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她聪明机智,城府深厚,计谋出众。在辅佐唐高宗李治近30年后,便亲登帝位,自封“圣神皇帝”,改大唐为大周,成为中国封建史上空前绝后的正统女皇帝。然而她一生却留给了世人8大谜团,无数后人“前仆后继”却始终无法解开。
1、面相之谜
武德七年(624年),武则天出生于今山西中部的文水县。武则天执政后,因她生于此地之故,曾更名兴武县,还效仿汉高祖刘邦,免除了这里人们的租赋。武则天逊位后,旋即恢复文水县名。
关于武则天的相貌,《旧唐书》称为“美容止”;《新唐书》说她“其有色”;《唐会要》称谓“有才貌”;而《太平广记》引《感定录》则渲染她有“帝王之相”。
其父武士彠请益州著名相士袁天罡为全家人看相,言其全家人皆富贵也。武则天当时还在怀抱中,穿着男孩衣服,被乳母抱了过来,袁天罡“举目一望”,大惊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并预言若是女子,日后当为天下之主。
武则天面相之谜
《唐新语》中又说,袁天罡不仅看了武则天的面相,还让她试着走了几步,才确定“若是女,当为天子”。史书中的皇帝,不是有祥瑞之象,就是有灵异之貌,以此证明“君权神授”。那么,武则天自然也是概莫能外的了。
2、男宠之谜
冷静分析武则天的男宠问题,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从她是“人”,一个“女人”的生理需要的角度,一个从她是个政治家,一个女皇的角度。
作为一个女人,她需要男人满足她,这个需要她却永不满足。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周,成为名副其实的女皇帝。她那作为女人的需要也被激发了。她宠幸的薛怀义是因其身材高大、健壮有力,后因不“驯服”,而被她暗杀。
男宠之谜
她宠幸沈南蓼,因其中年体衰而遭到厌弃。她宠幸的张易之兄弟则面若桃花,侍寝有方,使她精神上得到了满足,春情暂驻,她感谢二张的奉献,授以高官,委以国政,成为她晚年最信任的人。
作为一个女皇,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武则天蓄养男宠应该说主要是为了显示女皇的威权。二张入侍后,武则天已年满73岁,就算生活优裕,养生得法,服用春药,也难使一个老妪返老还童。她这是在向众人炫耀:既然男子为帝可以有成群的嫔妃,女子登基也应该有侍奉的男宠。翻开中国的历史画卷,女人为帝绝无仅有。
她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专制时代,想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是“树大招风”,面临孤军作战的艰难。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为地、主动地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尊严。她在所有的领域内都要行使同男性皇帝一样的权力,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样的利益。因此,在“性”的问题上,她也要效仿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为了“性欲”,她想拥有几个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来忧愁的年轻异性,对贵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武则天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独一无二的一生,在她的后半段生命里充满了“性福”的光辉。在众多面首的鼎力陪伴下,作为一个大女人才从从容容的应对了作为一个帝国领导者的巨大工作压力,完成了一个女人对男子主义沉重有力的致命一击。
3、名字之谜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一生用过媚娘、明空和曌三个名字。台湾学者考证,她在叫媚娘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约”。
媚娘之名载于《新唐书·武后传》:“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既见帝,赐号‘媚娘’”。算起来,武则天用媚娘这个名字,大概只有20多年的时间。因为她自感业寺二度入宫后,其身份已经变成了唐高宗的昭仪。无论是从伦理出发,还是从政体考虑,继续称呼“媚娘”显然是不合适了。可以明确的是,她在登基后,立即弃用了媚娘之名。
明空之名载于《唐大诏令集》中的《改元载初敕》:“朕又闻之,人必有名者……朕宜以‘明空’为名。”明,人世间;空,佛教用语。四大皆空。可能是刚刚登基,为了表示低调行事,故选用了这个略显消极的名字。
名字之谜
曌之名载于《资治通鉴》:“太后自名‘曌’,改诏曰制。”很有可能,武则天叫“明空”不久,就改称“曌”了。“明”字加“空”组成为“曌”字,音读为“照”,彰显光亮。在她独创的十二个字中,第一个即为“曌”字。为了避讳,遂改诏书为制书,而其孙李重照也得改名为李重润。此后,武则天名曌,一直用到她死。
据台湾学者考证,武则天还有一个叫做“约”的名字,主要是根据《旧唐书》中关于“孙处约者”因“寻避中宫讳,改名茂道”这条资料并引旁证而作出的结论。因无实证,只能存说立此。但是,她在叫做媚娘即十四岁之前还有一个名字的说法,应该说是有道理的。
4、“所生女暴卒”之谜
武则天为唐高宗生产四子、二女。其中,长女死于襁褓。对于这个婴儿之死,武则天与王皇后都曾背上了“杀人”的罪名。然而,究其真相如何,众说纷纭。宋人司马光曾从“虎毒不食子”的伦理常情断言“恐武后亦不至于轻浅如此”,可一般人则宁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在《旧唐书》本纪、列传中都没有记载此事,只是在史臣曰提到“振喉绝襁褓之儿”,详情不明。《唐会要》记载:“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
“所生女暴卒”之谜
《新唐书·武皇后传》则做了详尽记载:“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陽为欢笑,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啼,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馋媢,今又尔邪!”
《通鉴》对此有简略记载,并将此事记在永徽五年。总之,不管是出于不明原因而亡,抑或偶然为衾被窒息而死,或者真的就是武则天所“潜毙”,武则天有一女“暴卒”是事实,而此事也确实成为武则天打击王皇后的一个利器。
5、“杀姊屠兄”之谜
骆宾王所撰《讨武氏檄》批评武则天“杀姊屠兄”。“杀姊”当为不实之词,因为在诸书中连其大姐韩国夫人的死因都没有明确记载。但韩国夫人两个女儿为武则天所害是实,而其中一女贺兰氏之死,又与武则天“屠兄”一事有直接的关联。
武则天“屠兄”是成立的,只是在情节上略有分歧。例如,毒死贺兰氏的场合,《旧唐书》说是在武则天母亲的府邸;而《通鉴》依据《则天实录》说是在纪念封禅泰山的宴会上。
武则天大姐魏国夫人死后,其女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居于宫中,服侍唐高宗。当时,贺兰氏年龄仅二十多,而武则天却已四十七岁。因此,她嫉妒这个妙龄的外甥女。
于是,她在封禅泰山后百官向皇帝、皇后献食的宴会上,密置毒药于食物之中,让始州刺史武惟良和淄州刺史武怀运二人向魏国夫人献食,使其食后暴死。事后,又归罪于武惟良兄弟,将他们杀死,并将他们改姓为“蝮”氏。蝮是一种毒蛇,与“武”字谐音,即综合其谐音之姓和毒蛇之形以诋毁之。
“杀姊屠兄”之谜
武惟良、武怀运是武则天的堂兄弟,据新、旧《唐书》记载,武则天父亲武士彠死后,他们“遇杨氏失礼”。杨氏,即武则天的母亲。“失礼”,所指不明。
武则天参政初期,因为需要本家亲戚的帮助,尽避对武惟良兄弟衔恨在心,还是把他们提拔起来做了官。可他们兄弟却不领情,竟扬言说,如果是因为皇后的缘故升官,我们是“引以为忧,不引以为荣”的。武则天于是新仇旧恨一块算,“一石二鸟”,借机先杀了自己的外甥女,接着杀了自己的堂兄弟。
6、陵寝之谜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槍、大炮轰过,然而在这1200多年漫漫岁月里,乾陵偏偏可以独善其身。
陵寝之谜
难道说,盗挖乾陵的人没有吗?不,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他率40万农民起义军,几乎铲平了半座梁山,但因判断错了方向而一无所获。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和黄巢一样,他也兴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出动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用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将整支部队摧毁成七零八落。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7、年寿之谜
关于武则天年寿,在正史中有三种说法:八十一岁说、八十二岁说、八十三岁说。《考异》:“《旧则天本纪》崩时年八十三,《唐历》、焦璐《唐朝年代记》、《统纪》、马总《唐年小录》、《圣运图》、《会要》皆云八十一岁,《唐录》、《政要》贞观十三年入宫。据武氏入宫年十四,今从吴兢《则天实录》为八十二,故置此年。”
十四岁入宫,是确定武则天年寿的参照年份和事件。笔者就此有专门考证:贞观十一年(637年)底至十二年(638年)初,唐太宗出巡在今河南、山西两省境内。
他在十二年二月离开东都洛陽,车驾西还。唐太宗当在此时“闻其美”而将武则天纳入后宫为才人。据此推断,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624年),死于神龙元年(705年),按我国虚岁的传统算法,享年八十一岁。
年寿之谜
8、“无字碑”之谜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死于东都洛陽仙居殿。唐中宗与群臣商量,要将母后合葬于其父乾陵,遭到给事中严善思的反对,他引用风水之说及男尊女卑的伦理,主张“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取生墓之法,别起一陵”,就是另建一座墓。唐中宗敕令百官详议,最终还是遵从武则天“归陵”遗诏将其祔葬于乾陵。
乾陵,在陕西乾县城北梁山上。陵前有两座高达6.3米的石碑,一座为《述圣纪》碑,是武则天为唐高宗所立;另一座为唐人为武则天而立,因通体无字,故被后人称作“无字碑”。中国帝后陵寝向来没有立碑之例。
“无字碑”之谜
然而,武则天陵破例立碑,却又破例而不在碑上留字,令后人议论纷纷。一般认为,表示武则天对自己一生的功过,留给后人,任其评论。可是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这是她生前亲自立下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皇帝功德,光照普天,不需要立碑赘述。此说不然,因为《述圣纪》便是颂扬唐高宗的纪念碑。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身为李家媳妇却以周代唐,以后被推翻又由皇帝转身为李家媳妇的身世不好表述。此说亦不然,已有《哀册文》为其做了辩护。笔者根据乾陵前两碑均6.3米高的规制做如下猜测:当年,武则天在安葬唐高宗时准备了两块碑,一块即《述圣纪》碑,另一块则是为自己所备,待百年之后,再刻上文字。
不料,武则天竟是逊位下场,且很快就死了。唐中宗君臣既然满足了她祔葬乾陵的愿望,那么,把她生前所备之碑也就随之立在了乾陵。当时作《哀册文》,写在纸上念一念,可做权宜。如果将类似文字刻在石碑上,让她流芳千古,永垂不朽,那可就别当另论了。
显然,当时不会有人提出如此奏议。那么,死者入土为安,又把死者生前所备之碑又立于陵前,此葬礼也就不可不谓“功德圆满”了。
历史上武则天子嗣的不解之谜
武则天是我国的历史上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在武则天的一生中,有很多的秘辛是值得人们来研究和探索的,武则天的一声充满了神奇色彩,不管是在初进皇宫的时候,还是在寺庙的时候,能够从一个小小的才人,做到女皇的至尊宝座,这一路的坎坷和故事想必是非常的精彩的,后来的史学家们也常常的在研究关于武则天的一些史记,其中,主要是武则天的皇帝之路的过程,但是,也有人将目光放在了武则天的子嗣上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一代女皇的子嗣的问题。
首先,是李弘,也就是武则天的章子,在公园652年的时候出生,在656年的时候,就被立为了太子,随后,在太子位19年,不管是政务方面还是和大臣的往来方面,都是表现很出色的,但是,李弘到死都没有能够做上皇帝的位子。在675年的时候,死于病症,终年24岁。
历史上,有很多的人都对于这位年轻的太子的死有疑问,很多的人都认为,李弘的死其实是武则天做的,也有很多的人就此认为,武则天的心狠手辣,表现在李弘的身上有为明显。但是,这确实是一桩冤案,根据可靠的资料显示,李弘实际上的死因是因为本身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在哪个年代,肺结核相当于是被判了死刑,而且,肺结核在古代,是不治之症,所以,李弘的死跟武则天没有设么关系,唐高宗的碑文上面就能够证明。
李贤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这个儿子也是很有才华的,在长兄李弘死后,李贤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那个时候,李贤才刚刚22岁,到了李贤27岁的时候,这个时候,已经勤政5年了,也有了自己关于朝政的想法,对于武则天的一些做法十分的不满,经过了很多的事情的推进,让这个年轻的太子也没有能够成功的走向王位,最终被武则天废黜幽禁。但是最终还是自杀了。
后来,李显成为了第三任太子,在武则天的帮助下,李显顺利继位,但是仅仅好梦只维持了两个月不到,这位年轻的小皇帝就被废黜了,原因也是和武则天相悖,李显相比之下,没有两位哥哥的才华,有一点急功近利,刚刚继位,就想要取代武则天的地位,所以,被罢免也是很正常的。
武则天的乾隆之谜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一对夫妻两代帝王的陵墓。尽避在风雨之中飘摇了1 300年,但竟然未遭盗掘,实属罕见。到底是怎样的机关暗道使乾陵幸免于难?武则天当上皇帝难道是“梁山为陵,女人主事”的应验么?巨大的无字碑到底又隐藏了怎样的历史真相呢?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一对夫妻两代帝王的陵墓,它奇迹般地躲过了一场场浩劫,保存着千年前的风姿,卓然于梁山之上。这使得乾陵被渲染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
作为乾陵的主人和中国的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名号似乎更胜其夫唐高宗。据说武则天小时候就有异相。当时名闻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到武家赴宴。席间,武士彟请袁给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杨氏后,说:“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贵子!”看了武氏二子元庆、元爽后,说:“此二子官可至三品,但并不富贵终身!”这时,乳母抱着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则天走了出来。袁天罡上前审视了一会儿,说:“此小郎君神色非凡,不易知晓,让他走走看。”于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几步,袁天罡又让她抬头看,大惊道:“此子龙睛凤颈,伏羲之相,必极显贵!”袁天罡又从侧面将孩子审视了一会儿,又惊奇又遗憾地说:“可惜是郎君,若是女孩,当为天下主!”
果然多年以后昔日的女娃摇身一变成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称帝后,广开仕途,开创“殿试”“自举”“武举”制度,广泛吸纳人才;奖励告密,任用酷吏,屡兴大狱,打击士族显贵,以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在她统治的近50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加强和改善了唐王朝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晚年豪奢专断,宫闱秽乱,侄儿武三思把持朝政,政宪大乱。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十一月,武则天崩逝于洛陽上陽宫,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终年82岁。次年五月,中宗护则天灵驾还西京,八月与其夫合葬于乾陵玄宫。
武则天一生雄心万丈,巾帼不让须眉,怎么会在死后甘心放弃帝号,和唐高宗合葬呢?这既是她的明智之举,也是不得已为之的选择。当年武则天为了争夺皇位,用尽了权谋手段,几乎使整个李氏王朝不复存在。一旦武则天另设陵墓,伍子胥鞭尸复仇的故事很可能又会重演。而如果她选择与高宗合葬,既可以避免身后惨遭羞辱,又可以陪伴高宗,永享子孙后代的香火祭祀。
而关于乾陵的选址,也和这位女皇执政扯上了关系。关于乾陵的选址,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和专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一日,二人寻视到梁山上,只见此山三峰高耸,主峰直插天际。东隔乌水与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与娄敬山、歧山相连。乌、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围住地中龙气。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高宗。袁天罡听说后,极力反对。原来他曾为高祖选陵址到过梁山,深知此山风水的优劣之处。他对高宗说:“梁山从外表上看是一块风水宝地,但细看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梁山虽东西两面环水,能围住龙气,但与太宗龙脉隔断,假如百姓选祖茔於此,是可以兴盛三代,但作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出一支过黄河,入关中,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尧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为龙首。陛下不可以后居前,况梁山又非龙首,而是周代龙脉之尾,尾气必衰,主陛下治国无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二峰圆利,属金格。三座山峰虽挺拔,但远看方平,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龙气助金,地宫营主峰之下,主陛下必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见,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然而高宗还是毅然选择了在梁山建陵,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高宗死后,陈子昂等人极力主张在洛陽设置陵寝,但武则天遵照高宗“得还长安”的遗愿,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了吉地,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新唐书?陈子昂传》载:“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背石,驱以就功。”武则天于神龙元年病笔后,中宗皇帝满足母后“归陵”的遗愿,力排众议,命人挖开乾陵羡道,启开墓门,于神龙二年五月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至此以后,乾陵作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立于梁山之上,而尘封的木门也再也没有向世人开启过。
武则天墓千年谜团 7名盗墓人当场毙命
武则天是一个善于用时间打败一切的人。她14岁入宫,先是用18年时间当上了皇后,然后又用35年时间当上了皇帝,死后又用120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
就连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还念念不忘中央批准发掘乾陵。可以说武则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
如果问世界上哪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槍、大炮轰过。
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
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乾陵地宫
当然,盗墓者要的是宝贝,难道是因为武则天墓里没有什么好的陪葬品,其实恰恰相反,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
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事实是,如此多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梁山就没消停过。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
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武则天无字墓碑
乾陵
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
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
和黄巢一样,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武则天乾陵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槍大炮。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地宫入口
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武则天杀孙女之谜:武则天亲孙女永泰公主死因
乾陵附近的永泰公主墓,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它于1960年被发掘,曾出土三彩骑俑、彩绘木俑、生活器皿、彩色壁画和石雕线刻画等大量珍贵文物。随着这些文物的发掘,尤其是当永泰公主墓志铭的出土,在史学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因为志文上对于公主死因的记载和史书上有很大的不同。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于公元701年,年仅十七岁。初葬河南洛陽,公元706年迁回长安,陪葬乾陵。
关于公主死的经过,《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武则天年事已高,许多政事都委托张易之兄弟办理。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以及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在背后偷偷议论张易之,被张发现后,告到武则天处。武则天大怒之下逼令他们三人自杀。由于三部正史都把整件事情写得清清楚楚,所以,永泰公主死于李重润一案,一直以来史学家们都没有什么异议。
然而,自从1960年发掘永泰公主墓,出土了公主的墓志铭之后,逐渐有学者对公主的死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史书与志文的记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史书对于李重润一案在记载上有许多违异之处。例如关于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三人的死亡时间,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的记载各不相同,有的记年,有的记年记月,有的则是年、月、日都记,与志文上刻的永泰公主的死亡时间有所出入。因此他们推断永泰公主并非与武延基等同时遇害。又如关于李重润一案遭杀害人数,三本史书也分别有三人、二人、一人三种说法。关于三人之死的方式的问题,三本史书有“杖杀”、“皆逼令自杀”、“令自杀”、“得罪缢死”、“缢杀之”、“杀”等不同的记载。综合以上三大疑点,加上永泰公主墓志铭上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和“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等字样,学者们推断李重润一案并未波及到永泰公主,丈夫武延基死后,她还孤单地生活,而最终导致她死亡的原因是难产。
学者们分析道,志文中有关永泰公主死因的隐笔一是:“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句。这儿蛟是指蛟龙,喻男性。锷是指利刃,古代名剑干将、莫邪有雌雄之分。鸾是指凤鸾,喻女性。这句是说武延基丧命于利刃后,永泰公主还孤单地生活着。槐火之典,当是取自《庄子》外物篇:“木与木相摩则燃,金与火相守则流,陰陽错行,则天地大纭,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陰陽错行的火焚烧大槐,亦指武延基被杀。柏舟典出自《毛诗·鄘风》、《柏舟》篇,其序称:卫太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作《柏舟》诗,自誓不再嫁。是喻永泰公主守寡。这两句总的是说:焚烧大槐树的火即杀武延基的事,虽然没有波及,但她不久亦死去。同时说明永泰公主绝不是与武延基等同时遇害的。
墓志中有“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句。“珠胎”即怀孕。汉杨雄《校猎赋》有“方椎夜光之流离,剖明月之珠胎。”唐颜师古为之注解说:“珠在蛤中,若怀妊然,故谓之胎也。”公主怀胎,自然是贵胎、珠胎了。那么“珠”与“月”又是什么关系呢?当代学者胡道静在《梦溪笔谈校正》中说:“月亏而蚌蛤消,露下而蚊喙折。”古人把“珠”与“月”的关系说得清清楚楚。这里指永泰公主怀孕,即“珠胎”遇到的不是“月满”或“明月”,而是“月亏”,故“珠胎”不能全,谓之“毁月”。至于“十里之无香”句,指中国素有伟人降世其胎异香经宿不散的传说,“无香”自然就有“怨”了。
墓志中有“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句。琼萼即琼花,古代把琼枝玉叶喻皇帝子孙。琼花春天凋谢,当喻永泰公主之早死。双童即二竖(病魔)。其典故出自《左传》,即“成公十年,晋景公病,梦二竖为祟……”“秘药”是指一种不可告人的药。这里志文作者用了更深奥隐晦的笔法,喻“双童”将“秘药”带给了永泰公主,使她无可救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以上的观点,也有学者坚持正史的说法,认为永泰公主的确为武则天所杀。在他们看来,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在三人死亡时间的记载上,只有详略的差别,没有年、月、日的混乱和矛盾,而且通过计算,史书所记的三人死亡时间(九月壬申,即九月初三)与墓志所记永泰公主之死亡时间(九月初四),相距仅一天,由此并不能推断出公主并非与李重润等同时遇害。关于死亡的人数,三本史书之所以记载会有不同,是由于同一事件在一本书中多次出现,作者为了行文的需要,有主次和详略的安排。所以,这也不能说是史书之间互相违异。至于三人之死的方式虽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遭杀害这一点是一致的,而且除了“杖杀”之外,其余记载均属赐自尽的方式。他们还认为唐代就有对罪犯在律外先行决杖的惯例。至于死刑,唐代也有先决杖,后行刑的惯例。所以,李重润以大逆之罪在被武则天赐令自杀之前先行决杖,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而从小娇生惯养的李重润很有可能经不起杖打的痛苦,在行杖刑时就一命呜呼。因此,“令自杀”和“杖杀”也就不矛盾了。
排除了以上的疑点,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史书的记载为什么会和墓志铭的记载有所不同?学者们认为这与墓志铭的作者在当时的处境有关。给一个遭杀害的死者写墓志,如果直书死因,往往会给死者及其家属、后代带来难堪,尤其被害的人与自己是差不多时代的人,又贵为公主,若写不好,不仅牵涉到整个皇族的颜面问题,很可能自己的项上人头就要不保,所以作者只能采取避重就轻的办法,巧妙地避开死亡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关键原因。永泰公主难产可能确有其事,因为她当时毕竟只有十七岁,身心发育也许都还未健全,而且据出土的永泰公主的尸骨看,她的身材也很娇小。但是并不能就因此断定她的死与武则天毫无关系,说不定她就是被武则天或明或暗的手段使得流产而丧身的。相反,难产只是永泰公主死亡的次要原因,其主要原因还是祖母武则天的迫害。
没有想到,一块墓志铭的出土竟会使原本明明白白的一段历史变得扑朔迷离,究竟永泰公主是因何而香消玉殒,可能还要等待学者们更加有力的论证。也许有一天乾陵发掘后,有资料可以揭开这个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