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联丢官
咸丰年间,海州有一衙役,略通文墨,三十几岁,仍在布政手下当差。此人姓孙,名恩科,官欲很强,做梦都想在府内谋个一官半职。而布政这个部门,属于衙门里的虚设机构,除了海上丝绸在此地登岸,可收取为数不多的官税外,常年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孙恩科又属于布政里头的小三子,看似整天忙忙碌碌的,尽做些不长脸面的事,竟然连接触到知府大人的机会都不多。
一日,孙恩科听说新来的知州蔡大人的夫人喜食乡间的野荠菜,当地人土称过寒菜。顾名思义,此种野菜,生长在冬季,很稀少。孙恩科为讨好新来的州官,每天带着妻子,顶着凛冽的寒风,到乡间寻觅那种野菜,并于晚间,与夫人一道,如同饭后散步一样,路过知州大人的家门口,顺便将篮中的野菜,递与蔡大人家中。
如此数次,颇得蔡夫人的喜欢,两家人由最初的见面时点点头,到孙恩科成了知州大人家中的常客,也不过就是两三个月的时间。
再说那孙恩科,天生就是个做奴才的料,他每次到蔡大人家里去,眼尖手快,见仆役们煮茶、扫地、洗衣、喂鸟,他都抢着做帮手。很快,孙恩科成了蔡大人的心腹。
可巧,那年秋天,海州盐政主管犯事,被上面革职查办了。空下的“肥缺”,一时间成了衙门内大小辟员的“抢手山芋”。
孙恩科抓住时机,选在一天晚饭后,给蔡大人捧茶时,提出这个问题。
蔡大人沉默片刻,心想:眼前这个孙恩科做事倒是勤谨,对主子也忠诚,只可惜他胸无点墨,怎么能胜任盐政一职呢,蔡大人敷衍了一句,说:“这差使,需要一定的学问,以后再说吧!”
一向善于察言观色的孙恩科,看出了蔡大人嫌他没有文化,“扑通”一下跪在蔡大人脚下,苦苦哀求说,当年雍正皇帝起用家奴李卫做两江总督时,李卫同样是大字不识几个,可他凭着对雍正皇帝的一片忠心,不是照样把江浙两地治理得国泰民安吗?
言外之意,他孙恩科对蔡大人是万般忠诚的,一旦起用他出任海州盐政一职,他会像当年李卫孝敬雍正爷一样,孝敬蔡大人。蔡大人轻捋着胡须,自然高兴!尤其是想到孙恩科这几年对他的孝敬,确实值得信赖。
再说盐政一职,虽然隶属海州府管辖,可此职,可大可小,上可通京城,下与苏北沿海各州县的盐政司、盐务所都有瓜葛,若将此职务放给他人做,有朝一日,对方的翅膀硬了,或许就不听他蔡大人拨弄了。干脆,送个人情,就让孙恩科出任盐政主管。但有一条,让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担当如此重任,其手下必须配有几个帮手。于是,蔡大人把孙恩科叫到跟前,告诉他:“州府里,等缺的秀才、贡生中,你可挑选一二,留在身边帮你。”
孙恩科明白蔡大人的苦心,可蔡大人没料到,孙恩科此时提出了教政主管赵千秋家的女儿秋棠儿。
那个小女子,自小在教政大人赵千秋的调教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孙恩科不知从哪一天起,看上秋棠儿娇柔美丽。此时,自己升迁了,竟然想借知州蔡大人的金口,收那小女子为妾。蔡大人笑笑,说:“好你个孙恩科,艳福不浅呐!”
但蔡大人并不反对孙恩科那样做,原因是教政大人赵千秋为争得盐政主管一职,也曾向知州蔡大人送了大额的银票。而今,虽然没有让他赵千秋担当盐政一职,可让他未来的女婿出任,也算是肥水没流外人田。
接下来,尽避在说合秋棠儿嫁给孙恩科的事情上,知州夫妇俩如同为自家儿子选亲一样,颇费了一番口舌,最终,赵千秋还是碍于知州大人的情面,将女儿许配给孙恩科了。
可谁又料到,那个孙恩科在衙门里苦熬了数年,上任之初,如同麻雀钻入谷仓,野狼落入羊群,大肆贪财贪色。有贿必纳,见美女必动心思。闲来无事,便大肆敲诈当地盐商的竹杠。前后不到两三年的工夫,孙恩科便在苏北淮海地区有了他个人的绸庄、钱庄、药堂、酒店,先前的盐政大人,一下子成了盐百万。
此时,有人向皇上告了孙恩科的御状。刑部接此奏本后,一看是处治地方上的一个小盐政,没有惊动诸位大臣,只派来一位叫郑裕彪的翰林,出任钦差,查办此案。
这个郑裕彪,考取宝名后,窝在刑部多年不被重用,可谓两袖清风。此番让他到苏北盐区来查“盐案”,总算拣到一个“肥差”。此人听说孙恩科在当地被称为“盐百万”,心中暗想,若将此案妥善了结,没准还能发上一笔横财。郑大人传来孙恩科问事时,神态怡然,先怔唬他:“有人向圣上呈递奏章,告你的御状,经御批,已列入要案。”
孙恩科一听,吓得额头冒汗,“扑通”跪在郑大人跟前,磕头如捣蒜,连呼:“冤枉!郑大人,下官实在是冤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