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焚心祭 > 第18节 >

第18节


“说不定他自己逃走了,当时场面混乱,又是火、又是烟、又是爆炸,我当时在现场,注意力全在灭火、抢救人质和确保现场安全上,如果有人逃出楼藏在院子或天井的某个角落,再找机会翻墙逃走,我不见得会注意。”特警队一名副队长说。
姜明点头说:“理论上的确如此。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地采访了现场抢救人员,还没有人回忆起看到任何人逃离现场。还有部分同志已经在检查和走访潇湘附近的巴克楼,包括东西二楼,看有没有线索。接下来是个更莫名其妙的发现,老葛和消防大队火灾现场调查的老邢发现了足够的证据说明,厨房的火是纵火。稍后又有现场勘查人员发现了地上一块烧变形的铜块,暂时认为是点火源。”“铜制打火机?”有人问,“不算很常见。”姜明说:“没错,但也不少见。问题是,谁放的火,为什么要烧潇湘主楼?”
“劫匪乙!”有人立刻叫,“没商量妥条件,报复,宣泄不满。”
“有可能。”姜明走过去关了投影,“所以最后综合一下说,除了诸多细节不清不楚外,目前这劫案主要是两不明……”“不会吧,”又有人打断,“你是姜明明哦。”“回来找你算账。”姜明向无聊的同事做了个打枪的手势,“第一是动机不明,保险柜里的宝贝到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心急火燎催我们找来那兰谈判,条件是什么?第二条是劫匪下落不明,根据目击者描述,劫匪丙被炸死,同时在主宴厅的劫匪乙去了哪里?携带被劫物品最早离开的劫匪甲去了哪里?”
巴渝生的手机震动起来,又是葛山打来的,他接听后,眉头微皱。
会议室里众人大都注意到了巴队脸色上的微变,都带着问询的目光看着他。巴渝生关掉手机后,说:“再给大家出个难题。现场勘查发现,鄢卫平的裤兜里,有一根扁圆的金属管,经唐老确证,是一根9毫米Glock手枪的枪管!”
案发后3小时05分左右,潇湘主楼案后勘察现场葛山再次戴上防尘面具之前,不知道是不是被扰动起的烟灰刺激了气管,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咳得脚下的地面都在颤动。这绝非夸张。火灾后的巴克楼二楼地板已经薄如蝉翼(这是真夸张),多处坍陷而露出夹层的框架,剩下平整的地面能经受住唐云朗的超凡体重已算奇迹。葛山怕将地板咳出重大事故,缓缓走动,减少脚下的压强。
过去的十几分钟里,劫匪的枪支残骸尚未发掘出来,倒是有更多的肢体碎片被找到。迄今所有现场调查发现说明是三名死者,虽然肢体四分五裂,但唐云朗根据粗粗估算的炸药当量和肢体散布的规律推测,三名死者应该都是围绕着同一次爆炸。这进一步说明另一次爆炸并没有造成死亡。勁葛山站在第二次爆炸的位置,也就是整个主宴厅的正中,原有的大餐桌早已成了木屑、柴禾和焦炭,几根细细的煤气管道像枯枝般东倒西歪地支棱着,上面连接的煤气灶口早已被炸落。他耳中响着不久前巴渝生的话:“根据幸存者的回忆,主宴厅正中附近并没有人,炸药包很有可能是被慌乱的凶手扔在桌上。另一个劫匪在爆炸和起火时应该在小包间门口附近。”葛山走到小包间门口,比划了一下,要将一个炸药包甩到爆炸源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我是那慌乱的劫匪,不想自杀性攻击这群无辜的人质,急于甩脱这烫手的山芋,会怎么做?他扭头看一眼,得出结论:我会甩到小包间的一角。
除非那劫匪存心想炸死更多的人。当然不能排除这个可能。
他掏出一本小笔记本,把这个想法写了下来,然后走出了主宴厅。
主宴厅门口一带的地面上布满了玻璃碴,葛山虽然穿着厚厚的胶鞋,仍小心翼翼地让手电光带领着跨过这些路障,走在同样随时会踩出窟窿的走廊上,一直往前。经过楼梯口后不久,左侧是一间屋子,右侧再往前在走廊尽头是另一间屋子,门口躺着一块门板,被熏得乌黑。同样被熏黑的一块门牌上面的字还隐隐可辨,手电光下认出是“苏幕遮”三个字,还有“食过净铅”四个小字。葛山一向厌恶文绉绉的不清不楚,逼迫自己想了一阵,“食过”很好理解,“净铅”又是什么说法?干净的铅笔?终于“洗净铅华”一词冒出脑海。“苏幕遮”加上“食过净铅”,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洗手间”了。
葛山暂时不需要食过净铅,又记得结构图上标明,左手边那间屋子是休息室,巴渝生说劫匪似乎光顾过,去那里“淘宝”。他相信洗劫、火浴之后,再多的宝也轮不着他来淘,但还是走了进去。
肉眼即可见,屋中有两张小床,已烧得面目全非,但仅从烧剩的框架和床垫就能看出,这床远比寻常的午休床更精致厚重,床头床尾均可升降。地上倒着一个“生前”同样精致的小柜,散落出一些药水和护肤品,说明这床上还可以做按摩甚至Spa水疗。
屋中保留相对完整的是一台占了几乎大半块墙的LED高清电视机。所谓“保留完整”,是说它虽然从悬挂的部位倾斜着地,屏幕玻璃已经碎裂,但并没有落在地上粉身碎骨。而这受伤倾斜的大电视,结合被烧变形的墙壁,将一个墙上的暗门暴露给了葛山。
虽然不过是一道细小的缝,那暗门已经全然没有了暗门的神秘感,在葛山看来,只是一扇普通开向墙里、无沿无框、同样被熏黑的木门,但不难想象,如果将门拉严,将大电视复位,没有人会看出墙后仍有洞天。他暗叹道:会所毕竟是会所,无论潇湘在开张前如何宣称自己的品位格调高于那些泛滥市井的淫窟赌窝,还是忍不住要藏污纳垢,否则,在休息室设这么一间隐秘小屋干什么!
葛山推门而入,暗暗嘟囔一声:“够呛!”他虽然戴着防尘面具,仍能看出、闻到这暗室里浓浓的烟雾,能感受到室内氧气的极度稀薄。他相信等会儿邢瑞安一定会有一套气流动力学的理论解释,这浓烟如何进入密室,门如何被冷热气的交流而掩上,浓烟如何困在其中弥久不散。
除了被烟熏得彻底,小屋里几乎没有烧损,葛山略觉意外的是,屋里并没有明显的“污垢”,十平米左右的空间里,只有个一人多高的钢制保险柜。哈,原来所谓淘宝的目标,就是这里!
他举着手电慢慢靠近那保险柜,柜门上写着一串英文,他不认识,只能假设是某个“知名国际品牌”。齐眉处的门上有一方电子显示屏,一时看不出任何迹象是否还管用。柜门紧闭,但他还是想试试运气,手搭上柜门把手,用力一拉。
门开了。
“我操!”葛山觉得胃里猛地泛上苦汁酸液,恶心地竟然忘了咳嗽。
案发后3小时10分左右,江京第六人民医院对面星巴克这是案发后,两名劫匪第三次碰头。自从爆炸发生,一切计划满盘崩溃。任何有哪怕一丁点头脑和半丁点专业精神的劫匪都应该在案发后走得越远越好,但他们发现自己非但无法像当初设计的那样远走高飞,而且还必须徘徊在人质附近做善后工作,体现真正的事业心。于是交换信息尤为重要。他们并不知道刑警们已经给他们编了号,弱弱的劫匪甲、劫匪乙、劫匪丙,像有些电影剧终后的演员表,排名按出场顺序。
正是因为劫案最后的意外,他们现在三缺一,本来三个人,但缺了一个。
“吉三乐的状态怎么样?”其中一个问。
“没什么好转,还在崩溃边缘,是个很大的隐患。”另一个说。
“那兰醒了吗?”
“据说醒过几回,又昏睡过去。”
“我最担心的其实是她。”
“其实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从头到尾,她都是关键的一个棋子,从最初设计开始……我们功课难道做得不到位吗?”“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人捣乱,我们难道预计到最后的乱套吗?全他妈乱套了,就好像导演写好了剧本,演员们乱演一气。”
“写剧本的是编剧吧?”
“你知道我的意思就行了。”
“下一步怎么办?”
沉默。喝一口咖啡,那劫匪说:“还能怎么办,继续观察吧,尤其那兰。必要的时候,只有先下手了。”
案发后3小时10分左右,“潇湘会所抢劫案”临时办案中心就在两个劫匪碰头交流时,巴渝生也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吉三乐的状态怎么样?”
警员汇报说:“很不怎么样,到现在都没有说一句完整的话,手术动完后,他就抱着那条受伤的腿坐在床沿、看着窗外,两眼无神,浑身打颤。有些有经验的医生说很像创伤后应激障碍,得请精神病学专家会诊。”
“法医中心来人看过伤口了吗?”
警员回答:“看过了。基本上认定是九毫米的鲁格子弹。子弹沿着右腿膝盖外侧擦过去,击碎了部分膝关节的软骨组织,除此之外主要都是皮外伤;最麻烦的,还是他的精神状态。”
巴渝生点头,和梁小彤的描述吻合。同时他知道,一时半会儿是指望不上吉三乐的笔录了。他没有太多选择,决定去找他一直不愿做笔录但早就想约谈的一个幸存者,郭子放。
和郭子放,怎么也该算老交情了。据郭子放的一次酒后真言,他一直对法制类的新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原因是他曾经的一段经历,一场大案。巴渝生后来读过那起错综复杂案件的卷宗,不得不承认那是个离奇又残酷的大案,很难不给经历者的生活留下深刻烙印,就好像那兰,亲历过那一个个案件后,性格和理念,也都难免会有深刻的变化。
从大概六七年前起,郭子放作为《新江晚报》法制类新闻的负责人,开始频繁和巴渝生接触。对媒体、对记者,巴渝生一向避之唯恐不及,但他很快发现郭子放是难得的一位“够意思”的名记。他的采访、他的编稿,很少以“我是记者”的居高临下的冷眼来看待一个个案子,而是从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读者的角度来剖析和报道事件发生的经过和结果。逐渐,巴渝生开始对这个又像鸵鸟又像斑马的瘦高中年记者产生了好感。他并非迂腐到排斥一切媒体,相反,他知道公安工作的艰辛、公安人员的血汗,也需要一个喉舌,倒不是为了歌功颂德,至少树立一个立体生动的形象。
同时郭子放也格外欣赏这个乍一看书生气十足的刑侦总队大队长。从逻辑上和世态学上看,巴渝生成为江京市的“总捕头”纯属奇迹,年纪太轻,经验不足,官场背景全无,曾经有谣言巴渝生是某邻省省委书记头婚的儿子,父母离异后巴渝生随了母姓。但郭子放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谣言只是谣言,毫无根据。当然,仔细分析一下,巴渝生貌似平步青云也并非完全是天方夜谭,一来他的学历较高,而且是实打实的高学历,(不像近年来领导层的风气,干部们似乎弹指间就获得了令人咋舌但能挤出水的高学历);他领衔破获了几起大案冷案;他在市局从不站队,所以没有站错队,领导们会认为他“很安全”。于是诞生了这位戴着眼镜、不沾烟酒、缺少霸气的怪兽警长。
巴渝生为人和他的外表如一,相对内向寡语,但并非在故意摆架子,只不过所有话都是想好了再说,说出来都是实心诚意。交往中,郭子放开始由好奇到欣赏再到敬佩,两人公事公办之外,逐渐成为朋友。最近几年来江京的数起大案,《新江晚报》都做了大篇幅的深度报道,资料之翔实,令实为竞争对手的“兄弟报纸”都艳羡不已,这里托的就是郭子放和巴渝生惺惺相惜的福。
巴渝生在急诊的候诊室里遇见了正在来回踱步的郭子放。事先他就得知,除了最初烟火中的窒息,郭子放只有轻微的烧伤和划伤,是伤势最轻的人之一。此刻郭子放低着头,看上去在琢磨什么心思,本来脖子就长,这一低头,看上去像一只觅食中的鹭鸶。有些候诊的病人和家属自己也在焦躁之中,显然不待见他的走动,时不时投去鄙夷的目光,他视而不见,或者根本就没看见。这时他似乎有了第六感,猛一抬头,看见了巴渝生。
“嘿!”他招呼道。待巴渝生走近,他又说:“我一直在猜想,你要不就是第一个审我,要不就是最后一个审我。”
巴渝生笑道:“结果你全猜错了。”
“要不我只能做记者呢!”郭子放自嘲道,“我忘了还有那兰,她才符合这第一或者最后的情况。”
巴渝生说:“纠正一下,不是审问,是询问,信息收集,你的新闻稿里可不能出错。”
郭子放苦笑道:“新闻稿?你询问了好多人了吧?你肯定比我更清楚,今天这案子的来龙去脉,一时半会儿且摸不清呢。等我写出新闻稿,肯定是整张纸的问号。”
附近候诊的病人和家属投来的目光鄙夷之外更有好奇,巴渝生说:“所以,我假客套地说,要你的帮助。”
郭子放笑道:“客套已经是假了,没有必要说‘假客套’,总算抓你一次语病。”又沉下脸正色问:“就你一个人吗?真的不是审我?不是做笔录?”巴渝生说:“对门有家星巴克,要不一起喝点咖啡喝点茶,谈话方便些。”
案发后3小时15分左右,江京第六人民医院对面星巴克等巴渝生和郭子放跨进星巴克,才发现刚才“谈话方便些”的假设在这里并不成立。这很难说是巴渝生的判断失误,大多数江京市区内的星巴克和其他亿万个星巴克一样,都有相当温馨休闲的气氛,但六院对门的这家咖啡店与众不同。说“与众不同”,绝不是说它生意不好,相反,生意太好。这也就是问题所在。川流不息的顾客使小店拥挤,焦急的、痛苦的、压抑的顾客使小店始终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你可以时不时听见有人对着手机抱怨、叹息甚至吼叫,能坐下来静静交谈的人大概受环境影响,不久也会焦急地结束谈话,匆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