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宗镜录略讲 > 第78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 >

第78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

上次《宗镜录》中所提出的是属于明心见性以后到了无心地真正成就,最后是关于有知性与无知性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却是学佛最高也是最基本、最深刻的问题。换句话说,真正入大定、见性成就大智慧的人究竟是有知或无知。就此永明寿禅师在答辩中提到,“辩知无能所”,真证到了是无能也无所,这似是无知的境界,然而,“岂浑无用,始是无心”,但是无心并不是完全无知。“譬如明镜照物”,无心而照,而镜像自然明明历历。“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还不讲佛的境界,就是我们一般的众生本来就是无心的。这就是要我们自己去体会了,比如大家在听课,我在讲话是不是有心?假如是无心,何以听得见?何以能够讲话?假如是有心,为何这个话讲过了,听过了就没有了?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心体本来常寂”,什么是无心?要注意下面的文字,这涉及用功夫与悟道,体跟用连起来的道理。心之体,心的原始本体是常寂,是永恒清净的,染污不上的,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虽然心体是常寂清净,却“寂而常用”,因为常寂是空,因此能起普遍地用;假使不空就不能普遍的用。所有《大般若经》佛理的讨论翻过来、翻过去几百卷,后来大家又诤论了几千年,关键就在这里。“用而常寂,随境鉴辩,皆是实性自尔”,一切众生同诸佛菩萨的自性一样,本来是这个样子。并不是有心去修,修出一个无心来,那是个笑话。这基本是矛盾的,既然是无心何必要你去修?修了半天要修到无心,那现在不是在白忙吗?所以在这里所讲实在是太严重了,为了讲这本书其他段落,我们也只好就这样跳过去。大家可以整篇前文后句连贯地去深思体会。

就这么“了”!

只谓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计有心,心便成境。

因为“众生不了自心”,这个“了”在这里不是明白、知道的意思,而是解脱、彻底解决的意思。

所以“只谓众生不了自心常寂”,这个“了”很难,一个人真能够了,一切都了就一笔勾销,一切清净。这不是消极而是彻底地解决了。因此“不了自心常寂”,不能透彻悟到,现在悟到还不行,要事实上、功夫上证到。但只有功夫做到也不行,要理上透彻了。事理两个都彻底了,要了了自心常寂,心本来是永恒的寂灭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对心常寂的形容。因为众生不了解这个,没有证到自己本来这个心就是这样,所以一直在那里惹事生非,其实一切不要你去忙,也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去忙,你本因为不了,所以慢慢开始修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最后还是要了,最后回家做如来。所以,中国佛教称为归家稳坐,最后还是回到清净寂灭的本家。

别在光影门头上玩弄精神

因为众生不了自心常寂,因此“妄计有心”,怎么样修持呢?就是拿有心去修持。凭良心讲,我们在坐的男女老幼哪个修道不算有心啊!而且还都是做生意的心态,想一本万利,打一天坐就想成佛,这个妄想多大?烧一柱香就想有无量的功德。至少,拜一拜保佑我的丈夫,或太太、子女都好,而且钞票也有,体育奖券也中奖等等一大堆,这是那么一柱香,处处却都是有心求,而佛法最后是证入无心之果,这基本上不是个大矛盾、大笑话吗?此其一。

再说,大家用功夫来修定也好,或修其他各种法门也好,哪个不是在有境界的地方玩弄,这就叫玩弄光影。玩弄光影是禅宗的用语,王陽明用儒家的观念叫玩弄精神。一切的境界,你坐在那里放光也好、动地也好,都是自己精神的变化。其原因都是妄计有心。因此“心便成境”,你有心去练一个功夫,修什么功夫都修得出来,但那不是道。要是把练出来的功夫认为是道,那就是自欺了。道是要了自心常寂,本来无相。大家都看过《六祖坛经》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你说,我做到了,我坐下来什么都不求就是本来无一物,除了傻瓜及白痴以外,你那个本来无一物正是个境界,还是心造出来的。

五字真言与千杯的秘密

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是理;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

心之体本无,因此古人有心体本无论。所谓本无,也就是本空。本来就空,这个空不是你造出来的。“以即心无心”,因为本心是无心,“故心恒是理”,所以,心不叫心了而是理。后来宋朝儒家以孔孟为标榜而创理学,说理就是心,心就是理。当然,这个理并不是讲道理,一天到晚跟人家吵架,说我在讲理学。这“理”是个代名词,其观念是从孔子所著的《易经系辞》而来。理就是心,心就是理,等于现代的话,修道就是修真理,天下的真理只有一个。

但是,说个理怕大家又抓个理字,被理字骗了。因此接着说,“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理也没有理,理就是心。讲到这个理,从宋朝以后,中国新创了一个宗教叫理教。现在,在台湾也有了,过去在大陆流行于黄河南北一带,不抽烟,不喝酒,也打坐用功,是儒释道三教一贯的。念五字真言,这五字真灵得很,只有五个字,但是平常是不准念出声的,在这个教里是万古不传之秘,碰到万难的时候一念出声来绝对得救。

大四、五十年前,我在大陆看到传这个教门的祖师爷,他不受人家任何其他供养,每个徒弟都一样只要供养一杯茶。而且,每一位徒弟供养的茶,他拿起来都喝下去。我们在旁边观看,那个师父坐在台上架势很好,台下弟子大约有数千人,每人上来供一杯茶,师父就喝一杯,从早上九点一直到下午三、四点钟都不曾起坐。水到底喝到哪里去了呢?他又不起来上厕所。我们觉得他真是有道,非求他传五字真言不可。不知叩了多少头,走了多少门路,我这辈子这种事做得多,只要你有道总是去求啊!不管你开任何条件都可以。最后,他传给了我,只有五个字,只准在肚子里念,功夫念到了,耳朵贴着他肚皮可以听到。在万难的时候一开口,这五字真言就灵光。你们要不要学啊?(众应:要学)好!好!这五字就是“观世音菩萨”。

那么理教的这位祖师喝那千杯的水到底喝到哪里去了?大家都还是心中有疑惑的。后来我得到那五字真言,我知道对我不灵,原来是这五个字,这我早就知道,而且我想再加“南无”两个字那不更好。他那个茶水到底喝到哪里去了呢?后来专程到他座位去看,那真有功夫,他是光着脚坐在椅上,前面看不见,下面一叠又一叠厚厚的毛巾,他用气功把喝进去的水逼到脚底下去了,毛巾都是湿的。水喝进去不从尿道排出,而逼到脚底心。因此,武侠小学上写,酒喝下去从脚底心走是真的。那个理教的老师父九十多岁了,气色还是相当的好,因为脚底下气通了当然长寿,这是一门。

另外在湖南也有一门,那也很神奇,不管任何的病痛,拿一碗水来一划,口中还念念有词,把水给病人喝下去,病就好了。这真是很怪异的事,我们觉得这也好,这也真有道,很神秘,又是一套,因此大家又叩头又供养。但是要得到传授是很难的,要考察你,还要上天答应,你怎么会晓得上天答不答应?其实,他说答应就答应,只有听他的。私底下我们也只好求上天,你一定要答应,一定要传给我。后来传了,这个咒的内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唉呀!假如是请“上当店”,我这一辈子常碰上当店,专门上当。但你说上当了吗?又不全上当。这也是一个法门,不管它对不对?都是使人制心一处的方便。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此心不能安,总是以有所求之心来学佛,而忘记了学佛乃无所得之果,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大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原则,不要以有所得之心去求。

现在话说回来,因为人很容易把正的观念变反,讲一个理就变成另外一个有的东西。因为讲无心,这个观念太熟了,所以又讲一个名称作代号,然后这个代号又被大家变成有。所以,下面接着永明寿禅师就跟你讲:

理恒是心故,不动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

“理恒是心故,不动心相”,真理本来就是此心,此心有什么好再去想得个、贪个、看个、知个什么呢?所以心念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天理流行,宋朝理学家的名言:“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都是在去人欲,人欲净尽了自然见道,明心见性。禅宗讲明心见性,儒家称为天理流行。因此,我们一般觉得被人家冤枉而辩解时都说:唉呀!天理良心呀!这两个名词都是儒家的话,良知良能是从《孟子》里头出来的,天理则是孔子从《易经》里头拿出来的。因此,“人欲净尽,天理流行”,就成道了,这时举心动念无一非天理。我们一般只知道讲天理良心,却很少知道它的意义,所谓天理就是至道。

“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此心本来合道,而道实无相,心在道中何必再起心动念,这样明心见性的心就是全体天理流行。儒家的天理,我们把它换个名字叫真如。天理流行就是如如不动,无一不如,“所谓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不得心相故,即是众生不生;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所谓不生者即是无生法忍,不生不灭。既然不生,当然不灭。换句话说,我们人怕生死,如果不来投生还有什么怕死。不过这只是一边的话,换过来讲,不死呢?就不必再生了。但是人总是要往两头跑,非生即死,非死即生。在这中间要是了道了,就是不生不死。“不得心相故”,悟道本来是空,此心无心无相,那么看到世界上几十亿的人口乃至不可尽数的动物,也不会把他们看作众生了。反之“不动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真到了不动心亦无佛可成,因为本来大家就是佛,不会有一个众生与佛不平等的邪见。

“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圣常自平等法界性也”,因为众生与佛的自性本空,既然是本空,那么众生跟佛就是一样,本来就生而不生,修道悟到了这里才是佛经讲的平等自性。平等自性才是真正的无我,唯识学所讲的,把第七末那识的俱生我执转成无我,真正的无我才能达到真平等。真平等是自性平等,凡圣都平等,没有凡夫与圣人的差别。当然,其中本无男女相,亦无来去相。所谓平等自性是法界的本性。自性的本来是平等、是空。

悟境是梦境

纯一道清净,更无异法。当知但有心分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犹如梦中。若未全觉,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

现在又慢慢地讲到修证功夫上来,“纯一”,要求佛法,真理只有一个。纯一之理的道是什么?是清净圆满。不是你做功夫造出来的,造得了亦坏得了。本来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所以纯一清净。“更无异法”,除了这个法门以外,更无其他的。这是禅宗号称最上上乘法,也是佛在《法华经》说的,我没有传过三乘教,只有一乘,只有一个没有第二。没有第二法,也不分三乘,只有一道。纯精一道是清净,这才是佛法。

下面要我们认识修行打坐做功夫时,“当知但有心分别作解之处,俱是虚妄”,只要你有心起分别,去理解什么的,只要有这么一点作用,俱是虚妄,都是妄想。你说,我今天一点妄想也没有,好像这个道理懂了、悟了。其实,这句话很好笑,因为这个话一讲出来就是妄想。即使不讲出来,在心里想我今天一点妄想也没有,好像悟了,你们看这不是妄想吗?“犹如梦中”,这都还是作梦。有些人说,我修行好多年来,这几年有个好外,就是不作梦。我问,是真的呀?他说,一点梦都没有。我说,那一整天都在干什么?他说,我念念佛、打打坐、参参禅。我说,真的呀!没有梦哦!他还是说,没有、没有。我说,那好!好!你们看,他这不是正在说了半天的梦话。只不过,一般人把眼睛闭起来的妄想叫作梦;而不晓得我们现在这个梦是睁开眼睛在做的。这个梦可以马上没有,不相信你把眼睛给闭上,这个梦就没有了。只以为睡觉时才做梦,那真是天下的笨蛋,大家都晓得讲人生如梦;我常说你不要忘了,梦如人生。自以为现在很清醒,只要当场把眼睛给闭上,你看前面的梦马上就没了。我们不能说,晚上睡觉那个作的才是梦,现在白天这是真的。究竟白天看到的是梦,还是睡觉时作的才是梦,很难分辨。所以说,有一切境界的分别心都是虚妄“犹如梦中”。

有心鬼神看透你

“若未全觉”,假如未完全彻悟,“所见纤毫,亦犹是梦中事”,就我所了解,有些觉得自己悟了的人都有一个现象,马上就会变得很狂妄。走起路来头都是往上仰的,好像是“举头天外看,谁与我一般”。在禅宗讲,有一点悟境没有消除,还有一点修行的味道都还不是,大修行人反而被人家看不出来他在修行。

有位禅师是大丛林的大住持,有一天要下山去收租,我们讲这个故事已有一千多年了,古代农业社会大从林庙子有很多田地都是放给老百姓种的,一年到了要去收租回来供养庙子里那么多的和尚。大和尚自己去走一趟,一方面也很久没下山了,顺道下山来走走。到了佃户家素席都已经摆好了,他一看,唉呀!奇怪!你们怎么会晓得我要来呢?他们说,我们晓得你要来,我们每一家都准备好。他问,怎么回事呀?他们答,昨天夜里土地老爷托梦跟我们讲:老和尚明天下山,叫我们赶快迎接。禅师一听,算了!回山。饭也不吃。他说,老僧修行不得力呀!我的心念鬼神都看得出来,那我还修个什么呢!不要以为这个禅师在说笑话,这是真话,大修行人起心动念给鬼神看出来,那不是个笑话吗?你心里的事随便就给别人料着了,那不气结!他说,老僧修行不得力让鬼神知道落处。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因为真正悟道了,此心常寂、常空的嘛!你拿什么去猜这个空?你说,这个虚空将来几千万亿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你没办法想象,这叫不可思议。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所见纤毫”,有一点悟道的样子,有那佛法的影子,那点味道还在那里,“亦犹是梦中事”,还是在作梦,只是这个梦的内容不同,作的是佛梦而已。

一切无境界,是名大境界

但得无心,即同觉后,绝诸境界。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不思议解处,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

这里我们要注意,尤其是要做大修行的人,想开悟的,你要是证到无心之地,“即同觉后”,就同佛一样,悟了就悟了,等于我们睡觉,睡醒了就是醒了。醒了以后叫他再多睡一回儿,尤其是年轻人你把他按着,把棉被盖上,叫他不要动再多睡一下,要马上就睡着,这个功夫蛮难的,醒了就是醒了。同样的道理,那个死不领悟的人,你叫他清醒也很难。

因此,我也发现一个道理,一个人在作梦的时候,我经常劝人家不要叫他,我说把梦中人叫醒了是一大罪过,万一那个是好梦的话是很舒服的。不过呢?世界上的事奇怪了,好的梦最容易醒。所以,古人有两句话;“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作好梦,作得高兴的时候,呀!没了,醒了。但是如果梦到后面被人家赶着跑,或是被压,心里想:唉呀!快点醒了吧!却怎样也起不来、动不了。恶梦难醒,这就是人生。我们白天做人,几十年也是这样,好缘易散,冤家路窄。这很奇怪!实际上真有这个道理,奇怪吗?唯心,一切唯心。人在舒服的境界,时间是相对的,很长的时间觉得很短;痛苦的时候,时间虽短,但是却觉得很长,还是心的作用。

“绝诸境界”,真正悟了以后没有境界,有些人学佛那么久,佛经也看了那么多,却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老师啊!我打坐都没有境界。你说,这怎么办呢?只好假找一些境界给他,你是蛮有境界哟!真的啊?真的!找一点境界给他,他就高兴了。这叫做“飘飘黄叶止儿啼”,小孩哭了,没办法,经上说,只好拿一片树叶给他,这两天黄金涨价,这片黄叶是金做的哟!不哭了就好了,教育法就是如此苦心。因此,我们要认得真正悟了“绝诸境界”。话说回来,我给它下个注解,“一切无境界是名大境界”。人生哪里没有境界,身心内外一切都是境界。比如,大家坐在这里四面都是人,能不能做到四顾无人?做不到,你就有感受,有感受就有境界。要是真做到了,坐在千万人中犹如四顾无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比喻悟后绝诸境界的产量。

“但有一微尘可作修证”或是“不思议解处”则“俱不离三界梦中所见”,就尚未跳出三界。换句话说,根本就在欲界中,欲就是有要求、有所求。以有所求之心去修无所得之果,根本就是在欲界打转,不是修佛。因此,只要一点点法在那边修来修去,以为自己很有见地,那是南楠一梦。夜里是睡梦,白天作白日梦,学佛是佛法梦。不管是哪一种梦都不离三界梦中所见。不过,话说回来,你说我学佛这样作作梦,对不对呢?虽然是梦,不过是善因的梦,宁可这个梦多做些,将来会得好的梦果,那就是成佛。

换句话说,佛也是做梦。这个话可不是我讲的哦!而是女性中最了不起的人说的,有一本经典讲到有位恒上女,是在恒河上方住的一位女居士,大彻大悟的,走在路上和釋迦牟尼佛两个人当面碰上。他问佛,你何必去弘法呢?这不是制造麻烦吗?一切皆如梦幻。佛说,是的啊!佛法也是梦幻,说法也是梦幻,度众生也梦幻。恒上女说,那你老人家何必梦中作梦。佛说,善哉!善哉!如是、如是。这等于当面把佛损了一顿。只有这位女性够大胆,佛也承认她是女性佛。在戒律上,虽然把女性和居士都说得低一点;但在佛经上没有,在家佛是维摩居士、出家佛釋迦牟尼佛,女性佛显教有恒上女,密教里就多了。这之间并没有性别上的差异,因为本性是平等的。

凡是有所得皆在退转中

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记。无生义云:不退转天子言,此佛土未曾思惟分别于我见与不见,我亦不思惟佛土见与不见。

“经云:无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记。”这句话是《金刚经》里头的意思。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佛问,你悟道的时候还觉得有所悟吗?须菩提说,我一无所得。因为我一无所得佛才给我印证,假如我有所得的话,佛就不给我印证了。

“无生义”,什么叫诸法无生呢?要修证到无生法忍才进入到大乘境界。“无生义云”是《无生义经》所记载的。这个道理《大宝积经》中也有,《华严经》里也有。“不退转天子言”,这位天神已经不是神,而是修到菩萨境界了,而且是第八地的菩萨,到了第八地才是不退转。学佛有许多人非常虔诚,有些还说自己有点心得,但是这些都不算数的,未到第八地菩萨的境界都还会有退学的时候。若菩萨起退心比普通人还要严重,所以要到第八地才是不退转,不退转地也就是不动地,那就是如如不动。拿禅宗来讲就是到了重关的时候,才敢说到了不退转地。初关一破证一点空,悟了,那个悟算什么东西,要到了重关才到了不退转地,成了佛才破了末后牢关。

这本《无生义经》中,不退转天子说自己修证到的境界,“此佛土未曾思惟分别于我见与不见”,任何佛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王、东方药师如来国土,北方不空如来国土……乃至这个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来的国土,这些是有形的国土,如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与极乐世界一切众生共同的同一愿力所造成的。第二种国土,是无形的国土,心净则国土净,一念清净处处皆是净土,是唯心的净土。这位菩萨证到这个境界,他说,我所谓的佛土是怎样一个境界呢?“未曾思惟分别于我见与不见”,念念清净从来不分别我悟道还是没有悟道。“我亦不思惟佛土见与不见”,我也没有考虑说要见佛或往生哪一个佛土。一念清净就已经往生佛土,佛性的光明自然跟你接近。所谓“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一念清净极乐世界来将就你,不要你去将就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