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白话文) >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白话文)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白话文)

江 西有一位俞先生,名都,字良臣,多才博学书念 得很好,很有学问。年岁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 教书为生,当时称为‘私塾’,当然学生也不多。

在这个时候,他与同学十余人“结文昌社”。“同庠 生”就是同年进学的同班同学。‘文昌社’就是结一个 社团 ,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实行《文昌帝君 阴骘文》,依照文昌的教训来修学。 ‘文昌社’的同学力行《阴骘文》,遵守文昌帝君 的遗训。《阴骘文》里,对于惜字纸、放生、戒 淫、戒杀、戒妄语等,都说得很详细。

他们自结文昌社起,在一起修行,过了很多年。俞 先生前后经过七次的考试都没考中。生了五个儿 子,其中四个夭折了,剩下老三,也丢了。老三是 最聪明的,八岁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踪了。四个女 儿,死了三个。俞公共有九个儿女,除了失踪的儿 子之外,眼前就剩一个女儿,他的妻子在这种悲痛 的情况下,两眼都哭瞎了。

俞先生的家境越来越困难。自己反省,好像没有做 过什么大恶事,为什么老天爷给他这样重的惩罚? 似乎上天都没有保佑他。 每年腊月三十,是民间风俗祭灶神的时候。灶神爷 将往上天,把这一家人的善恶都给玉皇大帝报告。 所以,从前供养灶神的对联是‘上天奏好事,下地 保平安’。他自己每到这个时候,便写一篇疏文, 托灶神爷带到天帝那里去。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 有感应。直到四十七岁时才有了感应。

四十七岁那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他正与妻女枯坐 凄凉相吊的时候,忽然有人敲门。他点蜡烛开门, 看到一个人,戴一顶帽子,是一块方的布,扎在头 顶上,这叫角巾。修道之人往往也是这种打扮。穿 著黑色的袍子。看年岁大概总有五、六十岁了。很 有礼貌,向他一问讯作揖,就坐下来了。介绍自己 姓张,从远路而归,走到你家门口,听到你家里有 愁叹的声音,特地前来慰问。 俞先生见到这个陌生人,心里也感觉得很奇怪,但 是看看他的仪表谈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对他 非常恭敬。在这种潦倒的时候,世态炎凉,那里还 有朋友来慰问!尤其是腊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团 圆,谁有空闲到你家来慰问呢?在这个时候有个人 来慰问,当然心里非常感激,所以对他很恭敬。他 就说出自己生平读书与行持,好像都没有什么大过 失,为什么到现在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儿女 夭折的那么多,衣食不继,生活都成问题。同时又 说,这些年来,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爷前焚疏。他所 写的疏文都还记得,把疏文的意思说给张先生听 听。

张先生说,我对你家里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 了,你不必再告诉我。张公说,他的“意恶太重”, 读书积行,“专务虚名”。他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 焚的疏表,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词句,没有一点悔 改的意思。这是亵渎上帝!恐怕上帝给你的惩罚不 止如此。可能还有更重大的灾难在后头。

俞先生生平所为没有别人知道,这个陌生人怎么会 晓得?经他这么一说,心里很惊讶。 俞先生听了张公所云,并不服气。他说,‘我听说 冥冥之中,都有鬼神监察,很小很小的善,鬼神也 知道,我这么多年结文昌社,与同学们立下誓愿, 力行善事。文昌社里订的规条,就等于戒律一样, 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遵照奉行,没有违犯。难道 这些都是虚名吗? 张公就在文昌社规条里,举出几桩事实来说明。 《阴骘文》里很重视惜字纸,当你看到朋友或学生 用字纸糊窗包物的时候,你从来没有劝告他们一 声,也没有一次阻止!只不过是在路上遇到字纸, 捡去焚化。这不就是做给外人看的吗?这不就是图 务虚名吗?人家放生,你就随喜跟著做;人家不 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 生吗?没有!只是看到别人做,心里欢喜,随喜一 点;别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于真心!随喜中 也没有尽到力量。‘随喜功德’是要尽心尽力,才叫 随喜;没有尽到心力,不叫随喜。所以,你并没有 真实慈悲之念;在外面还标榜著—我是个仁慈之 人!实际上心里毫无仁慈。 你们家的厨房里,依然有虾蟹之类,这些还是生 命,依旧是吃众生的血肉。文昌社里,可能不是长 素,大概一个月只有几天吃素。 你为人能言善道,又有才学,很会说风凉话讽刺 人,用的词句都非常巧妙。所以,大家听到的时 候,都能被他折服。他有辩才,无理的事也能把它 说成有理。他有强词夺理的本事。你虽然说得很痛 快,可是自己还有一点良心,晓得有伤厚道。说话 太刻薄,好胜心强不肯输人。幸有此一点良心,为 今后转祸为福之机。

这位陌生人,对俞先生心底隐藏的恶念知道得这么 清楚,都把它说出来了。俞先生听了,确实害怕, 伏在地上流著眼泪苦苦哀求说,你既然晓得这些幽 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绝不是普通人,求您来救度 我。 灶神告诉俞净意,从今以后你“凡有贪淫、客气、 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摒除。要用什么 态度做善事呢?不图报。做了善事,对人有恩惠, 不要希望别人报答。要认为行善帮助人,是我的义 务,是我应该做的。甚至我们做善事、对人好,人 家以怨报我们,我们也不在乎。问心无愧!即使别 人误会也没有关系,放著胆量去做。不要做了几桩 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就认为好事不能做,好人 不能当。为什么做了好事、待人好,还要受人责 备?

想想《金刚经》里所说的,这正是自己过去世 业障深重,他替我消业,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吗! 因此,我们不要灰心,“只理会善一边 去”,“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就是踏踏实实的 去做。切切实实,直捷痛快的去做。大小善事都要 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这样去做;并且还 要发愿,生生世世都这么做,这才是‘菩萨’。这是 我们力量办得到的。换句话说;我力量虽然达不 到,我有这个心、要存这个心,使此善意圆满。诸 位要晓得,佛家所谓‘功德圆满’,是指善心善意确 实‘圆满’。并不是样样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圆满,因 为有的力量达不到。力虽达不到,但是有一个圆满 的心,这样功德就算圆满了。所以,佛法常讲‘论 心不论事’,圆满不圆满是在你心地里。心地善意 若不圆满,则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圆 满。

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有恒心。只要你长 久这样做,也就是认真修三业清净。照这样做,自 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验。 这一番开示讲完了之后,张公就进到里面,走 到厨房里就不见了!俞先生此时才晓得是灶神爷示 现。

俞先生是在腊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 大年初一。一年复始万象更新,他就从这一天起改 过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 现在改成‘净意’,称‘净意道人’。 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神在旁。不敢 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 细。身之忙闲。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 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每 个月到灶神爷前报告一次。把这一个月当中,身口 意三业所修的善法,月月报告。

三年后,命运转变。五十岁那年,在宰相主持的一 次考试上,宰相想在同乡中选一位品学兼优的人, 来教导他的儿子—为子礼请一位老师。乡里的人都 推荐俞净意先生。俞先生应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儿童 的老师,生活环境当然就改善了,不至于再像过去 那样的穷苦潦倒。感应也来了。他带了家眷一同到 京城。张公非常敬重俞净意公的道德学问,所以也 为他“援例入国学”(国子监)。当时国家所办的大 学。 俞公有一天去见老太监杨公。杨公是太监,所以 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是义子,都是从外面找来 的。他养育这些孩子,可以养老。他有五个干儿 子,自己年老了,干儿子很孝顺。他叫这五个儿子 都来拜见俞净意先生。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 岁。俞公一见面,就觉得很面熟,好像是从前认识 的。这小孩还仿佛记得家乡,自己本来姓氏。小时 候游玩时误入人家载粮食的船,船开走了,小孩也 带走了。

俞净意公一听之后,非常的惊讶。原来就 是他遗失的儿子。这个太监杨公很不错,知道小孩 真的是俞公的儿子,立刻欢欢喜喜的就送还给他 了。 他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太太。失踪这么多年的儿 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亲欢喜流泪。儿子孝顺, 用舌头舔他母亲双眼,奇迹发生,老母双目复明。 此时俞先生一家团 圆。

知道这三年改过迁善,正如 灶神爷跟他所说的‘不测效验’,即意想不到的果 报,果然应验了。这个时候对于世事愈看愈淡,因 此也不愿意做官了。辞谢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宰相为感谢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赠他贵重的 礼物,送他回家。俞先生后来有七位孙儿个个书都 念得很好,书香门第,个个成名。 俞先生遇灶神这一段往事是事实。史书上有记 载,俞公寿终八十八岁。 “善恶到头皆有报,只是来迟与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