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皇帝故事 > 巴列维王朝覆灭记 >

巴列维王朝覆灭记

1979 年2月1日上午9点39分,一架银色大型喷气客机,载着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飞抵德黑兰上空,从而结束了他15 年的流亡生涯,在数百万群众的欢呼声中重返故国。半个月前,同样在这个机场,伊朗末代国王巴列维在一片萧瑟中被迫飞离他统治了37 年的土地,逃亡国外。这一去一来,无异于向世人宣告:巴列维王朝覆灭了,伊朗持续2500 年的君主制也寿终正寝了。79 岁的老人霍梅尼不费一槍一弹,通过遥控,发动国内群众,终于把拥有40 多万现代化军队的伊朗国王赶下了台。

要探讨巴列维王朝灭亡的原因,还得从巴列维的父亲礼萨·汗说起。

礼萨·汗,1878 年出生于里海之滨马赞德兰省的一个山村以,父亲是个团长。他出生才40 天,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性格倔强,不愿在婆家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就抱着襁褓中的礼萨·汗,跟着商队翻山越岭,徒步回到娘家德黑兰。孤儿寡母的生活十分艰难,礼萨·汗无钱上学,目不识丁,整天在外面游荡。

16 岁时,他已长成身材魁伟、气力过人的小伙子,报名参加了波斯哥萨克旅。在战斗中,他英勇善战,冲锋在前,很快就连连升迁,最后当上了旅长。

1919 年10 月26 日,德黑兰秋寒料峭。闻知妻子即将临产而匆匆赶回来的礼萨·汗,在家中院子里转来转去,焦急地等待着。3 年前,他已有个女儿。今天,他盼着得个儿子。“是个男孩!”接生婆从屋里走出来报喜。礼萨欣喜若狂,大步流星想进屋去看一眼他的儿子,接生婆拦住他:“慢着,还有一个呢。”5 小时后,妻子又生了个女儿。从此,这一男一女双胞胎,给礼萨·汗一家带来无穷的乐趣和茉耀。男孩叫穆罕默德,后来成了统治伊朗30 多年的一代君主,女孩叫阿什拉英,长大后成为宫廷中骄横傲慢、目空一切的伊朗第一女强人。

得子后的礼萨·汗更加野心勃勃,加速了问鼎王位的行动。1921 年2 月21 日,他率领2500 名骑兵进驻德黑兰,上演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他控制了恺加王朝的国王艾哈迈德,迫使国王任命他为陆军总司令和国防大臣。两年后,他当上了首相。随后,他带兵荡平了称霸一方的各部落势力,迫使他们俯首称臣,为自己君临波斯创造了条件。1925 年12 月12 日,礼萨·汗废除了恺加王朝国王,自立为波斯王。

1926 年4 月25 日,礼萨王正式举行加冕典礼,新的国王封号为“礼萨·巴列维王”。“巴列维”是礼萨家乡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名称,这个部族曾建立过著名的安息王朝,现在巴列维不仅成为新王的称号,也成为王族的姓氏称谓。这一天,年仅6 岁半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被宣布为王储,成了王位的继承人。

礼萨王前后4 个妻室生下的9 个子女,在宫中整天生活在一起,嬉戏玩耍,形影不离。继承人选定后,礼萨王便决定,让这个自小娇生惯养、体弱多病的王储与母亲、兄弟姊妹分开居住,以便使王储接受所谓“大人物的教育”,长大了能胜任君主的职责。他别具匠心地为王储设立了一所军事小学,校址设在德黑兰以北海拔5600 英尺的荒山顶上的萨达巴德宫。军校共有21 名学生,除了王储及其4 个弟弟外,其余的都是陪读生,他们是礼萨王的宠臣和爱将的儿子。军校的训练很严格,学生整天都身穿军装,课业十分繁重,不仅练习骑马和体操,还要学拳击、打靶和参加野外军事演习。

穆罕默德王储8 岁后,礼萨王便要求他单独同自己共进早餐,而且还经常带他去参加内阁会议、出席阅兵式和外出视察等。王储10 岁时,礼萨王委任他为巴列维御骑队上校,让他尝试当“大人物”的滋味。有一张照片便记录当时的情况:小上校双手插在口袋里,趾高气扬地站在中间,在他的左右身后簇拥着30 多个毕恭毕敬的军官。从他那自命不凡、傲视群雄的眼神中可以看出,礼萨王执意要把王储培养成“大人物”的一番苦心没有白费。

1931 年5 月,12 岁的穆罕默德·礼萨在军事小学结业。颇有心计的礼萨王决定把他送到欧洲去深造。他深知,要使儿子将来能承担“伟大的职责”,必须要同西方多多接触,学会西方人生活和思维的方式。他先派一名顾问去瑞土实地考察,最终选定了在日内瓦与洛桑之间的勒·鲁塞学校。同年9 月,穆罕默德王储在其弟弟阿里和两个儿时伙伴的陪同下来到瑞士学习。勒·鲁塞是瑞士最负盛名的私人学校。王储在这里受到良好的教育,尽避他学习成绩平平,但在待人接物、应酬交际方面却有不少收获,言行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盛气凌人,显得文明多了。他对政治腻烦透顶,却对体育运动颇感兴趣,被选为学校足球队和网球队队长。

5 年后,即1936 年,穆罕默德在瑞士读完中学回国。这时,国家的名称开始正式改为伊朗。他被送到德黑兰军官学校学习。礼萨王以武取天下,当然也希望儿子能以武保江山了。待儿子从军官学校毕业后,老国王对他进行细心观察,还是觉得他太嫩了。这位王储从欧洲学来一些皮毛,整天嘴里说的都是什么“平等”、“自由”等时髦词汇,但在行动上却是典型的花花公子:逛夜总会,去赛马和赛车,动不动就闯祸出乱子。于是,礼萨王一方面给这个年已19 岁的继承人说亲,娶了埃及国王的妹妹芙吉娅公主,以让他收收心。另一方面找他正式谈了一次话,告诉他自己年事已高,要他作好准备,很可能不出一年自己就不能临朝执政了。从此,礼萨王一步也不许穆罕默德离开他,耳提面命,言传身教,并同他一起处理政务,增长他治理国家的才干,这也是为了在群臣中树立王储的权威,为将来君临天下做准备。

就在礼萨王加紧培养穆罕默德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礼萨王想借德国的力量把美国和苏联势力赶出伊朗,便请了许多德国军事专家帮助他建设现代化的军队。战争开始后,大批的德国间谍在德黑兰十分活跃,力图把伊朗拖入反苏战争的漩涡。德军进攻苏联后,礼萨王又拒绝了盟国借道伊朗向苏联运送军用物资的要求。礼萨王虽然宣布中立,但仍然纵容希特勒分子在伊朗活动。于是,1941 年8 月25 日,英军队南面和西面,苏军从北面攻进伊朗。第二天又轰炸德黑兰。伊朗15 个师的军队不战而降。盟军占领伊朗后,于9 月14 日给他下了最后通牒,逼他3 天内退位,否则盟军就要开进德黑兰。礼萨王迫于压力,只好照办。9 月16 日上午,他在议会上宣读了退位的诏书。当天下午,穆罕默德从议会大楼的一个旁门走进去,正式宣布登基。就这样,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成了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代君主。

当巴列维国王回到萨达巴德宫时,老谋深算的礼萨王生怕盟军变卦,已只身逃往伊军控制的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盟军唯恐老国王暗中捣鬼,又进一步要求他离开伊朗。老国王提出去阿根廷,可一艘英国船像押送囚犯一样把他送到英属殖民地毛里求斯。后又转到南非的约翰内斯堡。1947 年,这位创建巴列维王朝的“礼萨大帝”因心脏病突发死于南非,终年69 岁。后来,他的尸骨被运往埃及,葬于拉法伊清真寺墓地。谁也想不到,33 年后,巴列维国王也与他的父亲一样,落得个同样的归宿,流亡异同,埋骨埃及。

巴列维继位之初,处境十分艰难,朝纲不振,危机四伏,在盟军当局手里不过是个玩偶,处处要看美、苏、英的脸色行事。两年后,巴列维才抓住机会,找到一个靠山。

1943 年11 月底,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和苏联领袖斯大林,这世界三巨头秘密聚集德黑兰,召开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事前伊朗王室一无所知,会议期间,巴列维两次会晤罗斯福,罗斯福答应支持伊朗,以便在战后遏制苏联。有了美国人撑腰,巴列维终于平息了国内各种割据势力,坐稳了王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一年,外国军队也先后撤出了伊朗,巴列维的统治得到了空前的巩固。

1953 年掀起的一场政治风暴,差一点将巴列维头上的王冠打落在地。

1951 年担任首相的摩萨台,是个民族主义者。那时候,伊朗的石油产量已居世界第4 位,仅次于美国、委内瑞拉和苏联。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取得了大片的“协议区”,生产、销售、油价,伊朗均不得过问。因而石油出售后,伊朗只能得到收入的18 %。于是,摩萨台就职后的第一天,就宣布石油国有化,全国所有的油并都归伊朗国家所有。摩萨台的威望在国内直线上升,他继而提出要兼任国防大臣,以控制军队。深知军权重要的巴列维当然不答应,两人发生了尖锐对立。在议会的支持下,摩萨台不仅兼任了国防大臣,而且逼巴列维到国外长期休假。巴列维只有躲在里海之滨的一座老王宫内,一筹莫展。

对此,美国当然不会袖手旁观,西方石油公司也联合抵制伊朗石油,摩萨台政府因此财政枯竭,连军恼也发不出。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埃杰克斯行动计划”。他们派被摩萨台流放的阿什拉芙公主潜回国内,说服巴列维国王先发制人,颁布一道罢免摩萨台的法令。阿什拉芙花了5 天时间,才使过分沮丧的巴列维振作起来。1953 年8 月15 日,巴列维按计划派人到德黑兰,给摩萨台送罢免令。谁知摩萨台早有准备,扣留了来人,并在第二天到电台,宣布巴列维企图搞非法政变。巴列维吓得赶紧带了第二任王后苏拉娅,乘一架双引擎小飞机飞到巴格达,请求避难。不久,巴列维又飞到罗马,在一家旅馆里躲了起来。

中央情报局一手不行,又来一手。8 月19 日,当过警察首脑,被巴列维指定为首相的萨希迪将军,率领效忠国王的部队攻入首都德黑兰,很快就控制了全城。过了几天,摩萨台被逮捕。8 月22 日,巴列维国王返回伊朗。这一次,中央情报局为使巴列维重登伊朗孔雀宝座,共花去39 万美元,但与赢得伊朗这个对苏前哨阵地相比,此代价可谓微乎其微。

有了这次教训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就着手帮助巴列维建立情报组织。1956 年,凌驾于所有其他警察部队之上的“伊朗国家安全与情报组织”正式成立,这个组织就是臭名昭著的,‘萨瓦克”。据统计,“萨瓦克”的人数达两万多人,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一位曾在苏联和伊朗工作过的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透露,“萨瓦克”统治整个伊朗,其势力之大,实际上已超过苏联的克格勃。“萨瓦克”的特工人员,几乎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人们谈之色变,对它深恶痛绝。在“萨瓦克”的刑讯室里,什么刑具都有,有砍四肢的铡刀,有剥指甲和剁手的器械,有烧烤人的铁桌子,还有通电的电椅。“萨瓦克”

惨绝人寰的暴行,成了导致巴列维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此外,巴列维还加强了他的专制统治。尽避从伊朗宪法看,巴列维国王所拥有的权力并不会比英国女王多,可事实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都是巴列维一人独揽的。同时,他作为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也加紧了对军队的严密控制。他每周都接见陆、海、空三军司令两次,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哪怕是一个连的军队。没有他的同意,将军之间不得会面。1973 年石油繁荣以后,巴列维财大气粗,大规模扩充军备,每年从美国购入的现代化武器要占美国武器出口额的20 %左右。就这样,巴列维拥有了一支有40 万人之众的现代化军队,成了波斯湾地区的霸主。

在摩萨台政府被搞垮后,为平息民愤,他也开始争取民族利益。他与西方石油公司谈判,将伊朗石油收入的份额从18 %提高到50 %,后又提到75 %;1973 年7 月宣布收回租借地石油的勘探、开采、加工管理和设备使用的权力,这也就是收回了本国石油资源的主权。后来,巴列维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中带头提高油价,海湾地区石油由1973 年10 月份的每桶2.99 美元提高到12 月份的每桶11.56 美元。伊朗的石油收入因此增加了4 忆美元。他的这一举措,使伊朗财源滚滚而来。

1973 年,伊朗石油收入50.67 亿美元,1974 年达到186.71 美元,伊朗一下子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急骤膨胀的财富,使巴列维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全国大兴土木,大小堡程一齐上,经济上出现了一时的繁荣。伊朗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第9 个最富裕的国家。但是,腐败奢靡之风与经济繁荣齐飞,贪污舞弊日益盛行。

王公贵族花天酒地,王室更是富甲天下。有人统计,王室成员,即巴列维的10 个兄弟姐妹的财产在160 亿至200 亿美元之间。1958 年创立的巴列维基全会,实际上垄断了国家最大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众多的中小企业,合法的和非法的收入难以计数。巴列维本人在世界旅游胜地都有别墅。他经营的资产,从房地产到炼油厂,各行各业,无所不有。据瑞士银行人士透露,巴列维的财产达数十亿美元。

巴列维虽然建立起先进的工业体系,但农业生产连续下降,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的农民依然生活艰难。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造成庞大的失业大军。

城市里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消费品奇缺,民怨沸腾。

正当人民愤怒的火山酝酿喷发之时,巴列维国王却在1971 年10 月15 日举办庆祝波斯帝国成立2500 周年的盛大典礼活动。大典在波斯波利斯举行,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曾在这里建造一座雄伟壮丽的宫殿,至今宫殿遗址仅剩下断垣残壁,但其壮美雄浑的气势,仍令人叹为观止。庆典所需设备器材,全部在法国专门订制。在宫殿遗址前,60 座巨大的白色帐篷显示出上古风貌,帐篷内豪华古朴,空调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这是专为69 位外国元首和特使准备的。200 多名装扮成古波斯武士的士兵守卫在帐篷前。庆典开始后,全体人员首先去帕萨加第拜谒居鲁士大帝陵墓,返回后出席盛大的宴会。仅宴会的花销就高达一亿美元。大典之夜,几十公里范围内彩灯似海,乐曲阵阵,探照灯把居鲁士宫殿的断垣残柱照得十分高大,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波斯帝国的时代。巴列维不惜花费巨资举办帝国庆典,是想让世人看到如今的伊朗又一次成为显赫大国,堪与历史上的大流士时代媲美。

然而,就在巴列维还在做他波斯帝国中兴之主的美梦时,他的老对手宗教领袖霍梅尼在国外遥控指挥着他的部下——全国8 万多个清真寺里的18 万个毛拉,即伊斯兰教士,正秘密发动千千万万的信徒,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

宗教界和巴列维王朝的矛盾由来已久。礼萨王推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措施,不断地打击和削弱着宗教势力,1934 年冬天,他让王后和公主摘去面纱,抛头露面地出席德黑兰师范学校的落成典礼,并且下令把她们的照片登在报纸上。这在一个中世纪的保守国家里,无异于一场八级地震,全国哗然。而霍梅尼早在1941 年,就公开抨击君主制。他提出:“反抗暴君是穆斯林的首要职责”,这句名言在以后的40 年间始终是他的政治口号。1953 年,当巴列维国王去库姆探望伊朗宗教人士时,大家肃然起立,唯独霍梅尼端坐不动,并表示:“国王是篡权夺位的人,对他表示尊敬,是违反宗教的行为。”

到了1963 年,巴列维国王实行名为“白色革命”的社会改革,剥夺了清真寺的大量土地,分配给农民,这就大大地触犯了宗教势力。霍梅尼号召群众进行抵制,并举哀48 天,亲自主持了致哀仪式。已列维派兵包围清真寺,逮捕了霍梅尼。这一行动遭到全国宗教人士和广大教徒的强烈反对,引发了一系列反政府的动乱。巴列维迫于压力,只好释放了霍梅尼。但霍梅尼不屈服,继续高举反抗的旗帜。1964 年11 月4 日凌晨,巴列维指派的萨瓦克人员将霍梅尼从家中拖出,塞进一辆军用卡车,飞速送往军用机场,用飞机把霍梅尼押送到土耳其的布尔萨。第二年,又转到伊拉克的圣城纳杰夫。从此,霍梅尼开始了在国外的流亡生活。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战斗,他在国外的每一次演说,都被追随者录在磁带上,秘密送回国内,鼓舞着坚持地下活动的教士们继续抗争。

1978 年,伊朗政局出现剧烈动荡。1 月7 日,伊朗新闻部长在《消息报》刊登了一篇抨击霍梅尼的文章。毛拉们奋起反击,组织6 千多人示威游行。

警察打死了十几个示威者。顿时,动乱蔓延到全国40 多个城镇。示威者越来越多。德黑兰动辄一百万人。惊慌失措的巴列维,频频更换首相都无济于事。

而霍梅尼在圣城纳杰夫遥控指挥,由他演说的反对国王的慷慨激昂的讲话录音带,在国内广为传播。他发出号召:“在今天,全体人民可以高呼‘打倒国王’的口号了。我们要不断高呼这个口号,直到恶贯满盈的巴列维王朝垮台为止。”他每天都对国内斗争提出具体要求,通过电话传到库姆的秘密总部。秘密总部用电话再传到全国各地。10 月底,石油工人参加到罢工的行列。

各大城市的示威活动也带上了暴力色彩,部分军队开始倒向群众一边。

到了年底,巴列维的昔日靠山——美国放出风来,要求巴列维离开伊朗,并开始同霍梅尼联系。而保卫巴列维王朝的最后一道壁垒——军队,也宣布“独立”了。巴列维只剩下出走这一条路了。

1979 年1 月15 日夜里,巴列维国王和他的第三任王后法拉赫,在厄尔布尔士山中别墅收拾好金银细软,带着4 个孩子,自己驾着直升飞机飞到德黑兰。第二天上午11 时许,一架蓝白色波音727 飞机缓慢地升上德黑兰的天空,在空中绕了一圈,然后向西飞去。巴列维国王坐在飞机驾驶舱里,向他的统治中心俯瞰了最后一眼。他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德黑兰广播电台播放国王出走消息的时间持续了30 分钟。人们纷纷涌上街头,载歌载舞。伊朗国王的头像从纪念碑上滚落下来,从钞票上剪了下来。

过去以国王命名的街道、广场、村庄和城市,一律改称“霍梅尼”。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巴列维一家先飞抵埃及,受到萨达特总统的接待。小住几日后又来到摩洛哥。此后一年中,巴列维如丧家犬一样东躲西藏,时时刻刻生活在霍梅尼的暗杀队的陰影里。1980 年3 月23 日,他又飞回埃及,此时他体内的淋巴癌细胞已经扩散。7 月27 日,这位伊朗末代国王终于客死异国,埋在埃及前国王法鲁克陵墓附近,离曾经埋葬过他父亲的地方并不远。

巴列维王朝也与他一起彻底埋葬了。

(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