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 01 不敢犯错的loser:嘉庆 >

01 不敢犯错的loser:嘉庆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有一个毛病,就是经常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断档,整整几十年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记载。比如说整个东汉历史,刚开始记载的是刘秀夺了天下,然后一竿子就插到了三国,没人告诉我们中间这200年发生了什么。

再比如说唐朝历史,安史之乱结束后,就一竿子插到了五代十国,这当中有100多年,发生了什么?历史教科书用四个字——藩镇割据——来概括。好像那100多年,只有一些诗人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政坛上发生了什么,则模糊不清。

再比如说清代,大家都对“康乾盛世”津津乐道,可是乾隆皇帝去世是1799年的事,然后历史教科书一竿子就插到了1840年,这当中足足有41年的空白,发生了什么呢?

这期间清代还有两个皇帝: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因为鸦片战争还比较有名,最倒霉的,就是嘉庆皇帝了。

嘉庆当皇帝当了20多年,但是好像只给大家留下了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似乎这个皇帝在龙椅上坐了20多年,就只是在捧着一个大“棒棒糖”边舔边吃。这棒棒糖是从和珅府里抄来的,所以他很幸福。但是,嘉庆皇帝真的度过了幸福而悲催到默默无闻的一生吗?

这不符合常理。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试图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更何况是一个手握大权的君王呢?所以嘉庆皇帝一定做了些什么事,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这个大坐标当中,他一定有着什么意义。

当然,对嘉庆一朝的研究,在历史学界也不是什么显学,所以没什么人搭理这20多年。直到我看到一本书,是历史学家张宏杰先生的《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写的就是嘉庆皇帝。

你看嘉庆皇帝多悲催,他的故事是附在他老子那么厚一本书的最后一章,作为一个配角出现的。可是这一章的题目,我觉得太有意思了,叫作《英明伟大到一事无成》。

一个皇帝如果一事无成,他怎么可能英明伟大呢?如果他果然英明伟大,又怎会一事无成呢?

乾隆皇帝的三年考察期

要想破这个谜,就得把时间的指针拨到1796年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是嘉庆皇帝登基的日子。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的登基大典通常是没什么看头的,因为新皇帝通常都是在老皇帝死后才能当皇帝的。国丧期间,民间尚且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更何况皇家自己呢?所以在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上,那些黄钟大吕“陈而不作”,因为老皇帝刚死,现在是全国服丧期间,皇帝不哭着登基就是不孝。

但是嘉庆皇帝没这个问题,因为乾隆皇帝这时候当太上皇了,所以他的登基大典是比较热闹的,至少是有音乐的,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的正月初三乾隆皇帝驾崩,这整整三年间,我们可以想见,嘉庆皇帝过的是什么日子。老皇上还在,大权不在他的手里。

而且,乾隆皇帝也是一个饱读史书的人,他知道太上皇没那么好当,唐太宗他爹李渊晚年当太上皇日子好过吗?唐玄宗做太上皇的日子好过吗?他太明白了,所以他防微杜渐,做了一系列的准备。

比如说,他原来为自己建了一座新宫,叫宁寿宫,但是他当了太上皇之后仍住在养心殿,其实就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皇权。连朝鲜使臣进贡这种小事,他都要跟使臣说,皇帝虽然换了,大事仍然是我办。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权力欲还是如此旺盛。

但是对于这个帝国来讲,也不能说乾隆皇帝做得没道理,他确实要留一个观察期。他想看看:原来的十五阿哥,我给他披上龙袍之后,到底会有一番什么样的表现?

在这三年期间,嘉庆皇帝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至少他对太上皇的孝心没的说。按照当时朝鲜使臣留下来的记录,嘉庆皇帝在老皇帝面前,眼神都不带离开一下的,老皇帝一高兴,他就跟着龇牙乐;老皇帝把脸一沉,他马上也不高兴,视太上皇之喜怒为己之喜怒,嘉庆在这方面做得是很好的。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嘉庆皇帝的皇后死了。做了20多年的夫妻,多多少少总是有感情的,但是嘉庆皇帝却做出决定,丧礼按照当时最简单的程序去办。皇帝仅仅辍朝五天,文武大臣仅仅穿七天素服。

嘉庆皇帝为什么这么做?因为80多岁的太上皇还在养心殿待着,老人最忌讳的就是死,而且忌讳一切和死有关的不吉利的事。所以新皇帝就特别担心这一点,即使到皇后的灵堂去,都是到了灵堂门口才换上素服,出了灵堂立即换上常服。而且他知道自己死了老婆,是个不祥之人,所以他尽量避开太上皇经常出没的那些道路。

太上皇也不傻,头脑精明得很,他派了和珅去查看小皇帝现在在干什么,有没有因为死了老婆而耽误国事。和珅回来报告说,新皇帝完全没有一点点悲伤的样子,天天在那儿批奏折呢!

这份答卷交上来之后,乾隆皇帝是很满意的。乾隆皇帝是一个孤傲的人,他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有“十全武功”: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并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号为“十全老人”。就是说,作为皇帝,他把什么都占全了,不仅高寿,文治武功也是一时极盛。

所以在这三年当中,乾隆皇帝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是不是所托非人?我选择十五皇子来接替这副担子,他是不是一个对的人?

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离开这个世间的时候,他心里是满意的。

兢兢业业的圣贤君主

嘉庆皇帝即位的时候已经36岁,年富力强,从体力到精力各个方面都是最巅峰的时候,而且他从小接受的就是最标准的帝王教育。乾隆皇帝子女众多,千挑万选才选中嘉庆,所以在性格、道德、能力等方面,嘉庆皇帝都是一时之选。嘉庆皇帝在他20多年的皇帝生涯当中,也确实当得起张宏杰先生给他的四个字的评价:英明伟大。

中国古代对一个圣贤帝王的所有要求,嘉庆皇帝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我们先说说他的俭,也就是抠。乾隆皇帝晚年的时候,对古玩字画有一种遏制不住的贪欲。在他临死之前,新疆叶尔羌地区发现了一块重达两吨的玉石,乾隆皇帝就命人速速运到北京。结果玉石还没运到北京,乾隆皇帝就驾崩了。嘉庆皇帝马上给押运的官员下了一封诏书,说不管运到了哪里,就地给我扔掉,我不好这口儿。通过这件事情,嘉庆皇帝向全国人民做了一个表态:他不好这些玩意儿。他的一生对声色犬马、珍玩字画都不屑一顾,甚至连玩,都是出于完成自己皇帝的使命。比如说他恢复了“木兰秋狝”,就是每年去承德打猎。这也是为了传承列祖列宗留下的打猎、尚武的好习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嘉庆皇帝一点儿都不喜欢打猎,只是象征性地比画两下,打两只兔子、两只狍子就收手,然后赶紧回去看奏折。

张宏杰先生在研究当中发现,嘉庆皇帝在“木兰秋狝”时的路线和时间完全是按祖制来的,就是说当年他爷爷、他爹走的哪条路,哪天早上几点钟出发,晚上几点钟收队,他也完全照着来。

还有一个“勤”的故事。清代皇室有一个经典的娱乐活动,就是看冰技,让一些太监以及从外面请来的艺人,在冻起来的湖面上表演花样滑冰。有一年冬天,嘉庆皇帝看完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办公场所,命人把当天的奏折拿来。太监跟他说,大臣们觉得天气这么冷,皇上又看了一上午表演,可能比较累了,就没有提交奏折。

嘉庆皇帝气坏了,他下了一道谕旨,申饬大小官员,说我天天起五更为这个国家操劳,你们居然因为天冷,还借口心疼我没有上奏折,让我没事干,我是这么勤政的一个皇帝,怎么能让我没事干呢?这在清代历史上很少有,但在嘉庆朝就发生过好几回。

还有一次,他参加完祭祀,大概早上十点钟回到办公场所,说要召见官员。结果当时主政的睿亲王说:“今天天太热,而且您上午已经为祭祀忙了半天,我把今天要接见的官员和明天要接见的给您合并了,明天一起见吧。”

嘉庆皇帝又是龙颜大怒:“你怎么能这么干,我就是要靠勤政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地位,你居然让我偷懒一天!”然后就命人把睿亲王送到宗人府议罪,并罚俸。

嘉庆皇帝一直就是用这种执政方式,来确保自己是一个绝代的、英武的、按照圣德典范来行事的君王。

嘉庆皇帝的好处真的是说不尽,包括他过五十大寿的时候,有一个御史上了一道奏折,说按照祖制,咱们在京城小小地热闹一下,演十天戏吧。

这奏折马上就被嘉庆皇帝踢回去了,他说:“你可是御史,怎么能撺掇我这个做皇帝的人去玩呢?如果我要玩,你御史的责任也应该是拦住我去玩。”嘉庆还把这个御史发配到了边疆极苦的地方去当差。这就是嘉庆皇帝,对自己要求极严。

可能有人会对嘉庆皇帝有些误解,觉得他很残暴,很严厉。但嘉庆皇帝还真不是这样一个人,其实他是一个非常会体恤臣下的人。

史料中有这么几个小故事,有一次,湖北学政杨怿向皇帝汇报当地的情况。当时正是大夏天,皇帝非常热,但是一看到杨怿进门,他立即就把扇子给放下了,因为君臣奏对之间,臣子是不能挥扇的,臣子即使汗珠噼里啪啦往下掉,也不能扇扇子,这是礼制。嘉庆皇帝为表示与大臣同甘共苦之意,即使汗湿重衫,但是也没有拿起过那把扇子。杨怿到晚年写回忆录写到这一段的时候,依然感动得痛哭流涕。

嘉庆皇帝去木兰秋狝,路上经常遇到百姓拦轿告状,他每次都命人把轿子停下来,亲自审理案件,如果不能亲自审理,也会命人把这个案件立即批转地方,要求尽快解决。

而且他在当时还推出了一次小改革,就是“紫禁城骑马”,这是给功高大臣的一种恩赏,就是进了宫门可以不下马,一直骑到要去的地方。可是有些汉族大臣不会骑马,他又允许享受“紫禁城骑马”待遇的汉族大臣坐轿,特别是那些年迈力衰或体弱多病之人。

但嘉庆皇帝也不是脓包。比如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皇帝刚刚晏驾,正月十八他就把和珅干掉了,三尺白绫赐死。所以,他又是一个非常决绝的人。

执政初期,坚决惩贪

嘉庆皇帝在他执政的20多年间,其实推动了当时他能够想象到的最大力度的改革。

这个时候他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贪污腐败,是到要打苍蝇、打老虎的时候了。可是这苍蝇、老虎不是一天养成的。其实在乾隆朝后期,整个大清王朝的官员系统就已经到了通体皆烂的程度,苍蝇、老虎已经形成了常态。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办贪污案,只要办一个,一定就是一个窝案,一抓就是一大坨。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案子是甘肃的“冒赈案”。当时,整个甘肃省官员都想搞点外快花花,于是就说甘肃这里遭灾了,把没灾说成有灾,把小灾说成大灾,然后陆陆续续贪污了800万两银子。最后全省官员就按官职大小,生生把这笔钱给私分了。

“冒赈案”东窗事发之后,乾隆皇帝暴怒不已,但又无计可施。因为如果按照大清律例判罚,全省官员都得处死,可他们一死,整个甘肃省就没官员了,这哪儿行啊?所以乾隆皇帝不得不重划生死线,规定拿两万两银子以上的砍头,拿两万两银子以下的准许戴罪立功,继续办公。清王朝到这个时候已经变得很荒唐了。

嘉庆皇帝上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老虎,先把和珅给扳倒了。扳倒之后,从他的府里搜出八亿两银子。这是什么概念?这笔钱足以抵得上当时大清王朝十年的岁入。

这还不算完,因为这只是一只大老虎,还有很多小老虎,很多大苍蝇、小苍蝇,所以嘉庆皇帝要接着来。在嘉庆执政初期,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机,至少在皇帝的谕旨里,我们能看到这种决心:杀伐决断,坚决惩贪。

就在和珅跌倒的第一年,全国十一个总督被干倒了六位。据张宏杰先生研究,从嘉庆七年(1802年)到嘉庆十年(1805年),地方上几乎每个月都有督抚的人事变动,说明那个时候皇帝是非常重视从人事上彻底解决贪污腐败问题的。

但是古代王朝的皇帝其实是非常可怜的,因为他要控制那么大一个帝国,可以使用的手段却很少。

当年的嘉庆皇帝也一样,因为中国儒家发明的所有治理天下的技术里面,无非就那几条,从政是宽一点儿还是猛一点儿,对待官员系统是严一点儿还是松一点儿。所以嘉庆皇帝刚开始惩贪力度非常大,但是后来发现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通体皆烂的问题。

举个例子,他当时推出了很多廉政模范,其中有一个御史是当年炮轰和珅的第一人,嘉庆皇帝觉得他干得好,就派他去管四川的军需。后来嘉庆皇帝发现这个人非常能干,又把他调回北京当兵部侍郎。

此人当上兵部侍郎的第一年,就贪污了四万两银子!而在这一年当中,嘉庆皇帝反复让全国官员向他学习。他这不仅是在贪污犯法,还是在打皇上的脸。

就这样,在力行惩贪几年之后,嘉庆皇帝觉得非常有乏力感,不管自己怎么做,是松一点儿、紧一点儿,不管自己怎么苦口婆心地说,都没有用。

在关于嘉庆朝的很多史料中,我们会发现这个王朝已经不只是一个腐败的王朝,还是一个瘫掉的王朝,一个软弱无力到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王朝。

比如说有一次皇帝出行,文武百官护驾,路上皇帝问起兵部尚书掌管的调兵大印。兵部尚书竟然回答说没了。怎么没了呢?丢了。这还得了?万一这个时候全国哪个地方出点事,皇帝在半道上连兵权都没有。嘉庆皇帝就命人赶紧追查。

追查结果出来后,君臣上下全傻眼了——这大印三年前就丢了。原来兵部的司员一直瞒着这件事,导致兵部大印丢了三年居然都没人知道。这种荒唐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而且追查也没有下落。

嘉庆一朝还有很多这样的荒唐事。有一年的武科考试典礼,皇上都出席了,整个大典却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武状元和武探花都没来。没来的原因也让人瞠目结舌,原来是当职人员忘了给他们开门,武状元和武探花围着紫禁城转了一圈,也找不着门,然后这大典就歇了。另外一次是皇帝举行大典,一个亲王竟然因为在家抽鸦片把这事忘了,也就没有参加。

有一次,皇帝到皇宫周边散步,发现宫门口有人养羊,而且就在御花园里吃草。原来这是太监为了补贴家用,在宫里面养的羊。事情竟然能荒唐到这种程度。

还有一次,皇帝在出行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穷极了,心想反正要死,就得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于是拿着一把明晃晃的钢刀直奔皇帝的轿子而去。当时所有护从侍卫都目瞪口呆地愣在当场,没有一人冲上去护驾。这个人一直冲到皇帝的轿子边上,才被一个随驾的亲王拿袖子扑上去,把他的刀给抢了下来,这个时候护卫们才醒过神来一起把这人按住。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此人是受人指使的,结果一通毒打、上尽了酷刑之后才发现没人指使。就这么一个人,竟敢冲到嘉庆皇帝的轿子旁边行刺,这也是非常奇怪的事。

这样奇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最奇怪的是一帮受当时的邪教——天理教蛊惑的教民,纠集了200多人,趁嘉庆皇帝不在北京的时候攻打紫禁城,而且居然攻进去了,因为有几个皇室宗亲和一些入教的太监里应外合。

这些人最后打到了临近储秀宫的地方,后来出现了一个很神武的人,这个人就是道光皇帝旻宁,当时他还是皇子。旻宁带领宫廷的侍卫,手持一些鸟铳、抬枪之类的武器,才把这次叛乱平定下去。

但是这件事情太荒唐了,历朝历代怎么会宫禁不严到这种程度?嘉庆皇帝接到旻宁报告的时候,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他觉得我遵从历朝历代对一个圣主的道德要求,什么都没有做错,我又如此勤政爱民,如此体谅大伙儿,为什么天下变成了这副德行呢?

所以他当天在郊外的行宫,用朱笔亲手起草了一份罪己诏,大概意思就是这次全怪我自己,但是以后要励精图治,别把这个江山治理得对不起列祖列宗。

这份罪己诏当中有四个字,叫“笔随泪洒”,就是一边写一边洒泪。这个时候我们真的可以体谅一下嘉庆皇帝,自诩为一代圣主,而且真的在这样做的人,为什么就把天下治理成这样了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再替这位老人家想一想,他当时又有什么办法呢?

财政危机的爆发

嘉庆王朝后期遇到的最大问题还是在“钱”上。一个王朝所有的危机总爆发,最后都会体现为财政危机。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不是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吗?他应该打着饱嗝才对啊,历朝历代皇帝都能缺钱,唯独这位嘉庆皇帝不该缺钱啊。八亿两白银,相当于十年的国家财政收入,平摊到嘉庆执政的20多年,省着点儿花也够了,他最不应该缺钱。

如果你这么想,就说明你不太理解一个封闭的财富系统的特征。一个封闭的财富系统,如果没有新来的增量,仅靠一个确定性的存量,不管这个存量有多大,它的花销一定会倒逼存量,最后还是不够花。

举个简单的例子,《红楼梦》里的贾府不能说缺钱吧?白玉为堂金作马,占着房躺着地,外面有田庄,皇上还经常有赏赐。但那又如何?还是不够花。王熙凤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摊子铺得太大,最后光太太、小姐、公子使唤奴仆的那些月例银子,都会把贾府的财政掏空。

晚清著名的盛宣怀号称富可敌国,那又如何?一旦丧失了权力,没有了新来的生意,原来的那点儿钱根本禁不住家里人败。他们家的公子,娶了十二个姨太太,于是到第二代就败落了。

当年的嘉庆皇帝也是一样,虽然看着八亿两银子挺多,但是打一场仗,镇压一下白莲教,两亿两就没有了。而且当时他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的人口危机、土地危机、流民危机几乎同时爆发的一个时代,那点钱根本就禁不住花。

怎么办呢?当时其实他眼中能看到的无非是向左、向右两条路。所谓向右,就是简政放权,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允许大家做多种经营。但这件事情嘉庆皇帝看得很明白,却不能干。

比如说嘉庆四年(1799年)的时候,北京城有两个平民给他上书,说我们要申请开矿,开了矿国家就有钱了。嘉庆皇帝亲自下谕旨,说这事绝对不能干。为什么?第一,开矿会聚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聚到一块儿,谁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

第二,我是儒家培养出来的圣主,怎么能舍本逐末,让大家放弃农耕而去追逐蝇头小利呢?

所以,简政放权,激发民间经济活力这条路行不通,我们隔着200多年的时光来看,这是一条正路,但在当时的嘉庆皇帝看来,这却是一条邪路。

那向左呢?就是用严刑峻法来惩治贪官污吏,让吏治更清明,让政府更节约,以此解决财政危机。当时很多清流士子、士大夫也想到了这一条。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人,就是嘉庆朝的名臣洪亮吉,他被称为“中国的马尔萨斯”。

洪亮吉当时靠着自己清流的身份,给嘉庆皇帝上了一份很不客气的奏折,大意就是说,这个王朝已经烂到根儿了,但这也不赖你,打你爹起那会儿就不行了。他说了些特别难听的话,基本上把大清王朝上上下下骂了个遍。那他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就是用我们清流,因为我们是儒家士子。

后来嘉庆皇帝确实也这么做了,他任用了很多缺乏行政能力但是声望很高的清流士大夫。但是这能解决问题吗?尤其是洪亮吉这份奏折把嘉庆皇帝和乾隆皇帝一块儿都骂了,这就已经不是反腐的问题了,几乎触及了嘉庆皇帝的底线。他是在否定皇帝执政的合法性,而且大清王朝真的惨到了你洪亮吉说的那个份儿上了吗?所以,后来嘉庆就把洪亮吉下了狱,本来想要处死他,但后来改为发配流放了。

这当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嘉庆皇帝在把洪亮吉抓起来之后,给刑部下了个谕旨,说读书人不可动刑。这也可以看出嘉庆皇帝确实是一个仁德的好皇帝。洪亮吉后来从流放地回来之后,一辈子对嘉庆皇帝感恩戴德,就是因为这么一句话。

但是不管怎么样,洪亮吉触犯嘉庆皇帝大忌从而获罪,也就标志着嘉庆皇帝把用严刑峻法惩治腐败贪官这条路走尽走绝了,他决定走回头路。

走回头路的守成之主

右也不能走,左也不能走,只能走回头路,要走到哪儿呢?放在嘉庆皇帝当时的处境里,只有一条路:做一个守成之主。我要敬天法祖,意思是我心里畏惧老天,然后按祖宗成法去做事。这个国家好也罢赖也罢,我认了。即使我到地下去见列祖列宗的时候,我也没有太大的责任,因为我是按你们教下来的这套办法办的。

所以在嘉庆十年(1805年)的时候,他带着文武百官去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盛京,拜谒了各个祖先的陵寝。在路上,他写了一篇他认为很重要的文章,叫《守成论》。

这一年,嘉庆皇帝算是把自己的统治思想稳定下来了,就是别瞎弄,各朝各代到我这一阶段的时候都容易出乱子。比如说宋朝,用王安石变法,变来变去一天不如一天。所以我们现在不变了,要守成,就按列祖列宗说的办。

所以嘉庆十年之后,我们几乎不认得这位皇帝了,他虽然还是那么勤政爱民,还是那样道德高尚,但是锐意改革的影子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了,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守成之主,不管大事小情,都要去查前朝实录,我爸爸、我爷爷、我爷爷的爸爸是怎么办这件事情的,然后就按他们说的办,不再搞任何创新。

有一次宫城里面失火,几个太监见状赶紧把宫门关闭了。因为他们多了一个心眼儿,这几年出事太多,天理教都能搞200多个人攻打紫禁城,他们怎么知道这次失火是不是有人预谋的恐怖行动呢?如果外面有人包藏祸心,先在宫里点一把火,然后冲到宫里面假装救火,就会酿成大乱。

嘉庆皇帝当时觉得这么处理很好。可是过了几天,他翻了翻乾隆朝实录,突然发现没遵祖制。原来乾隆皇帝当年也遇到过这种事,但乾隆皇帝御笔亲批,如果宫内着火,马上打开宫门,让外面的人进来救火。所以嘉庆皇帝赶紧撤销对太监的表扬,非但如此,他还把那几个太监给处分了。

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去应变,去根据实事因果、环境的变化去处理自己面对的问题了,这就是晚年的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晚年在和臣子的对话中,经常会有一些口头语,比如说“哎呀,这可怎么办”“这可不得了”。晚年嘉庆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有点儿像一个村口晒太阳的老头儿,生活的艰苦已经摧折了他所有的锐气。

嘉庆皇帝执政20多年之后,就这样撒手人寰了,他的死也是一个谜。有的历史学家说,他是让雷给劈死的。在中国儒家的传统认知里,如果一个人遭天打五雷轰,这说明他已经上干天怒,下场非常惨,所以一个用圣主要求自己的、道德非常高洁的帝王,沦落到这样的下场,真的是一个悲剧。

囚徒困局怎么破

嘉庆皇帝所处的那个环境,是时代、民族、文化为他这个人打造的一个牢笼,他四面碰壁而不得其解,这有点儿像堂吉诃德,拿自己的长矛和假想的魔鬼风车作战,最后的结局是扔掉长矛,坐在地上长吁短叹。

从政治角度上讲,我们不能妄断嘉庆皇帝当年有更好的选择,像他这么聪明的人,道德又这么高尚,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必须承认,有些困局是无解的。这是作为政治上的嘉庆皇帝。但是如果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也许他还有其他的选择。我宁可看到一个像乾隆皇帝晚年那样,有点儿小虚荣心,有点儿自信心爆棚,虽然对这个帝国也感受到了危机,但还在不断地想各种新奇的办法去解决它;甚至他会无视这些问题,表现得非常倨傲,等等。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比嘉庆皇帝那种灰暗的结局要好得多,所以我在这篇文章的最后特别想讲一点人生的选择,也是我认为应该做的人生选择。

学着欣赏左冲右突的人

我们以另外一个罗胖子——罗永浩最近推出的锤子手机为例。有的人对这款产品切齿痛恨,说这款产品的某些方面背离了罗永浩的人生观,背离了他的世界观,说罗永浩就是在搞传销,就是营销做得好,就会吹牛皮,就是不要脸,他一定没有好下场,锤子手机一定卖不好。

我假设这个批评者对,但这又有什么用呢?毁灭掉一个商业神话,他的人生也没有获得什么。就算他说对了,无非证明他有一个否定性思维的胜利,他预测了一次失败,但这对他人生的成功毫无用处。

我们在嘉庆皇帝身上也看到了这种潜质,因为他一生都在追逐那些最正确的东西,所有偏离这个东西的,他的态度都是否定、否定、否定、不行。最后他死在当场,抱着他那个正确死掉了,而且人生过得非常灰暗。

最近有记者问我:“你怎么看老罗推出的锤子手机?”其实我们虽然都姓罗,而且都是胖子,但并不认识。我觉得老罗这个行动非常好,至于这款手机的成功与否,让市场去做决定,我们在这里不用评价。但是我觉得,罗永浩偏离了我们公众认识的正确标杆,找到了世界的一个新方向,拼命而且认真。他打穿了一个小孔,从这个小孔里折射出一些阳光,照亮了我们所有人的生命,至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有趣了一点点,这有什么不好呢?

我们作为与此无关的人,哪怕不愿意去当他这个手机的用户,但我们只要用一种欣赏的姿态,看着罗永浩和他自己的认真努力,又有什么不好呢?

所以我想,也许我们不能对更大的国家、民族、人类负责,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再抱定我们认可的那个绝对正确。我们可以用一种欣赏的思维,来看待每一个为我们左冲右突的人,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被点亮一点,为什么不这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