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佛教故事 > 台湾人最景仰的证严法师和慈济功德会 >

台湾人最景仰的证严法师和慈济功德会

证严上人

(1937 - )

证严上人纳履简史

虽然集千万钧责任于一身,荷人生苦难于一肩,却看不出岁月刻的沧桑与痕迹。恬静庄严的脸庞,在宽大的灰色僧袍掩映下,益显出风骨的萧瑟;并行直视的眼光是那样地稳舰和煦与坚毅。证严法师以慈悲喜舍的大愿,起救苦救难的大行,在东台湾创建了千秋万世的济人志业。

从一九六六年起迄今,在他的引领下,从三十位信众所组成的「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经过三十六年岁月的洗礼,如今奇迹似地发展成为约有四百多万会员的庞大慈善团 体。这样一个台湾本土性的佛教慈善机构,看似不起眼,在三十六年来却缔造许多动人的事迹。

辞亲修行,普爱众生──

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前两个月出生的证严法师,从小非常懂事、孝顺,十五岁时,母亲因胃穿孔需要开刀,在五0、六0年代,开刀是很危险的。因此,法师向天祝祷并发愿「愿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茹素,为母亲增寿祈福」,也许是孝心感动了天吧!母亲的病奇迹似的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

五年后父亲因脑中风骤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探索父亲的去处促成他接触佛法的因缘。后来有一位友人指点他到慈云寺去找住持修道法师。在修道法师的引导下,他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出路,接触人生幸福的问题,最后塑造出一个想法:「女人不单单只是为一个家庭付出,女人应该也可以和男人一样,承担起社会责任;把参与社会的悲怀推广到全人类,把每个人爱家的心,扩展到社会上,普爱天下的众生,这应该算是一种幸福吧9从某个归向宇宙生命大流的呼唤来讲,「出家」皈依佛门,通过佛教宣扬慈悲大爱的念头,似乎已在法师心底播下了种子。

几度的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未找到栖身静修之所,时而台北、台中、台东四处挂单,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师,艰苦修行──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只身到台北市临济寺准备受戒,却因没有剃度师父而无法报名。戒场报名截止前一个小时,由于到慧日讲堂请购《太虚大师全集》的因缘,巧遇印顺导师(继太虚大师后主张人间佛教,台湾比丘界第一位以论文获得日本大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的学问僧),至为惊喜,并以一颗谦卑恭敬,姑且一试的心,请求拜印老为师,想不到竟获导师应允,证严法师喜出望外。由于时间紧迫,印顺导师在简单的皈依仪式中对证严法师开示说:「你我因缘殊胜,我看时间来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啊9并且马上为他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报名,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三十二天之后,证严法师返回花莲,就在普明寺后方,由当时佛教大德许聪敏老居士发心,为他搭建的一间简陋的,十尺十二尺见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于屋内诵经、抄经、拜经、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进用功,过着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 年春,法师开端在花莲慈善寺讲授地藏经,因而与最早四位随他出家的弟子结下师徒之缘。法师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缘、不做法会、不赶经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规。法师及追随他修行的僧众们,坚持自给自足,过着简单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农历春节后,他们开端在普明寺后的五分地耕种花生,还到车间拿原料加工,买水泥袋,然后把水泥袋拆开擦拭干净后,改糊成小纸袋,再卖给饲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将裁缝店不要的碎布拿来缝制成婴儿鞋,以贴补生活所需。

悲心的触动──

一九六六年法师到一诊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开刀的父亲,从病房区走出来看到地上有一滩血,但是人呢?人到哪里去了?旁边有人说:「抬走了!是一个山地妇人小产,由四个年轻的山胞从丰滨轮流抬着,走了七、八小时的山路,才到这里,因为缴不起医疗费与保证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轻法师的心里,排山倒海地撞击着,他想着:不知道是两条命还是一条命?是活还是死?难道这就是生命的无奈吗?

法师出家本来是为逃避名利,但此时此刻,对于「金钱」似乎有了新的诠释───钱可以用来救人。

但是光有钱,如果不能及时,一样救不了人;他突然顿悟到佛教那句话:「千手千眼观世音,救苦救难活菩萨」,假如每个人都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肠,那么五百人散播在各个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时救苦救难?于是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传统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要组织一个五百人的团 体,成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以出世的精神来作入世的任务。

没多久,花莲海星中学有三位天主教修女,来向法师传教,他们谈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义,把天主的博爱与佛陀的慈悲提出来研究讨论。修女在临离去前,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今天终于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动含灵一切的生命,确实很伟大,但是,虽然天主的博爱只是为全人类,我们在社会上建教堂、盖医院、办养老院,而你们佛教有吗?法师心情顿时沉重起来,因为佛教徒本就有一种谦虚的观念,都是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隐名氏的方式进行。其实它潜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没有组织罢了。修女的话触动了他的灵机,也加强了他的信念,他决定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从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个济世团 体的雏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就在法师与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愿心下组织起来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两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产一双四元的婴儿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个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则是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形下,每天节省五毛菜钱,以作为急难的救助金。

这五毛钱,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蕴涵的学问和实际的力量却超乎想像。

最初法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成三十个存钱筒,发给信徒一人一个,且坚持要他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信徒们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每个月缴十五元呢?法师说:「不奇怪,我希望你们每天提起菜篮即投入五毛钱,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两个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于是这三十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9「五毛钱也可以救人?」消息不迳而走,参与的人愈来愈多,千手千眼发觉苦难的功能也很快地发挥了;第二个月他们便救济了一个大陆 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她,为她清空环境,直到她往生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这样默默地开展了,那年法师二十九岁,距离正式出家,也只不过四年光景。

此时,有许多信众要求皈依,法师为了让慈济功德会能招募更多有心的会员,提出两项基本条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须做「慈济功德会」的会员;二、皈依的会员,要实际负起「慈济功德会」的社会救济任务。

济贫教富,理事圆融──

「诚正信实」是慈济的基本精神,也是法师月明风清的生命襟怀与做事态度。而教富济贫则是慈济任务的宗旨,在事的方面是救贫,在理方面是教富。「教富」是一分怎样的理念与爱心呢?

在法师的眼中,众生平等。法师说:「我相信佛陀说的人性本善。每位众生和我都是一样,佛有多大的爱心、慈悲心,众生就有多大的爱心与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众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人之所以把钱紧守在荷包里,不肯拿出来救人,是凡夫心使然。但是他同样含藏有一颗与佛陀同等的慈悲心,只要予以启发,就是一种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实的快乐。

一般人总以为有钱就是幸福,因为穷人难免贫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让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的剥,到头来都是空的。只有真实恒持的慈悲喜舍,才能获致世间最美的境界;所以教富即是一种人心的净化。」

法师以诚正信实的处事原则,把社会大众捐献的善款,涓滴不漏地全做了利益众生的事。「佛教是理,慈济是事」,藉事显理,以事启发,回归于理。许多年来,那股伟大的宗教情操,感召了无数人;上至豪门巨富、学者专家,下至贩夫走卒,在建医院的消息披露后,无不尽心竭力地护持慈济这项创举。法师说:「富有的众生要启发,贫穷的众生要救济,平等没有差别。」

输送养分的茎──

如果慈济是人间绽放的莲花,那佛法是它的根。法师从佛法中体悟「慈悲济世」的理念,则是这朵莲花的茎,而法师及他的信众(四百多万的会员)将体验的道理实践出来,就是莲花的花与果。娑婆世界、现实社会就是慈济世界的道常当今的台湾是个多元价值体系的社会,每个人须能接纳不同的价值观,彼此尊重、相互扶持,社会才有和谐可言。慈济的各项志业,是众生平等、一体尊重的,在三十六年不间断地努力与耕耘之下,慈济的脚步从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国际赈灾、骨髓捐赠到环境保护和居住小区志工,形成了台湾爱心奇迹的「一步八脚庸志业网。

慈善志业──

慈济的志业是从慈善开端的,法师说:「要感恩接受我们济助的人,让我们有机会行善。为什么呢?我们常说:『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因为有人遭遇困难,我们才有机会去帮助他们,才有办法把握机会付出爱心,才能发挥救人、做好事的功能。所以,我们称他们为感恩户。」(即慈济的照顾户)

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并非现代才有,中国古代就有佛教寺院从事济贫、行医救民的任务;法师早年到全省各偏远地方访视贫户,之后将贫穷的原因作了分析评估,从中发现很多都是「因病而贫」「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生病了却没有去看病,最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虽然有钱,但因地方欠缺医疗,没有医师,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种是没钱加上地方医疗不便,因此过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转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产生了问题,连带的发生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青少年问题。」

慈济的慈善志业任务项目为:特困户长期济助,特困户白米济助,义诊药费补助,医疗济助,灾害急难济助,孤贫丧葬济助等六项。从一九六六年到二○○一年底截止,曾接受过慈济长期照顾的总户数,总共约二万七千多户。直到当前(二○○二年八月)全台还约有二千八百多户接受慈济的长期照顾。法师引领慈济会众投入关怀援助台湾各地大小的灾难从末间断,从一九六六年到二○○二年七月的急难救助总户数,总共十一万四千多户,单是二○○二年一到七月的急难救助即达五千九百多户。一九九四年道格台风来袭,造成南投县仁爱乡山区灾情惨重,于是慈济为整个翠峦部落进行迁村建屋之任务。

法师的悲心慈怀好像火炬一般,照亮了每位弟子的心;累积三十余年的救灾经验,闻声救苦精神已根深柢固的融入慈济人的血液里。每有灾难发生,慈济人总是不约而同的及时赶赴现场协助救援。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集集大地震,法师彻夜未眠,急切又焦虑的想了解各地传来的灾情,各区慈济志工在最短的时间内相继成立赈灾中心,即刻投入救灾之行行。法师于九月二十三日便抵达中部灾区,除逐地慰问灾民与鼓励救灾志工,并积极探勘相关土地,慈济总共为灾民搭建约一千八百八十二户的组合屋,供灾民作为栖身之所。法师鉴于教育是社会希望的源,灾区学童的教育任务不能耽搁,遂毅然承担由慈济来协助政府援建灾区受创严重的学校共计五十所,期待世纪末毁坏的校园,能于世纪初重建完成,继续发挥教育的良能。

医疗志业──

慈济功德会于一九七二年,即在花莲市举办每周二天的义诊活动,来服务贫病的人。一九七八年时法师便有建医院的想法,一九七九年获得印顺导师的赞同后便着手进行。当时法师建医院有几点想法:

「一、东部(花莲台东一带)缺少一间完善的医院,万一有重病,只能往西部送,但是许多人都因为交 通不便、耽搁时间,结果使病情恶化,而回天乏术。二、因保证金的问题,一般贫民急病送医不易,病愈后出院又无法获得妥善的休养。三、为『慈济』的本身,须要这样一个运转不息的机构,以解决将来救济贫病者经济枯竭的问题。」花莲地处偏陲,人口不多,财团 不可能在此建医院,政府也无力顾及,但生命同等尊贵,不应受到忽视;因此法师决定排除万难,在花莲建设一座设备完善、兼富人文关怀与先进科技的现代化医院。

刚开端,建院募款的速度很缓慢,多数人都抱持怀疑的态度,但法师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四处奔走呼吁,当时的慈济委员们很多都是寻常的家庭主妇,为了完成法师的宏愿,大家有志一同的积极展开劝募。有的卖身帮佣,请求雇主预支工资;也有小工模样的妇人倾尽一生积蓄;更有麻疯病院的病人从每月有限的伙食费中挤出善款护持建院……,洋溢爱心的感人故事不绝如缕。法师不只一次的感叹道:「假如心血有形的话,用心血来抹土地,则医院中寸寸土都抹遍了寸寸的心血;砖如果能用心血去雕刻的话,每块砖也都雕满了我们的心血。」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慈济医院正式启用,它提倡的「免收保证金制度」得到主管机关的重视与嘉许,同年十二月卫生署通令全国所有医院比照办理;而对出家僧侣,慈济医院则提供完全免费的医疗服务。这是慈济医院对当时社会的一些影响与贡献。

对法师而言,花莲慈济医院只是个初步奠基的任务,让全国的百姓都能平等地享受医疗资源,每个地方都可以有医院有良医良护救助病人,才是法师的慈悲大愿。于是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于花莲玉里开设慈济医院分院、二○○○年三月十五日于台东关山开设慈济医院分院、二○○○年八月十三日嘉义大林慈济医院启业,二○○○年六月十日台北新店慈济医院动工,二○○二年四月十四日台中慈济志业园区第一期工程护理之家动工,其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能设立个完善的台湾地区医疗网。

证严法师倡导「尊重生命」理念,期待医师不只是看病而已,应该「看病人」,还有来自各地富有爱心慈怀的志工,全年在医院各角落穿梭,扮演医病之间的润滑剂;使病残的身躯、脆弱的心灵,在此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肤慰。从病患住院、手术,乃至手术后的医疗照顾、后续的居家关怀,慈济医院都是以「全人的照顾」,陪伴病患及家属,走过生命中的波涛,迎接另一段新生。

文化志业──

一九六七年七月慈济正式发行第一份刊物《慈济月刊》,这是法师倡导文化志业的第一步。一九八二年设立「医学奖学金」,其目的是为奖励并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广播节目「慈济世界」正式开播。一九八六年更增设佛学艺术等慈济奖学金。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月成立「慈济文化志业中心」,同月十七日在慈济医院开幕的同时,象征慈济精神文化堡垒“静思堂”正式动土;同年九月又发行另一份半月刊《慈济道侣》。 一九九○年十月、一九九三年三月先后成立「慈济文化出版社」、「静思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各类书籍。一九九一年一月起,与行政院新闻局及劳委会合办「幸福人生系行」讲座,迄今(二○○○年十二月)已逾一百五十常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慈济世界」的电视节目,正式在国内的有线电视上播映。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正式将「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相关介绍载入国际因特网(httpwww.tzuchi.org.tw),向全世界发送慈济的信息。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慈济大爱电视台正式开播,当前已能通过卫星将人性美善的节目播送到全球;同年八月成立「经典杂志」,期许成为「为人类写历史,为历史做见证」的代表性杂志。

证严法师自身和其出家弟子,秉持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以古德典范来修行;然而慈济所宣导推动的文化志业,却是十足的现代化,举凡声音、文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因特网到卫星播送的应用,无不备全。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现代人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媒体,吸收佛教、慈济的精神,以达到净化人间的目标。

教育志业──

一九八六年慈济医院落成后,证严法师发现国内,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护理人才非常欠缺,除了要解决慈济医院将来所需的护士 源外,也希望培育出具有慈悲心怀的优秀护士 ,因此决心要筹建慈济护专。一九八九年设立的慈济护专,从社会层面来看则有着三项非常重要的理由:「一、解决东部少女的就学就业问题(尤其是原住民的少女更需要协助就学就业);二、就地取才,以减低护理人员的流动率;三、以慈济培养出来的人间活菩萨,把慈济精神带到各大医院肤慰病患。」紧接着为综合解决将来慈济医疗志业体所需各类医事人员,及试图匡正台湾医疗界一些不良 风气等问题,法师于一九九四年创办了慈济医学院,希望能为社会、人类教育出『视病如亲』的良医。

在法师所创办的学校,更设计了一种很特别的人文辅导制度,在慈济技术学院、慈济大学皆设有「慈诚懿德会」,将有辅导能力的慈济委员、慈诚队员组织起来,以父母心无私无求的心态定期与学生交 互,毕业之后仍然关怀、陪伴。这制度背后有着法师对教育下一代的独特想法,他希望以具有良好德范的慈济人,担任辅导学生生活的「爸爸」、「妈妈」,扮演「亦师」、「亦友」的角色,以慈济精神与学校的功能相配合,引导学生发挥潜在的良知、良能。

一九九九年慈济护专改制慈济技术学院(一九九六年成立附设实验托儿所),二○○○年慈济医学院改制慈济大学,并附设实验小学、中学、高中,达成教育完全化之理想。慈济教育志业体的最终目标,是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从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五专、大学、研究所乃至博士班。法师希望将来慈济人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有各级慈济学校,各类科系所可以就读,而慈济各项志工及各志业体员工也有再进修的机会。一个人从小到三十岁人格定型期间,如果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教育,将来就不会学坏,一定可以做个利益人群的人,而任务的同仁也能继续进修。对于担任传道授业的老师,法师期许每位老师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位「教育部长」来敦促自己,把教育的职业用志业的精神来做,而无需表象的评量标准。他相信只要创建起慈济整体的教育体系,那么慈济「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的人间净土理想也就不难实现。

大陆 赈灾──

台湾与中国大陆 一衣带水,声息相通,休戚与共,在历史渊源上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一九九一年,华中华东发生大水患,慈济基于「直接、重点、尊重」原则,首先援助安徽全椒、江 苏兴化与河南固始、息县等三省四县。至今十二年来,已走过安徽、江 苏、河南、湖南、广东、广西、辽宁、江 西、湖北、云南、青海、河北、福建、贵州、浙江 、甘肃、宁夏等十七个省份及内蒙古自治区。

基于慈悲大爱理念,慈济人自筹旅费,不计辛劳亲自将物资送达灾民手中,只为表达一份最真挚的关怀与祝福。

慈济的援助不只紧急的物资纾困,还有后续的房屋、学校、敬老院、福利院、集水窖、海堤、医疗大楼的援建等。近年来,也多次到各省举办夏令营队活动,从礼仪的课程设计、剧场表演和敬老院关怀,让年轻学子对大爱的精神有所认知,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层的体悟,进而激发服务人群的热忱。而教师素质交 流经由静思语教学的示范与切磋,让沉重的教学责任变成一种快乐的学习 ;老师们都期待,严肃的校园也可以成为快乐分享的「笑园」。

慈济人处处用心,只为了传递一分人间大爱。

尽管慈济人奔走在两岸,面对艰难困顿考验,身影孤独,脚步却是坚定稳健的;只要众生得离苦,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国际赈灾──

随着国际信息快速交 流,国际急难信息通过屏幕映入眼帘身为『世界地球村』一员的慈济人,对世间苦难有着一分不忍之心和责无旁贷的表示。从一九九一年起,慈济便积极参与国际急难救援事务,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各国受灾受难者最适切的帮助与关怀,点燃他们希望的火炬,鼓舞大无畏的信心与勇气,祈愿他们走出伤痛,迎向未来。

法师针对国际赈灾这项志业,曾对信众开示:「慈济人因为有大爱的精神,所以有这分勇敢与毅力来投入,如此才有美的成果;这即是『由真诚而大爱,由大爱而起勇猛心。』孔夫子曰:『仁者勇也』,有仁爱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这种勇敢来自大爱启发,这种大爱是无所求的,是最真最诚的,这就是菩萨道,也是慈济精神。」从一九九一年孟加拉与中国大陆 赈灾到现在(二○○二年八月),慈济已跨越欧、亚、非、美、澳五大洲援助过五十个国家,包含饱受战争蹂躏 的卢旺达、衣索匹亚、车臣和阿富汗;另外慈济也在受灾严重地区,如土耳其、萨尔瓦多,进行灾后的重建任务,替灾民建造房屋,也有学校和医院,提供灾民避难之所及灾后复苏相关物资,深获国际社会好评。

尤其分布在全球各个侨居地的慈济人,更恪守法师教诲:「头顶别人的天,脚踏别人的地,要常怀感恩心,取诸当地、用诸当地,才能得到人家的疼爱与敬重。」主动关怀当地贫困,提供必要的救援。如在菲律宾的偏远离岛举办了三十七次的大型义诊,在南非为贫困黑人开办了五百多所职训所,约旦慈济人则送上民生物资关怀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

法师跨越政治立场及人群种族的限制,引领全球慈济人从事慈悲无国界、宗教无政治的「国际赈灾」,慈济的国际赈灾具体实践爱的行动与力量,激起人与人相互扶持、和平仁爱的天性,更阐扬了人类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圆满人生目标。

骨髓捐赠──

基于「尊重生命」理念,法师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家属苦候亲属间骨髓配对相符的煎熬与失落,一九九三年,在卫生署及各大医学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库。如今慈济的骨髓数据库,已累积捐赠者数据的人数达二十三万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亚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数据库,也是志愿捐髓比例最高、拒绝率最低的骨髓库。而至二○○二年七月为止,配对成功且已进行移植的实例已高达四百二十九例,其中台湾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两百八十例,而中国大陆 即占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谓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济骨髓库已转型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除了持续加强骨髓库功能外,也将发展干细胞研究、基因治疗,并筹组脐带血库,预定三年内募集一万笔脐带血,作为骨髓配对的第二道防线,万一骨髓配对不符,还可进行脐带血干细胞配对。

环境保护──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师对慈济人在生活层面,所要求遵守的观念。他不赞同人们平时生活中的过度消费,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他提倡「资源回收」、「废物再利用」等观念,更呼吁慈济人勇于献身环保任务,从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内外慈济人抱持「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的信念,从个人环保做到居住小区环保,当前超过两万名环保志工长期在居住小区做资源回收。如果以制造五十公斤的纸,需要砍伐一棵树龄二十年的大树来计算,慈济环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纸量达六万多公吨,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万棵的大树免遭砍伐。这样的成效实在惊人!

法师不仅呼吁所有慈济人培养「惜福爱物」的习惯,在静思精舍利用太陽能发电、四周铺设连锁砖,设置资源回收桶,雨水及废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莲慈济医院雨水回收系统,每年为医院节省三百五十吨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电量;地面铺设连锁砖,让大地能够呼吸;E化电子公文,节省纸张浪费;还有不冲洗X片的医疗图像处理传输系统,在在都显示法师疼惜大地、落实环境保护的决心。

居住小区志工──

一九九六年贺伯台风来袭,造成全台灾情惨重,法师有感于人与人间的冷漠疏离,为唤起往昔村头巷尾「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密切连系,再次提出「居住小区志工」的呼吁,将慈济人重新整编,融入居住小区。带动居住小区居民投入扫街、认养公园、资源回收、关怀独居老人、照料贫病的任务,同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成长班等,以凝聚居住小区民众的感情,在急难发生时,也可以互相照应。台湾九二一地震,及各地大小灾难发生时,慈济人能迅速有效率和有纪律的投入救援关怀行行,可说是归功于居住小区志工活泛的运转与调度。

悯爱大师──

「感恩」是最美的面孔。在慈济世界里,不管是救人的人或被救的人,都洋溢着感恩的心情。而法师本人更是「感恩」的具体表征。

法师表示:「慈济功德会的成果,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委员、会员的努力、汇聚爱心的力量,人人以众生的苦为苦,为普天下众生拔苦与乐。」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六日享有「亚洲诺贝尔奖」之誉的菲律宾麦格塞塞基金会,宣布法师获颁一九九一年的麦格塞塞「居住小区领袖奖」,获奖的原因是「唤起现代台湾民众对古代佛教慈悲为怀教义的重视。」

法师向菲律宾麦格塞塞基金会致感恩与谢忱的信函中仍谦冲地表示:「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而是大家一起共同成就的;天下事不是一时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继完成的。如果说佛教慈济功德会二十七年有成,那是所有佛教徒、慈济委员、会员与社会爱心人士胼手胝足,共同创造出来的,如果说本会今后犹能持续发展,屹立不摇,那是所有慈济人『以佛心为己心,以师志为己志』,代代相接,薪火相传,有以致之的。所以,奖励虽然集证严一身,但实质的荣耀应归所有的慈济人。」

慈济能有今天的成就,众生的护持,固然功不可没;但法师的心力精神可谓投注最多。

不管外界对他毁誉如何他依旧风尘仆仆实践佛陀所说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与慈济各项志业的定义与关联。他说:「慈」是「无缘大慈」,是「予乐」,代表「慈善志业」,但是要做到「大慈无悔」,且要国际化。「悲」是「同体大悲」,是「拔苦」,代表「医疗志业」,但是要做到「大悲无怨」,且要普遍化。「喜」是「以持正法起喜心」,是「轻安」,代表「文化志业」,但是要做到「大喜无忧」,且要深度化。「舍」是「以摄智慧起舍心」,是「付出」,代表「教育志业」,但是要做到「大舍无求」,且要完全化。而所有做过的善事,其最后是要做到「三轮体空」,──「无布施的人,无接受布施的人,也无布施的物。」简单的说,就是付出不求回报。

法师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疾病,但是他总是不断要求自己为苦难的众生付出,从不计较身体的劳累与病痛。

地藏王菩萨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印顺导师对法师说:「你要时时为佛教、为众生啊9

人生生命是短暂的,但时空是天长地久的;几千年来人事的变迁频仍,但人间的需要却从不断。慈济的志业是应苦难众生而设。证严法师一念悲悯,以慈悲喜舍、教富济贫直接救渡众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证严上人与慈济志业

1937年

出生于台中县清水镇,俗姓王。家贫,四岁过继叔婶为女。

1943年

中日战争。躲空袭见无助乡民祈求观音保佑,深烙菩萨慈悲印象。

1947年

二二八事变。路上看到有人因口音不对而挨打。疑惑人间为何有恨?

1960年

六月,因养父猝逝,哀思难复,开端接触佛法,追寻生命的意义。经多日的深思以为固然「提得起菜篮」的女人是幸福,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思及乡民每遭苦难求告无门时,总是祈求观音妈、妈祖婆保佑,可见女人不该划地自限,应发挥良能「提起天下的菜篮」造福苍生,才是不枉此生。

1961年

九月,带着一套破旧的《法华经》与修道法师两人相偕出走求道,落脚台东鹿野王母庙。十月于台东佛教莲社短暂弘法,首次接触日文版《法华三部》,将之译抄成中文。

1962年

随因缘来到花莲,自行落发,私淑许聪敏老居士为师,法名「修参」,并在秀林乡普明寺后方五百公尺处建一小木屋栖身,闭门潜修法华经。

1963年

二月赴台北求受三坛大戒,因缘皈依印顺导师慈座,获赐法名「证严」,字「慧璋」,承师训:「为佛教,为众生」。五月返花闭门潜修,因没钱买花果供佛,故每月抄好一部《法华经》就燃臂供佛,回向众生,日子大约都在农历二十四日。十月移锡慈善寺,讲演《地藏经》近八个月,许多闻法信众请求皈依。

1964年

秋天

五月到基隆海会寺结夏安居三个月。九月解夏之后,适逢母亲生日,依约回丰原探母。中秋节过后返花,率大弟子德慈师回普明寺挂单,几位弟子相继来附结伴修行,开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白天劳作,晚上教授弟子四书与佛典。

1966年

二月,上人原来打算退出花莲移居嘉义妙云兰若,却受到三十位信众联署挽留。又因探病时目睹原住民难产妇人的一滩血,以及三位修女来访的因缘,促使上人发愿以「集合五百人就是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的精神,创建一个菩萨网,随处闻声救苦。四月,在普明寺正式成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六位常住众每人每天多做一双婴儿鞋、三十位信女每人日存下五毛买菜钱,每月集资一千多元,开端从事济贫救苦的任务。

1969年

(2月)

在普明寺第一次办理冬令济贫发放。由于岁末严冬苦寒,有位信众购置数条毛毯,送来普明寺拟供养常住;上人念及贫困孤老者无依无靠,倍觉凄冷寂寞,遂将之移作济贫,又添购数十条毛毯,决定办理冬令救济。并于发放当日备办素宴,提早与照顾户享用团 圆饭,共度佳节。

1973年

(9月)

上人因见花东地区普遍贫穷,民众生病经常舍不得花钱就医,往往小感冒就延误成大病,遂在花莲医院数位医护人员支持下,成立「贫民施医义诊所」,每周两次义诊施药,并定期巡回花东地区举办义诊。直到1986年慈院启业为止,十五年之间,服务贫病超过十四万人次。

1973年

(10月)

「娜拉」台风对玉里以南到台东、大武一带造成惨重灾情。上人评估赈灾款需要六十万元,但当时慈济仅有十几万元基金,于是发动全体会员到街头巷尾去劝募。从实地勘灾到募款、筹集物资、造册发放,皆本诸「尊重生命」的理念出发,为后来慈济从事国内外赈灾创建了可以依循的模式。

1975年

民国64年间,委员才仅五、六十人,然需要长期关怀的照顾户已多达两百七十七户,上人于访贫时发现照顾户的居住卫生普遍不佳,亟待清空。花莲师专明道社五十多位同学响应上人号召,利用假期,为行动不便、或孤苦无依的老人打扫房屋,清洁环境,成为日后慈济人从事「居家关怀」的重要特色。

1979年

上人于全省联谊会正式发起筹建一座有六百床 规模的综合医院。当时仅有委员一百多位,会员还不足一万人,从八千万元预算追加到八亿元,不仅委员觉得不可思议,外界也不免视如痴人说梦。为了筹募庞大的建院基金,上人必须每月奔波北上,借用委员家里轮流召开茶会,一为会员开示解惑,同时宣扬慈济建院理念,让会员欢喜布施。

1982年

上人发起建院后,感于培养良好医事人才的重要,而于71学年度开端,委托慧炬杂志社代办 「慈济医学清寒奖助学金」,每名两万五千元。1986年慈济道侣文化服务中心成立,即转由文化服务中心举办,同时增加佛学、艺术奖学金项目。

1986年

集合十方善心筹建的「慈济综合医院」落成启业。本着尊重生命的理念,除了病患住院免收保证金,贫困患者协助寻求社会援助之外,更不计工本致力提升医疗设备与技术,一改花东地区医疗荒漠的宿命。

1989年

●以培育慈怀柔肠、视病如亲的白衣大士为目标的「慈济护理专科学校」正式创校开学。这是全国唯一由私人创办,但提供公费就读的护理专科学校,并于85年获教育部同意,单独招收原住民免费生(完全免费就学,并提供生活费),使照顾原住民的愿望终于落实。此外,参与此次活动的「保全组」男众居士组成联谊会,并于翌年七月正名为「慈诚队」。

●《证严法师静思语》出版问世,广受大众喜爱,至今发行近百万册,另有英、日文翻译本及简体中文版流通。

1990年

上人于台中新民商工演讲,提倡全民环保,与会民众听到精彩开示处,不禁报以热烈掌声,上人于是鼓励听众:「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事后一位杨顺苓小姐即开端资源回收,并将资源变卖所得善款以「慈济人」的名义捐出。此为慈济志业环保脚印的开端。

1991年

中国大陆 华中华东水患严重,上人全面发起灾后援助任务,并提出「直接、重点、尊重」以及「不言商、不谈政治、不刻意传教」等理念,成为慈济国际赈灾的原则。

1993年

上人秉承佛教「头目髓脑悉施人」的精神,经过九个多月的评估与求证,确认捐髓可以「救人一命,无捐己身」,于是发起骨髓捐赠。九月,在卫生署及各大医院共同推举下,慈济成立「骨髓捐赠数据库」。

1994年

「慈济医学院」创校开学。上人期许这些未来的大医王「功能与良能并行,知识与智慧并重」。除了医学专业课程之外,亦开设花道、茶道、禅修、书法、艺术欣赏等人文通识课程,以及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服务。同时,在校方对「大体老师」人性化、尊重生命的处理过程,以及上人「生命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的呼吁下,大步打开国人捐赠遗体的风气。

1996年

「贺伯」台风造成全台三十年来最大的水患,慈济人秉持「跑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在灾后半个月共动员上万人次投入救灾任务。上人除呼吁「救山救海」外,并推动「居住小区志工」理念,将慈济人依居住地重新编组,以落实「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目标。

1999年

台湾发生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台中、南投两县灾情惨重,慈济人将「跑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发挥到极致,在灾变发生两天内投入两万余名志工救灾,发出紧急慰问金一亿六千万元。接着第二阶段安顿与关怀任务加紧展开,在政府提供的十七个地点兴建组合屋一千六百三十六户。第三阶段复健与重建任务,投入希望工程,协助灾区五十多所中小学校舍重建。总赈灾款预估八十亿元。所谓「菩萨从地涌出」,慈济人全力复健灾区的大心与大愿,感动各地民众积极参与居住小区服务,成为日后慈济居住小区志工与环保资源回收的一股大力量。

2000年

●「大林慈济综合医院」在嘉义县大林镇正式落成启业,成为云嘉南地区守护生命的磐石。

●慈济大学附属慈济中学暨慈济实验小学创校招生,正式迈向自幼稚园到研究所一贯连续教育的「教育完全化」新里程。

2001年

美国纽约九一一攻击事件震惊全世界,上人急起呼吁「惊世的灾难,要有警世的觉悟」,发起全球「爱洒人间植福田──一人一善远离灾难」募心运动,通过街头宣导、发送祝福卡,希望凝聚祥和的善念,减少天灾人祸。十月十三日,第一场烛光祈福晚会在关渡园区举行,邀请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宗教及企业代表,共同祈求世界有爱与和平。晚会通过大爱电视台现场实况转播,全球会众同步祈愿祝福。

2002年

「台中慈济志业园区」,在台中县潭子乡动土兴工。此乃上人因应新世纪社会结构,为使「老有所终、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发起兴设,不但抚慰患者、家属,也将以「协助病人回归家庭」为目标。

2003年

全球爆发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慈济人全力投入支持防疫任务。上人急起呼吁全民要有戒慎恐惧之心,谦卑以对;同时发起「爱洒人间──同心共济弭灾疫」运动,由慈济志工走入居住小区辅导全民自爱爱人,落实卫生防疫,并鼓励民众斋戒、祈愿、行善,期以善业共聚的力量消弭天灾、人祸与疾疫。

2004年

上人密集推展慈济委员和慈诚队融合之新组织结构。委员以「组」、慈诚以「队」名之,组队皆再区分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组(队),加强落实「居住小区志工」及「小组关怀、多组活动」。上人以「立体琉璃同心圆」为喻,期勉全体志工将佛法落实生活中,相互提携培养人才,人人发挥菩萨的良能,广召居住小区民众投入,发挥净化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