时候,将格力空调全部以正常的价格销售一空。这一结果,让许多商家都目瞪口呆。

1993年,董明珠在南京的销售额达到了3650万元,相当于把格力上年在江苏的销售额提升了11倍之多,加上安徽市场的销售额,两地市场的总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销售业绩稳居全公司业务员之首,独占格力3亿年销售总额的1/6还多。从这一年开始,格力电器在江苏市场的被动局面被彻底打开了,董明珠在江苏市场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

1994年5月,中国空调史上第二次价格战开始,报纸广告所报出的空调价格低得甚至达到了让人心惊的程度。

这一年,空调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更加火爆。当时,全国的空调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台,加上进口货,将有700万台空调进入1994年的空调销售市场,而1994年空调市场的实际需求预测仅有200万台左右。在格力电器总部,滞销的空调把仓库和车间全部堆满了。公司上下都在强烈呼吁:赶快降价。

这个节骨眼儿上,朱江洪专门打电话征求已接管整个江苏市场的董明珠的意见。接电话的时候,董明珠因为被自行车撞了住在南京的医院里。她接到电话,第一反应就是请求朱江洪不要做出降价的决定。为了稳妥,董明珠马上离开医院,到南京的各大商场去考察。在考察的三天时间里,她亲眼看到的情况是:科龙降价千元,但销路仍不见好转。董明珠明白了,空调滞销的问题不是出在价格上,而是出在天气上。

董明珠相信消费者不会因为几百元的价差就不买格力空调,因为格力的质量支撑了这个价格。从自然规律来看,天气肯定会热起来。于是,董明珠顶住压力,坚决反对降价,将“宝”押在天气上。同时,还建议朱江洪把积压的货先发到信得过的经销商那里,缓解珠海总部的库存压力。朱江洪认同董明珠的看法,也采纳了董明珠疏散库存的建议。

最终,市场的复苏证明董明珠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6月过后,天气很快热起来。南京首先升温,空调零售市场再现火爆场景。苏宁的营业员一天开了28本发票,店铺一直营业到晚上10点。不到一周,南京市场上的各类空调所剩无几,一些小店积压了几年的存货也在几天内被抢购一空。

这一年度,格力的销售额达8亿元,终于与春兰、华宝并列为空调行业的“三强”。这一年,董明珠完成的销售额是1.6亿元,占当年格力总销售额的1/5。这个时候的董明珠,专门从事空调市场营销还不过三年。

董明珠在南京做格力空调销售两年多,几乎天天都在市场上奔波。空调大战硝烟散去之时,她决定回家好好待上几天,好好陪一陪母亲和孩子。结果,她回到家里,还未同孩子说上几句话,就突然接到公司的电话,让她速回总部处理经营部工作。在车站,儿子向董明珠摇着小手,脸上挂满了泪珠。汽笛长鸣之时,董明珠的眼泪再也无法抑制。

南京这个曾经生育、养育了董明珠的地方,再一次造化了董明珠,让她重新上路,成为格力行棋大局中的一枚不可缺少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