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带着鬼王分身闯聊斋 > 第64节 >

第64节


“不行,若是真这么简单就好了。”桃花妖微微摇头,“王要求的是请来,不能强迫。”
“那……”虎王哑了声音,额头上的王字皱成一团。说实在的,让他打架还行,出谋划策还真难为他了。
“那金银财宝呢?”一旁一只妖媚入骨的女妖故意眨了眨眼,娇声颤音道,“不然便让小的派去膝下几只徒子徒孙,总会有男人愿意拜倒在咱们的石榴裙下,到时候要做什么还不是手到擒来……”
她柔弱无骨的手腕轻轻拂过白腻如玉的肩侧,眼波流转,面对寻常男子的话勾魂夺魄也不在话下。
只可惜在场都是茹毛饮血的老妖怪,对这种场面根本不在意。她这一番动作无异于是对牛弹琴。
桃花妖看见她这番放浪的动作微微皱眉,不过这也的确是个办法,若是真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或许可以用一下。
不过这样招聘来的老师的品行却也怕是过不了关,那教出来的学生恐怕也是有些问题的,难保王是否会不满意,所以还是要留到最后再说。
“说起来,我也有个想法……”
这些家伙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许多都觉得自己的办法才是最有效的。桃花妖一时决定不下,索性一挥手道:“正巧附近有几座人族的城市,你们大可自己去搜寻一番,找到你们所认可的老师……”
一滞,众妖对视一眼,一阵眼神交流之后身形一闪便已经消失无影无踪,只留下这空荡荡的房间。
而此时,杜白已经来到了榉树精的书阁内。他此行正是为了查找与佛骨有关的信息资料。
这佛骨就像是一个蕴藏着无穷宝藏的箱子,但是他现在必须要找到办法来打开它。
“榉树精,你可知道神佛究竟去了哪里吗?”
他翻了一下书,忽然直接问道。
半晌之后,一根细长的枝条递来一张纸。
“不知。但根据猜测,很可能已经死去或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果然,榉树精也大致猜到了神佛的死亡。
毕竟留下的线索实在太过于明显,甚至还有佛骨这种可以直接作为证据的东西存在,谁也无法否认这个既定的事实。
“那么假设神佛已经死亡,人死后会去往阴曹地府,他们死后会去哪里呢?”
没有纸条传来,榉树精也无法猜测这种信息。
杜白没有失望,他只是自己思索着这些答案,只是顺便说出来或许能得到一些灵感。
“如果他们死亡了,那它们留下来的尸体又会怎么样……如果有人得到了它们的尸体,会有什么用?”
他低声自语着,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榉树精的认知范畴,所以完全无法做出回答。
这里始终没有得到合适的解答,杜白也只能暂且放弃,只是就在临走之时,榉树精忽然递来一张纸条。
“曾有一种传言,神佛之所以是神佛,是因为它们身上有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有人称之为神性,如果真的能找到神佛的尸体的话,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奥秘……”
这只是她的猜测,也从来没有被人证实过。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杜白却是想起了那块佛骨带给自己的奇异感觉。
“神性……”
他在心中重复了一遍,却是联想到了许多其它的地方。
假设神性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真实存在的话,那是否拥有了足够多的神性的话,是否就可以真的成神?
就算不能成神,拥有如同神一般的伟力应该也不在话下!
这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而言都是一个极其巨大的诱惑,便是杜白也不例外。
纵然他们妖鬼修炼得再厉害,再怎么强大,在真正的神佛面前也不过是一只蝼蚁,反手便能拍死。
只是就在这时,他却想起了一件事——之前在水原村遇见的那只实力惊人且处处透着古怪的河妖。
当时他就敏锐地察觉到对方身上似乎带有一种令人畏惧的奇异气息,以至于初见面时他甚至一度以为对方是真正的河神!
然而并不是。
如今听闻神性后想来,莫非是对方的手中也拥有一块某位神仙的骨头,才敢冒称河神,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
杜白细思之下愈发觉得有可能,对于那只河妖也心生几分忌惮起来。
只可惜分身此时与那处距离太远,一时也无法去查探个究竟,让书生的身体过去也不敢托大,担心可能会有什么陷阱。
“或许过段时日,可以找机会再去查探一番!”他心中如此想道。
第68章 周世泽
庆阳城,这是一座坐落于崎岖山野间的偏远城镇。
因为此处远离朝廷,皇帝的手也很难在此处牢牢把控,更也没有那么多的心思牢牢提防,也因此难免多了许多盗匪抢掠的野蛮行径。
朝廷自然也是在这里设立了官府的,只是因为本地人的凶悍,这偌大的府衙倒更像是一处摆设而已,里面的衙役好吃懒做,便是有人来报案也是爱理不理,县令老爷也是根本放弃了做出政绩来升官的打算,君不见前几任有志气有抱负的县令来到这里之后是怎么失踪不见的?
上面也曾派人来调查过,大概是山匪作祟。然而这里山连着山,熟悉路的匪徒们吃饱喝足了钻进树林子里,根本找不见人影,捕快们也只能悻悻而归。
政绩也就罢了,还是小命要紧。
如今在任的县令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即使胸中怀有抱负,也无处施展,只能孤独郁闷。
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小城镇里,却有一座小小的私塾,里面传来一声声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与这彪悍的民风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直到天边晚霞渐露。
“好了,今日的课便上到这里,今天我教你们的字可别忘了,明天考校的时候我来考一考你们,谁能答上来,就能有糖吃!”
老师是一位三十而立的中年男子,双手背于身后,叮嘱道。他的面容间没有官老爷那般的气派,也没有书生的迂腐,而是带着和蔼的微笑,给堂内的孩子们一种亲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