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批判性思维工具(原书第3版) > 自我中心的两种模式 >

自我中心的两种模式

我们已经介绍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区别,现在开始讨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两种不同模式。两种模式都体现了自我中心思维用来实现目标的一般性策略,或者说体现了获取权力的非理性方式。

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权力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感觉到自己享有一些权力。如果没有权力,我们就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没有权力,我们将任人摆布。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行使某种权力,这与权力的大小无关。因此,获取权力对人类生活而言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或非理性的方式来获取权力,同时又可以利用获取的权力来为理性或非理性服务。

获取和使用权力的两种非理性方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我中心策略:

(1)控制其他人的艺术(直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2)顺从他人的艺术(间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目前,自我中心思维可以通过直接控制别人或间接顺从他人来满足我们的欲望。说得透彻一些,要么威胁他人,要么卑躬屈膝。它要么威胁弱者,要么顺从强者,或两者兼具。

这两种追求利益的方式都是非理性的,在本质上都是有缺陷的。两者都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思维基础上,都是认为自我中心者的需求比他人的利益重要得多。我们接下来将简要地探讨这两种非理性思维的模式,并列出来每个模式的基本逻辑。

在讨论这些模式之前,我们认为有必要提醒读者: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生活中的很多情况都涉及权力使用。然而,权力的使用并不意味着这一行为本身是不正当的。例如,在商业环境中,分层协议需要经理做出决定,也许员工不同意经理的决定,但有胆识、有气魄的经理可以要求行使决定权。事实上,无法行使职能权力的经理通常是无能的。经理要为完成任务负责,因此他们必须利用自身权力来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滥用职权以满足私欲。

行使权力已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权力行使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取决于使用者的动机和态度。因此,如果权力以合理的方式来服务合理的结果,那么这种权力行使就是正当的。相反,如果权力是被用来控制他人以实现私利,那么这种权力行使就是不正当的。

现在让我们转向非理性思维的两种主导模式,这两种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们的自我中心:

(1)控制性的自我中心思维:“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实现我的诉求。”

(2)顺从性的自我中心思维:“我可以通过取悦他人来得到我想要的。”

自我中心思维通过习惯或对现状的评估来选择具体的模式(见图11-7)。例如,它既可以通过取代上级,又可以通过取悦上级来实现它的诉求。当然,我们必须记住这些选择以及伴随这些选择的无意识思维。

图 11-7 自我中心思维所采用的策略无论何时,我们为了私利,进行自我中心思考,我们都是在努力控制或顺从他人。

1.控制性的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思维的两种功能当中,控制性的功能或者称为控制性的自我中心也许更容易被人理解,这也是我们本章的主旨所在。当我们用这种思维方式思考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权力的行使,让别人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做。因此,控制性的自我中心者通过武力、口头恐吓、威胁、暴力、侵略、权威和其他形式的公共权力来实现自身目的。这受到一种信念的驱使,即我们要想获得我们想得到的,就必须以一种方式对他人进行控制。即便是他们想要拒绝,我们也能控制他们,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当然,有时候,这种控制可能是微妙的或间接的,其表现形式也可以是温和的或不易被察觉的。

例如,要想了解生活和工作当中的控制性自我中心,我们仅仅需要去看看那些被配偶控制的人或者被父母虐待的孩子。其基本模式是,“如果别人不做我让他做的事情,那么我就强迫他去做”。想象一下酒吧里的一个人为了强迫他人远离自己的女朋友而对他人拳脚相向。表面看来他是为了保护她,实际上,他的目的可能是确保她不会与他人产生浪漫的关系,或者是让那人在同伴面前难堪。

对他人的控制通常会产生权力感和唯我独尊的感觉(见图11-8)。控制者通常狂妄自大,同时伴有自我欺骗和高度的伪善。对控制者而言,控制其他人似乎是正确合理的。控制者声称他们是为了被控制人的“利益”才行使权力。在行使权力和强迫他人服从的过程当中,控制者会产生一种自我确认感,而其他人必须为此承受无尽的麻烦、痛苦、折磨和损失。

图 11-8 控制性自我中心的推理元素

思维的心理结构是双向的,对于那些能成功支配他人的人而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像如果你认定你所做的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一样,那又为什么会去改变呢?因此,只要控制性的自我中心获得成功,它就会带来积极的情绪反之会产生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的产生通常是因为失去对他人的控制,这些情绪包括生气、愤怒、怨恨、敌意、对抗、抑郁和悲伤。设想一下虐待成性的丈夫,多年来他成功地控制着他的妻子。而当她决定离开他时,他可能会暴怒并杀了她,甚至杀了他自己。只要他认为他能够控制她,他就会感到满意。但当他不再能控制她时,他的非理性愤怒很可能导致他的极端暴力行为。

从以下这些例子来看,控制性自我中心者会将自己的非理性行为合理化:

“我知道的比你多。”

“因为我知道的比你多,我有责任负责。”

“如果我必须使用武力来做正确的事情,我应该这么做,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需要做什么。”

“如果我比你有更多的权力,那是因为我的技能和领悟力比你好。”

“我有权领导大家,我最了解情况。”

“你在做愚蠢的行为,我不能让你伤害自己。”

“我是专家,因此没有什么我需要知道或不知道的东西,你没有什么可以教我的。”

由于潜意识中的信念和观点,自我中心者的人际关系并不好,尤其是同类似的自我中心者或者是强大的理性思考者。无意识的控制倾向不仅会妨害人们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于早已学会使用控制性自我中心策略和技巧的人而言,它也会阻碍这些人的学习进程。

控制性自我中心者常常轻视知识。对于他们而言,以下列出的所有思想通常都是无意识的。而且老师和父母的非理性倾向也会让学生轻视知识,不重视学习。

“我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些东西对我没用。”

“这只是理论和抽象,我想要实践知识。”

“关于这个主题,我了解所有需要知道的内容。”

“这不在我的专业范围内,我永远都不会用到它。”

“我很聪明,如果我不明白正在学习的内容,这显然是教师教授的方式有误。”

“我之前总是取得好成绩,所以,在这个班我没有取得好成绩是老师的错。”

控制性自我中心的另一个标准是,我倾向于对他人施加比自身更高的标准。例如,尽管自身存在明显的缺陷却要求他人几近完美。举个交通堵塞中经常发生的例子:人们开车时总认为自己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没有人可以阻碍我”),然而自己却经常侵犯其他人的权利(我要进入这个车道,否则等着别人太糟糕了)。简而言之,控制性自我中心者期望别人遵守规章制度,而自己却有“权力”违反制度。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那些寻求控制他人的人经常侵犯别人的权利,自私和残忍是这些人的共性。规劝他们是很难成功的,因为他们会用大量的非理性伎俩来避免承担道德上的责任。

接下来,我们将展示服从性自我中心思维的逻辑,这种逻辑是一种通过依附于其他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来寻求权力和安全感。这并不意味着任凭人都通过顺从有权利的人来实现他们的诉求。他们可能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获取权利和自身利益。带着这种想法,我们接下来讨论这种服从性自我中心的情况。

2.服从性自我中心

如果控制性自我中心的标志是控制他人,那么服从性自我中心的标志就是战略上的服从(见图11-9)。在这种思考模式下,人们并不是通过直接的方式获得权力,而是通过服从于有权力的人间接地获得权力。他们通过服从有权利者的意志来达成私人利益。通过这种方式,服从性自我中心者间接地获取了权力。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如何奉承和操控他人。不可否认他们都是出色的演员,表面上他们对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表现出关切,而实际上他们只是通过其他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他们又必须通过这种行为模式将自己掩饰起来,因为他们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自尊。如果他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是通过服从别人而达到目的的,那么他们就很难会有满足感。

图 11-9 服从性自我中心的推理元素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模式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装作十分喜欢钓鱼(然而实际上很讨厌钓鱼),想借此让她的男朋友更喜欢她,这就是一种服从性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这个女孩服从于男友的意愿,因为她想达到特殊的目的(有一个显赫的男友,吸引他的注意,在这段恋情中享受安全感等)。即使这个女孩随时都会同意和男友一起去钓鱼,但是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尤其是当她确认了男朋友对她的感情之后,她很可能会拒绝这么做。根据服从性自我中心思维策略的特点,卷入这种思维模式当中的人最终会拒绝服从。

我们设想,有这种服从性自我中心思维模式的年轻女性,很可能最终会嫁给一个富有的丈夫,从而确保自己得到照顾、不用工作甚至不用付出就能享有奢侈的生活。但实际上,她可能会欺骗自己,让自己认为自己是爱丈夫的。然而,因为他们在感情上并不和谐,所以这种婚姻关系很可能无疾而终。

一种相似的倾向还体现于社会团体中。在很多团体的权力结构中,有人扮演着控制者的角色,其他人扮演服从者的角色。

大多数人则同时扮演着这两种角色,这取决于具体的情境。纳粹德国和法西斯主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同时培养控制者和服从者的绝佳例子。在这个体系中,几乎每个人都根据情况学习了两种自我中心的模式。这个体系建立了一个个体必须服从上级同时对下级享有绝对权力的等级制度。只有希特勒不需要服从于他人,因为他高高在上。理论上,在这个体系中,没有人会理性地劝说他的下级。这种模式是很清晰的:位低者服从,位高者控制。

在人类文明的大多数意识形态中,官方赋予的理性在人类生活当中的使用远比在法西斯社会多得多。然而,大多数的官方意识形态都是被过度粉饰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因为所有的社会都是有等级之分的,而且所有有等级之分的社会都有权力等级体系,因此,目前所有的社会都鼓励控制性和服从性的自我中心思维。

在一些工作情形中也会有等级之分。在很多工作情形下,人们被迫服从他们的主管,服从领导控制以赢得领导欢心、保住工作或得到晋升。

因此,服从性自我中心者通过自欺欺人来获得安全感、优越条件和个人满足。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将自己伪装成顺从、卑微、畏缩甚至心甘情愿。他们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以获得虚伪的自尊。

为了避免屈服于领导而产生的卑微感,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支持领导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服从可以解释为“他并没有强迫我,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

只要这种服从性自我中心获得了“成功”,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积极情绪,包括满足、幸福、愉悦等。然而,如果没有达成目标,那么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比如失望、憎恶、恶意、报复、憎恨、反感和敌意等。在不同的情况下,这种失败甚至会导致个体失去安全感,陷入恐惧、无助、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当中。

当失败时,相较于控制性自我中心,服从性自我中心者将会在内心深处更为严厉地惩罚自己,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痛苦。自我中心的感觉是自我中心思维的反映。因此,服从性的自我中心会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合理化。在感受负面情绪时,它会有一种病态的快感。

例如,一个女人认为她的丈夫应该解决所有不愉快的事情。如果丈夫让她从中做出某些决定,她虽然会同意但是会感到十分愤恨。她也许会有这种想法:“为什么要让我做出这些不快的决定?这是他的责任。我一直都在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他真的在乎我就不会让我做这些事情了。”

她并不认为这些消极思考是不合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很享受伴随这种思维而来的愤恨情绪。

服从性自我中心者总是跟控制性自我中心者相处得很好。这个观点可以在一个丈夫控制、妻子服从的婚姻关系中得到很好的阐释。妻子服从于丈夫的意愿,他可能要求她做所有的家务。反过来,丈夫或含蓄或明确地表示他愿意照顾她(扮演最基本的养家糊口的角色),因此对妻子的控制是合理的。即使妻子有时会反抗,但是她明白应该接受丈夫的控制。她劝慰自己她嫁给其他男人可能也不会过得更好,而现在这个丈夫可以给她带来舒适感。实际上,妻子之所以能够接受丈夫的专横跋扈,是因为她觉得代价是值得的。

所以,只要自己的愿望达成了,服从性自我中心者会感受到一种不健康的“成功”感。例如,一名雇员服从于言语侮辱自己的经理而获得升职。只要经理关心雇员的想法,给他提供他一直奋力争取的升职机会,雇员就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情绪。但是一旦经理不像之前那样关心雇员的需求和想法,那么这个雇员就会感到失去尊严,对自己向经理的服从充满怨恨。

服从性自我中心者与其他人紧密联系,他的感情、行为和想法都是由潜意识中的自卑感引起的。为了证明服从于其他人需要和意愿是合理的,个体就必须欺骗自己不如其他人。否则,就无法将自己的服从性自我中心合理化,从而形成不健康的想法和行为。以下几种无意识信念促使了服从性自我中心的发生:

■“即使我不同意,我也必须服从这种决定,否则的话,我将被排斥。”

■“为了得到我想要的,我必须要服从于那些比我有权力的人。”

■“因为我不聪明,所以我必须依靠他人来为我着想。”

■“因为我没有权力,所以我必须采用操控性的策略来让其他人帮我达到目的。”

自我中心思维的表现形式并不完全处于意识之中,这些信念是需要自欺的,否则大脑就会觉察到这些观念是偏离理性、不健康以及十分荒诞的。因此大脑加工有意识地对自我中心中不合理信念视而不见。思考第一个观点“即使我不同意,我也必须服从这种决定,否则的话,我将被排斥”,与这种无意识观点相对应的有意识观点应该是“因为我不了解足够多的情况,所以我无法做出决定。我不确定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但是我认为其他人比我更适合做出决定”。在现实中,这种意识层面的观点是大脑根据其他无意识的推理而产生的。按照这种逻辑,人就会不诚实地“同意这个决定,但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获取认同感”。

除了阻碍合理关系的建立外,这种服从性自我中心也阻碍了理性思维的形成,限制了人们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它通过大量的自我保护想法来达到目的:

■“我太笨了,学不会这个。”

■“如果我有什么问题,别人会认为我很愚蠢。”

■“我不像其他人那么聪明。”

■“不管我多努力,也不能做得更好了。”

■“我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我知道我学不会这个,所以也没有必要学。”

这种服从性自我中心和控制性自我中心相似,都会给个人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即使自己能独立完成某项工作,个体也会习惯性地向他人求助。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失败,这种服从性自我中心就会引起挫折感、焦虑感甚至是抑郁情绪。控制性自我中心是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需要掌握的东西,而服从性自我中心则是一直坚信自己没有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