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宗镜录略讲 > 第13章 弹指圆成八万门 >

第13章 弹指圆成八万门

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

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举凡生理、心理、环境、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等等都有其因果关系,形成我们现在的报应。

这些因果都有“属对”,也就是有它的来由,我经常体会到的很多例子,有些年青朋友说笑:“这人那么内向,当是前生给仇人杀了,今生再投胎,看到什么都怕得那个样子。”虽是笑话,但何尝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所以因、果之间,有相对配属的关系。

我们现有的佛教经典是古人翻译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古代的。要把它变作现代的方式,依我个人的构想,现代的青年应该朝这一方面努力,由心理学到各种的科学配合起来,整合为一个非常高深的心理行为的科学。当然,其中尤其要寻找出心理、生理、医理及佛法修证之间的关系来。

现在言归正传。修行人要经常体会自己的行为,有时心里头一念动错了,很快,事情马上就会摆脸色给你看。只是我们在做人做事上,没有在这方面自我观察,所以往往怨天尤人,“怎么我会遭遇到这种事呢?”真要好好观察自己,以后就绝不会骂人。清醒,就会发现自己真有过错。“相似具足”,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好像做了善行,不是彻底的,是相似的善行,但是能够做到相似的善行,并且时时警觉自己的心性,一有不对的起心动念,马上用佛法种种对治法门来修正。这样修行不息,行为的善真正圆满了,才能够真正地明心见性。

慈悲与解脱华严

不是说你把一念空了,坐在那里,然后飘飘然:“哎呀!四面八方都是空,我两脚踩在虚空中。哈!悟了。”不是的,那是非常初步。但是,要真正起修,也必须要先有那个境界。归纳起来,这三节说明了:小乘境界的那个求空是不对的。

事实上,这三节是连起来的。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先要求到“亡言绝行”,这一点境界证到了,即所谓初悟。这三节等于禅宗的三关;所讲的“亡言绝行”,见一点空,是初关;起方便之行,是重关;最后圆满成佛,破末后牢关。所以禅宗讲“悟后起修”,也就是说,达到了“亡言绝行”的境界,这个时候正好开始修行。

谈到禅宗,马祖有一个公案,现在顺便给大家讲进。你们年轻人现在喜欢搞禅,“馋”得很。有一天晚上,马祖带领了三位大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齐赏月,马祖指着月亮要他们说说看,西堂就讲:“正好供养。”百丈说:“正好修行。”南泉却拂袖而去,话都不讲。

马祖就笑了,讲禅就归到百丈,讲修行归到西堂,“正好供养”的这位就是修行。南泉的拂袖而去是解脱。解脱是对,不是说他不对。各有所偏,不全。

(编案:《指月录》原文为:‘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即马祖)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佛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惟有普愿独超物外’西堂即智藏,百丈即是怀海,南泉即是普愿’)

再讲第二个公案。有两个徒弟都悟了道,在路上走,看到路上一个死人,一位马上口念“阿弥陀佛,好惨!没有人埋。”赶快挖地要把他埋了。另一位看到死人,眼睛看都不看,一直走,头都不回。两位师兄弟有不同的表现。人家来问他们师父:“您两个徒弟都悟了,究竟哪个对呢?”“都对!”“怎么都对?”师父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说的也是!那个骨头埋与不埋都要烂的,差不多嘛!但是要注意!真正地学佛,诸行慈悲。在修行上,埋的是对的。解脱是解脱,有时候解脱是不对的,特别要注意!

所以,好像我经常在批驳“禅”,因为“禅”在这个时代产生了更大流弊,满街是“禅”,不得了!这个禅已经弄得莫名其妙,与佛教正法的形象,差距太远了,非常可怕。怪不得,王陽明的王学,流行到了明朝末年,“满街贤人都如狗”。那个时代真是可怕,民族文化的风气受害很大。大家学佛的人更要注意。甚至我感觉到,现在佛法越昌盛,这个行愿就越糟糕。希望年轻同学特别注意。

这三节是连起来的,所以真正见到空以后,正好供养,正好起修狂不得呀!这一狂,非落因果不可啊!现在因果可是电脑时代,小心呀!不要随便错喔!

有个朋友讲得很有意思!他说:“老师您这样一讲,对了。我们小时候觉得,要看因果要等两三代,要孙子死了,才算受报。现在好像看到自己就受报了啊!”我说:“那你还看到了,现在不但看到自己受报,而且时间更快,算不得个把月就报了,甚至过几天就报了,电脑时代呀!”电脑的输入(因)与输出(果)之间跑起来快得很,千万要注意!

这说明修行的三节,处处跟着因果走。不要以为成了佛,就脱开了因果,佛更注意因果,更重视因果。越是圣人,越是小心。下面提到:

法界观行的重要

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皆平,任无作智,即是佛也。

最后境界,成佛的境界,要参考《华严经》。华严所标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门也不同。一念之间,顿证法界法门,空有双方面都具足了。

一念空,这是佛法的小乘法门,不是法界的圆满。一念有也不然,这是凡夫的境界,而且有些外道境界也是一念有,也不对。

我经常说:“华严法界观行几乎失传了。”这个观行是“一念顿证法界法门”,空有双圆,一切具备。

下面要注意这几个字。“身心”,换句话说就是“性相”,心就是性,身就是相。“身心性相,本唯法体”,这个身心性相的根本,整个是法体的大用。所以你身体生病了,心也病了;身体病好的时候,心也不病了。而且,生理上只要有一点不舒服,你那个心理的病早有了;的之亦然。身心两个互为因果,是很快的。

“施为运用,动寂皆平”,这是讲功用、讲修行。施为就是现在所讲的作为,包括一切的行为、作为、应用、作用。

“动寂皆平”,动也是道,静也是道。动也是佛,静也是佛。不垢不净,干净的是佛,污垢的也是佛,这就是华严境界。所以把华严的理搞通了,就在一念之间,都具足了。就是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动静皆平,道都是一样,都是平等,没有差别。

“任无作智”,最后悟道了,佛到哪里去了?佛都再来一切的世间,普渡众生,这叫无作智。作而不作,为而不为,现在就是佛境界。

你能这样修持,现在就在华严境界。当然打坐可以练习,但不是主要,行才是主要,不过打坐是练习行之一。如果连盘腿都盘不起来,那更不用谈到行了。所以佛法不是那么呆板的,要晓得所谓“善巧方便。”

我们往往拿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法门来确定佛法就是这样,这都是自己主观的看法。没有到圆顿法门,都是偏见来看的。拿一个模子印一切,就不行哦!

要真正讲禅宗,不离唯识、不离华严,这是真正的禅。千万不要象现在一般的年轻人,一动就是狂禅。禅是讲求行的,达摩祖师就特别吩咐,禅是从行入的。

为一切佛法应如是无长无短,始终毕竟法皆如是。于一真法界任法施为,悉皆具足恒沙德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无别对治。

这一段总论理由。一切佛法应该是这样明白的“无长无短”,,这是理由,要证到,不是理论。

口头说:“无长无短”。我们做到没有?学佛、学打坐,说:“我无坐无不坐。”做到没有?坐与不坐两样,都是没有做到。真做到了,一切平等,盘腿与不盘腿,清净地方与不清净地方一样。这句长短是形容词,始终就是毕竟,开头与结果,法皆如是,一切平等。

《华严经》告诉我们一个名词“一真法界”。一切万有就是一个东西,体也是,相也是。这个东西至真、至善、至美,这个是道,所以叫“一真法界”。

“法界”这两个字是中国佛学翻译出来的专有名词。法界不是宇宙。现在普通所讲“国际”这个观念是包含在“世界”里;“世界”这个观念又包含在“宇宙”里;“宇宙”这个观念又包含在“法界”的观念里面。而法界就是法界,一切事、一切理都包括进去了。

所以《华严经》讲“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皆真;一假,一切皆假。所以佛法也有个道理,这里不是讲理哦!这里有很多求用功修证的人,“诸行无常,皆因假离,离假即真。”世间如梦如幻,但是注意,“离假即真”,离了假,即是真。

比方,这间房子本来要做什么,不知道。现在我们要在此研究佛学,很严肃的;供了菩萨,我们觉得这里好庄严,真真确确。能离了假,真的就来了,就严肃起来。“离假即真”,这个道理千万要注意!

有些修法的人,念佛、观佛像,为什么修不成功?有些人念咒子。一方面用功在观,一方面太聪明:“哎呀!这是我一时想的,假的。”不虔信!“离假即真”,一念坚定,立刻成功。

不要拿哲学、佛学道理来注解,那就错了。我们的身体何尝不是这样“离假即真”?这是至理,也是唯心所造的道理。把这些道理弄明白了,你就可以修。这也是禅哦!

这里特别提出:“一真法界,任法施为,悉皆具足”。一点行,具足了一切法,所以大家不要疑,就安心念佛。

现在很多人都发生这种情形。“老师,你教我药师咒,准提法,又打坐、又空、又听呼吸、又要气满,你叫我学哪样啊?”我说:“都学。”“哎呀!那不是很乱吗?”我说:“都放下!”“就是放不下!”我说:“那没办法!”叫你提起,你提不起;叫你放下,你又放不下。

问题就是不了解修持的道理。你只要“一真法界”,修一法门,信心坚定,一心坚固,万法皆定。“任法施为,悉皆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在经典上说,世间人下多少地狱,他都知道。我年轻时学佛,别说三大阿僧祇劫,九大阿僧祇劫我也修不成,世间人那么多!后来明白了,我也同佛一样,世间人下多少地狱我也知道。有人问:“知道多少?”我说:“一地。”永远是一地,无数万亿尘沙,地也不过一地。天下万事,始于一,止于一,终于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只要专修一个法门,就成就了,不要三心两意。

为什么我们大家学佛的心理会弄那么多花样呢?都不放心呢?这就看出人性的弱点,又占便宜,又贪多,又患得患失。

“哎呀!我念佛,阿弥陀佛念了,今天没有念观音菩萨,恐怕他见怪哪吧。”等于明天,“哎呀!糟糕!准提菩萨忘记了。哎!不好!准提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呢?”好像自己功德又少了。都在那里找算盘。

一即一切,“任法施为,悉皆具足”。只要一门深入,“恒沙德用,即因即果。”很重要,因为它文字太好了,反而被我们迷糊过去了。恒沙同尘沙两个字一样。我们中国大河以黄河为标准,印度以恒河为标准。黄河、恒河里头有多少颗沙?谁知道?我知道!多少颗?一颗。但是一加一加起来,永远也数不清。无数、无量、无边。恒沙形容数目之多。

“恒沙德用,即因即果”。因即在果中,果也在因中。“以此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这法门,就是《华严经》所谓“普门法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中的一品。《普门品》讲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个应身。有感则应,其数有三十二。其实,观世音菩萨岂止三十二应身?三万二、三亿二也做得到,不过他只拿三十二应身来方便说。这个数目哪里来的?这又同中国的《易经》有关系。

其实菩萨有恒河沙数个应身,什么道理?“即因即果”,这就是普遍存在的普门法界。真理在什么地方?真理就在你身边,无时不在。

密法密不透风

“理智诸障自无”,理上的障碍没有了,怀疑处没有了,智慧上你看明白了,一切障碍没有了。“无别对治”,你不要想办法来修,那是对治。

真要对治,问题还真多哪!例如:

“为什么我打坐就是静不下来?”

“你杂念太多了。就用听呼吸法,听呼吸也是一个药方。”

“哎呀!听呼吸我不灵光。”

“念佛吧!”

“念佛,杂念还是多!”

“念咒子吧!”

“念咒子还是一样!”

有什么办法?我传你一个密法,密宗的法,那难修了!那坛场讲究得很,桌子要怎么布置起来,上面要铺什么颜色的布,每天要怎么供养,什么花、什么水、什么灯……然后穿什么衣服,还要什么样的铃杵,还要献曼达。要设置得美,装得精致,东西还要摆得多。摆好了以后,一天已经忙完了。

早上开始修习,在菩萨前面供奉好了,大概要两个多钟头。然后上座,双盘腿打坐修法下来,三个钟头没了,一天只能修一座。

修法时,眼睛看着经架上那个法本念经,嘴里念咒子“唵啊吽”,一手摇个铃杵,另一手摇个鼓,两个要配合好,然后嘴里念,头脑里要观想菩萨,观想完后,两个手东西放下,赶快结手印,手印结完,什么东西都忘记了!保证你没妄想。所以密宗的办法太好了,你爱忙的够你忙。然后要发脾气,它有忿怒法;要欢喜的也有,面容还要笑。样样都现场表演,热闹得很。当年我很诚心学过密宗,也是这个情形。怎么样赶都来不及,一天忙得很,忙出一身大汗来,最后忙得连洗澡也没有时间。一天想修三堂,一堂法修下来,两、三个钟头。又要吃饭,又要做事,又要每天换供养。那供养要具备三白:白米饭、白糖、白芝麻,还要把它粘拢来,做成馒头,亲手捏好了供起来。供了佛的不能过夜哦!不恭敬!明天又得重新做。哎呀!这个法这一忙下来,真的,立刻可以见到空性。忙空了!累坏了!没得你想的时间了。

所以大家打坐,为什么有时候感觉到“哎呀,老师,打坐好像不行!”都是你太清闲了。所以我教你修密法嘛,等你这个咒子练会了,我又来教你下一个咒子了。有位同学的报告就这样写道“老师今天教了新咒子,我一边开车,一边背那咒子,一点妄想都没有。”

哪还有妄想,当然没有妄想!一边要注意开车,一边要注意那咒子是什么。等他熟了以后,他一边在开车,咒子也在背,妄想却也在打。人的心理就是这样。所以注意,为什么不成功?不是方法的问题,理不透,心不定!不到做到止入。

简单回转到中国儒家孔、孟的“没得用情”,所以我经常在日记上批给你们“没得用”。要切断!上座不想就不想,爱想就想。大丈夫说:“妄想不出来,就不出来!”大丈夫就有这个本事。

“无别对治”这四个字有那么多含义,这就是华严境界。“无别对治”,为什么要修个法来对治自己的心?此心,本来平静,本来空,本来现成,说它有也可以,说它空也可以,很现成嘛!很自然,你偏要修那么多对治。

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

“别修别断”,这四个字有两种意义。刚才我讲密宗的修法,大家不要当笑话听,太不恭敬了。真照密宗这方法去修,效果还真快!这是特别的修法,别修就别断。断了其它的烦恼,成就其它的功德。

又如修禅,参话头有参话头的效果,修空有修空的成果,别修就别断。一个学佛的人,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要学过,每个方法对治成果不同。等于我们练功夫一样,练手功,这手练惯了以后,手上肌肉就发达,练腿功,腿的肌肉就发达,这叫做“别练别胖”,同“别修别断”一样,这是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可以由这个世界上晓得,“别修别断”,念念生灭中。修了功夫,摆在哪里?一点也不存在;不存在吗?还有作用。所以是“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因此,明了这个道理,看一切世间就无所谓变化,看我们这个宇宙天地就没有所谓变化。

我昨天想,看了几千年的历史,好像没有变化过。现代人穿的衣服不同,一切的作为都是同过去一样。所以一念万念,万念一念,都没有变化的。

我经常喜欢提到,一位禅宗和尚的两首诗。这位和尚很怪,名字永远查不到的。晚唐时,他在湖北、广西一带很有名气。每天疯疯颠颠的,酒也喝,肉也吃,可是很多人信他信得不得了。他讲的话非常灵光,有神通。当时的太守是庞居士的朋友,一听,认为这和尚妖言惑众,去抓他来问。太守问和尚哪里人,和尚始终笑不答。最后,和尚说:“你拿纸、笔来,我写给你看。”就写了两首诗:

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日日有花红。

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这位太守虽然掌握兵权,到底还是很风雅,一看笑了,就客气地再问和尚:“你不要跟我开玩笑。你究竟哪里人?”和尚就又写了一首诗给他:

家在闽山西又西,其中日日有莺啼。

而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

始终都不清楚这位和尚是什么人。据说是位大士,菩萨化身。

因为“不见变化”,所以“其中日日有莺啼。而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的代谢,但是年年有春三月,没有变化,本无变化。生命也是一样。大家所以畏惧生死,不能了生死,是没有见到自己那个法身自性的本无变化。

因此,“无别对治,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变化是现象,不变的是功能、自性。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是现象,而这虚空是永恒不变的。一年四季在动,整个却是不动。所以“变与不变,无异性相”。相,现象是变;性,本性是不变。

万法无咎因果同时

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但为自心强生系著。为多事故,沈潜苦流故。劳圣说种种差别,于所说处,复生系著。以此义故,圣说不同。或渐或圆,应诸根器。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人所应堪受。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流归毕居此海。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

“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故以华严境界看,处处都是法门。你不要被困住了,每一种方法无非都是通向解脱的途径。

“但为自心强生系著。”都是因为你自己把自己绑住了。

“为多事故,沈潜苦流故。”就是因为我们自找麻烦,所以沉沦在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里。

“劳圣说种种差别。”因此才有釋迦牟尼佛等圣人出世,说了各种的方法。

下面一段,是佛骂我们了,当心啦!

“于所说处,复生系著。”可怜我们这一般人,因为佛在没有办法中想办法,说了那么多办法记录下来称为佛经。结果我们拿鸡毛当令箭。佛说的法是教我们求解脱,结果我们把佛法死记在脑子里,还要翻字典,什么叫十二因缘?什么是法身?一天到晚在求空呀!有呀!“于所说处,复生系著”,佛法把你魔住了。

所以从前我的老师说,什么魔都不可怕,有一个魔碰到,你就没办法!什么魔?佛魔!给佛魔魔住了。一般人学佛都给佛魔魔住了。佛所说法,是叫你解脱的,结果呢?一般人反将解脱的方法,拿来把自己给绑起来。

“以此义故,圣说不同。”因此,佛的说法只好有各种不同,有人喜欢有、喜欢密,就拿些东西给你抓。

刚才讲学密宗,抓得才多。头上要戴什么样的帽子,而且每一个法一串念珠,念佛拿的方式又各有不同。真正学密的人出门,后面行李有好几个大皮箱,法器就是要带那么多,不象学禅宗的人,一双草鞋、一个布包,背起来就走了。禅宗要丢掉,密宗要抓着不放,两个方法不一样,所以“圣说不同”。

“或渐或圆,应诸根器。”总而言之,佛经上说的话,或者渐修、或者圆顿,都是看各人根器。

“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人所应堪受。”所以《华严经》的经教,是顿教、也是圆教。属于圆乘根器的人,就可以接受了。

“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流归毕居此海。”假使有人不懂这个道理,乃至不敢接受,自信不过,但慢慢去修行,最后总归到这条路上来。

“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总结起来,说明一个道理:圆教是因果同时,即因即果。所以《华严经》告诉我们“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你一发心的时候,就已经大彻大悟了,成佛了。为什么呢?“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就是因果同时,即在即果,“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

发心不是有人来化缘,发个心,捐个钱;而是发菩提心。初学佛法,一念清净,纯是求道之大悲之心,那个时候,当下即是,即空即有。这一念,就成正等正觉,立刻成佛。

而其它的修法呢?是先修因后证果,只有《华严经》是圆教,因果同时。

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为不可得中,因果同时,无有障碍也。

在我们法性的智海,就是众生与佛共同的本有性上。“因果不可得故”,它的体本来空的;一起动、微微一动,就会有因果。比方大清静无波的水面上,有没有因果?不动是因,清静是果,也是有因果。但不易看出来因果,它因也不动、果也不动,所以好像觉得没有因果,其实还是有。它的因果报应还真快呢!当清静无波的海面上,微风一动,波浪就起来了。有感就应,感应是非常地快。

所以,法性的智海当中,“因果不可得故”,是平静的一面。但在不可得中,因果却同时存在。就如先前的比方,不动是因,清静就是果,彼此都无障碍。

佛法的基础在因果;因果不明,以后研究唯识也没有用。先把因果明了,唯识通了,才能对自己修行真有一点用。所以讲解得繁琐一点,帮助大家了解因果的道理,坚定一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