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国学入门 > 4.6 《天工开物》:人生也需要协调 >

4.6 《天工开物》:人生也需要协调

【《天工开物》其书】

有一本书被欧洲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它包括了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本书不是一个大官写的,而是一个乡野小官借自己的亲见亲闻而写的。这就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的一本书,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书中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尤其是详细记述了各种机械。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天工开物》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叙述了陶瓷、采矿、冶炼等的原料生产和制造过程,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科学技术巨著。

到了清朝,清政府兴起了文字狱。任何对清朝不满的书都会被毁掉,《天工开物》不幸名列被毁书籍当中。民国初年,有人在查找冶炼铜矿的书籍时发现了书中提到《天工开物》。他四下搜寻这本书,但是一无所获,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也就是说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彻底从中国消失,连知道这本书的人都没有。

后来这个人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了《天工开物》的日文版,后来又在日本的图书馆去查到这本书的英文、德文、法文版本。几经周折之后,他终于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了《天工开物》的明朝原刻本,然后按照这个刻本,在中国广为印行,《天工开物》才得以重见天日。

【《天工开物》名言】

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

解读:贫穷是多么悲伤的事情埃我想买材料加以验证,但是苦于没有钱,想与同行们讨论真伪,但是却没有场馆。

对做学问的人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如何静下心来写作,而是没有物质基矗连生活都没有着落的人,很难著书立说。但是宋应星这样一个乡野小官,俸禄微薄,却完成了这个宏大的工程,正所谓“又是这,事竟成”。这段写在《天工开物》序言中的话,成了后来的读书人有志者继续前进、自强不息的动力。

【《天工开物》故事】

厚积薄发,大书乃成

宋应星原是一介考生,他六试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而归。他看到那些纨绔子弟们穿着林罗绸缎,却不知道布从何来,读书人埋首书堆,不知道老百姓的疾苦,于是改变了志向,放弃了考试这条路。

不过六次考试却带给了他另外的收获:他六次赴京赶考,沿途见到了明朝地城的广大和民间生活的丰富。于是他游历大江南北,行迹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新疆等地。从东北捕貂到南海采珠、和田采玉,他无不向别人请教,这一点和郦道元很相似。

为了编写一本指导生产实际的书,他广泛调查了农业生产情况,并对许多农业谚语作了分析考证。例如,他记载的“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就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在《天工开物》中专讲蚕、桑、丝、棉、纺、织这一卷时,曾亲自数过每只雌蚕蛾产卵有300多粒,没有堆成一堆,而是自然均匀地铺撒在纸上。

为了弄清楚各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宋应星到榨油坊进行调查,了解到芝麻、菜子等16种油料作物的出油率,并把调查结果记入了《天工开物?膏液卷》里。

宋应星善于吸取前人的科研成果。他研究蜜蜂的生活规律时,参考了《蜂记》中记述的蜂王的作用,从而把蜜蜂的活动了解得一清二楚。

与其他的科学技术性著作不同,《天工开物》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而宋应星本人,也是一个善于向人学习、善于和自己相处的,懂得改变人生道路的人,懂的协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