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黑雾区域 > 第400节 >

第400节


“它们不仅能够消化植物,也能消化蛋白质与脂肪,有点像杂食品性的啮齿类动物,既能够吃肉,也能够吃草,相当于是肉食动物和植食动物的混合体…
虽然消化系统萎缩了,但是却通过功能加强而保证了消化能力,同时通过萎缩缩小体积,为异物本身的战斗能力提供更多的资源,这是异物生物体发育的基本原则。”
看来这种混合的现象,几乎可以作为异物的一大“标志”!不光混合微观层面的光合作用,也能混合宏观层面的消化系统…乔飞看到这几段话后没有太大的惊讶,因为连光合作用整套生物途径都能克隆,更勿提宏观层面的生物特性。
“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异物也可以通过进食动植物获得能量…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可以总结出异物利用能量的三条途径…
第一,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能转化成为化学能;
第二,光伏作用可以将太阳能转化成为电能,并进行储存,在需要的时候加以利用;
第三…异物可以通过消化系统进食,获取能量。
它们既可以是生物链最初的生产者,又可以是消费者…而异物之间可以发生融合的现象,这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分解…
也就是说,异物通过自身的单物种,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这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了…乔飞看到这里,心中叹了一口气,黑雾区域虽然来自于天外,但是它根本就不需要蓝球的生态系统,不像人类那样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一旦离开这套生态系统,人类无法单独存活…
就像灾难片里面常说的——蓝球并不需要拯救,需要拯救的只是人类自身…如果有一天蓝球生态系统崩溃了,人类无法存活,恐怕异物仍然能顽强的生存下来,因为它们自成系统,并不需要蓝球。
“除此以外,我们猜测异物利用能量是有优先级的,常规情况下,异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并利用,如果光合作用能够满足能量供应,另外两条途径会沉默…
这也是异物并不经常倒挂在树上,转化成为透明状态吸收太阳能的原因,也同样是我们尚未发现异物吃东西的原因。”
“在此同时,异物可以接受光照,用透明晶体吸收太阳能并储存,作为储备能量…在需要大范围移动或者战斗的时候,能量消耗较高,凭借光合作用的能量供应可能不够。
在两条途径的能源都无法满足需求时,异物可能会通过食物摄取能量…”
三条能量途径…这只能说明一点,异物再次发生了混合!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透明晶体的光伏效应,还有消费者的食用…三条各自不同类别,甚至不是同一学科的能量获取途径被融合在了一起,让异物再也无法被确认是动物还是植物,是生物还是机械。
它们几乎就是用dna编辑出的超级生命体,仅仅凭借生物科技,就满足了自身所有的功能需求…
这个观点乔飞以前就为之惊讶过,甚至自己还像其他人表达过,但是每次再次验证出这个结果后,仍然忍不住心中的振动。
直到如今,他也不知道异物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该如何界定…该如何战胜。
收敛心神,乔飞继续观看下面的内容。
黑雾区域
第359章 光合效率
在最后的结论部分,是引用的生物部对异物光合作用的剖析,以及对于全文的总结。
“生物部对其光合作用的过程进行了同位素标记实验,发现异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与蓝球绿色植物基本相同…这些相同点主要击中在暗反应阶段,也就是活跃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为稳定化学能的过程,即著名的卡尔文循环…
而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异物皮肤细胞中的叶绿素不是主要处于常体状态,而是处于激发态…最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激发状态长期稳定!
激发态的现象,蓝球绿色植物中的叶绿素同样具有,叶绿素在光照的情况下,其电子跃入高能状态,若电子自旋方向不改变即形成三种单线态…每种单线态吸收可见光波长不同,却基本可以覆盖所有可见光范围…当然,对于绿光的利用率最低,所以叶绿素呈现绿色。
而且,叶绿素受光激发后会产生高能电子,高能电子已经确认具有振动现象,能够诱导相邻分子中的某个电子发生共振,从而实现能量传递…这种现象已经被证实在异物细胞中同样具有。
只是,这种激发态并不稳定…在蓝球绿色植物中,叶绿素的变化过程非常的快,只有少部分叶绿素达到激发态,而且通过后续的反应恢复到常态状态…
异物的叶绿素全部处于激发状态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异物光合作用反应效率更高——它们不像植物细胞那样只有一部分叶绿素参与光能磷酸化过程,是而所有的叶绿素都在参与光能磷酸化过程,而且一刻不停!
能达成这一点的原因,目前尚未研究清楚,但是物理部猜测这可能与异物的透明晶体有关…
针对这种激发态的状况,生物部进行了全天二十四小时的检测,却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那就是异物细胞在夜晚也同样在进行光合作用!
即使在夜晚的情况下,异物的叶绿素也处于激发态…进行着光合作用!
按照已经研究出的光合机理,我们知道光合作用分为三大反应步骤以及两大反应阶段,即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必须有光照参与…也正是因为光反应阶段的两个反应步骤,将光能转化成为不稳定的化学能。
夜晚无光的情况下,异物细胞的叶绿素同样保持着激发态,那么它是如何做到光反应的?
生物部联合物理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最终大家一致猜测,这个情况的出现应该与透明晶体有关…确定这个猜想之后,生物部通过同位素标记以及重新模拟了一遍1946年马尔文·卡尔文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而且物理部联合化学部对透明晶体的分子空间构型进行了测定,最终得到一些推测性的结论:
透明晶体是异物吸收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的前体结构,并不仅仅是通过光伏效应转化能量的电池——其利用光能的两个途径很有可能是相互连通的。
根据前面的结论,我们已知透明晶体的微观结构非常的复杂,这种复杂的内部结构似乎能够捕获大部分照射过来的光子,而且在晶体内部将光线进行弯折。
这些在内部被弯折并散射的光线,主流方向被透明晶体承接,转化成为电能进行储存,散射的分流光子则被叶绿素获取并进入激发态,进行高效的光合作用。
这也就是说,通过通明晶体异物可以同时实现两条能量途径,而在没有光照的夜晚,透明晶体通过光伏反应储存的电能能够再次进行转化,或者说释放,以电子流的形式输出…而这种电子流在其内部结构的促使下,再次产生出足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子…
也就是说,透明晶体有“电灯”的部分功能——将电能转化成为光能。
这种转化并不是为了光照…光照对于异物体来说是极大的能量损耗,而是将电流转化成一部分光子,在内部就被异物皮肤层直接利用,进行光合作用。
这也是透明晶体夜晚发出“微光”的原因!
同时,透明晶体产生的电子流再次使激发态叶绿素的电子变成高能电子,从而发生共振现象,进行能量传导…
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透明晶体!
我们可以想象,无论白天或是夜晚,异物体内的所有叶绿素都在一刻不停的工作…
异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要远远超过蓝球绿色植物…经过异物个体与等体积绿色植物之间的对比,可以发现异物光合作用的氧气利用水平是绿色植物的十倍不止这也就是说,异物的光合效率是植物的十倍以上。
当然,上述测试数据并不完全准确,生物部门正在讨论实验方案,希望下一步能够通过精确实验测量…”
一口气将主要内容看完,乔飞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下意识的点燃了一根香烟,回味屏幕上的最后一句总结:
“综上所述,如果将异物对于能量利用的三条途径进行简单相加,异物对于能量的获取能力非常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