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思维版图 > 想法和看法不一样,有关系吗? >

想法和看法不一样,有关系吗?

但是书中所揭示的结果大多是建立在实验室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为什么会认为这些发现绝对不是“温室中的植物”,它们在现实世界的思维或行为方面根本没有相似的东西?

这个问题似乎很有道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会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实际上,在生活的许多领域,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为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从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的角度很好地理解了这些差异。

医学 医学在西方仍然保持着解析、以物体为目标的介入疗法,这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很普遍了——找到令人感觉不适的部位或体液(如血液、淋巴液或胆汁),然后进行切除或使之发生变化。东方的医学十分强调整体疗法,直到现代才勉强接受了外科学或其他方式的大量介入。健康是体内力量平衡的结果,疾病是因为各种力量相互交错起作用的结果,必须用同样复杂的(通常是自然疗法)、主要是草药或预防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在中世纪的时候,希腊人根据身体各个部位间的缝隙将身体的组成部分进行解剖,在过去的500年中,这种方法在西方已经被大家广泛采用,但一直到19世纪解剖学才从西方传到东方。

法律 思考下面的因素。首先,我们把一个社会对律师和工程师的偏爱用比例来表示——

一个社会的律师数量

——————————

一个社会的工程师数量

接下来,我们把这些比率的比值规定为是两个社会对律师和工程师的相对偏爱程度——

社会A中的律师/工程师数量

——————————

社会B中的律师/工程师数量

当我们用美国的律师偏爱率除以日本的律师偏爱率时,我们得到的数字是41!

美国的那些律师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西方社会中,个体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法律的对质来解决的,而在东方,通过调解人解决冲突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在西方,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正义原则的需要,对冲突的事实推断要得出谁对谁错,谁胜谁败的结局。东方解决冲突的目的就是使双方减少敌视,最终都做出让步并达成妥协。西方人要求用正义的普遍原则来推进他们的目标和判断,法官和陪审团认为做出判决是他们的责任,他们相信这也是在同样环境中每一个人的想法。相反,在东方,机动灵活、广泛关注事情的具体环境是明智地解决冲突的方式。

争论 在日本的董事会或执行理事会,决策的过程旨在避免发生冲突和不一致的情况。这些会议只不过是批准领导预先达成的一致协议。日本的管理者解决与其他惯例冲突的方式就是回避,而美国人则会试图去说服对方。在东方被认为是冒昧、危险的事情,在西方则被认为是追求真理的手段。西方人视自由市场的想法为宗教。至少从长远来看,坏的思想绝对不是威胁,因为如果能够公开讨论的话,人们会看到这些坏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在东方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以前没有,现在也没有。

科学 在过去的90年中,美国的科学家获得了44项诺贝尔奖,日本只获得了一项,尽管日本在科学上的投资足足占了美国投资总额的一半。德国在科学上的投资占日本投资的一半,却产生了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法国在科学上的投资远远少于德国,也出现了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在科学方面的成就相对较小,部分原因是儒家对年长者的尊崇,这样大家把一切都用来支持年长而又平庸的科学家,而不是更有才华的年轻科学家。但是一些日本科学家把这种缺陷部分归结为由于缺乏辩论和智慧的对质。在日本,同辈人的评论和批评极为少见,在日本出现这种情况会被认为是粗鲁,以这种方式来阐明和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在日本还不能被广泛接受。一位日本科学家指出:“我在华盛顿的卡内基研究所工作,我知道两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一旦到了工作中,他们会进行激烈的争论,甚至在杂志上进行辩论。这种事情常常发生在美国,在日本却从来没有。”

修辞学 辩论的阻力不仅仅是来自社会或意识形态的阻力,也不是只是在纯粹的数量上限制了增长。比如,产生的科学论文数量。这种不情愿辩论的原因延伸到了交流和修辞学的本质上。西方的修辞学,从科学报告到具有政治地位的论文都提供了基本的结构,通常有以下形式的变化:

• 背景

• 问题

• 假说或被提议的命题

• 检验的手段

• 证据

• 论证证据的含义

• 结论和建议

我在给西方人讲这个格式的时候,大多数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普遍通用的格式:其他人如何快捷而又具说服力地来传递他们发现的信息及其建议?或者把正在做的相关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然而,这种线性的修辞形式,实际上在东方根本就不常见。对于我自己的亚洲学生来说,我发现线性修辞形式在他们完全成为社会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中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契约 根据西方的观点,一旦签约,就不应该再修改——交易就是交易。对于东方人来说,协议通常被认为是暂时的,并在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未来的指针。这些对立的观点常常导致东西方人之间发生冲突。当世界市场上食糖的价格急剧下降的时候,澳大利亚拒绝重新磋商食糖合同,回想一下这个时候日本和澳大利亚商人们的辛酸。日本人并不是虚伪或纯粹是为了自己。日本的供应商是在为他们自己的顾客考虑。如果东京下雪,影片发行人会为电影院的观众减少而对影院的所有者进行赔偿。商业教授特纳和特朗皮纳斯指出:“根据单独对每一项的分析研究,这样肯通融的行为是没有什么成本效益的。但是从增强顾客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看,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总之,日本人用整体观的眼光看待商业关系,包括它的时间背景。

人权 西方人倾向于认为个体与政府之间只存在一种关系。个体是孤立的单位,他们彼此之间,或与社会进入一种社会契约状态,其中包括一些权利、自由和义务。但是,大多数人,包括东亚人,认为社会并不是个体的集合,而是分子或有机体的集合。结果,东方人很少或没有个体权利这个概念。

宗教 许多宗教差异,有些可以从东方的宽容以及与之相反的西方的是非心理来理解。东方的宗教以宽容、宗教思想的相互贯通为特点。在韩国和日本,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儒生、一个佛教徒和天主教徒。东方相对来说很少有宗教战争,而宗教战争在西方则盛行了几百年——一神论总是坚持认为所有的人信奉的是同一个上帝。希腊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指责的(毕竟希腊有那么多神,并不在意个体会信奉哪个神),或许这是真的。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基督教是唯一发现有必要用神学来确立上帝本质的宗教,这种对范畴和抽象的坚持可以追溯到希腊。

轮回和重现是许多东方宗教所必需的部分,但在西方不太普遍。再生是一些东方宗教的组成部分,但在西方很少见。罪过被理解为是一种长期的状况,在许多东方的宗教中是可以弥补的(某种程度上,在基督教中也可以赎罪)。但是在新教的传统中,罪过是难以弥补的或者严格地说是不可根除的。你或许会说一个人从印度迁移到西方,死后的待遇会急剧下降——从印度教、佛教的再生到天主教的多重炼狱。

最后,应当记得这本书中所讨论的许多证据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日本的管理人士从公司的底层开始,常常轮换分工,以便对公司的业务有个总体印象。中国的建筑,即便是香港的摩天大楼,都是经过风水专家详尽勘察后才开始建的。风水专家对每一个想象得到的生态、地面构造的特点及风景的几何特点进行研究,建议在兴建的同时要考虑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而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率先推出了适合制造和销售的可以相互交换的、统一的、制成标准尺寸的方法。我认为不是实验室中我们所发现的认知差异导致了人们在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差异。相反,我要表达的是认识的不同与社会及动机的差异脱离不了关系,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根据所处环境的本质而有那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