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星云大师 >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禅门有云:“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众生最大的烦恼,也是轮回的根本,更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包含老、病,在人生“八苦”之中即占了一半。佛法教我们要认识生死,就是要我们改变消极的的看法,透过修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以下分别叙述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一、生命的宝贵

生命,是由父精母血以及业识的因缘和合而来。在《修行道地经》中,详述有胎儿的发育过程及处于母体时的种种苦处,然而《杂阿含经》则以“盲龟浮木”来形容人身的难求难得,是以人间佛教的主张是鼓励将为人母者及其家庭,应以健全的身心作好准备,珍惜并迎接新生命的来临。

1.孕妇饮食要正常,食用营养丰富的食品,须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2.若遇身体不适,避免自行服药,应以医生处方为主。

3.定期产前检查,接受医护人员的卫教指导。

4.生活正常,避免过度劳累,充份休息。

5.适当运动,注意安全,避免提拿、搬移重物或攀登高处。

6.平日行立坐卧可常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设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胎教。

7.常行布施、慈悲、爱语等,可让心地更加柔软,有益于胎儿的成长。

8.怀孕期间应当保持乐观合群的心情,并可参加寺院共修,或当义工,扩大生活的范围。

9.胎儿出生后,母亲应充份补给营养,当避免杀生,忌吃刺激性食品。

10.胎儿出生后,可请法师为其皈依或命名。

二、老迈的保健

老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经典中记载,人老时因盛色、气力、诸根、寿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恼;有人却人老心不老,继续学习 各种知识、技能;更有人累积一生的经验,贡献力量,就像《杂宝藏经·弃老国缘》中,老人为国王解答了天神种种的问难与考验,展现了生命的智慧。如何才能老而不惧:

1.早起十念法:即早上起来称念佛菩萨圣号,让信仰成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2.晚睡一炷香:即晚上睡前静坐十或二十分钟,令心平静。

3.饭前五观想:吃饭时心怀感恩,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增加肠胃的负担。

4.生活要放下:思惟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过眼云烟不实在,而逐渐放下执著。

5.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虽坏了,但真心佛性不减,只要积极培福,增长慧命,必有光明的未来。

6.心中常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到老年,多少会反省一生中的过错,而深感懊悔和遗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涤过一样,人格便能升华,心中也能坦荡。

7.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总觉得身边要有钱才有安全感,或者预留财产给子孙;事实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若遇不孝子孙争夺财产,情更难堪。何妨将身外之财用来广施十方,厚植福德,来生得生善处,也能庇荫子孙。

8.发心肯服务:退休后,生活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可发心投入义工行列,为人服务,以扩展生活领域,更可与人广结善缘。

9.幽默常欢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时常保持开朗欢喜的心情,不但有益于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更能为人间增添欢喜。

10.健康要运动:“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可以活络筋骨,让身心活动起来。

三、疾病的照顾

人吃五谷杂粮,总会有生病的时候。《佛医经》中提到,人会生病的原因有:久坐不食、过度疲劳、饮食无节制、忧愁、婬欲、瞋恚、忍大小便、忍呼吸、忍放气等等。要如何面对四大不调?

1.生活、饮食尽量要保持正常。

2.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清爽。

3.不可病急乱投医,信任并配合合格医生的诊治,按时服药。

4.依据病况作适当的复健运动。

5.依病况适时补充水份、休息及盥洗。

6.心中不乱起疑心、瞋心,不心慌、忧虑。

7.心常称念佛号,远离恐怖,令心安定,获得佛力加持。

8.要有与病为友的心情,逐渐放下对身体的执著。

9.若为业障病,则思惟其为无始来无明恶作所致,心生忏悔、惭愧,增加内心净化,减轻病情。

10.如果已经病危,当思有生必有死,发愿随佛往生极乐净土,发菩提心,乘愿再来。

除了身体的疾病以外,我们的心里也有贪、瞋、痴、慢、疑、恐怖、忧愁等苦恼,佛陀也教我们以戒定慧的方法对治。

四、死亡的处理

古诗有云:“眼见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急他人,看看轮到我。”有人寿尽遍天,有人福尽堕落,有人意外身亡,更有人生死来去自如。面对“死亡”的心情,大多数的人都是恐惧多过于了解,或者以“不知生,焉知死”,拒绝谈论。事实上,黄泉路上无老少,死亡并不是年老才会遇到,因此,面对死亡要:

1.思惟四大色身危脆不净,乃因缘和合,面对世间变化,放下执著。

2.思惟生死一如,有生必有死,与其抗拒,不如用平常心接受,或用修持力解脱。

3.思惟死亡如出牢狱,解脱身体的枷锁。

4.思惟死如乔迁,从破旧的房屋搬到更新的华厦。

5.思惟死如更衣,更换身体破旧的衣服。

6.思惟死如出国,可以到西方极乐国土。

7.思惟死如新陈代谢,更换生命的内涵。

8.思惟死非结束,而是生命另一段的开始。

9.思惟佛法僧,心放轻松,不起贪恋、恐怖、愤恨。

10.思惟净土美景,欣然求去,常居佛国,逍遥自在。

物有生住异灭,人有生老病死,这是天地万物运转的常道,所谓“平常心是道”,若能以平常心来看待这生命的递嬗与转化,我们就更能处理生老病死,进而珍惜生命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