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精简社交:用可视化图谱解决人际关系难题 > 第13章 工作中的各代人 >

第13章 工作中的各代人

现在的孩子喜欢奢侈品。他们脾气不好,鄙视权威。他们对大人很没礼貌,喜欢光说不练。他们见到大人们进来也不会起身,与父母顶嘴。他们在同伴面前喋喋不休,吃饭狼吞虎咽,还恐吓老师。

我常常引用这段话来开始关于工作中的各代人的课程。我让参与者猜猜这段话写于何时。然而,始终没有人猜得出它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这段话源自苏格拉底,而他生活在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年。)

我得诚实一点,这个主题会让我产生挫败感。人们喜欢恪守模式化印象,就像对待性别差异或肢体语言一样。(有时候,你双臂交叉是因为房间里冷,而不是因为你处于一种防卫状态。)很多关于“如今的年轻人”的抱怨都是以不了解为基础的,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会控诉“没人理解我”的原因。

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沟通方式及不同年代的人,这些因素一直存在于工作场所中。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现在变得更严重了?

让我们把话题从出生日期转移到“工作日期”上来,主要涉及一个人加入队伍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出生日期上移开,转而看一看他们加入时队伍所崇尚的文化,这可能有助于破除这种认知上的障碍。即使那样,我们必须抵制住想要对某个人按年代“归档”的诱惑,否则,我们会错过倾听和成长的机会。

因为我经常与很多同类问题打交道,并且我自己正处于一个介乎“老”与“年轻”之间的状态,当我说我们都需要放下关于年代的陈词滥调,去培养更深层次的理解时,请相信我:不管你正处于哪个年龄段,我们都可以成长。

工作文化差异的影响

劳动力大军中同时包含具有明显区别的四代人,这在历史上实属第一次。这些人都有自己的视角、风格和期望值。据预测,到2020年,将有五代人一起工作。鉴于这种多样化的劳动力队伍可能会对你的成功产生重要影响,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看一看这种几代人共同工作所带来的结果。

这里有个例子,可以说明工作文化的差异对一家人的影响:我的祖父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工作,那时候,人们的标准做法是,一个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守住一家公司和一个行业。我父亲(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职场)同样希望能够坚守一个行业,但他知道,工作地点、专业领域及责任都是可以改变的。

对比我的职业生涯,辗转4个不同行业,足迹遍及4个大洲的20个国家。我不仅希望改变,而且期待各种可能性。每一次,心态都是以工作场所的文化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工作者的年龄为基础的。好吧,我来分享一下:我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职场。至于领域,我前面提到过。

还有一些差异是基于行业的,尽管界限模糊。在我的早期职业生涯中,银行业务是在高尔夫球场上完成的。办公室被一道道墙隔离,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将其与谷歌的家庭式生态环境相比,你能想象得出银行里设置一间游戏室的样子吗?

理解彼此,包括我们成长的这个时代,可能是实现职场目标和培养有效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元素。

一定程度上,工作方式及工作地点随时代而变化。回想你自己的经验,我猜,现在适合你的工作方式肯定不同于十年前。我的祖父生活在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并采用层级式工作管理模式的时代。我的父亲和我看到了经济与工作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移,而这需要不同的工作方式及不同的结构。

当我展望我的儿子未来要进入的工作环境时,那时已经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就个人经验而言,年轻人并非“懒虫”。大多数人拥有的知识量以及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都不同于前几代人。我在我的孩子身上看到了这一点,就在我想要测试一下他们对时事的了解程度,或者用突击检查刁难他们时。如果他们不知道答案,只要点点鼠标,互联网就把问题解决了。如今已不只是你当前知道什么的问题(我的祖父所依赖的东西),你还要知道如何去搜索答案。

在进入下一节之前,还有最后一个想法要分享:记住,不管你是孩子的什么人,爸妈也好,姑姑、叔叔或其他家人也好,你都参与了抚养“如今的年轻人”的过程。那么,如果他们达不到你的期望值,该怪谁?而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我想要提醒你一句,有一天,你会变成那个“遭受孩子无礼对待的大人”。小心你想要的!

涉及职场时,一个根本事实一直不曾变过,并且永远都不会变:我们都希望别人能认真倾听我们的话,并尊重我们。

从传统一代到Y代

一代指什么?这个词指一定年数,就人类而言,大约为30年,被视为从父母出生至他们的子女出生的一个平均周期。它的典型应用就是用来描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或因成长期人生经历相似而被联系在一起的一群人。这个词还可以指一群个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年龄相近,拥有类似的想法、问题和态度。

在职场中,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一代人的个性”:因时代新闻、政治、经济、地域、流行文化及周围事件而形成的态度、价值观、工作方式。

当今区分各代人最常用的标签是:传统一代、婴儿潮一代、X一代和千禧一代/Y一代。传统一代指1922年至1945年出生的人。婴儿潮一代的跨度为1946年至1964年。X一代包括那些于1965年至1980年之间出生的人,而Y一代(或者称千禧一代)指1981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根据2011年5月的美国劳动力调查,在1.53亿调查对象中,上述四代人在劳动力队伍中各自所占比例如下: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群体,他们被称为“跨代人”。这些人出生在两代之间的一个重叠期,通常为三到五年。“跨代人”可能不只归属于一代人,因为他们出生的时间介于一定年限范围的初期或末期前后。有些人可归属于两代人,并拥有两代人的特征。例如,出生于1940年至1951年之间的某个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既是传统一代,又是婴儿潮一代。因此,他们可能会有坚定的职业操守,但又渴望挑战现状。“跨代人”通常会担当起两代人之间的“翻译”或“调停人”的角色,因为他们具有理解更宽泛的代际观点的能力。

我曾经与一位客户参加过一次关于工作中的代际问题的讲习班。我们都很好奇,想知道引导师会怎么说。不幸的是,这次讲习班进行得并不顺利。引导师似乎没有意识到,我与其他四位国际参与者的经历并不同于那些在美国长大的人。我的美国同事被一些泛化的概括弄得很难堪。在我看来,那次讲习班只是进一步证实,恪守模式化印象是一种没有赢家的局面。当涉及与某个人共事时,不管其年龄、年代或国籍如何,即便是从出生日期转移到工作日期上来的方法,仍会遗漏很多细微的差别。

花时间去了解不同的观点,将有助于增强人际关系的发展。于是,就有了这条放弃模式化印象的宣言:真正了解一个人并与之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是,以个体对个体的方式直接与之沟通。务必将模式化印象用作构建关系的基础,但不要把它看得过重,将其作为有待验证的假定,而不是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希望下面这些信息能够激发一些启发性对话。

传统一代/二战一代在一个艰难的经济环境中长大。他们有时也被称为“忠诚的一代”。他们是在严格的家庭与学校环境中接受的教育。他们重视工作保障,并对权威持有深深的敬意。因为经历过战时的定量配给和成长期的苦日子,他们以勤俭和勤奋著称。他们通常是可靠而忠诚的员工,对工作和履行义务的信条塑造了他们的职业生涯。相比使用信用卡,他们更信任现金支付。他们与他们的下一代(即婴儿潮一代)有很大差异。

婴儿潮一代在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期中长大,有时候也被称为“被爱的一代”。他们按照传统体制入学,并按照严格的教学计划接受教育。当他们成长为青年人之后,他们面临着社会大动荡和巨变。随着大量女性步入职场,他们甩掉了传统性别角色的分类体系。这一代人工作十分努力,收入颇丰。他们崇尚“有牺牲才有成功”的价值观。这让他们忠实于员工和同事。

他们不同于上一代,他们的财务理念是“先买后付”。随着消费者主义和双收入家庭的兴起,离婚率上升。

X一代主要包括婴儿潮一代的子女,绰号为“迷惘的一代”。他们是挂钥匙的儿童,亲眼看着父母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他们被认为继承了婴儿潮一代的“社会碎片”,他们有着自私并且通常离异的父母,在单亲和单收入的家庭中长大,面对不断增长的国债和倒闭的企业,他们的家庭很难支付得起他们的开销。

于是,他们在理财方面较为保守,因为已经从他们父母的错误中得到了教训。很多人眼看着醉心于工作的父母最终落得从忠心耿耿效力的职位上下岗的下场。X一代的人已经知道,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工作保障这种东西。他们是最早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长大的一代。比起工作的时间长短,他们更在意生产力。

千禧一代(又称为Y一代) 是教育程度最高、最精通技术的一代。因此,他们已经被贴上了“联动的一代”的标签。他们在一个充满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的世界中长大,置身于技术的壕沟中。他们会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并且容易厌倦。他们比任何一代都更清楚该如何利用新技术。千禧一代见证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事件,如俄克拉荷马城爆炸案、科伦拜校园枪击事件及2001年的“911”事件。经历过这样的恐惧,缺乏安全感的他们重视工作满意度、保障及晋升机会胜过经济上的报酬。他们并不像上一代那样关心存款。他们注重平衡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座右铭可能是:“一边赚钱,一边花钱。”

人们可能对各代会形成一些模式化印象,比如:

传统一代:通常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或寻求进步。对于这种行为,其他人可能会以为:“他/她不是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

婴儿潮一代:侧重做一个有团队精神的人,并喜欢会议。对此,其他人可能会说:“是的,让我们再开一个会吧,一定还要来个集体拥抱!”

X一代的人:倾向于更愤世嫉俗、更多怀疑且不那么理想主义。在失望中,其他人可能会误解他们对真实性的追求,并做出这类评价:“他/她质疑并挑战一切!”

千禧一代:围绕互联网和手机进行交流。对此,其他人可能会以为:“他/她并不知道如何用语言交流。”

各代人如何工作

再重申一次,下列参考旨在增加你的了解,并让你为进行体贴周到的互动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而不是要把人们泛化,或给大家贴上标签。我们是在寻找令关系更上一层楼时的“啊哈”(顿悟)时刻。

对于传统一代,关键人际关系往往期望值明确。传统一代不喜欢匆匆忙忙,尽可能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任务的人合作。他们注重备忘录及一对一互动式的交流。由于他们倾向于在一家公司待上很多年,所以,与看重他们专业技术和对公司历史的了解的人,他们能够更好地合作。传统一代还喜欢被委以指导他人的任务。

传统一代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和坚持不懈得到晋升的机会,因此,他们并不相信捷径,即便是对待人际关系的培养也是一样。对这一代人来说,牢固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需要经过若干年慢慢培养起来。能够让他们的经验和专业技术得到赏识的人际关系才是有效的人际关系。他们寻求以礼节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尊重和信誉会得到重视及体现。

对于婴儿潮一代,最好的工作关系是那些个人与工作关系掺杂在一起的人际关系,他们喜欢在工作场所中有一定“人脉”。此外,相比电子信息,他们更喜欢面对面交流。这一代人追求团队工作方式,并能够与征询他们意见的人实现最好的合作。

另外,婴儿潮一代思想开明,并喜欢别人把他们视为最与时俱进的人。他们不断学习,并不断追求那些会促使他们想要了解更多及付出最大努力的人际关系。对于这一代的人来说,与那些能够作为其导师的人建立的人际关系尤为可贵。他们会寻找机会与其他人合作,尤其是以协作的方式。他们会找机会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强化他们的人际关系。

X一代的同事喜欢那些与他们一样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更喜欢灵活的工作时间、随意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场所中的自由感。这一代人倾向于避免没用的职场政治,所以他们会寻求不涉及这些的工作关系。他们不怕问问题,即便对方是那些位高权重的人。他们把能够与那些鼓励提问题的人一起工作看得很重要。与传统一代不同,他们不太关心级别问题。

这一代人希望能够维持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并且会寻求能够支持这些目标的人际关系。他们这一代人尤其想要的,是那些彼此可以随时直接交流、对方可以对他们提出开放式问题的人际关系。他们具有企业家精神,偏爱非正式会议及以随意的方式发展职场人际关系。

千禧一代能够与其他各种年代的人轻松共事,因为他们拥有传统一代的乐观进取的态度、婴儿潮一代的团队精神及X一代人的技术悟性。当接受年长且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的指导时,他们的回应恰到好处,所以他们与传统一代之间保持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这一代人希望能够做有意义的工作,他们想要与拥有同样的愿望、有创造力且聪明的人打好关系。这一代人喜欢通过社交网络发展人际关系,例如,利用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他们会对官僚主义和一些耽误工作进度的不必要的规则感到失望。

如何跟各代人打交道

不要过度泛化(请不要让我再写下一则放弃宣言),要与不同年代的人建立同盟关系,下面针对各代人的方法应该被记住:

当与传统一代的人打交道时:

·言辞和语调要充满尊敬,语法要准确、表达清晰,并且不要使用俚语或不敬的语言。

·语言应该正式一点,信息应该与公司历史及长期目标有关。

·由于传统一代的人重视长时间建立起的人际关系,因此,多安排面对面交流,而不是只使用电子邮件或短信等交流方式。

当与婴儿潮一代的人打交道时:

·确保你们的交谈更像亲人之间的交谈,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聊,或一边吃午饭一边聊。婴儿潮一代的人倾向于把人际关系和业务结果联系起来。

·询问共同的兴趣。(例如:“你儿子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

·通过了解对方的意见,让对话变得具有可参与性,并把得到的信息与团队或个人的愿景、使命及价值观联系起来。

当与X一代的人打交道时:

·不要浪费这个人的时间。

·直截了当。

·避免官腔。

·发邮件或通过语音留言阐明你想要什么、能够为这个X一代的人带来什么,以及你需要它到位或实现的时间。

当与千禧一代的人打交道时:

·要积极乐观。

·利用技术,敢于用社交媒体建立最初的联系。

·将信息与此人的个人目标或整个团队正在为之努力的目标绑定。

·不要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

·避免挖苦和讽刺。

不管一个人属于哪一代,其个性和个人工作风格总会彰显出个人特点。我常常把这种代际差别比作风中的稻草。你看不见风,但你会看到它是怎样把稻草吹弯的,稻草就是线索。同样,代际信息也是线索,它们让你能够从别人的本来面貌出发,把他们当作一个个独特的人对待,从而以能够带来更多收获的方式与每个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