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坚持 > 人才,大将李一男 >

人才,大将李一男

人才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

——墨子《尚贤》

李一男的名字和C&C08万门数字交换机密不可分,可以说是C&C08数字交换机成全了李一男,也可以说是李一男成全了C&C08万门数字交换机……大凡成功之人,必有过人之处。

李一男1970年出生于湖南,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23岁硕士毕业进入华为工作。

李一男和郑宝用同在华中理工大学读书,他是郑宝用名正言顺的学弟。他在毕业的前一年,通过郑宝用的关系,曾经到华为公司来实习。当时的华为只是几百人的小公司,公司定位虽然清楚,但是一无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二无准确的用户市场预期。年少才高的李一男当时并没有把华为当作自己的择业首选,他的志向和很多少年班的大学生一样,那就是出国深造,以期夯实人生的基础,为将来的创业积蓄更大的能量。

李一男是怀着一走一过的心来到华为参加实习的。可是他加入到华为这个火热的团体后,就好像一块钢铁掉进了熔炉,他的才华,他的青春,他的理想,竟在这个几百人的小企业里迅速地开始升温……他发现,自己实习的华为公司真的非常不一般。

李一男初到华为,一位经理不无自豪感地告诉他:“华为不为资历,不排辈分,更不用拍领导马屁,一切唯才是用,而且骨干工程师的收入,两年后希望就能达到西方普通人的水平。”

任正非有一个绝不让“雷锋”穿破袜子,绝不让“焦裕禄”累出肝病的口号。这种实实在在尊重人才的口号,李一男初听起来便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企业需要优秀的员工,但如何使员工更努力地为公司工作?努力工作的原动力在哪里?任正非始终倡导一定要视员工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在薪酬待遇等方面应建立起一整套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努力付出的人获得相应的激励和回报。

任正非在一次讲话中这样说:“在薪酬待遇上,坚定不移地向优秀员工倾斜,让所有奉献者都能得到合理的回报,使那些不事张扬、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员工得到褒奖;作为领导,对默默无闻工作的员工不能默默无闻地看,要发现雷锋、善待雷锋、大张旗鼓地宣传雷锋,努力倡导一种‘使雷锋式的员工不吃亏’的氛围。只有这样,企业雷锋才会越来越多,企业正气才会越来越浓,企业氛围才会越来越好,企业发展才会越来越顺。”

任正非高瞻远瞩的眼光,不让雷锋吃亏的大气,让李一男这个年轻的大学生,一下子喜欢上了任正非这个人。李一男的心里已经有了一种感觉,那就是任正非绝非池中之物,一有风云起,应该是乘势欲化龙的大企业家。

李一男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也给任正非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李一男在华为实习的时候,他就被任正非委托,主持研发一个技术项目,任正非还决定为他购买一套价值20万美元的实验设备。要知道,在当时华为的财力并不雄厚,为一个实习生购买一套超过百万元人民币的设备,这几乎等同于最疯狂的冒险。

可是任正非力排众议,他就是看好了李一男。这套设备从国外进口到深圳后,由于市场突转直下,该项目意外搁浅,已经没有研究下去的价值了。从国外进口的设备作废,一百多万打了水漂。李一男只是个实习工人,他没有给华为创造价值不说,反而使华为惨遭了损失。

任正非对惴惴不安的李一男说:“年轻人搞技术开发,碰壁是常有之事,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取教训重新再来!”

李一男感动之余,对任正非很是服气和钦佩,李一男短暂的实习期结束,他回到学校,又去攻读硕士学位去了。

李一男毕业前夕,他的第一选择当然是出国留学,加盟华为或者留在国外发展对于年轻的他来说都可以等到学业有成之后再说,但是他在申请签证的时候却遇到了一点小麻烦。

任正非求才心切,华为公司通过华中工学院的老师联系到了李一男。在任正非和郑宝用的极力劝说之下,李一男最终放弃了出国的打算,于1992年加盟华为,当时的他只有23岁。

李一男人长得斯斯文文,甚至可以用“瘦弱书生”来形容。1990年的时候,如果不是李一男到华为公司实习,他就不会对任正非的豁达和大度有足够的了解,而凭华为当时的实力,想吸引李一男加盟确实有些费力。但换句话说,即使当初李一男没有立即加入华为,而是去把博士读完,然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脱颖而出做出一番成绩,也不会有哪家公司像华为这样给他搭建这么大的舞台。

华为公司借助了李一男的才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李一男借助华为公司的舞台,也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李一男在加入到华为的两天时间里,便火箭似的被任正非升任为华为公司正式的工程师。两个星期后,因为他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被破格聘为高级工程师;半年后,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华为公司最重要的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后,李一男因贡献突出,又被提拔为华为中央研究部总裁以及华为总工程师;四年后,27岁的李一男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并主管研发工作。

李一男不仅精于科研,富有领导力,而且对未来技术的趋势也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华为内部员工也惊叹:“李一男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华为的发展方向。”

任正非对李一男不仅非常赏识,而且非常喜爱。据李一男当时的秘书刘晓剑回忆,C&C08万门机开发时,李一男升任项目的总工程师,任正非几乎每天都过来看望李一男,除了嘘寒问暖之外,他对李一男的生活和工作也很是关心,甚至直接用“干儿子”来称呼。而李一男拥有的华为公司股权比例也一路攀升,最后到了仅次于任正非的第二位。

随着C&C08两千门局用交换机在市场上销售火爆,华为的业务也滚雪球般地越来越大。李一男和郑宝用现在成了任正非的左膀右臂,任正非为了完成华为公司更具有挑战性的一跃,便对他们下了任务,那就是集中公司一切财力和科研力量,向C&C08的万门机发起总攻。

想要研制C&C08万门机,公司的工程师数量明显不够用了。

任正非马上给公司的招聘部门下了命令:“一定要把社会上最好的技术人才充实到华为公司来!”

关于招聘,任正非有一段和人力资源部员工有趣的对话。人力资源部员工询问任正非华为公司招人的标准,任正非问:“如果邓小平到华为公司应聘,我们是否录用?”

人力资源部员工有的回答,能用,有的回答不能用。其实,这个问题任正非心里早就有答案: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人职的匹配,邓小平不是不能用,但是先要考虑清楚让他来干什么。

任正非深知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不管是管理、技术或者是销售人才,华为公司全都兼收并蓄尽力吸纳。

华为公司在任正非的指导下,已经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方法和手段,能够尽力招聘和吸引到优秀人才,华为公司更是常常不分场合、不分时机地争取人才。

有一次,邮电部要在西安召开一个程控交换机学习班,全国各地生产交换机的单位都将派技术骨干参会。任正非得到这个消息,心里大喜,他当即指示华为的招聘部门派出精兵强将,去参加这个学习班。

华为招聘人员来到西安,他们白天学习,晚上的时候便以交朋友的名义,到各个宿舍去串门,并和那些技术骨干去交朋友。其实是逐一去游说招聘。当时长春电信设备厂有一位技术高人名叫毛生江,他就是在那次会议上被华为员工招聘到华为公司的。

毛生江在华为13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曾负责过研发、生产、市场等方面的工作,先后担任华为研发部经理、华为市场部副总裁、华为高级副总裁等一系列职务,为华为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徐文伟也是被华为的招聘人员从其他公司挖过来的。徐文伟当时就职的公司算是深圳南山地区比较大的外企,华为公司就建在这家公司旁边。徐文伟到华为公司上班后,原公司非常恼火,他们通过当地派出所把徐文伟给抓了起来,在看守所关了一段时间。任正非费了很大的周折才将徐文伟救了出来。

华为公司还有很多从邮电研究所方面挖来的员工。这些员工每逢春节回家,任正非就给他们分派任务:回家高高兴兴过年的同时,一定要顺便挖几个前同事、引荐几个同学到华为来上班。而且任正非给能带来人上班的员工设置了一个“人才推荐奖”。

华为招人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到各地的高校去开招聘会。其中北邮、华中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学校都是华为的人才基地。任正非对人才始终持一种渴求的态度。1998年的时候,当时的教育部长听说华为公司正在进行人才垄断,他曾经让下属将当年华为录用的毕业生名单给自己拿来。他拿着那厚厚的一叠名单挨个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全国前20所重点高校计算机与通信专业的毕业生,有五分之一去了华为。由此可见,华为吸纳人才的数量确实已经到了让竞争对手震惊的程度。

任正非尊重人才,任人唯才,用高薪对待有功人才,他还给招聘来的人才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让他们多获奖,获大奖,尽可能的脱颖而出,早日成为专家。

1997年,郑宝用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2002年,刘平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时刘平还光荣地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要知道,这些奖项需要某些科技人员奋斗几十年才能够获得。而当时的郑宝用和刘平也都是三十左右岁的年纪,华为公司帮他们这么早就圆了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生的荣誉梦,这让两个人感动不已。

任正非本人从未主动参加过任何奖项的评选,他淡泊名利,将荣誉都给了公司的年轻人。再反观其他很多企业,通常受到的奖励都是老板一手包揽,他们与任正非相比,其境界高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