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真实的盗墓 > 第99节 >

第99节


随着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类建筑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及电力和通信设施等将会大量增加,很容易对陵寝环境造成破坏。清东陵大部分建筑物为砖木结构,具有易糟朽、易燃烧的特点。一些砖石结构的建筑、设施和艺术品长期处在野外,遭受风剥雨蚀,极易风化,因此具有相对的脆弱性。清东陵葬有不少对清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在清东陵下葬人物中,不乏对清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辅佐世祖、圣祖的清初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开创“康乾盛世”的圣祖康熙大帝和高宗乾隆皇帝;清末两次垂帘听政,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等。这些人物在清代历史舞台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主宰国家命运,叱咤风云,在国内外有极高的知名度。他们的陵寝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陵区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豆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口。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清东陵的15座陵寝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首建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到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为止,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随着清王朝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发展变化,清东陵的营建活动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1661年(顺治十八年)入关第一帝顺治皇帝的孝陵开始营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体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营建神功圣德碑亭。该陵规模十分宏大,体系相当完整,成为清东陵陵园总体格局的奠基之作。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后孝诚仁皇后崩逝,开始筹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兴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诚、孝昭二位皇后入葬时,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时间待考)。与此同时,埋葬康熙帝纪摈的景陵妃园寝也随着完工,成为清王朝在关内修建的第一座妃园寝。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遗命,在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建造暂安奉殿。37年以后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是年农历二月初三动工,年底建成。在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东侧为孝惠章皇后兴建陵寝,约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准确年代待考)。这是清王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开创了清代为皇后单独建陵的先例。因位于孝陵东侧,又与孝陵为同一体系,故名为“孝东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将他的万年吉地确定在遵化境内的九凤朝阳山,并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为借口而废之,复于河北省易县泰宁山下另辟兆域,营建泰陵。自此才有“东陵”、“西陵”之分。乾隆皇帝即位不久,为报答祖母辈的康熙皇帝的悫惠、惇怡两位皇贵太妃的抚育之恩,特在景陵东旁为她俩单独修建了园寝(其兴工、竣工日期待考),称景陵皇贵妃园寝,俗称双妃陵。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将东陵境内的胜水峪确定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兴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庆四年)定名“裕陵”。该陵堂局开阔,建筑宏伟,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富丽堂皇,堪称上乘之作。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园寝破土动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进行了扩建,增建了方城、明楼、宝城和东西配殿。为了平衡东陵和西陵的关系,1796年(嘉庆元年)太上皇弘历曾谕令以后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分建。道光皇帝即位以后,遵照此谕,1821年(于道光元年)在东陵境内的宝华峪营建陵寝,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园寝和公主园寝也随之完工。宝华峪陵寝建成第二年因发现地宫渗水,道光帝震怒,不仅严惩了建陵臣工,而且不顾昭穆东西分建的谕旨,另在西陵境内相度陵址,随之将已建成的东陵宝华峪陵寝及妃园寝废掉,拆运到西陵重建,于是在东陵界内留下了一片废墟。咸丰皇帝即位以后,即命大臣在东、西陵两地相度陵址,最后选定在东陵界内的平安峪。1859年(咸丰九年)破土兴工。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陵工受阻。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崩逝以后,陵工才被迫加紧进行。直到1866年(同治五年)才最后完工,命名“定陵”。随后妃园寝也相继告竣。修建定陵时由于战败赔款,国库十分空虚,不得已选用了宝华峪道光帝弃陵的大量旧料,建筑质量大不如前。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在定陵东侧二里许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时破土兴工,1879年(光绪五年)同时完工。但16年以后,慈禧皇太后倚仗独掌朝纲之机,以“年久失修”为借口,下令将自己的陵寝进行重修。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开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完工,历时13个年头。重修后的慈禧陵,用料之讲究,做工之精细,装修之豪华,建筑之精美,使与之毗邻的慈安陵为之逊色。因为这两座陵都位于定陵东侧,且从属定陵,故统称为“定东陵”。慈安皇太后的陵单称普祥峪定东陵;慈禧皇太后的陵单称为菩陀峪定东陵。同治皇帝生前未选择陵址,在其驾崩后才仓促相度,陵址确定在东陵界内的双山峪,定陵名为“惠陵”。
1875年(光绪元年)动工,1878年(光绪四年)建成。位于惠陵西侧的妃园寝也在1876年—1878年(光绪二年至四年)问建成。由于国力维艰,建筑材料低劣,加之施工仓促,仅过了21年,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竟发现隆恩殿大木构件多有伤折、糟朽现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于当年(1899年)开工。由于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事件,工程一度搁浅,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才结束,历时8年之久。接连不断的大规模营建皇陵的活动,不仅极大地耗费了国帑,而且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特别是光绪年间屡兴大工,更使本来十分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而我们几个人要去的,却不是这个清代皇陵,而是清西陵,也是参观去,我也是第一次去那个陵墓的,以前也没有去过的、、、、、、
盗陵4宣德炉
回到了我的老宅子里面,沈胖子这个家伙小心的问我“我说胡爷,你不会打西陵的注意吧,咱们真的叼不动那块肉,这个玩儿俄格您那里请来的高人啊、、、、、”沈胖子的眼睛狠毒,我基本就没有说王二哥的事迹,但是他也猜出来,王二哥是一个手艺人,还是级别很高的那种。懒
“我们那敢啊,也就是看看的,也没有那个本事的,来要麻烦沈哥到时候,开车送我们几个人去啊、”我对沈胖子说、
“你们这几年挣了那么多钱,怎么也不自己卖辆车啊,没事的时候在学过车本,到时候去那也方便的、、、、、、”沈胖子这个家伙对我说。
“行,忙完这段时间我就卖车,到时候还要麻烦沈哥您呢”我说
“对了,你手里有没有好一点的物件,我这几天要送礼,托人办事情,有理没有合适的物件,便宜的也拿不出手,就想问问胡爷您呢,这这段时间不会凭空消失吧、、、、、、”沈胖子说话很有技巧的,他知道我们这段时间不会闲着的,手里一定有好物件的。
“行,东西没在北京,过几天就回来,到时候我在挑出几件给沈哥您看看的啊?”我说的是一半真话,一半假话,的确是有物件没有在北京,但是我是不打算现在就卖的,手里也有两个物件想要去卖,这两个东西,那个在当时都可以轻松的可以换一辆汽车的,就是那次在和珅的墓室里面盗出来的物件,现在王二哥和沈胖子都在,我也不方便拿出来的,只是想哪天没有人的时候,在给沈胖子看看,我知道他一定喜欢的,这两个物件也都是有故事的,一个是香炉。应该是宣德炉,我不敢确定,还有一个是粉彩莲花碗。这两个都是有故事的物件。慢慢喝大家细聊。虫
宣德炉就是宣德年间制作的铜质香炉,由于制造精美,数量较少,传世的也较少,一般都是假的,而,我们几个人在和珅的墓室里面盗出来,看我感觉是真品。在棺椁的头箱里面摆放的。我拿出了还好,感觉很沉重。有历史的沉淀感觉在里面。炉底下的款式,也很清晰的。辨别真假的物件,我这个当时还是不是很懂的,但是我确定,即使是和珅的随葬物件,这个就一定是真的了,和珅的家人可不会把随便的物件摆到墓室里面了的,就算和珅石碑嘉庆抄家赐死的,但是他可没有抄丰绅殷德的家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道理这个谁都知道的、、、、、、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
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鎏金或嵌金的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比珠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轻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这个就算宣德炉的特点,后世仿制的烧烤时间久了,就有灰暗的感觉,我最得瑟的时候,用一件仿制的炉子当做烟灰缸的,现在就那样一件物件看,仿制的好的话,也值一些钱的,但是在当时却不是很值钱的。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
宣德炉贵就贵在于它的工艺和制造。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吕震战战兢兢地禀告皇上,欲制造出好香炉,铜还得精炼六遍。炼一遍,少一些,六遍下来,原料只会剩下一半。宣德皇帝财大气粗,精品意识超强,他当即下旨精炼的次数不仅不减,还要翻番(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
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德帝见到这批自己亲自过问的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很有成就感。这些香炉,把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为了牟取暴利,从明代宣德年间到ming国时期,古玩商仿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就在宣德炉停止制造后,部分主管“司铸之事”的官员,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造。这些经过精心铸造的仿品可与真品媲美,专家权威也无法辨别,至今国内各大博物馆内收藏的许许多多宣德炉,没有一件能被众多鉴定家公认为是真正的宣德炉。鉴别真假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也就是上面的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低廉,远远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价格。但是,我拿出的那件,我敢打包票的说是一件真品的,因为,我们是从和珅的墓葬里面盗出的。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我那件玄德炉子,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这样的一件物品就可以换当时一辆进口汽车,最起码也是德国车。我买车的钱就靠它了,至于两一个物件,我也觉得有点好笑的,因为它的出处、、、、、、
盗陵5豆腐告诉你古墓的位置
王二哥下午和我聊了一个趋势,我觉得很有趣也就说给大家听,故事就是发生在陕西八角村附近,应该的很久以前的事情,一个走街串巷买豆腐的到八角村卖豆腐,应该是王二哥爷爷那一代的一个盗墓人,从从街上卖了一块豆腐,回家打算小葱拌豆腐,却奇怪的发现,豆腐上面有字迹,那个人很精明,职业的敏感告诉他,这是碑文,应该的古墓里面出土的,用现在的话讲,就叫墓志铭,就是记载墓主人生平事迹的。懒
那个人追上了那个卖豆腐,把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要求和那个人回到家里看看那个石碑。果然。到了买豆腐人的家里,在一个水槽里面看到用来当做槽子底的一块石碑。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就是一个墓志铭。及宅一个县官的事迹。那个盗墓人默不作声的,加以好奇的就问出了这块石碑的出处。原来,在村东面的土岭子上面,无意取土发现的,看到这块石碑比较平整光滑,就拿来回家早压制豆腐的石板了,上面的字迹也没有在意。有心的盗墓人就在村东的土岭子上面发现了一座古墓,地表一点封土也没有,从外表看丝毫没有古墓的迹象。这也就在当时的盗墓圈子里面流传出了一块趣谈了,豆腐告诉你古墓的秘密。
我打算卖给沈胖子的第二件物件是一个粉彩莲花碗,就是现在大家喝茶的那种盖碗,但是几百年前的物件也是古董了,这建业说我在和珅墓里面盗出来,要不是忌讳是死人用过的东西,我也会留着自己把玩的。虫
说到这个粉彩。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故宫藏清乾隆粉彩开光人物茶壶
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与绘画技法紧密结合,这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一项新的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
我打算卖给沈胖子这件的粉彩莲花碗,通体白底粉色的莲花,绿色的莲叶。褐色的莲蓬构成了一番漂亮的色彩,说到粉彩莲花碗,这里面却有很多寓意。大家都知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这个粉彩青莲碗寓意刚正清廉,呵呵,但是可悲的是,这个粉彩碗是在最大的贪官和珅的墓室里面发现的,算不算一个讽刺啊。
我手里的瓷碗,和盖子是一体的,大概要十二厘米左右,在粉彩碗里面也算大的了,或许满人善于骑射,手部较大,所以就连日常生活的用具,也制作的较大,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理解啊,也不完全可信。现在的粉彩碗,做工精美的一千元左右,要是雍正时期的粉彩碗,在当时的价格,一只轻易的卖到五元以上,要是留到现在,怎么也要几十万吧,家里有好物件的就留着吧,第一是老人留下来的一个念想,看着可以想到那浓重的亲情。第二。乱世黄金,盛世古玩,即使真有出手的打算,多留几年几个或许还会翻翻的,很多朋友的家里都有一两件老物件,留着吧,就当一个念想吧、、、、、、
听王二哥今天的话,明天还要去清西陵看看,我也是第一次去,沈胖子这个家伙当然是给我们开车了,从今天是沈胖子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个家伙也是极力讨好王二哥,晚上还张罗继续请客吃饭,后来被王二哥太累的缘由给推脱了,我知道沈胖子的心思,这一个月,我就基本没有这么搭理他,特也害怕我们找到新的买家。所以就通过王二哥极力的讨好我,其实沈胖子这个家伙不知道,我当时,还是有事情求他的呢,根本就不会不搭理他的、、、、、
盗陵6闲谈清西陵
说到清代皇陵,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河北遵化境内的清东陵,哪里埋葬历代皇帝居多,也更应为孙殿英盗墓而明扬海外,其实还有一处清代皇陵,被大家所不了解的。也是我们明天打算去的,就是河北易县境内的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懒
清西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现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ming国年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虫
西陵周边近200里,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距10里,界桩以外还有官山,不许老百姓涉足。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西陵建设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宫殿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众多建筑均有彩画与雕刻,陵区宫殿多施旋子彩画,庙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画,行宫、住宅多施苏式彩画,在陵区雕刻中,为数最多的是龙凤。整个建筑群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度水平和民族风格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瑰宝。西陵陵区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息,陵区古松参天,四季常青。在绿色的海洋里,浮现出金光灿烂的琉璃瓦宫殿,春夏之时,绿荫荫的松涛岛语,流水潺潺,季丽如画,是避暑的胜地。
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大部都保存完好。所以还是很有看头的,我们去观摩历代皇陵,并不是打算盗墓,主要是参观学习,王二哥也是第一次来京,更是膜拜这些历代帝王陵墓,就像现在的粉丝追星一般,盗墓人追逐的就是历代古墓的痕迹,虽不能盗挖,但是,我们还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开启的地宫,我们看过以后,就知道大概的开启办法,不是蛮力,而是技巧性的开启。考古学里面有一件物件叫做“拐子”据说开启皇陵地宫的一件必备的物件,简单的说,就是一根铁板,前段有一个折弯,形状就和L形状一般,顺着地宫石门的门缝里面塞人,讲里面的顶门的“自来石条”开启。这样地宫尘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石门就可以打开了,要是使用炸药的,在地下,难免会造成塌毁,这样就会出现危险了,孙殿英盗墓也是有伤亡的事例的。我们本来人员就少,更不容许出现伤亡、、、、、、
说到清陵,还有很多野史,就和大家聊聊。清代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在沈阳老家(盛京三陵),从顺治起,历代皇陵都安放到唐山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雍正帝发现永宁山下风水很好,离北京较近,尤其是距离出产石料的曲阳县非常近,明清两代修建皇宫和陵墓所需用的汉白玉石料都是产自曲阳太行山区,因此决定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可以节省许多人工。由于雍正在位时厉行改革,虽然勤勉,但是得罪了许多人,口碑不好,所以民间相传,认为雍正是谋杀了他父亲篡位,死后不敢去见他父亲,才在西陵另建坟墓。
雍正的泰陵是西陵最宏伟壮观的陵园,雍正生前曾下诏,决定不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但他好大喜功的儿子乾隆帝,不仅为泰陵补建了石像生,长达2.5千米的神道,还在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三座石牌坊。但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愿意埋葬在西陵,在东陵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将自己的父亲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诏,命令今后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
按照乾隆的意旨,他的儿子嘉庆帝的昌陵就安放到西陵,嘉庆时代清朝的国力大不如“康乾盛世”,所以昌陵的规模远不如泰陵。
根据乾隆的旨意,嘉庆的儿子道光帝本应该埋葬在东陵,但他刚为先死的皇后建陵时,地宫就渗漏地下水,道光认为不吉利,决定迁移到西陵。道光的慕陵每扇门窗的隔扇中间都雕刻有一个朝外的木龙头,非常精致,如同模子套出的,他想用龙取水,以此来躲避水患。
由于道光安葬到西陵,他的儿子咸丰帝就得安葬到东陵,咸丰的儿子同治帝年青丧命,由慈禧太后做主,仍然安放到东陵,慈禧为自己在东陵修建了豪华的陵墓,根本就没有顾及光绪帝的事,但他们同时辞世时,光绪尚没有陵墓。光绪在西陵的陵墓崇陵在光绪去世以后才开始动工,不过三年后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根据ming国政府的续修协议和依靠一帮遗老的努力和捐助资金,直到1913年才修建完工。所以崇陵的建筑非常新,棱角毕现,可以从中想象当年故宫初建时的风采,崇陵外面还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被慈禧命人将其投入故宫井中淹死的珍妃(一说自尽)和她姐姐瑾妃的墓。
西陵中泰昌慕三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盗,裕陵,崇陵,瑾妃墓曾被盗,陪葬物已然流失。目前崇陵地宫已被打开,成为博物馆。
据我所知,中国历代帝王陵墓,都有被盗的消息,没有被盗过基本就是凤毛麟角一般稀少,盗墓野史自古以来一个没法杜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