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罗辑思维2:有种、有趣、有料 > PartⅢ 昏君的苦衷 >

PartⅢ 昏君的苦衷

网友点评

@庭前暮雨过Will:

这期并不是去为秦桧翻案,也不是去抨击赵构。老罗是通过这样一个1000年前的历史事件的人物分析,让我们去认真地、仔细地去了解当时他们做事的每一个原因。我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分析方法,来去了解其他时期的人物心理与他们所作所为的一个原因。看问题不能太消极或太积极,我不支持所谓的中庸之道,但是我们不能太片面地偏向于事物的单面。无论是历史定义的哪位人物,他都有各种的阴暗与阳光的一面,故事发展到今天,我们不用一味地在乎他们的好坏,而是要通过这样的一个历史事件去看到它背后引发的原因,是在怎么样的一个背景下引发出这样的一个历史现象。

赵构怕什么

一般一个故事都至少有两个主人公演对手戏,那跟秦桧演对手戏的这个人就是高宗赵构。那他是什么心态?你看,其实赵构的所有设计后来都奏效了。因为在历史上,人们都知道赵构是昏君,秦桧是坏蛋。因为秦桧权倾朝野啊,你看他父子俩人,他当宰相,儿子当枢密使。一个掌政权,一个掌军权,那还不挟持了皇帝啊,皇帝得怕他啊。

赵构构想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就是所有我为了保持住自己的权位而干的坏事,都是秦桧干的。我呢,就是人太好,糊涂,你们大不了叫我昏君。昏君又没什么了不起,反正我又不是坏人。所以你看秦桧临死的时候,赵构给他赐了八个字,叫“决策元勋、精忠全德”。什么意思呢?所有的决策你是首功,所有的坏事都是你干的,好事也是你干的。精忠全德,精忠就是精忠岳飞那个精忠,这两个字岳飞不配,我给你;全德,你看你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我就是糊涂,我以为你道德上是完人,我不知道你坏。

可是,你真以为秦桧有那么大的权力吗?大家想一想啊,在宋代之前确实经常会出现权臣把握朝纲,然后造反甚至是篡位的事情。可是自打宋太祖“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国策出来,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这种事儿吗?你去看宋代以后的历史,甭管是明朝、元朝、清朝,不管多大的权臣,皇帝想要丢弃你的时候,二指宽的条子就让你完蛋,管你是魏忠贤还是严嵩,都没有任何能力跟皇权博弈。尤其是当时宋朝的制度,军队是直接掌握在皇帝手里的,你宰相能翻出多大天儿去?

网友PK

@念古昔:

我觉得老罗所有说的都是一种猜测,而不是那个人或者那件事就是他所说的那样。他把秦桧也好,赵构也好已经定义成他思想世界的那个样子。有时候一个人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或者很笨的事,未必就是他这个人经过如何缜密的设计而出,而恰恰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然后被学者解读成极其高深莫测。为什么学者会有此种解读,是因为喜欢读史的人,他总是在面对书中一些高深莫测的人,形成的了一种惯性的思维。所以我认为老罗这个故事很好,但未必就是真实的。

所以,当时赵构其实最怕的是什么?根本就不是秦桧的权力。而是秦桧本人。高宗赵构在秦桧死后跟一个叫杨存中的心腹就讲,说秦桧死了好,我从此上朝的时候靴中可以不带刀了。什么意思呢?就是秦桧你爱怎么闹都行,我真正怕的是你秦桧上朝的时候,扑过来弄死我、掐死我。这我真怕。所以我为了防范你这一个孤独的肉身,我靴里要带一把刀。你看,赵构他把这盘局已经算计得有多好。

秦桧当时以为,你看我17年鞍前马后,给自己身上泼粪,帮你挡所有的事,给你当白手套,那我死了,你看我儿子秦熺这么白生生一小伙子,现在是枢密使,让他当宰相就完了。

绍兴二十五年,秦桧大概65岁左右,他快不行了,高宗赵构去看他。在古代皇帝“视疾”,你别觉得是领导到医院,提了个点心盒子和水果去关心下属,不是这意思。皇帝看你基本就是给你送终,你不死也得死。这个知识我是从看高阳先生的书得来的,所以皇帝“视疾”有的时候没安什么好心眼。

宋高宗去看秦桧的时候,秦爱卿长秦爱卿短的说了一大通。看完之后他就出来了,这时秦熺就问他说,你下面想让谁当宰相?高宗不阴不阳地讲了一句:此等事岂是卿能够干预的?丢下这么一句话就回宫了。

回宫当天晚上,二话不说让所有秦家人都致仕了。当天夜里一纸诏书出宫送到秦桧手里,秦桧一看,咯噔就咽气了。这就是秦桧的下场,就是立即被抛弃掉。当然此前赵构跟秦家其实有个约定,就是保你子孙富贵。所以后来虽然秦桧的子孙被剥夺了科名,但是还给他留了很多良田,所以秦家在经济生活上没有吃太多的苦,这也算是君臣之间的一个约定。

网友点评

@碧海睚眦:

费无极要害伍奢,凭他一个人能行?楚平王不想杀也没戏啊。岳帅也一样,高宗本来就不是正统继位,那是赵家实在没人了,他才当的皇帝,这皇位还是从张邦昌手上拿的。岳帅总在高宗面前提什么北伐中原,迎回二圣;你不想想徽、钦二帝要真回来了,还有高宗坐龙椅的份?皇帝偏安杭州已经很明显了,你总戳他软肋,高宗能不想杀岳帅吗?但这火总不能让皇帝亲自发吧,人家毕竟是有功之臣,秦桧只是办了的皇帝不能办的事而已……起码从高宗来看,秦桧是忠的……

其实高宗心里非常清楚,秦桧死了之后他一定要干一件事,就是一方面要把秦桧的班底给它清除掉,可是另外一方面他一定还要保持秦桧路线不变。那怎么办呢?就只好从秦桧的班底当中去选人,他就四处打听,终于打听出这么一件事。

说秦桧手下有两死党,一个叫董得元,一个叫汤思退。老太师快不行了,就把两心腹叫来托付后事。在病床前,一人给了一千两银子,这俩人非常紧张,老太师这是要干什么呀?这俩判断就出现差异了。董得元心想,这一千两银子不敢不接啊,你如果不接,老太师会觉得,你有二心吧?你看,我这快死了,你就不跟我亲近了,想叛逃啊?所以董得元就收了,而这汤思退呢?就不敢收,说老太师,您这个寿数还长着呢,慌着交待后事干什么啊?他就担心,我说我把这银子一收,老太师说你小子知道我快死了是吧?所以汤思退就没收。

后来这事儿就传到赵构耳朵里,赵构说,汤思退好样的,又是秦桧死党,又能执行秦太师路线,但是与此同时,秦桧死的时候还跟他不是一条心。所以秦桧一死就直接把汤思退提拔到相位。当然后来又提拔了另外一个人,就是跟秦桧一起害死岳飞的那个万俟卨[xiè],但后来这个人跟秦桧闹掰了。赵构说挺好啊,这个人跟秦桧一起沾过岳飞的血,现在既能走秦桧这条路线,又跟秦桧不是一起的。

做皇帝也有悲哀的一面

你看看,这就是君王之心。他在谋划天下这一盘棋的时候,所有的着眼点其实都是对自己权力的捍卫。那你说这个赵构太坏了,今天听你这么一说,原来以为他是昏君,现在发现他是个坏人,这人心思太毒了。但是,我读历史我就是读出这样的一种感慨,赵构又有什么办法啊?他能信谁呢?他为什么称孤道寡?就是因为他真的是孤寡一人,他没有人能够相信。

赵构这一生,碰到多次兵变。最早还有一次苗刘兵变*,就两个统兵的丘八啊,就指着他说:你下台!渊圣回来,你何以自处?就是在逼迫他啊。他动不动就遇到这种事儿,他相信的那些大臣,动不动就叛变。他可不像咱们干得不爽,我退休,他皇帝没法退休,他只要失去了权位,他就是个死。所以你说这种人,他跟囚徒又有什么区别?

小编补充: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是建炎三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宋高宗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一个人一旦当了皇帝,实际上他终生都处于一种战争状态,什么战争?就是一个人和所有人,和天下人之间的战争。

前不久我看到一份文献——《皇明祖训》,就是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专门编撰的一本书。他在其中一段告诫自己的子孙说,你们平时千万要小心周围所有的人,所有的亲信、包括家里人一个都不要信。要随时提防所有的人,你跟任何人说悄悄话的时候,卫士不能离开十丈远,他还举例说元朝有个皇帝就是被人这么弄死的。

然后他指示自己的子孙,说你们平时在宫中的时候,要耳朵天天听着街市上的声音,预先要做判断,晚上出来要夜观天象,平时在宫中要仔细判断周围到底在发生什么事儿。这还不够,在每个宫门处要养几匹快马,在城门的四周要多备几套鞍鞯,一旦听到动静不对,立即要逃走。不能喝酒,午后要少吃饭。

网友点评

@剑神一笑00001:

皇帝之所以一生都活在恐惧当中,其实是当时权力体制的结果。所谓“以天下为一己之私产业谁不如我”,失去皇位几乎就是失去生命。因而必须时刻把权力保卫战放在首位,而黎民百姓的生活基本不在考虑范围内了。民主体制则给权力的更替以更文明更人道的选择,因而不仅仅是百姓的福气,也同样是当权者的护身符。

@北平一九四三:

高宗给予秦桧权力,秦桧以声名狼藉为代价替高宗及利益集团聚敛和搜刮,高宗引导舆论将罪责完全推与秦桧,后秦桧暗卒,民怨稍解,在万民的期盼中找下一个秦桧继续替其服务,民众在一次次期望与失望中蹉跎,周而复始,读懂了高宗与亲桧的关系,中国的很多事就明白了!

朱元璋他老人家,就用这套话留给了他的子孙。从某种角度上说,你看了这段话你不觉得可悲吗?一个皇帝、一个掌握着所有人生杀大权的人,他其实终身都活在恐惧当中,他终身都活在和所有人的战争当中,没有一刻停歇。

所以我们穿越一千多年的迷雾,再去看着赵构这个人,如果我现在能看着他,我会发出一种情绪——悲悯。在传统社会的那种权力结构当中,其实没有任何人有选择,不管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是好是坏,是昏君还是明君,是忠臣还是奸臣,实际上他都没得选,或者说选择的余地非常少。

说完这个故事,感慨一下吧!我们今天这个有选择的时代,真好!

(本章社群编辑:杜若洋)

罗胖推荐文章:《朱元璋:心理咨询记录》

作者:张宏杰

推荐语:整个国家就是给皇帝提供服务的庄园,全体人民都是皇帝一家人的奴隶,一切制度的安排,都以皇帝一家人的利益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