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也造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他设计时认为,右边的重球比左边的重球离轮心更远些,在两边不均衡的作用下会使轮子沿箭头方向转动不息,但实验结果却是否定的。达·芬奇敏锐地由此得出结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由杠杆平衡原理可知,上面两个设计中,右边每个重物施加于轮子的旋转作用虽然较大,但是重物的个数却较少。精确的计算可以证明,总会有一个适当的位置,使左右两侧重物施加于轮子的相反方向的旋转作用,恰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轮子达到平衡而静止下来。”
“后来意大利的一位机械师斯特尔又提出了一个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斯特尔在设计时认为,由上面水槽流出的水,冲击水轮转动,水轮在带动水磨转动的同时,通过一组齿轮带动螺旋汲水器,把蓄水池里的水重新提升到上面的水槽中。他想,整个装置可以这样不停地运转下去,并有效地对外做功。实际上,流回水槽的水越来越少,很快水槽中的水就全部流进了下面的蓄水池,水轮机也就停止了转动。浮力也是设计永动机的一个好帮手。是一个著名的浮力永动机设计方案。一连串的球,绕在上下两个轮子上,可以像链条那样转动。右边的一些球放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设计者认为,右边如果没有那个盛水的容器,左右两边的球数相等,链条是会平衡的。但是,右边这些球浸在水里,受到了水的浮力,就会被水推着向上移动,也就带动整串球绕上下两个轮子转动。上面有一个球露出水面。下面就有一个球穿过容器底,补充进来。这样的永动机也没有制成,是不是因为要下面的球能够通过容器底,而又不能让水漏出来,制造起来技术上有困难呢?技术上的困难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设计的原理上。当下面的球穿过容器底的时候,它和容器底一样,要承受上面水的压力,而且是因为在水的最下部,所以它受到的压力很大。这个向下的压力,就会抵消上面几个球所受的浮力,这个水动机也就无法永动了。”
“此外,人们还提出过利用轮子的惯性,细管子的毛细作用,电磁力等获得有效动力的种种永动机设计方案,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其实,在所有的永动机设计中,我们总可以找出一个平衡位置来,在这个位置上,各个力恰好相互抵消掉,不再有任何推动力使它运动。所有永动机必然会在这个平衡位置上静止下来,变成不动机。从哥特时代起,这类设计方案越来越多。人们又提出过各种永动机设计方案,有采用螺旋汲水器的,有利用轮子的惯性、水的浮力或毛细作用的,也有利用同性磁极之间排斥作用的。宫廷里聚集了形形色色的企图以这种虚幻的发明来挣钱的方案设计师。有学识的和无学识的人都相信永动机是可能的。这一任务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研究者们,但是,所有这些方案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原地打转,创造不出任何成果。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机器对外界做功,都要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机器是无法做功的。这时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斯台文、惠更斯等都开始认识到了用力学方法不可能制成永动机。”
“再后来,一系列科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久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幻梦被彻底的打破了。在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的一切尝试失败之后,一些人又梦想着制造另一种永动机,希望它不违反热力学第一定律,而且既经济又方便。比如,这种热机可直接从海洋或大气中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机械功。由于海洋和大气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的,因而这种热机可永不停息地运转做功,也是一种永动机。然而,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提出了一条新的普遍原理:物质不可能从单一的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它影响。这样,第二类永动机的想法也破灭了。层出不穷的永动机设计方案,都在科学的严格审查和实践的无情检验下一一失败了。”
第五百一十一章 活水(下)
“经历了这么多的失败,他们还是不肯放弃?”王娜姐问。
“没有。”大哲说,“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本科学院以后不再审查有关永动机的一切设计。这说明在当时科学界,已经从长期所积累的经验中,认识到制造永动机的企图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永动机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这个想法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了。所以第一类永动机是不能做出来的。而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有方向的,就像热量可以自发的由热的物体转移到冷的物体,但不能自发的由冷的物体转移到热的物体,而不引起其他的变化,所以第二类永动机也是不能做出来的。还有人认为,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的前提下,可以依靠惯性无休止的做匀速直线运动,于是想要在外太空实验。但是当时的科技并不允许这么做,而且牛顿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即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吸引。所以这个物体在运动很久之后——或者只有几分钟——就会停下来,也不能永远运动。”
“虽然经过许多人的辛劳,但事实证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归于失败。永动机是一种幻想,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它违反了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规律。这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著名科学家达·芬奇早在15世纪就提出过永动机不可能的思想,他曾设计过一种转轮,在转轮边沿安装一系列的容器,容器中充了一些水银,他想水银在容器中移动有可能使转轮永远地转动,但是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得出了否定的结论。他从许多类似的设计方案中认识到永动机的尝试是注定要失败的。他写道:永恒运动的幻想家们!你们的探索何等徒劳无功!还是去做淘金者吧!然而。15世纪以后的好几百年里面。制造永动机的活动却从未停止过。17世纪,英国有一个被关在伦敦塔下叫马尔基斯的犯人,他做了一台可以转动的永动机。转轮直径达4.3米。有四十个各重二十三千克的钢球沿转轮辐翼外侧运动,使力矩加大,待转到高处时,钢球会自动地滚向中心。据说。他曾向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表演过这一装置。国王看了很是高兴,就****了他。其实这台机器是靠惯性来维持短时运动的。”
“这样的永动机还有很多。”大哲说起来滔滔不绝。“19世纪有人设计了一种特殊机构,它的臂可以弯曲。臂上有槽,小球沿凹槽滚向伸长的臂端,使力矩增大。转到另一侧。软臂开始弯曲,向轴心靠拢。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使机器获得转矩。然而,他没有想到力臂虽然缩短了。阻力却增大了,转轮只能停止在原地。1681年。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弗拉德提出一个建议,利用阿基米德螺旋把水池的水提到高处,再让升高的水推动水轮机,水轮机除了带动水磨做功以外,还可使阿基米德螺旋转不断提水,如此周而复始,就可以无需担心天旱水枯了。一时间,响应他的人大有人在,形形色色的自动水轮机陆续提出,竟出现了研究热潮。还有意大利的一位教授泰斯尼尔斯,提出用磁石的吸力可以实现永动机。他的是一个磁石,一个铁球受磁石吸引可沿斜面滚上去,滚到上端,从小洞落下,经曲面返回,复又被磁石吸引,铁球就可以沿螺旋途径连续运动下去。大概他那时还没有建立库仑定律,不知道电场力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是成反比变化的,只需多加思索,其荒谬处就一目了然了。还有表面张力永动机、浮力永动机、永磁永动机、自动车、自动洗衣机,等等。”
“就在一些人热衷于制造永动机的同时,科学家们从力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继达·芬奇之后,斯蒂文写了一本《静力学基础》,其中讨论斜面上力的分解问题时,明确地提出了永动机不可能实现的观点。他写道:神奇其实并不神奇。”
“1775年,法国科学家郑重的通过了一项决议,拒绝审理永动机。在《法国科学院的历史》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这一年科学院通过决议,决定拒绝审理有关下列问题的解答:倍立方,三等分角,求与圆等面积的正方形,以及表现永恒运动的任何机器。并且解释说:永动机的建造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中间的摩擦和阻力不致最终破坏原来的动力,这个动力也不能产生等于原因的效果;再如设想动力可以连续起作用,其效果在一定时间之内也会是无限小。如果摩擦和阻力减小,初始的运动往往得以继续,但它不能与其他物体作用,在这种假设中,惟一可能的永恒运动对实现永动机建造者的目的将毫无用处。这些研究的缺点是费用极度昂贵,不止毁了一个家庭,本来可以为公众提供大量服务的技师们,往往为此浪费了他们的工具、时间和聪明才智。然而,就是在法国科学院如此明确的警告之下,创造永动机的各种活动仍然未见收敛。19世纪中叶,能量守恒定律已经确立。1861年,英国有一位工程师德尔克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成一本名为《17、18世纪的永动机》的书,告诫人们,切勿妄想从永恒运动的赐予中获取名声和好运。可是,德尔克斯这部警世恒言却未能阻止永动机的继续泛滥。”
“都已经铁板钉钉了,为什么还是有人不信邪呢。”闵澜问。
“不信邪的人的原因各有不同,而且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大哲说,“19世纪末美国宾州有人想用磁铁代替钟摆的锤,企图用磁力做功代替发条,认为有可能无需发条而能自动维持摆动,结果是徒劳一场毫无成果。进入20世纪,更加复杂的、似是而非的种种设计不断被提了出来。例如有人想发明自动车,有人创造自动洗衣机,有人想利用水中的分子吸引力制造自动泵,有人想单纯靠永久磁铁做成发电机,特别是在能源危机的刺激下,这类活动竟有增无减,层出不穷。另一类永动机也常被人提出而且还很迷惑人。如美国华盛顿地区的一位发明家甘姆埃设计了一种零度发动机,用液态氨做工作物质。1881年他的设计居然得到美国海军总工程师的支持,受到官方赞扬,甚至当时的美国总统也极有兴趣地观看了设计模型。他们也许认为,如果这种发动机真的成功,美国舰队就不需要加煤站,从汪洋大海中就可以取得无穷无尽的热能了。然而,只要科学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甘姆埃的设计是属于单热源的热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这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类永动机。如果说永动机的发明对人类有点益处的话,那就是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一切违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自然规律的创造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关于永动机的不可能,还应当提到荷兰物理学家司提芬。16世纪之前,在静力学中,人们只会处理求平行力系的合力和它们的平衡问题,以及把一个力分解为平行力系的问题,还不会处理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人们把他归结于解决三个汇交力的平衡问题。随着对永动机不可能的认识,一些国家对永动给出了限制。其实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历史上无数人痴迷于永动机的设计和制造,在热力学体系建立之前,这些人中既有科学家,也有希望借此成名发财的投机者,而热力学体系建立后,致力于永动机设计的除了希望打破现有科学体系的民间科学家外,更多的则是一些借永动机之名牟取钱财的骗子。”
“自动轮骗局,超磁能机车,都是这样的骗局。科学在不断进步,永动机的研究却从来没有停止。中国乃至世界不知有多少民间科学家甚至专家,学者,教授,花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金钱、心血来坚持不懈地寻找这样一种不存在的事物,不能不令人扼腕。他们之中当然也不乏别有用心的骗子,常见的手法是出售或转让他的永动机图纸、永动机技术等等。其实,只要一些最最基本的物理学常识,就可以识破这种骗术。”大哲越说越激动,竟然像是做了一场演讲一样。
“胖子,他是我看不起你啊,你平时可不像是这么有文化的样子,怎么…”云希明问。
“因为我最好的一位学长,就曾因为研究永动机,毁了自己的一辈子。”大哲说。
第五百一十二章 惊天骗局(上)
“这事儿可从来没有听说过,你这么喜欢炫耀的人,竟然还藏得住事儿?”云希明表示奇怪。
“这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儿。”大哲说。
“我还以为你认识的人都是天才呢,你整天说自己是天才,没想到还会认识这样的傻瓜啊,永动机这么愚蠢的事儿都相信。”闵澜说。
大哲原地坐在地上,不断的叹气,“我的学长确实是一个天才,他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曾经是我们的偶像,也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但是就是因为他太聪明了,最后才会害人害己。”大哲说。
“他做了什么?”陆大叔也来了兴趣。
“这件事情就说来话长了。”大哲说,“事情的起因是一卷录像带。”
“这是在八十年代,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一盘录像带,内容是哈尔滨市一位公安局副局长率领他的属下在王洪成家中看表演。这位副局长在王洪成家厨房里亲自把自来水灌在大塑料桶中约八分满,然后提回到王洪成家的客厅里。王洪成拿来一只空玻璃杯,由塑料桶中倒出大半杯水来交给他拿在左手里,并让他尝了一口。然后王洪成向桶中滴了几滴药液,过了一会又往桶里加了另一种药液,这时桶中的水逐渐变成浅红色。接着,王洪成由架子上拿来一只开口的易拉罐,要注意王洪成并没有倒过罐子来证明是空的,王洪成由桶中向罐里倒些水,然后就把这个易拉罐交到了这位副局长的右手中,这时这位副局长的两手都用上了。请他到厨房去试验,而属下们也都跟到了厨房,而那塑料桶就被丢在客厅里没人照看了!众人一起看王洪成表演。果然玻璃杯中的水点不着,而易拉罐中的液体点着了,大家热烈鼓掌祝贺试验成功。这时王洪成的妻子王麒麟送来装有浅红色液体的塑料桶,副局长接过了桶走下楼去试验开汽车,于是中国第五大发明的鉴定就算完成了!在这盘录像带的解说词中是这样说的:录像机的镜头始终没有离开过公安局副局长。但是事实应该是镜头始终不要离开那桶水!。还说:这次伟大的试验是在王洪成的妻子密切配合下完成的。这还是句真话!因为正是王洪成的妻子王麒麟。把那桶水换成了一桶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前后两个桶中所装液体的体积是不一样的,而那个易拉罐中早就预先装了一点油。当然能点燃。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盘录像带,竟然让我的这位学霸学长真的起了兴趣,开始着手研究。”大哲说。
“他难道不知道这东西是骗人的么?”云希明问。
“刚开始他知道,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竟然告诉我他研究出了眉目。最主要的是他不希望自己父母的钱打水漂。”大哲说。
“他父母也是科学家?”闵澜问。
“不是,他的父母就只是普通农民。也是听说了这录像带是密不传人的绝密配方,这才倾家荡产的买了这些录像带。而这些录像带全都是来自八十年代,也就只有那些偏远山区的农民才会相信,学长的父母几乎用了全家的积蓄。买了这几盘录像带。”大哲说。
“王洪成?这个名字听着怎么还挺耳熟。”陆大叔说。
“这个人我知道。”云希明说,之前爷爷跟我说过他的事儿,当时还挺轰动的。“他出生于东北,只念过四年书。养过猪,学过木匠,也当过兵,后来是哈尔滨公共汽车公司的司机。主要事迹就是发明的膨化重油,1992年正式开发和批量生产,还发明了多用途节能器、膨化重柴油、消烟除尘和污水处理技术等。这几种技术后均被证明属于无科学依据。”云希明说。
“我之前也看过他的报道,1984年3月,哈尔滨普通司机王洪成宣布发明水变油,在四分之三的水中加进四分之一的汽油,再加进少量配置的洪成基液或称水基燃料膨化剂,就可以变成水基燃料,一点即燃,热值高于普通汽油、柴油,且无污染,成本极低。这项发明受到不少权威人士肯定,被全国几十家新闻媒体的炒得火热。一个部队企业专门为此办了一个公司,有300多家乡镇企业拿出上亿元资金给他搞共同开发,把他当成财神爷。王洪成获得了数以亿计的钱财。1993年初公安部和物资部发出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停止宣传;4月,原物资部干部严谷梁在报上发表文章《应该用事实澄清水变油真相了》质疑水变油。一些报刊载文指出水变油是魔术、骗局。这年6月,王洪成向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状告严谷梁侵犯其名誉权,后被法院以其发明从未进行科学鉴定为由驳回起诉。1995年全国政协八届会议上,何祚庥、郭正谊等4位科技界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调查水变油的投资及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后果。1996年1月1日,王洪成被收容审查;1997年11月14日,被哈尔滨中级法院判处10年徒刑。而这幕闹剧此时已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数以亿计钱财损失。”王娜姐说。
“没错就是那个王洪成。”大哲说。
“可是已经过去了那么久了,怎么还会有人相信他的那一套啊。”闵澜问。
“越是天才,就越是想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大哲说,“那录像带我也看过,拍摄的很不清楚,而且手法拙劣,但是我的学长就是相信了。”
“有多少盘啊?那种录像带?”云显问。
“好几盘。”大哲说,“有关部门看王洪成做百吨级的水变油表演,当场用啤酒瓶取样,王洪成偷偷用装好油的啤酒瓶调包,由于空啤酒瓶早已做好暗记,作伪当场被戳穿。王洪成的作伪手法和日本的发明家搞水变油试验时将瓶子调包欺骗山本五十六一模一样。有一盘录像带是一部电视记录片,叫做《盘古开天惊世篇——中国王洪成》大肆吹嘘:早在几年前,河北某县。在众目睽睽之下,王洪成玩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神奇、最令人震惊的科学游戏。一个能容纳11吨水的水泥池里,国家有关部门的权威专家们,亲自将水注入投进洪成燃料的水池,经过搅拌,装进盆,再一盆盆地端到广场上。洪成燃料一经点燃,火焰腾起,点水成油的神话,瞬间变成现实。”
“事实上这场由王洪成亲自策划了好久的表演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这个大水泥地是由几个粗水泥墩架着,比较高,人用盆到池中去只能舀到表面的液体。当水加到池中后,王洪成加上他的药液搅拌后就盖上了池子,不许人看,说是有危险。但还是有人掀起一边看了,看到的是有油由池底咕嘟咕嘟地往上冒,原来地下有一个油池通过水泥墩中心的暗阀把油送到池中,这就是奥秘所在。当人们把浮在水面的油盛出来以后,王洪成怕再盛下去会盛出水来,这就会露了底,于是就往池中倒了一些碱液,说是把油又变成水了。加碱液可以把油变成水,可以说是王洪成的另一大发明!但不知这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盛出来的油本来就是油,当然一点就着火,可是池子里的水还是水,并没有变成油。当有人提出要检查水泥池时,王就大怒,把人都赶走,自己一个人把水泥池砸烂,以免被人发现池底的秘密。这就是王洪成玩的那个所谓的,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神奇、最令人震惊的科学游戏!”大哲说。
“可是不管怎么说,这也太古怪了,难道不是明眼人一下就看出来的么?”闵澜说。
“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学长也是这样觉得,认为自己的父母就只是上当受骗了,但是家里人不远接受这个现实,反复强调那是真的,一定让学长研究出来。学长的压力越来越大,终于达到了一种走火入魔的地步,以至于根本没有人能够拦住他。”大哲说,“也就是那个时候,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个骗局,或者说我原本就坚信,但是时间久了,反而不坚信了。”
“你们真的做了实验?”云希明说。
“我们在部队的研究所,实验室里自然是什么都有的。”大哲说。
“那种录像带怎么会让人如此信服。”陆大叔说。
“因为真的拍摄的感觉,能够让人从感官上,第一直觉就相信。”大哲说,“其中有好多的专家,还有领导,甚至也有那个时候的中央领导,所以真的在当时容易让人信以为真。”
“那个时候,你们恐怕还小,尤其是九十年代的时候,他可是全国的知名人物。当时在部队,在厂矿,很多人都打着学习王洪成的大旗,真是轰动一时。”陆大叔说。
“现在也还有很多人认为他是大科学家,比如我的学长。”大哲说。
第五百一十三章 惊天骗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