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互联网+:从IT到DT > 第1节 “互联网+”的征信[1] >

第1节 “互联网+”的征信[1]

传统征信:现实财务的小数据

传统征信是由专业机构通过固定的模型定向采集财务和金融交易信息并加工、处理、报告的专业化信用管理服务。传统征信以美国为代表,以1841年美国邓白氏公司的成立为兴起标志,是目前我国以及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征信业态。在我国,传统征信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为代表,受《征信业管理条例》约束,机构的设立和业务的开展需要申请相应的牌照。

传统征信的特点有四个:由征信机构进行专业化、牌照式经营;“小数据”,以金融交易为核心,集中分析财务数据,一般只有几十个数据项,主要涉及收入、资产及抵押状态、担保情况等,主要表现是债务状况;用途主要是预测信用交易风险和偿还能力;数据获取渠道比较狭窄和固定。

互联网征信:互联网行为的大数据

互联网征信是指互联网交易平台、电商等互联网机构开展的全网海量数据采集、处理并直接应用的信用管理服务。互联网征信是通过线上非定向地获取各种数据,从而对互联网主体的信用轨迹和信用行为进行综合描述。互联网征信是从2013年开始兴起的非专业性、去牌照化的互联网业务。

蚂蚁金服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等,涉及的合作伙伴众多,包括商家、第三方和金融机构等。据蚂蚁金服介绍,在支付宝平台上,有超过200家金融机构与其合作并开展网络支付业务,近千万小微商户将支付宝作为网络支付服务提供商;在保险平台上,接入了100多家保险机构;在招财宝平台上,已有几十家金融机构的产品上线,并且已与100多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2]

互联网征信的主要特点有三个:“大数据”,数据成千上万;来源广泛,来源于整个网络;信息全面,不拘泥于财务类,既包括财务、资产类的,也包括非财务类的,例如社交行为、文字言论、谈话语音、图片,甚至交友情况等,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

互联网上的一切数据皆信用,互联网征信是一个完全的“大数据”概念。它以海量数据刻画信用轨迹,描述综合信用度,主要表现信用行为状况,主要用途是判断可信程度、开展社交往来、授予机会以及预测信用交易风险和偿还能力。

互联网征信与传统征信存在很大区别,互联网征信的内容、技术手段、数据特征和分析判断的评估方式、评估模型、主要内容与方向,甚至主要结论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从传统征信向互联网征信过渡

未来是互联网征信的时代。互联网征信是传统征信的业态升级,是对传统征信的彻底改革。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普及,互联网征信会迅速崛起。现在,真正的互联网征信大量普及发展的时机并没有真正到来,仍处于从传统征信向互联网征信过渡的阶段。谁过渡得快,谁就能引领世界最先进的征信服务市场,并掌握由信息应用产生的各种政治、经济话语权。

传统征信依靠几个专业机构各自建立物理数据库,定向搜索一些“小数据”,然后建立固定的模型,之后在数据库里,系统自动地用这些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虽然数据本身是动态的,但是由于数据项的更新和拓展很慢,所以数据使用者拿到的征信报告与结果是固定格式的、相对静止的。

传统征信服务依赖于数据库的覆盖程度。传统征信虽然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但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覆盖率。美国的征信是全世界最发达的,但目前美国征信系统的覆盖率只有85%。我国也是如此,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最大的征信数据库(即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只覆盖了8.5亿多人,覆盖率只有63%左右。

传统征信覆盖人群有限,数据的反应能力不强。征信在服务和产品类型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技术日新月异、信用信息被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的背景下,互联网征信迅速崛起。

互联网征信在互联网平台上就可以把参与互联网活动的人群都覆盖到,不用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数据库,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成本和人力、物力进行数据库传输,即不用为了采集数据而采集数据,一切数据与信息都随着互联网活动自然生成,只要在互联网上通过平台或者直接使用大数据搜索与抓取就可以,成本低、门槛低,这也是互联网征信快速发展、必然成为未来主流的原因。

美国最先进的Zest Finance直接挑战FICO,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手段,使用上万个数据进行海量计算。不过,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真正出现理念先进、发展趋势明朗的互联网征信运营机构,互联网征信的大范围普及还没有开始。真正的互联网征信迅猛发展和大范围普及的时机尚未真正到来,现在出现的都只是引领机构,市场尚处于从传统征信向互联网征信的过渡期。

[1] 引自“网络信用服务时代已经到来”,《阿里商业评论》,吴晶妹,2015年1月。

[2] 引自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的“2014小微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