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佛说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

净宗法师

壹、序讲

贰、正讲

一、怎样才是“多善根”

二、怎样才是“一心不乱”

三、怎样保证“心不颠倒”

四、关于“善男子善女人”

五、关于“若一日若七日”

参、总结

序 讲

《阿弥陀经》核心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一段经文,总共不足区区一百个字,说明往生极乐的正确方法,是整部《阿弥陀经》的核心,非常重要,但也经常被误解,一旦被误解,整部《阿弥陀经》的意思就全变了,往生就成为泡影了。

遵循三点

为了保证大家对这一段经文的正确理解,先确立以下几个基本点。

一、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为根本指导。

二、会通“净土三经”中另外二部——《无量寿经》、《观经》中相关的经文,尤其是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来解释。

三、举事例为证,同时也会举一些譬喻。

正因正果

这一段经文,从义理上来说有“排除非因,选择正因,明示正果”的关系;从一般信众的心理上来讲,有所谓的“三大苦恼,两处疑问”。

一、排除非因。经文说:极乐世界的境界高妙,靠少少善根福德,不可能去往生。“少善根福德”就是非因,先排除掉,好让我们心无旁鹜,一心直进。

二、选择正因。“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执持名号”就是正因。所谓“正因”,(一)正确,正确而不错谬的因;(二)纯正,纯正不杂的因;(三)正直,正直不曲的因;(四)必定,必定往生的因,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三、明示正果。有因必定有果,执持名号为因,能得两种果:(一)临终“佛及圣众,现前来迎”的果。(二)命终“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的果。

三大苦恼

这一段文,是《阿弥陀经》的关键,如果能够依照善导大师的解释,每一个人都做得到,个个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心中就有大的苦恼,对这部《阿弥陀经》,会越诵越害怕;你修净土法门,就会越修越苦恼,甚至干脆放弃了,不愿意修了。

有什么苦恼?

第一点,“多善根”。往生需要多善根,谁敢保证自己就是多善根呢?没有多善根,就不能往生。这是一个大苦恼!

第二个苦恼——“一心不乱”。有句成语“谈虎色变”,一讲到老虎,脸色都变了;一讲到“一心不乱”,几乎个个都乱掉了。自己整天妄念纷飞,心如野马狂象,怎么收也收不住,根本达不到一心禅定,怎么办?达不到能不能往生?这是个苦恼!

第三大苦恼——“心不颠倒”。“死的时候要心不颠倒……那我们怎么保证自己死的时候心不颠倒呢?”在座的每一位,我们不知道自己哪一天死,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死法。现在的交 通事故也多,矿难、水难、空难、车难、船难……得脑溢血、心脏病突发、植物人、中风……高空摔死、遇火烧死、落水淹死……种种的横死暴亡,万一自己遇上了呢?谁敢说自己有把握临终能正念?

这三点,是让我们心中最苦恼的,就像三个巨大的石头,压在我们心中。

两处疑问

还有两处疑问。

第一个,“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算不算善男子、善女人?“只有善人才能往生吗?我多少造了恶,我曾经开了饭店,杀了很多生,我曾经也坑蒙拐骗,我曾经也欺负过人家,骂过人家,打过人家,赚过不该赚的钱,动过不该动的念头,这样造了种种的罪业,还有没有资格念佛往生呢?”这是第一个疑问。

第二个,“若一日……若七日”,“就念一天、七天吗?”

对于这几段经文,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那就迷雾重重,往生路上充满艰难险阻。

【正 讲】

一、怎样才是“多善根”

(一)由专杂得失判断

两种相反的观点

经中说:“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彼国”,那什么是多善根?大家都认为,想往生,念佛不能少,在这个前提下,又有二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单单念佛,就是少善根,不能往生;念佛再加上种种的善福修行回向,才是多善根,才能往生。

另一种观点认为:念佛就是多善根,即使没有其他修行,专依念佛,也决定往生;其余都是少善根,修的再多,如不念佛,不能往生。

第一种观点,听起来比较直观,也就是:(念佛+余行)大于(念佛)。

第二种观点,听起来有点武断。但它也有道理,它说我是:(念佛+念佛)大于(念佛+余行)。

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呢?我们先不判断。我们来看依这两种观点修行,会有什么不同结果。

专杂得失

根据第一种的理解,他一定会修行种种的法门,来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认为这样善根福德很多,所以他这个经也诵,那个咒也持,这个法也修,那个佛也拜,这样,恰恰落入善导大师所讲的杂行杂修。

根据第二种理解,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会专修念佛,一向专念。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

余比日自见闻: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我善导近来一段时间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大家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行持方法就不一样,有专有杂。”如果认为单念佛是少善根,要种种法门都修才是多善根,他是这样理解的,就去杂行杂修;如果认为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会一门深入,专修专念。得到的结果怎么样呢?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善导大师亲自所见到、亲自所听到的,他说:“只要专修念佛的人,十个,十个往生,百个,百个往生;那么杂行杂修的人呢,一千个人里边,没有一个往生。”

答案就很明显了,专修念佛,十即十生,当然是多善多福;杂行杂修,千中无一,自然是少善少福。

(二)由道理说明

这样讲,恐怕有人心里还是不能平,想不通:“明明我比他修的法门多,修的善根多,也比他会诵经,会持咒,怎么我反而是少善根,往生不定?他只会念佛,什么也不会,怎么反而是多善根,往生一定?”心里想不通。下面我们从道理、比较、譬喻、经文、祖语、事例等方方面面、各个角度来说明念佛是多善根,让大家能建立决定性的信心,安心于“专修念佛必定往生”。

开会喻

前面经文说:极乐世界都是不退转甚至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这样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总要相同差不多的人才可以相聚一处。那么,要到达这样的地方,不要说一般凡夫,就是诸大阿罗汉也不够资格,所以《往生论》就说:“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

上善俱会之处,少善不得往生。上与下相对,多与少相对,上善就是多善,少善就是下善。《阿弥陀经》中什么样的人是上善人呢?“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的诸大菩萨!达不到这个级别都是少善、下善,至少要达到不退转菩萨甚至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的善根标准,才算够格。要靠自己的力量,想和这些人俱会一处,你没有这个水平怎么可以?比如省长级的会议,市长就不够资格参加,普通老百姓更没有资格参加。极乐世界是这样的大菩萨俱会之处,我们的善根、福德,够吗?不够!靠自己,再怎么努力地修行,再怎样积累善根福德,都不够,都是少善少福,差得太多,天差地别。

这样高妙的国土,只有念佛——持佛的名号,靠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才可以往生,除了佛的名号之外,凡夫自己所修的一切有漏善法,都不可能往生。

国王召见喻

好像王宫,是国王所居,文武大臣出入朝政的地方,一个平头百姓,要到王宫里去,靠他自己的身份,去不了。但是如果有国王的召见,有国王的号令,有国王的圣旨,老百姓可不可以去拜见国王呢?就可以了。

下面跟大家讲一个故事,大家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要有一点想像力,要跟我配合,大家眼睛闭起来 ——时光倒流几百年,在座各位都不是穿著现在的衣服,穿的是清朝的长袍马褂,头上扎了个大辫子;那个时候也没有厦门市,只有一个小小的街铺茶楼,大家在里面讨论;“皇上英明,圣主万岁”,有人在开心:“哎呀,李老头!什么时候你能去紫禁城金鸾殿,拜见万岁爷,官升三级,我们就好啦,都跟著沾光啊……”

“别说梦话了,小老百姓怎么能见到皇上呢!”

这个时候,旁边有一个人,气宇非凡,听到这些人在恭敬赞叹皇上,而且想见皇上的心这样的急切,他就过来跟他们讲:“我有办法让你见皇上。”

“嗯?你是什么人,你有这样的办法?”

“我有办法!”然后拿来纸笔,“你叫什么名字?”把他的名字写上,“特准某某,入宫觐见……”底下落款“康熙”。

拿到了康熙皇上的圣旨,那么,请问这个老百姓,他有没有资格到皇宫里去?

(有。)

我们就是平头老百姓、五浊恶世的凡夫,我们所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不是一般的字,那是阿弥陀佛亲自邀请的签名啊!拿著阿弥陀佛的签名邀请,到阿弥陀佛的国土,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里说“十方众生(你我),欲生我国(邀请),乃至十念(签名),必生我国。”

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圣旨;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邀请函、召见书。有阿弥陀佛召见我们的六字名号,怎么不可以到极乐世界呢?

除此之外,比如说我们要去拜见皇上,你找一个九品芝麻官,找一个县太爷给你签个字,管不管用?你们说?县太爷给你签个字:“好吧!拿我的字,直接去就好了。”管用吗?

(不管用。)

好了,找巡府大人签个字,管不管用?不管用嘛!他也不敢签哪!

好啦!找尚书大人签个字,管不管用?不管用。

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亲自交 待给我们的,其他所有的法门,就好像是尚书大人、巡府大人、县太爷,找他们求生极乐世界,他们都摇手,“哎,我们还没这个威德”,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告诉我们:“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们会把这个介绍给我们。

所以,大家要明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乘托阿弥陀佛的名号,因为这六字名号里边,包含了阿弥陀佛无上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直接对我们宣召,就如同国王的召见、国王的号令,没有任何障碍。除此之外,一切臣民都没有这个威德,“十方诸佛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这部《阿弥陀经》里告诉我们:执持名号是多善根。除此“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以外的一切,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道理就是如此。

(三)由比较说明

种种善根比较

下面我们来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这里有四句话,我先读一遍:

五戒十善滞三界,

声闻缘觉非大乘,

菩萨万行未圆满,

较之六字皆少德。

这四句话很好懂。五戒十善是善,但还在三界,不出轮回;阿罗汉是善,高超三界,永出轮回,但阿罗汉只是自了汉,没有发大菩提心;菩萨更是善,发了大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誓度一切众生,但菩萨修行还没有圆满;这些要和阿弥陀佛圆满功德六字名号相比,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以凡夫来讲,我们自己能修的善根福德,最多也就是五戒十善,能把五戒十善修圆满,那你就太稀有了。连五戒十善都难做到的人,我们有什么善根福德呢?

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 持守五戒和毁犯五戒相比,是善;十善和十恶相比,也是善。但五戒十善,还是滞留在三界之内,没有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五戒十善修得好,来世可以做人,做大官,发大财,可以升天,做天子、天女,但是这个善根福德,如果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相比,能比吗?

(不能。)

那简直天地不能相比!阿罗汉已经出离三界了,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已经出离三界,是圣者了,五戒十善怎么和他比呢?

请问各位,阿罗汉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

(不能。)

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里边是这样说的: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大乘善根的境界,“二乘”,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想往生极乐,不够资格。要到达极乐世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况且不够,凡夫五戒十善怎么可以呢?

再来,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虽然比较凡夫很多了,但是如果比较菩萨来说,谁的善根福德多呢?

(菩萨。)

这个帐很好算,因为阿罗汉是自了汉,他是自己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菩萨发广大菩提心,要度脱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罗汉相比,那又是另外一个层次,天地不能相比。

再来,菩萨心量广大无边,善根福德也无量无边,但是菩萨毕竟没有成佛,没有成佛,还在菩萨的位子,就没有圆满。那么,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相比,哪一个为多呢?那又是天地不能相比,差得太多了。

这么比较下来,唯有佛的善根福德,最彻底、最圆满。

那么,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体现在哪里呢?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就含在六字名号当中。

这个讲的就远了,讲我们世间的,大家能够听得明白。

名片与帝号喻

各位,我们是普通市民,福报跟市长比,哪个大?市长大,我们小。

市长的福报威势大,还是省长的福报威势大?省长的大。

省长的福报大在哪个地方?大在他是省长,他出去名片一拿出来,“我是省长”,没有别的,就是个省长的名,省长的名就代表他的福报。

省长的福报大,还是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国家主席大。国家主席的福报大在哪里?大在他是国家主席,他就有这个名义。有这个名义,就能依法治国,福荫百姓,所谓名正言顺,在其位,谋其政。你不是国家主席,你就没有这个名义。

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无量无边,彻底圆满,在哪里体现?就在六个字里边,祂才叫“南无阿弥陀佛”。大家不要觉得这六个字很简单,这六个字不简单哪!有成佛的德能,才能有成佛的名号。

纵观中国历史,向来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乱的时候,诸侯混战,但是没有一个敢称帝王。最后降服了各路的诸侯,平定了各地的叛乱,一统天下的,才能建都称帝。人还是一个,称帝不过是得来一个帝号,但这个帝号是来之不易的,经过几十年的文治武功,南征北伐,天下平定,大功告成,才有了帝王称号,所以帝号代表了一切的文治武功,一统江 山。

法藏菩萨经过五劫思惟、兆载修行,剿灭一切烦恼敌,拯救一切苦难众生,累积无量功德,功德圆满,祂才能称为“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来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弥陀佛从因地发心直到果上正觉,所有一切圆满功德。一切菩萨的修行,一切阿罗汉的修行跟六字名号相比,那简直是无法相比。(那我们凡夫的五戒十善更谈不上了。)

圣旨对土特产喻

各位莲友,是我们修的五戒十善善根多,还是六字名号里面的善根多呢?

(六字名号。)

对呀!回答正确,一百分!

我们有的人往往不明了这个道理,他会觉得说,“师父啊!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念得空空荡荡的,干干巴巴的,苦苦恼恼的,这样空空荡荡地念几个字能往生吗?像我在那里布施啦,寺院里做根柱子啦,放生啦……善根功德很清楚啊!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哪!依靠这个往生不是更有把握吗?”

你们说哪个更有把握?

我看还是打个比喻,打比喻才好懂。

还是就刚才的比喻。这个老百姓蒙受皇上的召见,要去封官加赏,他当然高兴,但他转念一想:“自己一无所有,就这样怎么可以封官加赏呢?听说封官加赏的人是要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我对国家毫无贡献,这怎么行?”他又一想,“有了!有好办法了,我家里有土特产,我带一点家里种的地瓜、土豆去上贡。” 他辛辛苦苦种好地瓜,挑到宫门,挑得满头大汗,但卫兵却把他拦住了,不让进,因为他忘了带上皇上的圣旨,他觉得圣旨不过几个字,轻飘飘的,而且一点也不是自己的贡献,应该不重要吧。结果他进不了宫门。

我们所修行的五戒十善、一切的功德,充其量是个地瓜而已,而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亲自赐给我们的圣旨和号令。

名号一称超十地

在我们净土门里边,常听说两句话:

莫讶一称超十地,

当知六字括三乘。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莫讶”,不要惊讶 —— 明明知道我们会惊讶,所以事先说“你不要惊讶”。不要惊讶什么事呢?“一称南无阿弥陀佛,超越十地菩萨”,哎呀!这么厉害!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超过十地菩萨!敢想像吗?不敢想像。为什么呢?“因为这六个字里边包括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包含在六字名号里边”。

就好像刚才打的比喻,县太爷、巡抚大人、宰相大人的权力都包含在帝王的圣旨当中,他们都是依圣旨行事,行使他们的职权。

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辟支佛的善根福德、菩萨的善根福德,都浓缩在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里面,都包括在里面。所以,我们念这句佛,才可以超越十地菩萨。

太子对群臣喻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边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

譬如太子堕地,

贵压群臣。

说这个小小的太子,才生下来,呱呱坠地,他的尊贵就超过了一切大臣,宰相也要向他礼拜。为什么呢?他是太子,他将来长大就要做皇帝。

印光大师说:我们念佛的人就好像太子堕地,我们的父亲是阿弥陀佛,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的儿子,我们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佛子诞生堕地,超过二乘之上——超过阿罗汉、辟支佛,直接进入菩萨的位子。所以念佛是多善根。

(四)由譬喻说明

房屋对门窗喻

我们再来说比喻。

比如说我们在这座弥陀宝殿里边,我们只要讲“弥陀宝殿”这四个字,这里面的佛像也包括了,柱子也包括了,门、窗、墙、屋梁……通通包括在内。

可是,如果单讲柱子,它就不能包括门;讲门,就不能包括窗。随便说哪一种,都是挂一漏万。讲弥陀宝殿就一含一切,总体包括了。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总功德,就好像“弥陀宝殿”是总称一样;如果我们只是去读某一部经、诵某一个咒、修某一个法,这些就好像门、窗、砖、瓦,都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功德,不是整体的功德。

其他的修行,比如说我们修行五戒,有五戒的功德,可是呢,就没有比丘戒的功德;修比丘戒呢,有比丘戒的功德,但是没有菩萨戒的功德;你诵这部经,有这部经的功德,但是就没有那部经的功德。可是,如果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经、一切咒、一切戒、定、慧通通都包括在内,所以是多善根、多福德。

摩尼对杂宝喻

第二、“摩尼对杂宝”的比喻。

“摩尼”,又叫摩尼宝珠,又叫如意宝珠。摩尼宝珠虽然只是小小的一颗,但需要什么宝物它就出什么宝物。祈祷它说:“我现在要赈济天下贫民,需要黄金一百吨。”话音还没落,从摩尼宝珠里边就像下雨一样,喷出一百吨黄金。如果说“还不够,还需要一百吨珍珠”,它马上像下雨一样,喷出一百吨珍珠,这个宝叫做摩尼宝。

什么叫杂宝呢?就是金、银、珍珠、玛瑙、赤珠等等,这叫杂宝。

比如说有一个大仓库,里边有很多的宝物,有黄金、白银、珍珠、玛瑙,所有的一切,一应俱全。在最中间的位置,放了一颗小小的摩尼宝珠。我们进来要取宝物,去救济众生。有的人进来一看,“哇,大门旁边就是一堆黄金!”他马上就扛著黄金出去了。但是,黄金虽然贵重,很快就消耗完了。

真有智慧的人,到这个宝库里边,是取哪一种宝物?

(摩尼宝珠。)

对啦!大家都知道说“我是拿那颗摩尼宝珠”。摩尼宝珠你拿到手上以后,跟它说:“需要大米五十吨!”大米马上出来了;“需要帐篷一千顶”,它都能出来。拿到摩尼宝珠,通通都有了;如果是扛黄金、扛白银,又累又辛苦,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多少有时候并不只是看表面的数量,像摩尼宝珠,它就是一颗,但是它可以吐出一切宝;反而是很多的种种杂七杂八的杂宝,数量虽然多,比不上一颗小小的如意宝珠。

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什么呢?“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摩尼宝珠,这六字名号里边,有《金刚经》的功德,有《法华经》的功德,有《地藏经》的功德,有《楞严咒》的功德,有《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通通都有,你如果需要这些功德,它都有。其他的种种修行法门,虽然都很尊贵,都不可思议,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杂宝一样,是金、银、珍珠、玛瑙……尤其是我们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那就档次太低了,简直就是破瓦块,因为我们所修的,还是有漏、有为的善法。可是有的人还以为自己修的一点点戒善比念佛还强,那就是抱著破瓦块,弃了摩尼宝,只能说不识宝了。

想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怀带著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摩尼宝珠,这样才能获得圆满的功德。修其他种种的法门回向求往生,只是得到杂宝的功德。

我们经常听到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万”,是包括一切的意思,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号之内,那岂不就是摩尼宝珠吗?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就称弥陀名号是“清净摩尼宝”。摩尼宝珠虽是一颗小小的珠子,可以吐出一切宝物;这句六字名号虽然简短,只有六个字,但是含摄一切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一切经教、一切咒语陀罗尼、一切修持的法门、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的功德,通通包括在内。

南无阿弥陀佛!把这颗摩尼宝珠介绍给各位,希望大家把它好好保存,不要丢失掉。

五层楼喻

再比如说有一栋五层的高楼,第一层人很多,有好几万人;第二层,也还不少,也有好几千人;第三层,也有几百人;第四层,几十人;最上面那一层,只有一个人。虽然下面一层、二层、三层的人这么多,但是,比较最高五层楼上的人所见到的范围、景观,是下面的多人见到的景观多呢,还是上面那一个人见到的多呢?

(上面的。)

对了。在五层高楼上,他所见到的景观是最多的。

这就不单纯是数量上的多少,而是有境界的高低,因为他的境界最高,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在楼顶上,放眼看去,广阔无边的原野尽收眼底;底层人再多,东看西看,再怎么看,范围仍然是那么一点点大。

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第一层楼,代表人天善法;二层楼,就代表声闻;三层楼,缘觉;四层楼,菩萨;五层楼的楼顶上,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善根功德都在六字名号当中,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升到五层楼上,我们站在楼顶上,遍览无遗,没有任何的遗漏。

我们本来在哪一层呢?“我可能在第一层,五戒十善……”真正能在第一层是不多的,依我们来讲,大概在地下室,因为五戒十善也不容易修行啊,五戒十善修不到,你就是地下室;地下室有三层:地狱、饿鬼、畜生,黑蒙蒙的,看不见任何景观。

(五)经文的证据

前面我们讲的够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讲究“圣言量”,也就是要有圣人所说的言教为依据。没有佛经祖释的依据,你说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说法。下面,我们依照经文和祖师解释做为标准,来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其余的种种修行跟念佛相比,属于少善根。

先举十条经文。

1、《阿弥陀经》

首先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先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但并没有说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说: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这个就能往生!执持名号能往生,说明就是多善根。因为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说到“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所以说“多善福在念佛”,三学、六度,这些都不谈。这是《阿弥陀经》上下经文的次第,义理如此。

2、异译本《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有两个译本,一般用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就是《佛说阿弥陀经》,另外一个译本,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对《阿弥陀经》中“闻说阿弥陀佛”是这么翻译的:

闻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在名号之前加了十个字来形容:“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这个岂不是“多善根福德”吗?多到已经不能用数量来形容、来表示,而是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来说明,所以,名号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殊胜、超越、绝对性的善根福德。

3、梵文本《阿弥陀经》

现在发现《阿弥陀经》的梵文原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一句,如果直接翻译过来的话,怎么翻译呢?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也就是说,众生在此世所做的种种善行,都属于“少善根福德”,靠这个,不可能往生。

经文明显说明:只有六字名号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而我们众生此世所做善行,都属于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无论我们怎样地努力,我们所做的,跟六字名号相比,都属于少善根福德。

强弓喻

其实,我们是没有资格和六字名号相比的。我们所做的,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会让我们获得人天的果报。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想做阿罗汉都不行,何况想去成佛呢?

就好像弓箭一样,弓的力量各自不同。比如说五戒十善就是一张弓,我们每个众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那么,把五戒十善这张弓拉满了,一放出去,“呼--”,射到哪里呢?顶多是人道或天道;到了天道以后,没劲了,“呼 --”,掉下来了,你还在三界的吸引力范围之内。好像地球的卫星一样,还没有脱离地球的引力,还在地球的吸引力范围之内。五戒十善的力量,这把弓的强度只能把我们送到人天,不可能送到阿罗汉那个境界;如果要得到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必需能够修四谛、十二因缘法,这个强弓,力量很大,“嗖 --”,好!出离三界了,到了阿罗汉、辟支佛的轨道,但是,离菩萨的轨道还差得很远,那必须用更大力量的强弓,发大菩提心,累世累劫修行,“欻--”,射出去,到了菩萨的轨道。

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大家要知道,我们有一把强弓,我们这把弓已经不是五戒十善了,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把强弓,这把弓的力量非常强大,“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把弓就是六字名号;我们众生就是六字名号这把弓上的一支箭;我们来念佛,就是机关发动,阿弥陀佛就是强弓手。我们这支箭虽然在娑婆世界,但被阿弥陀佛往六字名号的强弓上一搭,“嗖 -- ”,超越人道 ——超越天道—— 超越三界——超越阿罗汉——超越地前小菩萨——超越地上大菩萨——超越十地等觉菩萨,直奔佛果。所以,“莫讶一称超十地”,不要担心“一箭放出去,怎么超越十地菩萨?”一箭射到哪里?你们知道射到哪里吗?一箭射到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极乐”),直向弥陀佛座边。

如果不靠六字名号的弓,五戒十善,顶多射到天上,又坠下来了。所以,往生西方,必靠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才是多善根福德,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门、圣教,种种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内。

落水喻

梵文的经文其实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相互印证说明。比如说我们掉到水里边了,请问:当我们快淹没的时候,我们抓到水里面所长的水草,能够到岸上来吗?

不能。水草本来长在水里。

抱著水里的石头,能到岸上来吗?也不能。

水里的东西永远让我们在水里。要想到岸上来,一定要抓住从岸上伸下去的东西;如果抓住岸上来的一根竹竿,或是一个救生圈,岸上的人一拽,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

我们就是在生死的苦海当中,种种修行,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六根门头所对的境界,都是三界之内的东西,都是生死苦海中的水草之类的东西,都是轮回的因果,不可能让我们离开三界苦海。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好像从极乐的涅槃彼岸伸向我们苦海当中的一把长竹篙,你抓住这把竹篙,阿弥陀佛一拽,就上去了!

如果你不抓岸上来的竹篙或救生圈,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乱抓,“哎,旁边一根稻草抓住了”,还是在水当中。

我们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让我们更深地扎根在这个世界。所以梵文经典才说:“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此世”就是此世间,五浊恶世),而应当依彼佛的六字名号——阿弥陀佛从极乐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过来救度我们的六字名号,依六字名号的功德往生西方。

4、《无量寿经》

我们此世所做善行不能往生,那靠什么往生呢?《无量寿经》说: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又说:

令诸众生,

功德成就。

又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几段经文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地看出来:阿弥陀佛普遍布施给我们六字名号的功德大宝,让我们这些没有功德的人功德成就,而且是具足无上功德。

阿弥陀佛怜愍我们造罪造业,没有出离之缘,无法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功德法财,为我们打开佛法的宝藏,普遍、平等地布施给我们功德之宝。所以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众”,就是十方苦恼的众生。

请问各位,阿弥陀佛的功德宝拿到了吗?拿到了没有?

(拿到了。)

阿弥陀佛“广施功德宝”,如果你没有拿到,那不能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我给你了。”“广施”啊!一个都不会遗漏的。

阿弥陀佛的功德宝是什么呢?

(六字名号。)

对。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我们没有功德,我们盼望功德,我们希望自己成就功德,我们担心“我这样修行、那样修行,可是也没开悟,没契入诸法实相,顶多是有漏的人天善法,这怎么办?”《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兆载累劫的修行,是要“令诸众生,功德成就”,要令我们成就功德。

支票喻

就好像父亲养育儿子,儿子还小,为了让他能够安乐地生活,就辛辛苦苦地劳动,流血流汗,把自己所挣的一切财富,最后都放入存款单当中,说:“我的儿子,这个给你。”让儿子能够继承他的财富。父母的心就是这样,一切为了儿女,特别是儿女还小,要为他们作周详的考虑。

爸爸临走时说:“孩子!我要走了,这张小小的纸头,是我一生的积蓄,上面是一百亿,给你,你可以过好日子。”

这个儿子很小,把存款支票拿来看看,“父亲说这是一百亿,但是这只是一张纸嘛!这张纸,我现在饿了,还不如一个地瓜能让我饱。”他不了解这张支票是百亿的财产,所以他很轻易地把它丢到旁边。这个可惜不可惜?

(可惜。)

太可惜了。这就是有眼不识珍宝。

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慈父,祂经过五劫思惟、兆载永劫的修行,把祂所集聚的一切功德,浓缩在六字名号的存款单当中;这个六字名号,就好像是存款单,就好像是一张支票,你不要看不起它。

我们没有智慧,阿弥陀佛把祂的六字名号——无上功德的结晶布施给我们,令我们功德成就,但是,我们念念佛号,就把它摆在旁边,“哎呀,这六字名号干巴巴的,空洞洞的,哪有我去诵一部经,或修什么有味道……”就好像比喻中的那个儿子,智慧没有开,他只认识地瓜,而不认识百亿支票。我们也一样,“你看,我做了某桩功德了,我看得到,我读了一部经,厚厚一本,多实在!一句阿弥陀佛,六个字一念,就没了!”这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什么是真实功德。

希望这个比喻能够让大家珍惜六字名号,所谓“宝此一行”,不再舍弃,不再丢掉。阿弥陀佛老爸那么辛辛苦苦修来的六字名号给我们,结果我们都漫不经心的,然后把它跟别的比,“这个六字名号嘛,也不错,但是如果我布施、持戒、打坐、拜忏,这样种种修行,我这样的功德应该也差不多吧!”不知那些都很小,顶多是一颗糖、一个地瓜、一个苹果,跟这句百千万亿支票都不能比喻的六字名号,那是无法相比的。

一块钱买大楼喻

讲到这里,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上街去买东西,遇到和平常不一样的情形,平常买东西都要讨价还价,这天掏了一块钱,结果买来了整栋大楼,就高兴得不得了,“哎呀,今天赚了,今天买得很值得,一块钱买了一栋大楼……”会有这样的事情吗?没有!

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一定是大楼的主人主动送给你的。一块钱不可能买一栋大楼,居然买到了,说明是人家要送给你的,但送给你,又怕你不敢要,所以开个价卖给你,这样你心里就觉得安慰了,“这是我买来的!”

我们很多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是什么呢?成佛。我们就是每天磕十万个头,磕一百年,这样的苦行,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你值一块钱,那么,成佛简直都不止一栋大楼。

有人说:“我修五戒十善回向求往生……”是的,依五戒十善的种种修行回向求往生,也能够往生,但这样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因为我们修五戒十善,顶多是让我们得到人天的果报,居然是拿这个五戒十善换得了成佛果报!也就好像刚才讲的,用一块钱换得了一栋大楼,你不要认为真是你买来的,这是人家送给你的。

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要把祂无量的功德无偿地奉送给我们,但是我们志向狭劣,不敢当下接受,所以阿弥陀佛说:“你不敢接受,我就卖给你吧。”卖给我们,我们又买不起,那怎么办?“那就降价卖给你。”卖多少?一块钱。本来阿弥陀佛说:“你想来往生,只要念名号,送给你,决定能往生!”我们不敢相信,阿弥陀佛就说:“那你修行,修行回向。”(就是卖给你)修行什么?“你怎么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诵经、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回向愿往生就可以。”我们反而以为“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来的”,我们这小小的因,怎么能感得那么大的果呢?

那是因为阿弥陀佛“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而布施给我们的。

穷子喻

《法华经》里有一个“穷子喻”,很能说明我刚刚讲的这个例子。

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独生儿子从小离散,大富长者后来年纪也大了,广大的庄园、丰富的财产找不到继承人,他想:我现在已经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儿子找到!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处寻找,走一路就找一路。

再说这个儿子,从小离开大富长者,在外面漂泊流浪,过著流浪汉的生活,被人欺负,餐风露宿,衣不蔽体,他只能靠什么过活儿呢?只能做打工、作佣等低贱的职业,过一天算一天,吃上顿没下顿。

有一天,这个儿子东晃西晃,刚好就晃到大富长者的门口,他一看这座庄园,“哎呀!巍峨广大”,从大门往里面探头一看,里边坐了一位非常威严的长者,旁边有很多侍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气派就像国王一样。这个穷子毕竟做流浪汉做习惯了,来到这么一个豪华威势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哎呀!不行,这不是我这样的人找活的地方,这个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的话,或许有人出来抓我,逼迫我,治我的罪。我还是赶快离开,到贫穷乡里去找活儿。”这么一想,他拔腿就走。刚好他的父亲(大富长者就是他的父亲)在里边一抬头看见他,就认出来了,“这不是我的儿子吗?我辛辛苦苦到处寻找的,就是他!”马上喊人,“快快快,赶紧去把那个人给我抓回来,不能让他走了。”

侍卫听到大富长者的指令,一个箭步就出去了,他们长得高大强壮,孔武有力,穿得也很华丽气派。穷子正在那里怀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果然看见从里面出来两个彪形大汉,“啊!坏了!这是来抓我的。”他撒腿就跑。他越跑呢,后面追得就越紧,追上后紧紧捉住,强行往回带。这时穷子又恐怖、又担心、又紧张,顿时昏过去了。

大富长者一看,心想:“完了!我的儿子一定是因为这气派的阵式,受到了惊吓,他的心量还不成熟”,就对侍卫说:“这样子,你们用凉水把他泼醒,泼醒之后把他放走。”

果然把他放走吗?大富长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几十年才找到儿子,怎么能放走呢,他还要想办法。

他另外找了两个人,他们长得不是那么高大威猛,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交代说:“你俩跟踪他,跟在他后面。”

这两个人看起来跟穷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样,摇摇晃晃,跟著去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块儿就聊起来了:

“你是怎么讨饭的?”

“我怎么讨……”

“你是怎么打工的?”

“我怎么打工……”互相谈得很熟悉。

这两个人就跟他讲:“其实你呀,用不著这么辛苦。我们打工那个地方的老板很慈悲,干一天活儿给一般地方两天的工资。”

穷子一听,“这么好的地方!那好,我去行不行?”

“你去也可以。”

“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干呐!我不识字,需要文化的活我都不会啊!”

“你可以去打扫卫生,清理厕所。”

“这个我可以!”做流浪汉的,专门搞这个工作。

好啦!这两位就把他带到大富长者庄园来了,从后门绕进来(正门太高贵)。进来以后干什么呢?天天除粪,他干得很安心,心想:“这个跟我的身份很相应,我就是扫厕所的。”

可以讲,他一辈子就没有这样幸福过,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发愁,也有住的地方,他过得很安心,干得很卖力气。

但是,儿子天天在那里除粪,长者心中有所不悦。“我的儿子怎么可以就做这等下劣事呢?”他们父子还没有相认哪!财产还没有委付啊!所以,大富长者就想办法接近儿子,想什么办法呢?他也把自己华丽的服装脱下来,也穿上一身粗布衣服(下地干活儿、除粪的衣服),也拿了一个除粪的工具,跟穷子在一起除粪,和颜悦色地问候他,跟他话家长,问寒问暖。穷子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温 暖,他遇到这么一个长者,对他这样的慈悲关爱,他感动得不得了,“哎呀,怎么有这么好的人!”他这时候还不知道长者就是他的父亲,而长者也不能讲。

时间久了,彼此关系熟了,感到很亲切了,这个时候,长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他说:“不瞒你说,我就是这座庄园的庄园主。”

穷子一听,吓了一跳,就喊“老爷”(你看,对自己的父亲喊“老爷”)。大富长者听了,心里很难过:“我是你的父亲,你喊我喊老爷!”他就对穷子说:“我看你到我庄园来之后,人很诚实本份,干活很卖力气。不然这样,你就做我的干儿子,我年纪大了,也没有儿子,你就做我的儿子好了,也可以帮我做点事,希望你不要推辞。”

这么一个乞丐,突然得到大富长者的宠 幸,拜长者为干老子,他感觉很荣幸,他不知道这是他的亲生父亲,把亲生父亲拜做干老子,还觉得很荣幸。

好了,故事再往下讲。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富长者慢慢培养他,开始教他做会计、做出纳,掌管财务。“我既然认你为儿子了,彼此就不外,这里所有的一切都由你掌管”,工人的支派、财产的进出都要他负责。

穷子做得很卖力气,也很认真,“今天收多少、支多少……”但他还是住工棚里,每天还是拿自己的一份工资,晚上算账的时候,“这个是老板的,是他的;我自己呢,十块。”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富长者一看,穷子(也就是他的儿子)的志向慢慢提高了,心量逐渐扩展了,能力也越来越具足了,这个时候,父亲就准备宣布他们的父子关系。

这一天,他就把国王、大臣,把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部找来,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父子相认。“有劳各位到这里来,有一点事情跟大家讲。我已经年老了,我的儿子是在哪一年丢失的……”穷子越听越像在说自己;长者从头道来,慢慢引导,“现在,我找到我的儿子,是谁呢?就是他。”长者指著自己的儿子说,“现在我把所有财产全部给他,由他掌管。”

儿子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对我这么慈悲的人不是外人,正是我的父亲!

所以,在《法华经》里才有四句话,说什么呢?

我本无心,有所希求。

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又说: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我本来没有想到我会拥有财富(没有想到我能获得这么丰硕的功德),但是无量的宝藏怎么突然就来到身边,一夜 之间华贵起来!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儿子!”

故事就讲到这里。下面把这个故事做一番解释。

大富长者是哪一位?

(阿弥陀佛。)

是阿弥陀佛;乞丐是哪一位?

(我们众生。)

对啦!我们无始劫来迷失本性,流浪在阿弥陀佛的涅槃城之外。阿弥陀佛看到我们的时候,就要把祂的六字名号功德布施给我们,说:“众生啊!我的独子,我把整个极乐世界送给你,你就这样来!往生我的净土!”

我们吓坏了,“我哪里有资格到极乐世界啊?”我们不敢,所以我们逃跑,我们逃离阿弥陀佛。

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用其他的法门来调化我们,让我们来修行,回向以求往生。就是自力劳作,干除粪的活;除粪,就是除去我们心中的污垢。穷子要靠除粪的活才敢进大富长者的庄园;根机还没有成熟的众生,就要靠种种法门修持回向,才敢求生净土。

阿弥陀佛看见我们已经在自力修行回向求生了,又要用方法来调化我们,“你种种功德修行回向,很不错,但可以念我的名号啊!”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法财的宝库。让我们称名念佛,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但这时还不敢明讲。就好像大富长者认穷子为义子,让他负责库藏的出纳管理,其实心里边整个库藏财宝都交 给他了,但因为时机没到,不便明说,穷子也不知道。我们也一样,比如说我们每天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我们不知道这六字名号里面的所有功德就是我们的,我们认为:“我念了两万声,这两万声的数字才是我的;六字名号里面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就好像穷子,他已经进到庄园里边,每天在那里做出纳、会计,他认为他经手的这些财产是大富长者的,他自己只拿他工作一天的工资,不知道他的父亲要把整个庄园给他。

这样又经过一段时间,时机成熟了,阿弥陀佛才说:“汝今念佛,本是我子,极乐世界,归汝所有。”全部送给我们。我们这个时候才敢欢喜接受。

阿弥陀佛要把祂整个的极乐国土布施给我们,千方百计让我们接受,让我们在种种法门里摸爬滚打,慢慢调熟我们的根器,我们才慢慢接受六字名号的功德大宝。

根机成熟了

大家能够相信念佛的法门,能够老实念佛,是已经经过了除粪的工作,是已经到了大富长者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了,根机已经成熟了,是多善根福德,非少善根福德。没有大善根、没有大福德的人,决定不会老实念这句名号。

就好像那个乞丐,他的根机还没成熟,他决定不敢接受整个庄园,他逃跑了,他吓昏了。

你看世间的人,你对他说:“某某人,你念佛往生吧!”

“哎--,不去不去不去。”

学佛的人,你对他说:“你念佛往生吧!”

“慢点!我求人天福报!”

修行解脱的人,你对他说:“你念佛往生吧!”

“我哪里够资格到极乐世界?”

就好像那个乞丐,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这座庄园。

我们的父亲是“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极尊也”,弥陀慈父,救度我们四处流浪、桀骜不驯、违逆负心的众生。所以,大家要随顺佛愿,要孝顺于佛。经中说“孝顺于佛者,实乃大善”。

生西比做人容易

念佛往生很自然、很简单。天底下第一等容易的事情就是念佛往生;第二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堕入三恶道。不往生西方,必堕三恶道,没有不堕落三恶道的。就算你今生有修行,来生不堕三恶道,来来生一定堕落三恶道!所以印光大师才讲:往生西方,比来世做人还容易;来世做人,比求生西方还困难。

为什么到西方成佛容易,来世做人反而难呢?因为来世做人要靠我们修持五戒的功德,靠自力;往生西方是靠佛力,故而容易。往生西方,《无量寿经》里面有几句话:

其国不逆违,

自然之所牵。

升道无穷极,

易往而无人。

很容易往生,结果去的人不多。为什么?大家不相信。什么叫“自然之所牵”?自自然然地往生极乐世界,毫无勉强和造作,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人不往生,不需要你在那里担心害怕说“我这样能往生吗?”不必担心,不必害怕。

浮木入海喻

比喻说我们把一块木头丢到长江 里面去,这块木头一定会随著江 水到达东海,会不会?一定会到达东海,除非在半路上被别人捞起来,或者是被树杈挡住了。我们不需要驾著一条船跟在木头后面看,“哎,看你到哪里?嗯,到东海。”不需要!它自自然然会到,即使看不见,也知道必然如此。

木头,就是我们;江 水,就是念佛的法门,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东海,就是极乐宝国。被捞起挡住,就是杂行杂修。我们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把我们的身心归投于阿弥陀佛,所以:

南无者,即是归命;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我们归命阿弥陀佛,这一生一辈子,就是念佛愿生西方,等于是把我们这块木头投在六字名号的长江 当中,没有阻挡,它自然是前浪后浪,浪浪往前走,而自然地回到极乐净土,这是靠六字名号的力量。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很自然,被阿弥陀佛的愿力所牵引,“自然之所牵”。

远地易达喻

出门旅行,有的时候,到达万里之外的地方反而比到达百里之外的地方还要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交 通手段不一样。比如说我们从这里要去金门岛,要自己游过去的话,那很困难;要跨过太平洋到美国去,反而容易,为什么?坐飞机就可以了。为什么那么远反而容易、这么近反而难呢?因为我们所依靠的力量不一样,一个是靠自己,一个是靠飞机。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就很难;坐飞机是靠飞机的力量,就很容易。

我们到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反而容易,因为我们乘坐的是六字名号的航班;要转生人天反而难,因为是要靠自己的力量。

可知仰靠佛力的重要性。

名号功德宝

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祂令我们功德成就,祂广施功德宝给我们,那么,功德宝在哪里呢?《无量寿经》〈流通分〉这段经文就很清楚地说明了。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佛告诉弥勒菩萨:“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称念的人,就具足了无上功德,就获得阿弥陀佛所布施的功德宝。”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宝就是六字名号。

欢喜踊跃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那个听闻到彼佛名号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人”,“啊!六字名号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信顺、归仰。

“欢喜踊跃”,为什么欢喜踊跃?给你一百万,然后说“不能往生,死后要去三恶道”,你会欢喜踊跃吗?不会的。所谓“欢喜踊跃”就是说“我决定可以了生脱死、成就佛道,我今生虽然是个穷光蛋,在世间被人瞧不起,一旦闭了眼睛,眼睛一闭我就要去净土成佛了。”这个叫欢喜踊跃,对往生有决定性的把握。如果对往生这件事情我们害怕,“能不能往生?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下了三恶道怎么办?”内心就痛苦了,就不会欢喜踊跃了。知道“六字名号决定能救度我,我称念六字名号决定能往生极乐国”,这样的心叫“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

“乃至一念”,一念的信顺,念念的称名,“乃至一念”和“乃至十念”都是《无量寿经》所讲的,“一念”、“十念”,前面有“乃至”两个字,就代表并不只是一念、十念。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法门,如果寿命延长,那就是一天、七天、一年、十年……;如果寿命当下就结束了,我们只念了十声佛就断气了,那就十念;只念了一声佛就断气了,那就一念,都能往生 ——“乃至一念”。

称名善根同佛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知这个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而信顺归命、欢喜踊跃的众生,一念之间“为得大利”,成佛度众生的利益,叫做“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一句名号里边圆满具足无上功德。阿罗汉是有上功德,上面还有菩萨;菩萨也是有上功德,上面有佛;佛圆满了,就叫做无上功德。阿弥陀佛把祂的无上功德放在六字名号里边,让我们“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得到无上功德,所以,蕅益大师才讲:

凡夫众生称念弥陀名号,

善根福德与佛无异。

我们念一句名号,我们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样,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给我们,让我们平等获得。

经文充分说明六字名号是圆满、无上、具足、无缺的善根功德,所谓“无上功德”。

5、《观经》

第五条经文出自《观经》,这里引用的是善导大师的解释,因为《观经》的原文前后相隔较远,善导大师的解释文把它们并列在一块儿,来比较念佛一声和修行种种法门的善根福德的大小。

《观经》的下品上生,这个人临死的时候才遇到善知识给他讲说佛法,讲了两个法门,第一个是跟他讲说大乘十二部经典,他听到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等:

闻经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大乘佛教经典分成十二个类别,“十二部经”代表大乘一切经典。闻经十二部,代表听闻了种种、很多的大乘经典,效果怎么样?除了一千劫的极重恶业。一千劫,一个大劫有多长时间?那不可思量,一千劫的罪过除掉了,除了很多了,但是,还没有让他解脱生死轮回,因为我们罪过太重。后面说:

称佛一声,

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一句,当下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大家算算账,念一口佛,除掉五十亿劫生死之罪;闻十二部经,除了一千劫罪。如果拿闻十二部经的时间来念佛的话,那除了多少劫罪?那不得了!而且既然说“除生死之罪”,就代表不只是数量上的“五十亿”,实质是反映佛名功德之大,一声称名,永不再会堕落在生死轮回当中,生死之罪已经灭除掉了;灭罪灭得多,说明他的功德多,功德大,灭罪才多,可见,这六字名号的功德能消除如此多的罪,顿超生死,顿归极乐。其他一切法门没有这个功效。

米饭喻

十二部经代表佛教的一切经典、一切法门。为什么这么多经典才除罪一千劫?

有两重原因。第一个,一切法门跟念佛名号相比,还是因地的法门,它不是果地的法门。比喻现在已到了中午,肚子饿了,给你一本书,《稻谷栽培技术》,让你看这本书,怎么去栽种稻谷;这本书看完之后,再看第二本,让你学习 怎么加工米饭,没有米饭给你吃,那你就会说“来不及了,我饿慌了。”

什么意思呢?佛经是告诉我们成佛的方法,比如说《金刚经》要我们破四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成佛的方法;《楞严经》、《华严经》都有它的方法。菩萨在因地修行的过程当中,用这些方法来成佛。但是,我们来不及了,以我们的根机,这辈子眼睛一闭,就要堕落三恶道了。

佛名是已经成就的佛果,就好像中午的时候,不再让你去读《稻谷栽培技术》了,而是直接把一碗白米饭端在你面前,你饿了,就去吃好了!

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能解决问题啊?很显然,是果地的法门才管用。

闻经灭罪少,是因为它是因地法门;念佛灭罪多,是因为称念佛号是果地法门。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大乘经典讲诸法实相,如果我们能悟得诸法实相,“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灯即破”,但是我们不能开悟,没办法悟道,除罪就轻,所得到的福报功德就非常有限。

闻香喻

有两种原因:一种从法上来讲,一切经所说的都是因地法门,不如念佛是果地法门殊胜;另外从机上来讲,这些法门不适合我们罪业深重、心地浮散、寿命短促的根机,所以除罪就轻。这在善导大师的《观经疏》里有解释。

但是,称念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它是果地法门,直接吃饭。如果把饭端来,不给你吃,让你闻香,那不解饿;十二部经典讲怎样成佛,对于我们这样下劣的根机而言,讲的都是成佛的香味,我们没有能力品尝到成佛的果实,我们只是闻到飘过来的香味,我们不能吃到。

我们来念这句六字名号,念一口就得一无上功德,念十声得十无上功德,实实在在的。同时,念这句六字名号,不需要我们开悟,也不需要说“有清净心才可以得到功德”,任何众生,只要开口称念,只要愿意念佛、愿意往生,揽无边功德入我们的识心,成为我们的功德,所以非常容易、非常简单。

容易而且殊胜、殊胜而且容易的法门,唯有念佛。

名号之中获大利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人“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从哪里得到大利呢?前面说“得闻彼佛名号”,也就是说:大利、无上功德是从阿弥陀佛名号当中获得的。

《阿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得往生。”接下来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我见是利”的“利”,就是往生,从“执持名号”中获得往生。两部经一致,都以六字名号作为无上功德,所谓多善根福德。

6、《经》言

第六条经文:

若人以四天下七宝,

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

得福甚多。

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宝,金、银、珍珠、玛瑙等等一切,供养佛、菩萨、声闻、缘觉,那得的福报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说:

不如劝人,念佛一声,

其福胜彼。

这是经中明言,说你用四天下七宝供养佛菩萨,你得这么大的福报,那不如劝人念一声佛,所得到的福报超过他,“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那又何况自己念,何况天天念,一向专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经文的意思很明了,也不用解释。

有相福德不为多

有的人喜欢诵《金刚经》,《金刚经》里边也有这两句话可以做印证:

若福德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

若福德无福德相,是名福德多。

读诵过《金刚经》的人应该知道,“福德有福德相”,这个不叫福德多,“我修持这个、供养这个、布施这个……修得很多”,这个都有相,这个不叫多;没有福德相,才是福德多。

我们念这句六字名号,“你看看,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空空荡荡的,好像不如我在那里做一个实际的善事功德”——不知那是有相的,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这句六字名号,犹如太虚空,是实相的,是无相的,所以是福德多。

7、《大悲经》

《大悲经》言:

一称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

不可穷尽。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的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入涅槃界”,就是成佛了,成佛叫“得大涅槃”;还不能用尽,还有多余,叫“不可穷尽”。

成佛有余

近代的印光大师说: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熟,

成佛有余,

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你能够专念、熟念,成佛都有多余,不学其他法门,毫无遗憾。

本来佛是圆满境界,无有不足,也没有什么多余,这里是说一句名号善根功德无穷无尽的意思。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这样的善根,怎么可以思议呢?

所以,佛名是无上善根福德,是不可穷尽、直入涅槃界的善根福德;而极乐世界,就是涅槃界;称念六字名号,就可以直入涅槃界——极乐净土。

8、《涅槃经》

第八段经文是《涅槃经》里所讲的:

假令开大库藏,

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

把大宝库打开,随人拿,随人取,“布施一切众生”,功德很大,福德很大。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称佛一口,

功德过前,不可较量。

得到这么大的功德,还不如人家念一声佛,功德超过前面,无法比较,无法比量。

《涅槃经》说的一点都不含糊。

9、《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说:

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

若有称佛名号,如构牛乳顷,

功德过上,不可思议。

“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医药、卧具等,就是我们的一切生活用品,如果以现在来讲,就包括汽车、楼房等等,通通包括在内;“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简单说,地球一切众生,他们所有的生活用品、资具都由你一个人供养,你所得的福,那很多了;但是如果有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哪怕只有挤一杯牛奶那么长的时间,“功德过上,不可思议”,超过以四事供养阎浮提一切众生的功德。

经文通过比较,来说明念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其他无法相比。

10、《大智度论》

第十,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言:

譬如有人,初生堕地,

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满中七宝,奉施于佛;

不如有人,于后恶世,

一声称念,阿弥陀佛,

其福胜彼。

打了个比喻:有人从一生下来,一天就能走一千里,这样走多少时间呢?一千年。我们算一下,一天是一千里,一千里是多大的地方?范围很大,十天是一万里,那一个月是三万里,一年三十六万里。他经过一千年,这么大的范围,地下“满中七宝”,他所经过的地盘,全部是七宝组成,这么多的七宝,“奉施于佛”,拿来供养佛,他得到的福报大不大、多不多?这个福真的大得很!但是,“不如有人,于后恶世”,就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像我们现在五浊恶世,这个末法时代;恶世的众生,内心没有清净,并不是清净心念佛,是恶世苦恼的众生;“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一声念佛的善根福德,胜过一天一千里、走一千年的七宝供养——我们怎么可以思量这句名号的功德呢?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多善根福德。

航空母舰对小渔船喻

大家学习 到这里,念佛就有信心了,就不会因担心害怕空空荡荡的而左顾右盼了,“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如果念佛都不行,那就死定了,没有什么办法了。念佛是最行的,如果还不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

就好像我们过海一样,乘上一艘超级航空母舰,你还在那里“这个能不能过海?是不是再加一条小渔船,防备一下,万一航空母舰翻了,我这小船还能抵挡一阵……”——这种思惟不符合逻辑。航空母舰都不能过,你的小渔船还管用吗?说明他既不认识航空母舰,甚至也不认识小渔船,为什么?航空母舰没有过不了的海,他不知道。小渔船是不可能过得了大海,他也不知道。他把航空母舰看得太低,把自己的小渔船看得太高了,两个都错误。

什么意思呢?念佛就是乘阿弥陀佛的航空母舰,怕念佛不管用再种种杂行杂修,就是备用小渔船。有人讲啦,“万一念佛不能往生,再靠我修的这一点,补充一下”,就好像说“六字名号大愿船如果不能救度我们,再靠我们修行的这一点点补充一下”,那个就是杂行杂修了,是不合逻辑的。念佛的航空母舰都不行,杂行的小渔船怎么行呢?所以,念佛是决定往生之道。

喜欢杂行杂修的人,就是把阿弥陀佛名号看得太低,把自己的杂行功德看得太高了。

讲这一切,是让大家的心专注在这句六字名号上,并不是说“那我不用行善积德了。”这是两个概念,那些是我们佛教徒应当做的,只是不可以把我们凡夫所做的有漏有为的杂毒之善,居然拿它凌驾于六字名号之上,这个就有点太自不量力了,这个也是不了解六字名号的殊胜功德。

信佛

上面是十段经文的证据,每一段经文,都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些都是佛金口所讲的,我们是佛教徒,要信佛,可是信佛不容易,因为我们是凡夫,往往执著。

信佛怎么信呢?佛怎么说,你就怎么信,这才是有智慧。佛说念佛往生,你不要打个问号,“念佛真能往生吗?”

“老李,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能往生,你看能不能往生?”

老李说:“我看不行!”

“唉唉,那我听你的;老张,你看呢?”

老张说:“我也觉得危险。”

我们到底是信佛呢,还是信老张、老李呢?你问一万个人,他们都说:“单念佛不能往生。”只有释迦牟尼佛说:“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必生极乐!”结果我们不相信释迦牟尼佛,我们相信凡夫俗子,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没有智慧。

信佛,佛这么讲,当下信顺,你能当下信顺,你是有智慧的人。

信佛,其实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你读很多书,佛怎么说,你怎么相信就好了。

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一开始就讲了(这句话把我们吓一跳):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十万亿佛土之外有极乐世界,你也没有看见,你拿望远镜也看不到,科学家用哈伯望远镜对著太空看,也还没有看到。你信了,就信了。并不因为你是教授才能相信这句话,也不因为我是老百姓,一字不识,就不能相信——你相信就相信了。

信心是智慧的体现,同时,信心也是力量的体现,能相信佛讲的话,有智慧,有力量!一个人再有学问,如果他不能信受佛语,他的心是软弱无力的。

(六)祖师的解释

我们再来看第六“祖证”,就是祖师的教证,证明念佛是多善根福德。也列举了十条文。

1、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真实功德

第一段,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功德有两种,一个是真实功德,一个是不实功德。什么是真实功德呢?

从菩萨清净智慧业起,

庄严佛事,

依法性,入清净相,

是法不颠倒,不虚伪,

名为真实功德。

云何不颠倒?

依法性,顺二谛故;

云何不虚伪?

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这一段要详细解释不容易,但大意很明白:菩萨所修,随顺法性,为真实功德,不颠倒、不虚伪,能摄众生归入净土,毕竟成佛。法藏菩萨历劫顺性而修,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能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成佛。六字名号就是真实功德。

不实功德

什么是不实功德呢?凡夫众生所修的一切人天诸善,都不是真实功德。真实功德就是多善根,不实功德当然是少善根福德了。进一步来说,不真实,等于没有,连“少”都很难说。我们看原文:

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

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我们是凡夫,所能修行的,不过是人天的善法,修行善因,能得善果,但不管是因中人天诸善,还是果上人天福乐,“皆是颠倒,皆是虚伪”。为什么叫颠倒?前面说“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心不开悟,不离我相,不顺法性,乖离法本,求升反堕,永远沉在三恶道当中,不能出离,是名颠倒;怎么叫虚伪?无常变灭,不是真实,没有契入法性的功德,所以叫做虚伪。比如说布施,菩萨三轮体空,能施之我本空、受施之人也空、所施之物也空,所修功德无不真实;凡夫三相坚固:我在布施,将来得福——我相希求坚固;他受我施,得我恩惠——人相慢心坚固;这些财物,都是我布施的——物相贪惜坚固。这样修行,穷劫累劫也不可能修出去。

以佛性功德来说,我们这样的修行是有漏有为的生灭法,叫做虚伪,叫做不实功德。

因果相顺

请问大家:拿不真实的功德要往生真实功德的极乐世界,拿颠倒的因想得到极乐不颠倒的果,这个可能吗?这个不可能!因果不相顺。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清净庄严、真实涅槃的国土,要往生真实涅槃的净土,一定要有真实涅槃的因,这个因是什么呢?就是六字名号,六字名号本来是实相法,是阿弥陀佛无上的功德,所以,持六字名号往生极乐国土,这个是因果相顺。

也像昨天打的比喻,拿到了国王的圣旨,到王宫里去拜见国王,这才因果相顺、完全相应、境界一致。你拿你自己开的条子,要去见国王,见不到的。

“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给我们亲自签名的名号,祂以六字名号来邀请我们,“十方的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我迎接你回归我的净土!”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邀请书。

2、善导大师《法事赞》

我们看第二段,出自善导大师的《法事赞》。《法事赞》是善导大师以赞偈的形式解释《阿弥陀经》的要义,其中这四句话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释《阿弥陀经》“少善根不得往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这一段往生正因的经文(《善导大师全集》437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涅槃报土

“极乐无为涅槃界”,善导大师判定极乐世界是报土、无为涅槃的境界。“为”就是造作,“无为”就是远离人为的造作,是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现。一切的造作,都是有为,不是无为。比如说我们造一栋楼,楼是有为法,将来会灭;建一座寺院,也会随著时间的推移而荒废,这都是有为法。只有佛性是无为,极乐世界是无为的,它是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灭,无衰无变,法尔常住。当然这个较难理解,总之,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是佛性完全展现的境界。

杂善不生

像这么高妙的佛土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就是解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导大师把“少善根福德因缘”用“随缘杂善”四个字来说明。什么叫“随缘杂善”呢?不是专念弥陀名号,而是随著自己的兴趣、爱好、缘份,遇到这个学这个,遇到那个学那个,这叫随缘;这个也修,那个也修,叫“杂”;所修的都是善法,所以说“善”。以我们凡夫的随缘杂善(前面昙鸾大师说是“不实功德”),要往生涅槃界,不可能!所以说“恐难生”,“恐怕你不能往生啊!”善导大师讲得比较委婉,意思是要我们舍弃随缘杂善,而应当怎么样?专修念佛。

专念必生

所以下面说“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故使如来选要法”,就是经文所说的“闻说阿弥陀佛”。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讲说阿弥陀佛名号,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要法。既然随缘杂善不能往生,前面释迦佛又劝我们去往生,我们顶多只能修点随缘杂善,又不能往生,那怎么办?释迦牟尼如来既劝我们往生,祂就要为我们选择一个往生的方法。选,是释迦牟尼佛来选,所以,我们净土法门,老师很高明,是释迦佛,祂亲自为我们选,选得很准,选得很稳,选得不复杂,选得很安乐;不可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的,还会有差错,还会有闪失。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的方法,人人都能做到,而且是最殊胜的,是第一的,不会是第二、第三。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所选取的“要法”,是什么法门?“教念弥陀专复专”,就是“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要专,还要再专,一个“专”字还不足以形容释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

“五浊恶世的众生,你要专念佛啊!”

“佛啊!我已经答应专念佛啦!”

“专了,还要再专哪!”

一路专到底,心也专、行也专,今天专、明天也专,在佛堂里专、离开佛堂还专,叫“专复专”。

总之,这段赞偈说明两件事:“随缘杂善”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称念弥陀名号专复专,决定能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选定的,这个就是多善根福德。

3、善导大师《般舟赞》~一

好,我们再往下看,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的一首赞偈,有四句话:

种种思量巧方便,

选得弥陀弘誓门;

一切善业回生利,

不如专念弥陀号。

在《善导大师全集》570页,大家回去可以对照上下文来看。

释迦牟尼佛费尽种种心思、种种考虑,运用种种善巧、种种方便,为我们选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业力的法门。“一切善业”,定善、散善等等一切修行善业,回向求生都有利益;但是,“不如专念弥陀号”,利益更大。所谓“种种思量巧方便”,就是用“一切善业回向求生”,这是释迦牟尼佛巧设的方便,目的是由此方便导归真实——选得弥陀弘誓门;“弥陀弘誓门”,就是“专念弥陀号”。

一切善业回向求生,不如专念弥陀名号,很显然,“专念弥陀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除此之外的“一切善业”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4、善导大师《般舟赞》~二

接下来,《般舟赞》(《善导大师全集》576页):

万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为尊;

回生杂善恐力弱,

无过一日七日念。

种种修行,点滴诸善,通通用来回向求生,果然如此,也都能往生;但与念佛还是不能比,念佛一行最尊最贵,最上最高。靠种种的杂行杂善回向求生极乐世界,这个力量只怕不够,杂善回向求生的力量太薄弱了,叫“回生杂善恐力弱”(前面说“随缘杂善恐难生”,道理一样);那么怎样呢?“无过一日七日念”,回生杂善不能超过一日七日的念佛,“一日七日”就是《阿弥陀经》讲的“若一日……若七日”专心念佛,不能超过这个。万行皆非尊,念佛最为尊;杂善恐力弱,念佛功最强。万行杂善是少善根,念佛名号是多善根。

前面说“万行俱回皆得往”,就是都能往生;底下又说“回生杂善恐力弱”,就是恐怕不能往生。这不是矛盾吗?不矛盾!杂行回向虽然能够往生,往生只在边地,莲胎之内;要想直入报土,不处莲胎,那力量就不够,必须专修念佛。

5、善导大师《观经疏》

在《观经疏》里边,善导大师这样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自余”,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虽名是善”,“虽”这个字是转折语气,“是善”,比如说我们拜忏、诵经、持咒,都有功德,都有利益,都是佛教的善法修行;虽然是善,但如果比念佛呢?“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无法相比,你诵这个经跟诵那个经还可以比,但是跟念佛就没法相比了。就好像同是地面上的东西,一层楼低,百层楼高;小山低,大山高,不管它们相差有多大,但总之还是可以相比的。但是,地跟天就没法比了,那是不可高低相比的。其他的种种修行虽然是善,如果跟念佛相比,余行好像是地,念佛就好像是天,无法相比。

这个是我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解释。

6、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明朝的莲池大师说得也很清楚,在《弥陀疏钞》里边,莲池大师这样讲:

欲生彼国,须多善多福。

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执持名号,愿见弥陀,

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要往生极乐净土,需要多善多福,那么,怎样才有多善多福呢?“今持名”,持念阿弥陀佛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没有其他的修行能够得到这样的赞叹,其他是善是福,但是名号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多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故当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以持名做为我们往生净土的正行;发菩提心是圣道法门、净土法门各宗各教都非常重视的,可是莲池大师在这里解释说:“你只要称念弥陀名号,愿生净土,这个就是发菩提心了。”发菩提心叫做善根,修六度万行叫做福德,我们念佛既是福德也是善根,因为这句名号里边通通包括了。

7、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一

下面是蕅益大师的解释,他在《弥陀要解》里这样讲: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

皆不可得生净土。

这是解释“少善根福德”。“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他们已经是离开三界的圣者了,但是以他们这样,仍然不能到净土,为什么?“菩提善根少”,他们还没发广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他们自己了生死,菩提心不够。而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靠声闻、缘觉自己是不能往生的;凡夫所修的人天有漏的福业,福德很少。所以人天诸善、声闻、缘觉,他们都不能往生彼佛净土;那靠什么能往生呢?往下看。

8、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二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六字名号是万德洪名,以名号来召引、含摄阿弥陀佛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名号之内,叫做“罄无不尽”,没有一点遗漏在外。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圆满的善根福德。

“以名召德”,在世间很难找到相应的比喻,我们只是大致地通过世间的例子来启发大家。比如说,有这样一句俗话:“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这个人的道德、学识、功行都包含在他的名当中,人们听到他的名,就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这叫“久闻大名”。

品牌商标喻

再比如我们刚才讲的商标的比喻。商标就是一个商业标志、一个标号,名牌也就是一个名字、一个招牌,但是一个著名的世界商标、品牌,往往价值多少亿美金。这可以叫“以名召财”,财做成名,名就是财。还有我们讲,县长、市长、省长,也都是名,但有这个名,就有这个权,这叫“以名召权”,权构成名,名就是权。你有什么名,就有什么权。

当然这是世间的,商界就以名召财,政界就以名召权,佛菩萨是出世间的,是功德界,所以“以名召德”。

帝王赦罪喻

像康熙大帝,他御笔一挥,“康熙”,啊!这个名里就有他帝王的威德。犯了死刑的,可以免你的罪;平民百姓,可以提升官职。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威德,就可以让我们免除三界六道的轮回,本来我们是判了死刑了,要堕落地狱了,但是六字名号能消除我们的罪业。

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大赦十方众生,“我成了佛了,就要普遍赦免十方众生的罪业,让他们不再轮回,通通回归我的净土。”祂凭什么呢?靠祂的名号,“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六字名号含摄一切的功德,所以才可以普遍平等地救度我们,赦免我们的罪业。 阿弥陀佛,名就是德,德即是名;阿弥陀佛有多少功德,名号就是多少功德,多善多福,圆满无上。

9、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三

下面: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蕅益大师这几段话,确实讲得非常到位,非常好。我们前面也讲了,阿弥陀佛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怎么令我们功德成就呢?《无量寿经》这样讲:“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就得到了无上功德。蕅益大师也是依这句经文做的解释。《阿弥陀经》说往生西方须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善根为往生之因,福德为往生之缘,所以说“善根、福德、因缘”,有善根之因,有福德之缘,因缘具足,必得往生。只有因,没有缘,不能往生;只有缘,没有因,也不能往生。

我们没有善根,我们也没有福德,既缺因,又少缘,怎么往生?

好,你没有,佛来给你。祂怎么给?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祂发的四十八大愿,做为我们多善根之因。善根之因,说白了,就是愿生净土的愿心,有此愿心,即是有了往生之因。“造罪的众生,你没有大愿,不敢求生诸佛净土,我为你发四十八大愿,令你愿生我的净土”,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好了,我们愿意去往生,那等于是佛的愿心成为我们的愿心;佛的愿心是善根之极,佛的愿心成为我们的愿心,善根还能不多?所以说“多善根之因”。

我们没有福德,佛“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所谓“大行”,就是兆载永劫的六度万行,祂所有的一切修行,充天充地、充塞法界的福慧功德,含摄在六字名号里边,布施给我们,做为我们的福德,成为我们往生的“多福德之缘”。

信愿行一体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让信愿念佛的人,念念成就同佛一样的功德。

“信愿持名”——信顺弥陀的救度,愿生弥陀的净土,称念弥陀的名号;信愿行是一体的。信,信念佛往生;愿,愿念佛往生;行,行念佛往生。信愿行,都是以“念佛往生”为体,信是信这个,愿是愿这个,行还是行这个。

“念念成就”,信愿念佛的人,念念之间,他每念每念的念佛,当下成就了跟六字名号一样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既是善根,也是福德,既是因,也是缘,念念念佛,念念因缘具足,念念因缘具足,念念往生成就。不是一念成就,一念不成就;也不是要达到禅定一心的念佛才成就,没有达到就不成就;也不是平时念佛不成就,临终最后一念才成就;是只要有信愿,念念念佛,念念成就。成就,就是完成了,决定了,不可能再改变了。念念成就,就是念念往生决定,成佛决定。

“如是功德”,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功德,就是名号功德。所以前面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怎么令我们功德成就?就是把祂的大愿、大行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包含在六字名号里边,给我们;五劫思惟的大愿,兆载永劫的大行,成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只要念佛的人通通得到,与佛平等。

所以念佛是多善根福德,多到与佛平等。其他还有什么法门能这样呢?

孤岛居民发愿建船喻

这里需要再说明一下,有人讲啦,“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我们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发四十八愿,如果不发四十八愿的话,那跟佛不相应,不能往生。发四十八愿就相应了,就能往生”,这个说法正不正确?

(正确。)(不正确。)

不管它正不正确,请问,我们能做得到吗?

(做不到。)

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经过五劫思惟,说:“我建超世愿,发愿逾诸佛。”祂的四十八大愿是诸佛都发不起来的大愿,拿来叫我们五浊恶世凡夫来发,发得起来吗?

我们发不起来,我们只要发一个愿就可以了——愿生彼国。如同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告诉我们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就可以了。四十八大愿,无量无边大愿,通通都有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发四十八大愿,如同弥陀”,做不到嘛!

就好像我们在一座孤岛上,现在就要发生海啸了,狂风、恶浪……有人要救我们,把船开来,喊我们说:“上我的大船吧!我救你离开这座孤岛。”那么,作为岛上的居民,只要答应,愿意上船,这就跟船长的心相应了。船长喊我们上船,我们就上船,就顺了船长的心,这个叫相应。如果岛上的居民说:“船长发了大愿,建一艘船来救我们,我们也要发大愿去建船。”这个反而跟船长的心不相应。“来不及了嘛!你建不了嘛!我才驾船来救你,你上我的船就好了。”

船长就是阿弥陀佛,这艘大船就是名号,我们愿意念六字名号,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就跟阿弥陀佛愿愿相应——佛愿我们去往生,我们就愿意去往生,这个叫做“一念相应一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你自己在那里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抛开,自己发愿,那就不要阿弥陀佛救你了,你自己救自己好了。

孩子拒绝喂奶喻

我们在座各位有做母亲的,做母亲的发愿要给孩子喂奶,这孩子他偏偏不喝你的奶,他偏要自己发愿说“我要有奶”,这个能行吗?

妈妈要喂奶给孩子吃,孩子就吃妈妈的奶,这个就母子相应了,他就会健康地成长。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奶水要滋养我们,增长我们的菩提道芽,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就来念佛,吮吸弥陀的六字名号的法乳,不就很好了嘛!这样不就相应了吗?这是我们的根机能做得来的,也符合弥陀的愿心;我们到极乐世界之后,自然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在这个时期,要发起那么广大的菩提心,是做不到。

10、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四

我们再看下面,蕅益大师讲: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这些话都是很有力量的。

“信愿持名”——你相信阿弥陀佛要救你,能救得了你;你愿意让阿弥陀佛来救你;你称念阿弥陀佛救你的名号。那么这样呢,“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全”是完全,没有一点遗漏;“摄”是抓取,吸收。信愿持名,就完全汲取了阿弥陀佛的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一点也没有少。

前面说“以名召德,罄无不尽”,这里说“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道理一样。

下面说: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

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我们读了祖师这样的解释,应该再三地顶礼。祖师就是祖师。

持念佛名的人,善根福德,跟佛没有差别,跟佛平等、一样,我们念佛的人,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敢相信吗?敢不敢相信?

(敢相信。)

“哎呀!师父啊!我是想回答相信,我也知道你是想让我回答相信,可是我拿镜子照一照,觉得不像啊!”拿镜子一照,“哎!就我这样子,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

我们念佛,善根福德决定跟佛一样,因为这个善根福德都在六字名号之内,我们信愿持名,就得到佛的功德,所以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破布黄金喻

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佛的相好、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但这不能说善根福德就与佛不相等,还是平等没有差别,只不过时节因缘还没有到,我们念佛所内具的善根福德还没有完全显发出来。如同一块破布,里面塞进了黄金,破布还没有掀开,看表面是破布,实际上里面是黄金,等到破布一掀开,就露出黄金的本色,随意取用。因为我们还在此世,这个色身报体还没有谢,念佛虽是黄金,色身犹如破布,遮住了,所以看不出来,一旦身坏命终,色报谢去,到了极乐世界,立即与佛一样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明六通,一时显现。虽然那个时候显现,还是现在念佛就种下了的,就具足了的。

“则一一声”,每一声、每一声的念佛,都包含、都具足多善根福德,佛的功德当然叫做多善根多福德啦!那你想想看,从来没有说,六字名号之外,其他的叫做多善根福德。其他的,声闻阿罗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都叫少,不叫多。以信愿持名,一一声都具足多善根福德。

祖师的教证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这一点,非常的明朗,不含糊——只有念佛是多善根,其他都是少善根。

(七)举例说明

经文祖语是“理证”,也就是教理上的证据,证明念佛是多善根,余行是少善根;下面讲两个实例,作为“事证”,也就是举事实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的修行,善根福德就不如念佛。这两个事例都出自弘愿寺印的《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诵《法华》尼的故事

《念佛感应录》第一集的“诵法华尼,转生官妓”,读诵《法华经》的,前世她是个出家人,是个比丘尼,结果转生来世,她堕落下来,成为官妓。我们边读边解释。

“欧陽永叔知颖州”,欧陽永叔是人名,他在颖州这个地方当地方官,“知”就是做官,知县啦,知府啦。“有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她讲话,人家在旁边闻到,非常清香,像莲花的香味一样。大家看,这个人不简单哪!讲话都有莲花的香味。“有僧知宿命”,有一个出家人,有神通,知道过去未来,他就说:“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她今生是官妓,那说到前世,她是做出家人的,她的修持法门是专门读诵《法华经》;《法华经》在我们佛教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她诵了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什么叫一念之差呢?就指她没求生净土,就差这一念,差这一念,没有不堕落的。

这个出家人虽然这样讲,欧陽永叔也未必相信,就问官妓:“曾读《法华经》否?”(问她说:“你有没有读过《法华经》啊?”)

官妓就回答说:“失身 于此,何暇诵经?”(我沦落到这种地步,做了官妓,我哪里还有闲暇来读经呢?”)

“与以《法华》,则读诵如流”,试著拿一本《法华经》给她,她虽然没读过,但读起来好像流水一样,从头到尾,一点没有障碍。“与之他经,则不能读”,换一本别的经呢,她就不会读了。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由此可知那位出家人讲的话是可信的。因为她前世读《法华》三十年,有这个熏习 ,今生拿《法华经》给她,她虽然今生没有读经,但是读起来很顺畅,很流利,给别的经就不会读了,所以知道她前生一定是读《法华经》的。

这是在宋朝王日休的《龙舒净土文》里边所记载的。龙舒居士就说了:“使此尼知西方法门,则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坠堕于妓,可不哀哉!”她前世作为比丘尼,如果知道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法门,以她三十年的功夫来念阿弥陀佛,哎呀!那上品上生都有余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没念佛,她没求生西方,结果今生转下来,堕落成官妓,真是悲哀呀!

我们在座各位的功行能比得上她吗?她诵三十年的《法华》,我们未必比得上她。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门教人者,其济拔之功大矣,福报岂易量哉”,由此可知,如果用净土念佛法门教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能够济拔众生的功行、力量就非常大,福报也非常大。

下面,慧净法师写了一个按语,画龙点睛。“按:出家为尼,已是难得”,能够出家修行,这个已经很难得了;“苦行卅年,更属不易”,何况她能三十年苦行,读诵《法华经》,更加不容易;“唯仗自力,无他力持,烦惑未伏,再度沉迷”,但是因为她诵《法华经》,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没有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护持,没有断除惑业,再一次地沉没六道,反而一世不如一世,迷茫了前世的修行,今生就不再读《法华经》了,今生也不能出家,堕为官妓了;“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其他法门要成道的话,那就好像蚂蚁登山一样,太困难了,念佛往生呢,就如同一帆风顺,顺著水,又顺著风,非常快速;“不生极乐,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断轮回”,你不往生极乐世界,总在娑婆世界轮回打转,一旦往生西方,决定可以成佛。

这个比丘尼,三十年苦修《法华》,可以说很不容易了,可是她仍然在六道打转;那么,如果念佛呢,就完全不一样,决定往生西方。

崔婆的故事

下面再讲一个故事(这两个例子可以对照来说明):“崔婆作偈,舌如莲花”,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崔婆,一听就知道,是个平凡百姓,普通妇女,过去妇女没地位,也没有人记得她的名字,是张家就喊“张婆”,是李家就喊“李婆”。崔婆是个很平凡的妇女,地位卑微,连名字也没有人知道,但是她念佛,开了智慧,还能做偈子,结果她往生之后,舌头像莲花一样。

宋朝的时代,在东平这个地方,有一位梁姓人家,家里的佣人崔婆,是淄州人,是宣义郎元明的乳母。“宣义郎”是个官职名称,这个人叫元明。崔婆平生吃素,禀性可以讲非常愚痴,没有智慧,“不能与同辈争长短”。在大官人家,有很多的佣人,她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她因为性情很愚拙,口舌也很笨,所以跟人家比,没法争长短,对了也是错,错了还是错,只要有什么事情,说到她怎么样,她就是错,她也就这么样子过。

她的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学”,修学禅宗。这个崔婆早早晚晚都在旁边侍候主母,主母信佛,她也受到熏陶,也信佛,但是她不可能学禅,像她这么愚拙的禀性,学禅学不来,她只会做什么呢?念阿弥陀佛。主母学禅,她专念阿弥陀佛。“虔诚不少辍”,往往愚拙的人,她有她的长处,就是很虔诚,没有计较的心,没有那个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的心(所以印光大师说:“愚不可及。”她虽然愚,但是很多聪明人还比不上她),她听说念佛能往生,她就愿意念佛,老老实实地念佛,很虔诚;“不少辍”,“辍”是停止,她从来不会停止念佛。“不持数珠,莫知其几千万遍”,她平常念佛,也没拿数珠来计数,所以也不知道她到底每天念多少、一辈子念多少,不清楚。总之,她是一个很平凡、很愚拙、很老实本份这么一个虔诚的念佛人,专修念佛——她不识字,什么都不会,只会念佛。

“绍兴十八年”,就是一一四八年,“年七十有二”,那年她七十二岁。人老了,要得病了,她也生了病,“洞泄不下床 ”,屙屎拉尿都在床 上,不能下床 ,看来病得很重。“然持念愈笃”,虽然得了这样的重病,念佛却更加地虔诚、笃敬。“忽若无事,时唱偈曰”,忽然就好像没事一样,念佛虽然也生病,但少苦,她唱了一首偈子(你看这个不识字的,做奶妈的一个老太婆,到了七十二岁,居然还做了一首偈子唱出来了),她怎么唱呢?调子不知道,有四句话:

西方一路好修行,

上无条岭下无坑,

去时不用著鞋袜,

脚踏莲花步步生。

这四句很平实,很浅显,也很好懂,意境也是非常的美。

“西方一路好修行”,她说:求生西方极乐世果这条路很好走,教理上叫“易行道”,她不会讲“易行道”三个字,她说“西方一路好修行”;那么怎么个好修行呢?“上无条岭下无坑”,大概她住的地方可能是在山区,出门就要上山下坑的,就不容易,西方一路很平坦,上也没有条、没有岭,下也没有坑、没有洼,平坦大道;“去时不用著鞋袜”,一般风俗,人死的时候,穿戴整齐,不然说死后没衣服穿,但往生西方不必如此,即使是一个死在路边没人理的乞丐,破衣烂衫,赤著脚也照样庄严往生。这个世界的东西到那里都是无用,一到西方“法侣将衣竞来著”,菩萨争先恐后拿著天衣妙服来给我们披上,这里的都用不上。“脚踏莲花步步生”,念著佛号,我们每一步每一步赤脚踏著阿弥陀佛的莲花,步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好!她唱的四句话,韵律、意境都很好,“讽咏不绝口”,她天天在那里唱,唱这四句。

那人家就感到奇怪啦!就问:“哎,崔婆啊!请问你唱的是哪一位做的?”

她很自豪地说:“我所做也。”(“这首偈子是我做的。”)

人家就她问:“哎啊!既然是你做的,那你什么时候走呢?”(“西方一路好修行,要去了,那什么时候去呀?”)

她就回答说:“申时去。”古代计时不像现在,几点几点,是用十二个时辰,“申时我就要走了。”

果然,到了那个时候,她就安然地往生了,这是在十月五日。

大家用出家人的殡葬方法将她火化,火化以后,一切都化尽了,只有她的舌头留下来了,像莲花一样。

你看看,这个老太婆,她什么都不懂,只是愚拙地来念佛,而往生是这样殊胜。所以经中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她的主人是修禅的,她自己只会念一句佛,但是走得这样潇洒自在,这可以讲是“无上深妙禅”。

六字超三祇

关于什么是多善根、少善根,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行持,也有不同的心理状态。

如果只是望文生义的理解,以为“念佛只是一项修行,那么这个是少,再加上其他种种修行,这个叫多善根”,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心生不安:“那我们到底要修多少法门?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达到了多善根?”

如果我们知道:“六字名号里边已经总括了所有的善根功德,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有多善根、大善根、无上善根!”这样我们内心就会安定,就会安心念佛,也不会担心害怕说:“我年纪大,不会诵经、不会持咒、不会学种种的法门,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你刚好!越是不会其他的,刚好专修念佛,符合阿弥陀佛本愿,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个能往生,这样我们就会有喜悦。

印光大师说: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这是两句很著名的话。修行要修福、修慧,按照自力修行,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经过漫长时间的修福修慧,才可以出离生死轮回。但净土法门不用,不用你三祇来修福修慧,这样累积多善根多福德,用不著了。那凭什么呢?“但凭六字出乾坤”,你只要凭“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可以出离三界六道。

所以,这六字名号是超过三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

二、怎样才是“一心不乱”

两种解释

接下来,《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四个字,是第二关,往往让我们很多净土的修学者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哎啊!一心不乱,做不到啊!”甚至最终放弃净土法门。

虽然说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说必须达到禅定一心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话,那么,这样的多善根还是不容易。

“一心不乱”,有两种解释。依圣道门的解释,就很难了,禅定的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你梦都梦不著。事一心不乱是阿罗汉的境界,理一心不乱是登地菩萨的境界,我们做不到啊。

净土宗的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专心念佛不杂乱”。“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行杂修。这样的解释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净土门别有规矩

为什么出现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呢?那是因为立场、观念不一样。

按圣道门的观念,“如果不能够降伏烦恼,进而断除烦恼,要出离生死轮回是不可能的”,以这样的观点,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必然会说“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清净,降伏烦恼”等等。如果这样的话,净土法门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别法门”,跟一般法门就没有区别了。印光大师说: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来衡量净土法门,这个叫“以横超法做竖出之用”,净土法门本来是以佛的愿力横超三界,结果变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圣道法门修行一样,这个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门观念的影响。

来到净土法门之内,应该放下原来修行的观念,按照净土门的规矩,按照净土宗祖师的传承来解释、来理解才正确。

(一)由道理推论

凡夫一定做得到

本来《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凡夫所讲的,是易行安乐之法。既然是为我们这样的众生所讲,就一定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乱”是那么艰难、那么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浊恶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么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门就没有意义,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咸收”就成了一句空话。

龙树菩萨《易行品》说:念佛法门是易行的法门、安乐的法门、必定的法门。我们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觉得往生不定,没有把握,这就不是念佛法门的特色。

有的莲友跟我讲:“师父,我经常参加打佛七。”

我问:“好啊,参加过几次?”

“我全国各地参加十几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乱。”

“哎呀,难得啊!怎么样?”

“没有得到啊!”

“没有得到?总得到了一点点吧?”

“一点点也没得到!”

“一点也没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问了很多人,一个都没得到。老张你得到一心不乱了吗?没有。老李?没有。”

他到处参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国走遍了,他所访问的人,没有一个人得到一心不乱。

释迦牟尼佛讲法,契理契机,祂为五浊恶世众生所讲的法门,居然全国走遍了,没一个人得到,这个就是不契机啦!不是佛说法不契机,是有人把“一心不乱”给解释错误了,偏了,我们听了就觉得难了,做不到了。

搭桥喻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容易在哪里呢?就容易在有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可以依凭。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正是这一条“念佛往生愿”的愿力。所以念佛一定是容易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阿弥陀经》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定要解释为如何深入禅定不起妄念的话,那也就自然不容易。

各位,阿弥陀佛为我们设定的往生方法,是难的好呢?还是容易的好,你们说?

(容易的好!)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容易我们才能做得到,才会有安乐;如果难的话,我们做不到,就苦恼了。阿弥陀佛了解我们的心思,祂是同体大悲,以我们的苦恼为苦恼,以我们的安乐为安乐,经中说“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祂不会因为众生罪业重,又很懈怠,就要故意弄一个艰难的方法来治治他,让他修得死去活来,然后才度他;反而会事先了解我们的状况,预先为我们准备,说:“五浊恶世众生,愚痴无明,罪恶深重,懈怠放逸,完全不能修行,我要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很容易地把他们度起来。”

宇宙法界之内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比如说,这里有一条河,很宽,河东穷,河西富,河东的人想到河西去,但没有桥,水又急,下水过河的人个个都被淹死。有一个人发了慈悲心,建一座大桥,方便人员车辆畅通无阻。他既然是从慈悲心出发,所以考虑的都很周全,任何老人、小孩,甚至残疾人都可以很方便地上桥,任何车辆都可以很自然地开上桥,很顺利地过去。不可能在桥头弄得很难上来,更不可能在桥中间又设一道高墙,拦腰隔断。

六字名号就是从娑婆世界到达极乐世界的桥梁。阿弥陀佛就是建桥的人,释迦牟尼佛就是站在桥头喊我们上来的人。我们只要空著手走过来,顺脚步就踏得上去,很简单,很容易。不管什么人,只要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愿意往生,就会很方便、很容易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有人把“一心不乱”解释得很难,说:“虽然念佛,如果不达到禅定屏除妄念就不能往生。”那等于是在这座大桥当中拦腰又起了一道好几丈的高墙,把所有的人啊、车啊,通通挡住了。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要“一心不乱”,难道是在名号大桥当中又拦一道墙吗?不可能!对不对?释迦牟尼佛说念佛要“一心不乱”,是要保护我们,怕我们念念又不念了,念念又是杂行杂修了,所以“一心不乱”等于是名号大桥两边的保护栏杆,保护我们不要掉下去,等于是说:“你要走好啊!留心啊,不要乱了脚步啊!不要离了这座桥啊!”所以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嘱咐我们说:“你念佛要专心啊!不要杂啊,不要乱了主张,丢了念佛唯一一道又去修其他行不通的道啊!”

(二)三经对照以明

下面我们就引用有关的经证,来说明“一心不乱”的真意。

1、《阿弥陀经》

先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先说:“执持名号”,然后说“一心不乱”,意思就是说,执持名号,应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险道火把喻

“执持”两个字都有提手旁,“执”就是抓住不放松,“持”就是相续不间断。比如在黑暗中走险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周一片漆黑,只能靠这把火把,必然我们会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马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随随便便把它扔了。我们这一路拿著火把,就是一心不乱。为什么?只有这一支火把,我们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弃,随便乱抓一件别的什么物品,所以是“不乱”。要是二心了,乱了,随时就要掉到悬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乱。

“执持名号”,也是这样。名号就是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导大师《观经疏》说“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弥陀名号就是智慧火炬,要通过三界六道的黑暗险道,我们只有完全靠定这一句光明名号,从生到死,一路执持,丝毫也不敢舍了去学与我们的根机不相应的法门。这样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反过来讲,心不执持,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续,念有间断,念佛不专,念念佛,又放一放学学别的,就乱了,就不是不乱了。

不动乱、不杂乱

乱有两种,一是动乱,一是杂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靠倒名号,专修念佛,不动乱,不杂乱。什么叫“不动乱”呢?听到人家说“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没达到功夫成片,没有清净心,你还有烦恼,你还有罪过,你这样怎么能往生呢?”虽然听到这样讲,心不动摇,心不慌乱,不会因为他这样说就觉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为我们明了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威神功德,有这样的弘誓愿力,念佛决定往生。可一般人听到这个话,就动摇了,就说:“是啊!”心就乱了,就不是一心了。什么叫“不杂乱”呢?心不动乱,行就一定不杂乱,既然内心很稳定的话,我们就会老老实实地专念这句名号。外相杂乱的人,内心一定是动乱的,他念一句名号,觉得有所不足,别人一说,“对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么办?”

“怎么办?先跟我去诵《地藏经》消业。”

“好好好,你教我。”然后就诵《地藏经》。

诵《地藏经》好不好?当然好!然后诵《金刚经》开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来好去,最后往生怎么样?他自己就没有底,动乱,杂乱。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条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心,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2、异译本《阿弥陀经》

再看《阿弥陀经》异译本,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将《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八个字合在一起,译作四个字 ——“系念不乱”,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乱,这就很明白,很容易。这也证明我们前面说的“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本来就是一体,分不开,是一个意思,专持名号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3、《无量寿经》

弥陀亲定标准

问大家一个问题,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诉我们的?知道吗?

(释迦牟尼佛。)

哎,讲对了!除了佛,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再问第二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念佛往生,和阿弥陀佛自己所设定的念佛往生,会不会不一样?

(不会!)

不会不一样!阿弥陀佛说“你只要这样念佛就能来往生”,释迦牟尼佛说“你必须那样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念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所设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样的,决定不会不一样。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条大愿,叫做“念佛往生愿”,这条愿规定了我们应该怎样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亲自定的标准,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诸大菩萨也好,只要宣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决定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往生的本源

《阿弥陀经》当中所讲的念佛往生,当然是源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凡是释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当中说到极乐世界的庄严,说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离开《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尤其是净土正依三经,更是一味的经典,是一个味道、一个性质。像《阿弥陀经》当中的“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这一段经文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九愿的内容,“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对不对?因为有这第十九愿,在《阿弥陀经》当中就说临终来迎;还有,《阿弥陀经》说:“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这就源于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无三恶道愿,以及第十六愿:国无恶名愿。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如果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不成佛!”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就说“国无三恶道”。第十六愿说:“我成佛时,国土纯善,连不善之名都不会听到。”所以《阿弥陀经》说“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总之,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愿密切相关;只要是讲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的宗旨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

所以,我们学净土宗,我们学念佛,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的誓愿,道理很显然。

推销商喻

比如一件产品,有生产厂家,有推销商。推销商推销的产品,就是生产厂家所生产的,不可能说推销商推销的产品,跟生产厂家的不一样。如果不一样,就是推销商做了假,搞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这是个比喻。

阿弥陀佛,是生产厂家;释迦牟尼佛、六方恒河沙诸佛,都是推销商。推销什么?推销六字名号。祂们所讲的念佛方法,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本人所发的第十八愿,决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掺假的。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观经》、解释《阿弥陀经》,都是站在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本愿的立场。

作为一个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也时刻紧紧地以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为标准,探求我们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愿文

第十八愿说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十声”,是口称名号,持名念佛;《阿弥陀经》也说“执持名号”,《观经》也说“持无量寿佛名”,这些都是一致的。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说持名要“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说称名要“至心、信乐、欲生”。两个一对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的心,是信愿之心,并不是要怎样禅定的心,所以善导大师有时说“一心信乐”,有时说:“一心愿生”。也就是说,你一心一意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怀疑,不退转,这样, 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一点都不难。

三辈往生文

《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文〉上辈、中辈、下辈都说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大师解释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可知“一向专念”是释迦牟尼佛劝导一切众生念佛的总纲领、总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专念”。《阿弥陀经》所对的根机不可能超出三辈之外,那么“一心不乱”,也就是“一向专念”。一心向著阿弥陀佛,不向余佛余菩萨,所以“一向”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杂余行余法门,所以“专念”就是“不乱”,不杂乱。“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丝毫不难。

4、《观经》

再看《观经》。《观经》虽然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是在最后〈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却不付嘱十三定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而是顺著《观经》开显的次序,付嘱最后一观、最后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说“阿难!汝好持无量寿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样的持名呢?经文说:“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和《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都是同一个涵义。因为同是净土三经,同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同是说的持念弥陀佛名,同是源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互相之间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对照的话,《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念”的“念”,《观经》下下品“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阿弥陀经》“执持名号”的“执持”,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称佛名,所谓持名念佛,不是实相、观想、观像、参究等等念。

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观经》下下品“至心”,《阿弥陀经》“一心”,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愿之心,不是禅定、清净、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众生,临命终时,地狱相都现前了,他哪里还有什么禅定心、清净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个仰救的心。

第十八愿“乃至”,《观经》下下品“令声不绝”,《阿弥陀经》“不乱”,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相状,也就是专一不杂,相续不断。善导大师解释“令声不绝”为“声声相续”。

同时,“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时节,也就是一辈子念佛,并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过因为众生遇到念佛时间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所以表达不一样。善导大师就总的解释为“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这样三部经所说的念佛时节,虽有长短不一,但通通涵概在内了,实质所指都一样,都是一辈子的念佛,所谓:“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样,比较《阿弥陀经》与《观经》,“执持名号”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至心不绝”,就是一心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相续称念弥陀名号,不间杂。也很容易,不难。

下下品的众生虽然临终死苦来逼,心中恐慌万状,丝毫也没有禅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乱,为什么?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来救,丝毫也不会杂有其他个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来救,我自己救自己?对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么办?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办法?”这些想法都不会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乱。下下品临终苦逼的众生都做得到,还有谁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够做不到,下下品有什么功夫?是求救的心没有,不归命,不老实,骄慢,这样就是二心,就杂乱,就达不到一心不乱。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能这样深信,我们就是下下品的众生。

(三)祖师的解释

1、善导大师《法事赞》

对于“一心不乱”,善导大师也有他的解释。善导大师在《法事赞》里用“专复专”三个字来解释“一心不乱”,说:

教念弥陀专复专。

前面我们也学习 过了。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教你“一日七日,一心不乱”。那么“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教我们专复专地念佛,专,还要再专。心专、行专,内专、外专,人前专、人后专,现在专、将来专;总之,一个“专”字。“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不杂修杂行其他的法门,所以,很简单,“一心不乱”就是“专”。

2、善导大师《观经疏》~一

《观经四帖疏》的第一卷〈玄义分〉(《善导大师全集》48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这一段善导大师的解释,很明显地看出来,“一心不乱”就是“一心愿生”,你一心一意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在“执持名号”前,善导大师加了“即应”二个字,是显示释迦牟尼佛教劝我们的意思,所谓“教念弥陀专复专”的“教”。

3、善导大师《观经疏》~二

《善导大师全集》250页,《观经疏.散善义》:

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把经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合在一起解释为“一心专念”。难不难呢?

(不难。)

“一心专念”,一点不难嘛!除非你不愿意念这句名号。

当然,也可以说不难,也可以说很难。有很多人,他就是不能够专念。这个难,不是难在法门难,而是难在我们自己不愿意接受。专念一句名号有什么难?你从早到晚就这六个字;如果让你一定要去背诵《法华经》、《华严经》,那个难。但是六个字,再怎么难,你都会背,只要专就好了,一心专念。

4、善导大师《观念法门》

《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55页):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

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与前面一样,善导大师同样用“一心专念”来解释持名“一心不乱”,也是一个“专”。

5、善导大师《往生礼赞》

《往生礼赞》(《善导大师全集》539页):

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

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

善导大师在经文“一心不乱”中间,加了两个字——“称佛”,“一心称佛不乱”,这样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非常明显。一心做什么?一心称佛。称佛怎么样?称佛不乱。就是:一心一意称念佛的名号,不杂乱。这不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吗?哪里有那么艰深复杂呢!

一个字——专

我们看上面善导大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都非常简单,毫不复杂,任何人都看得懂,做得到,没有一处说到要怎样的禅定息心、不起妄念,处处都说的很恳切:“你要一心专念,专啊!专啊!”总之,善导大师解释“一心不乱”就是突出一个“专”字。“专”就是“一心”,“专”就是“不乱”,这个就符合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所说的“一向专念”。

西方净土不嫌乱

不仅如此,善导大师还特别说明,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在《阿弥陀经》里特别指示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就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在《法事赞》(《善导大师全集》420页)里说:

一切佛土皆严净

凡夫乱想恐难生

如来别指西方国

从是超过十万亿

一切诸佛国土都非常庄严清净,但凡夫乱想纷飞,不能往生。要想往生诸佛国土,必须澄心凝虑,悟入圣者之境,这对于末法五浊恶世凡夫来说,不可能做到。所以释迦牟尼佛才特别指示十万亿国土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劝我们往生,正是因为极乐世界不嫌凡夫乱想,不要求息心除妄,只要专称弥陀名号就可以了。

善导大师不愧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解释,我们能安心!其他的,千解万释,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玄妙高深,既不符合弥陀本愿,也不符合我们的根机,搞到最后,往生无份。

三经宗旨一致

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念佛完全一致,都是持名,都很容易,都是以阿弥陀佛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作为核心。

不然的话,我们会觉得:“哎?《无量寿经》里边讲往生很容易,《观经》里边讲得就很难,要观想,而《阿弥陀经》讲得也难,要达到禅定息妄……”这样,就不一致了。

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的思想,完全一致。“一心不乱”也就是《无量寿经》里边所说的“一向专念”。

施面包给饿人喻

善导大师的解释,能让我们安心。念佛安心就对了。还有很多人念佛不安心,我们也有很长的时间不安心,“念佛真的能往生吗?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那岂不是糟糕哩?”

能安心,不容易。

请问我们是靠什么安心呢?

我们安心,要有个安心的东西,我们自己给自己是安不了心的。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如果你不给他一颗苹果,不给他一块面包,不给他吃的,他能安心吗?空说:“哎,某某人,你要安心哪!你肯定不会死!”但是你就是不给他面包吃,他不会安心;要他安心很简单,你把面包给他,他就安心了。

从“担心”走向“安心”,有两种。

有人想靠自己的功夫,说:“等我念到功夫成片,梦寐一如的时候,我就安心了。”这样只能越来越担心,因为我们做不到。一开始还以为差不多能达到,好,努力了三年,三年之后更加担心,“哎呀!三年还没有达到啊!”又经过三年,到最后就放弃了。当初是担心,现在反而成为害怕的心。

那么,怎么样才能安心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让我们安心的。阿弥陀佛给我们保证说:“某某人,你只要念我的名号,你放心大胆,临命终时我来迎接你,决定往生我的净土。”

我们还要问:“万一不能往生呢?”

“万一不能往生,我负责!”

“你怎么负责?”

“你不往生,我誓不成佛。我以成佛的功德来负你往生的责任,我负得起你这个责任。”

各位!只有阿弥陀佛才能负得起我们这个责任。我们如果不能往生,祂全权负责,别的,都负不起这个责任,我们自己也负不起,我们不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

所以,往生这件事情是由阿弥陀佛所操办的。

6、源信大师安心法语

一般的人,虽然念佛,但总是担心说“有妄想,有妄念,心不清净,这样怎么能往生呢?”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源信大师念佛法语: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

直至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来迎。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决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

法语很好懂,我想这样念诵下来,可能有的人已经知道它的意思了,很好懂,很让我们安心。

“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妄念之外,别无心也”,说明我们凡夫的状况,我们是什么样的众生呢?不管是经文,还是祖师的解释,“凡夫”前面往往会加一些修饰语,“罪业”的凡夫、“轮回”的凡夫、“妄念”的凡夫、“乱想”的凡夫、“不净”的凡夫——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妄念原是,凡夫本体”,凡夫就是以妄念为本质,为体性;“妄念之外,别无心也”,除了妄念之外,没有心了;所以“直到临终,犹是一向,妄念凡夫”,从一生下来直到死,你不能离开妄念,你就是妄念的凡夫。离开妄念就是圣人了,肯定不是凡夫了。

泥塑与木炭喻

好比一个泥巴做的塑像,它是泥巴做的,泥巴就是它的本体,你怎么样去洗它,能洗干净吗?

龙王庙里用泥巴做的龙,上面有灰尘,你想把它洗干净,无论你怎样洗,洗到最里面的龙筋,还是泥—— 它就是泥土做成的,所以,不论怎么样,它还是脱离不了泥土。

我们凡夫就是妄想所组成的,妄念是我们的本体,我们不管怎么样也离不了它。有时候会出现假相,感觉清净一点,但那是粗的妄念少了一些,微细的妄念还是很多。如果有这个觉照,我们就会发现,它总是存在著的。

又好比一块木炭(城里现在见木炭的机会可能不太多,农村还有很多人靠木炭来取暖),它怎么都是黑的,你再洗也洗不干净,你不可能洗出一块白的木炭,你怎么洗下去,它还是黑的,你拿它来画,还是一条黑线。

我们的妄想心就像木炭一样,我们再怎么样都是黑暗、无明、造罪的众生,对这一点,我们要有深切的认识,不要在那里做无用功,“你看,我大概这样修修,到时候可能会好一些,那个时候再说……”如果以净土法门来讲,不要抱这样的期望,是要认识到我们是一个造罪、必然堕落的凡夫,唯有仰靠弥陀的愿力。

自知病重喻

所以,善导大师就强调两种深信:第一点是相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办法出离,只有死路一条。在这个前提下,你才能完全信靠阿弥陀佛的誓愿。你如果不相信自己是这样造罪、堕落、没有出离之缘的凡夫,你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就没有力量。

就好像一个病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病重将死,他对医生讲的话就不会重视,就会飘飘渺渺,“哎呀,我很健康啊!好像不错……”他一旦知道自己大命将终,人家说:“这是神医,可以救你的命。”那医生鼻子哼一下他都会仔细听,“哎!刚才说的是哪一味药?”其实医生是打了个喷嚏,他都要仔细听了。

我们如果悠悠散散的,觉得说“我靠自己大概也可以解脱生死轮回”,很高慢的心,那样,对这个法门就不会尊重,就容易忽略过去。《无量寿经》说:“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所以,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

通身放下

印光大师有两句话,他说:

通身放下,

彻底靠倒。

通身放下,就是要老实,要认识到自己是个造罪的凡夫,这样,就会把自己那个高慢的心完全放下,“通身”,我们的身体完全放下——不光指身体,还指我们的心。你“通身放下”才能“彻底靠倒”。

大家晚上都要睡觉,那每天晚上睡觉,我们怎么样?就“通身放下,彻底靠倒”,你不可能身子半放半不放,半靠半不靠,那样怎么睡?那样子很累啊,坚持不到两分钟就不行了。

“通身放下”,放在哪里呢?放在阿弥陀佛的誓愿里,唯有阿弥陀佛的誓愿可以依靠,可以有保证。阿弥陀佛以祂的大悲愿力说:“十方的众生,我来救度你:你的罪业,由我承担;你没有功德,我为你成就;你要堕落,我来济拔你;你不能往生,我来迎接你,你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翻成觉心

既然我们体认到自己是这样的凡夫,我们就以妄念凡夫的身份来念阿弥陀佛,“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来迎”,知道我们是这样的一个造罪的凡夫、妄想纷飞的凡夫、时刻不间断妄念的凡夫,你只要念佛,临终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

“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哎!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坐上了阿弥陀佛的莲花台,这个时候,刹那之间,善导大师说:“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一坐上莲花台,当下即得无生法忍,当下朗然大觉,所有的妄念当下粉碎,成为朗朗的正觉之心。以我们凡夫,哪里有觉心?是被阿弥陀佛所接引,“乘莲台时,能翻妄念,成为觉心”。

莲花不染污泥喻

下面几句话尤其让我们觉得安慰、感动:“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我们虽然有妄念,但是我们在妄念当中所发出的念佛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的心虽然是妄念,像污泥一样的染污,但是,所称出来的这一句名号,它却是像清净的莲花一样不染污泥,微妙香洁。

这一点大家有感受吗?我们的心是肮脏的,是染污的,是妄念的,可是,这句名号不被我们的妄念所染污,所以,净土宗就叫“莲宗”,莲花的特点就是“出污泥而不染”,从哪个地方出污泥呢?从我们的心哪!我们的心像污泥一样肮脏,有贪嗔痴的烦恼——谁没有贪嗔痴的烦恼呢?没有的,就是阿罗汉了。

我们这样贪嗔痴烦恼的心,反而成为念佛的动力。我们为什么念佛?因为有罪业,我们要求解脱,所以要仰靠弥陀的誓愿、称念弥陀的名号。就好像莲花池中的污泥,它反而成为莲花的养分,这样,一支清新的莲花就从污泥当中独立出来,飘散著微妙的香味。我们的心虽然是染污的,可是我们念的名号是清净的。六字名号的功德、香味,可以说遍满法界。所以说“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不要被自己的心骗了

这朵不染污泥的莲花,这句六字名号,它能救度我们,所以,我们念佛是念佛!我们的眼睛要看著莲花,我们的鼻子要闻著莲花的香味。大家来到莲花池边,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扎到泥土当中,那样闻出来的就全是臭味,对不对?我们的鼻子要闻莲花的香味。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念佛,想到说:“虽然我的心染污、有罪业、不清净,但是我所念出来的这句名号,它却像莲花一样的香,是名号让我往生的。”

我们干嘛要考虑自己的心呢?这个心是我们要抛弃的东西,这是我们要扔掉的东西呀!我们不是靠这个生灭虚妄心去往生的,我们不是把这个心拿出来擦干净了再来往生,我们是依靠不生不灭、真实不虚的名号。

有的人,他的方向、观念错误,他老是把自己妄想的心在那里修饰雕琢,就好像不是关注这朵莲花,而是把他的心放在污泥里,然后把这个污泥在那里洗啊淘啊,在那里做成一个莲花的样子——你就是把污泥做成了一朵莲花,它也没有香味。

心有两种,一个是真,一个是妄,妄心用事,驴年马月也不得解脱。凡夫虽然都有真心佛性,但不到大彻大悟,大悟等佛,真心佛性不能现前,日常用事的都是妄心,这一颗妄心,你怎样地压制它,你怎样地凝定它,它仍然不是解脱之因,除非你已经是大彻大悟,消除了一切烦恼,粉碎了真妄差别,彻证妄本来是真,那才是解脱了。不然的话,仅仅是禅定的功夫,或者是一种比较清净的轻安的状况,那个,差得太远了,与解脱根本毫无关系,不是解脱的因,反而是轮回的业。

能解脱我们的,能让我们出离生死的,就是我们所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是两件事情。污泥里面出的莲花,莲花能救我们;妄想心中出的佛号,佛号能救我们。佛号就是来救这个妄想心的。

因此,大家不用担心,不用害怕。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在口口声声地吐出莲花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多么自在啊!你何必管自己那个心呢?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就用四个字告诉我们念佛的秘诀:

一向专念。

“一向”,就是唯一向著佛的方向,不向著自己的方向。我们不要顾及我们的心是妄想还是清净,如果那样想的话,我们的眼光就不是看著佛了,就又回到我们凡夫这一边,念我们的心了。

大家能够体会吗?如果我们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我们的心,那个怎么能往生呢?我们的心不管是清净还是染污,我们都不要被它骗了。

各位,我们之所以这么长的时间都在轮回,就是因为被这个心骗了,我们会觉得说,“你看,现在它比较安定啦!这是一个好心,我要你……现在很烦恼了!动荡啦!这是一个坏心,我不要你!”你这就被它骗了。

我们不管它是动荡、妄想、杂念,还是比较安定,这个都是妄念,这个都是烦恼心,都是要抛弃的东西,我们唯一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以全副的身心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不顾。烦恼来了,也不顾;烦恼去了,也不顾。

随风云彩喻

烦恼对我们来讲像什么?就好像空中随风而过的一片云彩,你念佛就念佛,何必管这片云彩呢?它来了,“哎呀,这块云彩是白的,嗯!白云彩来了,我念佛大概能往生。哦!又来了一朵黑云彩,嗯!黑云彩来了,大概不能往生……”

错了!

在我们内心里边,什么叫做白云彩呢?感觉“我念佛念得比较清净一点。”这是一朵白云。“我的心不清净,哎呀!孩子啊,家庭啊!工作、事业……很多事,很烦。”这是一朵黑云。但是,这些在我们心中了无障碍,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跟我们的往生毫无关系呀!你停下了念佛的脚步,你停止了念佛的心,来关注它,错了!

所以,不要管你这个心,你再怎么管它,它都不能替你争口气,而且你会被它骗。你越管它,它越得势,它越是觉得自己了不起,你就越拿它没办法;你彻底地看透它,你彻底地抛弃它,你彻底地冷落它,它就乖了,它就听话了。

大家有做奶奶的,小孙子在那里哭,奶奶去哄他,越哄,他就越哭,越哭,她就越哄,越哄,他就越哭,后来奶奶就没办法了,干脆不管他,哎,哭一会儿他就不哭了。

我们的烦恼也是这样。其实,我们的烦恼是我们自己养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养著一个胖胖的烦恼娃娃,我们天天养它,洗啊、摩啊,你抛弃它,不要理它!

怎么不理它呢?我们有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一向专念”。“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

念佛放光的故事

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感人。

台湾有一位法师,他在美国弘法的时候,就有一位大鼻子的美国人来听经。听完经之后,这位美国人就来跟法师说:他是专门学神通的,他也有一定的神通,他看到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能吐出光明,念一声佛,就吐出一道光。

我们知道,唐朝的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就放一道光,想不到我们自己也能放光!不过善导大师是证得三昧的圣者,他念佛放光,所有的人都看得到。而我们念佛放光,有神通的人、灵界的众生、佛菩萨看得到,我们看不到。

放的光怎么样呢?虔诚心的人念佛,光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到好像要把整个地球包起来的感觉。

各位,你们想不想抱一抱地球啊?你们想不想放放光啊?那就诚心地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没有诚心的人念佛呢,也放光,但光很小,噗一下,噗一下,像油灯一样,闪一下就灭掉了。

那么,什么叫有诚心,什么叫没诚心呢?诚心,就是信,就是专,你怀疑,杂,这就不够诚心哪!相信,信顺,专修念佛,信顺不疑!很专注地念佛,那这样的光就很大;如果只是结结缘,“别人念,我也念一句,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也不晓得。能不能往生?哎呀!碰运气啦!”那这样就不够诚心,念佛的光就很小。

所以,你想一想,我们虽然是造罪的凡夫,但是我们念一句佛就能出一道光。所以刚才说了,“从妄念中,所出念佛,犹如莲花,不染污泥”,念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任何众生,你真的愿意往生,真的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医生与病人喻

所以,“决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厌妄念多,应叹信心浅。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我们刚好倒过来了)。大师了解我们心,他说:你不要讨厌你的妄念多,你讨厌也没有办法,它从生下来就跟你跟到死,所以你不必讨厌它,你应该反过来换一个方向,应该悲叹我们的信心很浅,因为阿弥陀佛没有说“你妄念多,我不救你”,恰恰相反,阿弥陀佛说:“你妄念多,我才要救你!”

大家能听懂吗?我们妄念多,阿弥陀佛才要救我们;我们没有妄念,就不需要阿弥陀佛来救我们啦。如果我们是阿罗汉,都已经出离生死了。

就像医生,医生是给病人看病的,不是给健康人看病的。“因为你是病人,我才要给你看病。”

阿弥陀佛是大医王,我们有贪嗔烦恼,我们有妄念,所以阿弥陀佛说:“我要救你,你念我的六字名号吧!”

所以,不必讨厌我们的妄念很多,应该悲叹我们的信心很浅。妄念多,并不障碍往生;信心浅,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信不过,对称名往生抱怀疑,就障碍往生。

如果到医院去看病,你不是在那里抱怨:“你看,我得了这么多病,很讨厌”,你应该去找高明的医生就好了,你的病反正已经得上了,这个时候呢,就要请一位高明的医生。

有的人因为自己内心有妄念、杂想,就怀疑说“我这样念佛能不能往生?”这样对念佛怀疑,对不应当怀疑的事反而怀疑,是应当悲叹的,因为这样的人念佛,正好往生!

“故以深信心,常称弥陀名”,那么,就以我们深信不疑的心而常称南无阿弥陀佛。

大街行人喻

大家从今天回去之后,把所有的妄念抖下来,丢掉,不要管它。

大家知道什么叫不要管吗?你说:“我不管它,可是它自己来了。”来了就来了,来了就不管它嘛!你管它,它才来。你不要管它,并不是叫它不要来,来了就来了,“来就来了,去就去了”,这个叫不要管它。

大街上那么多人来来去去,与你有什么关系呢?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善恶贤愚,应有尽有,有必要放下自己的正事,倚在窗户上盯住看吗?富贵的生羡慕,贫贱的看不起,论丑说美,评东道西,把自己的正事忘得一干二净。叫他不要管外面的行人,只管做自己的事,他反而起烦恼,说:“我不想管他们,但他们老是在那走来走去,让我的心静不下来。”你这就不讲理了。

念佛也一样,心中妄念纷飞,自是它的事,与你何干?妄念自妄念,念佛自念佛;念佛是正业(主),妄念是街客(宾),不要盯住妄念的街客看,更不随著他走,更不要说他耽误你念佛。念佛的正念一提起,就是有千千万万妄念,也好像没有一样,就好像那个人在房间里一心做自己事,大街上人来人往,千千万万,都与他无关,好像不存在。

对付妄念,就一条,绝招,只管念佛!不要管它!

路边花草喻

不要管它,并不是我们把它扼杀掉。比如说我们在一条大路上行走,路边有很多花,也有很多草,甚至于这草会往路中间长,会覆住我们的脚背,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要走路对不对?我们不要停下来,拿一把刀去割这个草——没有必要,它长它的,我们走过去就好;我们也没必要停下来闻闻这朵花香不香,“呀!这朵花很臭,真是麻烦!”赶快回去拿把锄头锄掉它,在这里栽上一棵鲜花——你是无事找事!你走过去就好,它香也好,臭也好,草覆住你也好,你跨过去就行了。

这个香花、臭花、香草、毒草,就是我们心中种种的念头;这条大路就是我们往生的道路,我们只管念佛走过去。

昨天的妄想已不存在了,你何必管它呢!不要管它!这叫不管(不是说我们拿锄头把它挖掉),这个才叫真正的不管,它长就长,它不长就不长。

很多人念佛,他不是去念佛,他是回来挖这个草,他不是在走路,他说“哎呀,你碍我的事”,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在无理取闹?他在大路上走得好好的,却认为旁边的花碍了他的事,一定要把它除掉才甘心。

我们在念佛的大路上,我们会觉得妄想碍我们的事情——碍你什么事呢?

我这样讲大家能听懂吗?我们的妄想杂念丝毫不碍我们的事,我们只管走过去就好了。它是很自然的。比如说,我们吃到辣的东西就觉得辣,辣就辣吧,这是因缘;我们听到不好听的声音,耳朵感到不舒服,这个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理的反应,心理的反应,很自然,凡夫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这样的众生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这样就能往生了,所以,不必管它。

如果这样念佛,就会很轻松,很自在,你会觉得我们一个人分成两个了,念佛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另一个我其实就好像影子一样,就好像一种……怎么说呢,“影子”这个词稍微贴切一点,像一个虚的影子一样,它在做它的事情,我念佛往生啊!也可能听到不好听的话它会感到不舒服,那也不管它;也许因为某些事情它会感到心里难过、悲伤,或者欢喜等等,有种种的情绪波动,这个都不要管它,因为我们的妄想本来是没有根的;妄念本来没有根,因为你执著它,它就有了根、有了业力,它就让我们六道轮回。那我们现在转过来,一心靠倒南无阿弥陀佛,根本就不管它,根本就不理它,它就拿你没有办法。如果你把它当做大爷,管它理它,你就被它所控制。

7、印光大师的呵斥

一般人念佛,都有“念好、没念好”的观念,认为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是念好了,没有到就是没念好。如果说以此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念佛,精进念佛,专心致志,更加仰靠阿弥陀佛的本愿,更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么这种想法可以说是好的。如果说,“唉呀!我这样佛没念好,怕不能往生。”那就错了。我们看印光大师的一件故事。

有一次,有一位弟子到普陀山拜见印光大师,就跟大师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说他一年前得了一场大病,病重的时候,人都快死了,吐血,奄奄一息了。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自己一不慌张,二不害怕,内心是很安定的(这个已经很难得了,一般我们到那个时候就慌张害怕了),但他还是感到一点点遗憾。他遗憾什么呢?他说:“哎呀!我念佛没念好。”因为他是修行人,净土宗念佛的,他说:“我觉得我念佛没念好,感到很遗憾。”

印光大师听他讲到这里,当下如雷霆般地呵斥他:“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汝做此念,西方去不得矣!”当下就批评他、呵斥他说:“念佛,什么叫念好?什么叫没念好?十念就可以往生!你如果抱有‘我念佛没念好,怕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西方你去不了啦!”

我们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念佛念好了”,哎,什么叫念好了?以什么为标准?他又说不出来,“我念得口中有口水了,我念得身上发热了,我念得心里蛮清爽的,这个叫念好了。”这都是自以为是,似是而非。要说标准,也有,就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印光大师说:“十念当往生”。

一心不乱很容易

念佛很简单,随著我们每个人根性做得来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心比较静定,就静定念佛;如果当下是烦烦恼恼的心,就以烦烦恼恼的心念佛,同样往生!

印光大师这段话对我们很有警惕作用,“什么叫念好?十念当往生”,“十念当往生”的原因在哪里呢?是阿弥陀佛的誓愿。什么叫念好?什么叫念不好?你念十句就能往生;什么叫念好?你说《观经》下下品那个人,他能念好吗?他那个时候如果说有“念好”的心,那他就不能往生了。“哎呀!某某人哪!你现在快死了,你念佛一定要念好啊,如果念不好不能往生啊!”他怎么做得到呢?应该这样跟他说:“你只要念佛,口称弥陀名号,决定往生!”他自然就往生了。

印光大师又说:“不论功德大小,功夫深浅,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我们念佛往生西方,跟我们的功夫深浅没有关系。你功夫深也往生,你功夫浅也往生。

这样说起来,“一心不乱”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专修念佛。

大家能听明白了吗?

(明白!)

你们还怕不怕“一心不乱”四个字?

(不怕!)

如果不是这样理解的话,我们读诵《阿弥陀经》读到这里就会害怕了,“哎啊!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越来越乱,越来越乱……”乱到后来不可收拾了。

如果知道是“一心念佛不杂乱,不动乱”,就会越念越欢喜,“我就是如此”。

(四)举例说明

宋朝黄打铁的故事

再跟大家说一则宋朝黄打铁的故事(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第65页),对我们很有启发。

他姓黄,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是打铁匠,所以就喊他黄打铁。他边打铁边念佛,一锤下去,“阿弥陀佛!”再一锤,“阿弥陀佛!”他老婆就很可怜他,说:“你打铁本来就很累了,再念佛不是更累吗?”

他说:“哎,这个你就不懂啦!本来打铁胳膊很酸,念佛反而就不酸;本来打铁很累,念佛反而就不累。”他打铁要拉风箱啦,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么打一锤念一句,拉一下念一句,这样过了几年。有一天,他身体好好的,没有生病,突然深有感悟,但他不会写字,只会打铁,便请了邻居写了四句话,他写了哪四句?(也跟他的生活有关系,和那个崔婆一样,崔婆“上无条岭下无坑”,她写的也是她的生活;给人家做奶妈,补鞋补袜子,所以写“去时不穿鞋和袜”,和她的生活很贴近。黄打铁也一样,他做了四句,他说什么?)

叮叮当当,

久炼成钢,

太平将近,

我往西方。

讲完这四句话,把锤子一放,往生了。多么殊胜,多么潇洒!

什么叫“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呢?他天天打铁,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天天打,对不对?打铁是久炼成钢的,慢慢打,这个也反应他自己的修行,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像锤子一样,一锤一锤地打在他的心上,把他的心打得越来越软,习 气越来越少,从凡夫打成了佛了 —— 到西方去成佛了,所以“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太平就要来了。如果不往生西方,不解脱生死轮回的大事,那没有太平日子好过啊!阎罗王在那里等你,哪有太平呢?他不一样,他说:“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到西方成佛去。

你说黄打铁,他有禅定一心的功夫吗?他能边打铁边入禅定吗?不可能啊!他没有所谓的深入禅定、不起妄念,他还要出大力流大汗,边打铁边念佛,但是,他往生了。他虽没有禅定,但是他做到了一心不乱——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一点不夹杂,真正的一心不乱!他不识字,没时间,要为生活忙,只能一边打铁一边念佛,要他杂也杂不了。

我们向他学,洗衣服的时候也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切菜的时候也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早上作操的时候——我们这几位台湾莲友做念佛操,甩手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就能往生。

所以,不管我们的心有没有达到禅定,有没有这样的功夫,都没有障碍,只要念佛,决定往生。

轻轻松松念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念佛的人,总是希望内心清净一点,妄想杂念少一点,那个也是有方法的,就是说我们要比较专注,除非我们出门、走路、搭车、办事,不能那么专注,自己一个人坐在那念佛,还是要专注一些。

专注的方法就是自己念自己听,可以采用印光大师提倡的“十念记数法”,一边念一边记数,能够摄心多少算多少。

不要用心过猛,很累,也不要说:“你看看,又跑了……”又烦恼了。跑了,抓回来再说,再跑,再抓,抓回来就看住,就像做游戏一样,你这样心很轻松,“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稳稳当当念

还有关于记数,记数是很好的方法,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提倡;老老实实记数念佛的,都会体会到它的妙处与受用。不过念佛也不要只是图数量,为记数而记数,是为了念佛而采取记数的方法,可以一句一句稳稳当当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就一句一句地念。如果数定得太多,为了赶数,念得太快了,年纪大的人有时候会比较受不了,心脏不好的人更受不了,比如说每天给自己定了三万声,又没有时间,然后在那里使劲赶,就赶一个数字,太累了!把心脏念出了毛病。还说:“你看,念佛,把我的心脏病念出来了!”那不是念佛念出来的,是你自己不会调整啊!

我们就很稳当地念,念不了三万声,就不必定那么高,定二万声、一万声就好,就一句句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好啊!

(五)总结反显

六大过失

关于“一心不乱”我们总结一下。

从一开始就说明一心不乱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一般人理解的禅定一心、不起妄想杂念;一种是按净土宗经教的理解,一心不乱就是一向专念,这也是善导大师的一贯解释。

只有按善导大师的解释才是正确的,如果一定要解释为如何禅定一心不起妄念,而且又坚持认为不这样就不能往生的话,那过失就太多了。

第一,那等于是说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净土三经,相互矛盾。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人,只要一向专念,通通往生”;《观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下下品的人临终苦逼,精神惶恐,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这两部经,往生都很容易,而同样是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经》,却说要如何的禅定一心,说的很难,那不是相互矛盾吗?

第二,等于说释迦牟尼佛不仅自相矛盾,而且与阿弥陀佛的本愿相矛盾。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本愿说的很容易,众生只要“乃至十念”念佛,但释迦牟尼佛却说的很难,说要达到息心凝想,这不是矛盾吗?等于说释迦牟尼佛背开阿弥陀佛,自己另开往生极乐的条件,加高了门槛。这怎么可能呢?

第三,又等于说释迦牟尼佛说法不能对机。为什么?因为《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对五浊恶世凡夫所说的经典,结果说的那么高超,我们没有人能做到,那不等于是法不对机吗?

第四,等于说龙树菩萨判释净土法门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龙树菩萨说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适宜下劣根性众生的“易行道”、“安乐门”,而现在要达到事一心、理一心等等,那就不是易行道了,那等于是说龙树菩萨判错了。

第五,也和古今见闻记载的事实相矛盾。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从古到今,许许多多的往生人,并没有到达怎样的禅定凝心,他就是老实念佛,一向专念,不怀疑,都往生了,而且往生的都很殊胜。

第六,最大的过失,我们自己不能往生。

如果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上符弥陀本愿,下契众生根机,净土三经宗旨完全一致,释迦佛语诚谛不虚,人人安心念佛,个个都能往生。

回复

3楼 2008-06-01 00:11 回复 3楼

儒医

儒医

三、怎样保证“心不颠倒”

关于《阿弥陀经》这一段,我们已经说明:

第一点,专念弥陀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第二点,专念弥陀名号就是“一心不乱”;

这两关我们都过了,等于压在心上的两块大石头都搬掉了。好啊,我们可以歇歇气了,来,让我们扩扩胸,舒展舒展。“唉呀!一心不乱这块大石头,一直压在心上,快憋闷死了,今天终于把它掀掉了,好畅快!”好,我们轻松轻松,我们现在有劲了,乘胜追击,再来攻克第三个难关,怎样保证“心不颠倒”?

你看,前面两关解决了,“念佛就是多善根,好了,够了,我就专念佛;还要一心不乱哪,还有一个难题……噢!只要一心专念,就是一心不乱,我也能做到;但是师父啊,我还有一点困难,万一临终的时候昏迷啦,提不起正念啦,忘记啦,我念不出佛号来……那个时候怎么办?因为《阿弥陀经》讲‘心不颠倒’,我们怎样才能保证‘心不颠倒’呢?”

有办法!一点都不难。

(一)破除误解

误解之一

其实啊!我们担心的状况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是这一段经文被我们误解了,才有了担心;如果能正确理解,我们就不会担心。怎么误解呢?

第一个误解。一般人都认为:“不管平时念多少佛,如果临终一刻没有念佛的话,那平时念的也白念,所以必须临终能念得出佛,佛才来接引,才能往生。”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临终没念佛就不能往生,是指平时不念佛、不求往生的人,他现在已经要命终了,这个时候再不念佛的话,就没有机会了,就要命终去轮回去了,所以才说“临终念佛”。像《观经》下辈三品的人就是这样,临终念一声佛、十声佛往生了。《观经》的意思是说:即使一生造作众恶,直到临终才遇到念佛的人,才念那么十声、一声,都被佛接引,都往生;何况平时念佛的人,那往生更不是问题,所以善导大师才说“专修念佛是往生正定之业,十即十生”,并不是说一切人都要临终念得出佛才能往生。

以净土三经来说,说的都是一辈子的念佛,不过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无量寿经》“乃至十念”、“一向专念”是总纲,总原则,总要求,是上包一辈子的念佛,下含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观经》下三品讲的是临终念佛的状况,并以此涵概一生的念佛;《阿弥陀经》若一日到若七日,讲的就是平生念佛的状况,并以此涵概临终的念佛,也就是遇到这个法门还有一天的寿命就念一天佛,有七天的寿命就念七天佛,随寿命长短,一辈子念佛的意思。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还会专门研讨。

这个平时“若一日、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也就是信愿坚固专修念佛的人,这个人怎么样?他也会死啊,他是个一生念佛的人,现在临命终了,怎么样?接著底下经文就说了: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平生念佛,临终佛与圣众自然现前,这个时候不管他有念佛没念佛,佛与圣众都来现前,所以经文并没有说临终的时候还要再念佛,只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就是指平生专修念佛的人,因为他平时念佛,求愿往生,平时已经种下了因,这个时候果就显现了。所以认为:“虽然平生念佛,临终也一定要念得出佛,不然佛就不来接引,不能往生。”很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

误解之二

再来,第二个误解,认为自己要有能力保证命终“心不颠倒”,不然不能往生。这也是误解。因为根据《阿弥陀经》的经文,命终之时“心不颠倒”是佛力保证的,是平生专修念佛,临终佛圣自然来迎,佛一来迎,慈悲愿力加持我们,自然让我们心中住于正念,心不颠倒,随佛往生。所以接下来经文说: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那么,佛一显现的时候呢,这个人见到佛了,一口气叹下来,命终了。这个时候,刹那之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文直接说,这个人命终的时候是“心不颠倒”的,没有说还要做任何的努力;这也是佛来迎接加持的结果,不是我们凡夫自己的功夫。

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说:

慈悲加祐,

令心不乱。

“心不乱”就是“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有能力心不乱,是阿弥陀佛“慈悲加祐”我们,令我们心不乱。临死的时候,人很苦恼,四大分离的苦恼,家眷分离的苦恼,身体要抛弃的苦恼,过去所有的一切业力翻现出来……种种的苦恼。阿弥陀佛才安慰我们说:“我放大光明,这个时候一定来迎接你,来安慰你。”让我们能够安稳。在我们临终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业障、所有的苦恼不安,当下变得清凉,内心就很安乐、欢喜。所以才说:“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的慈悲心、佛的誓愿功德加持我们,护祐我们,让我们的心能够安定。不是我们自己有力量达到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先有力量心不颠倒,佛才来接我们。

大家要听好哦!不是我们自己先能够心不颠倒,佛才来接,是我们平时念佛,佛一定来接我们;佛来接我们,我们才心不颠倒。这个要明白!

误解之三

第三个误解,认为:佛虽然临终的时候会来接我,但如果那时我昏迷了,不知道怎么办?认为外相昏迷就是一切不知道,这也是误解。因为外相虽然昏迷,心识还是清清楚楚的,佛来接我们,我们会一清二楚。像《念佛感应录》第三集第一三六则,就记载一位贵陽的莲友蒋妙信,她是双目失明的盲人,平时专修念佛,因解大便出力,脑血管破裂,昏迷不醒好几天,一醒来就说“佛来接我,我要往生了!”说完又昏过去,于当天下午往生,走得非常好。一个天生失明、一生不辨颜色的盲人,昏迷中亲见佛来接她,你看稀奇不稀奇!而且她昏迷之前也不是在念佛,所以佛来迎接,眼盲不是障碍,昏迷不是障碍,正临终时有没有念出佛来不是障碍,不靠这些,是我们平生念佛,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之间相互感应道交 ,自自然然往生的。心识不昧,永远不灭,不坏,不死。后面我们还会讲二个现实的例子做为证明。

至于说有人休克,人事不知,那不过是一时的器官故障,堵塞了,迷闷了,那不是临终心识的状况。

命终三位

临终到命终,人的心识有所谓的三位,即明了心位、自体爱位、不明了心位。

第一明了心位:临近命终,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还有作用,第六意识还能作主,心识明了,所以叫明了心位。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临近死亡了,四大五蕴开始分散,所以身心遭受到极大的苦恼,但另一方面心里又很明白,知道自己要死,面对妻子儿女、家产财宝等一生所爱的人啦,东西呀,心中难舍难分,真是痛苦万分。

第二自体爱位:由第一位,经过种种巨苦的折磨,这个时候身心更加虚弱,前五识已经不起作用,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听不到了,只有第六意识细想存在。这个时候,早已经是自顾不暇了,所以外在的妻子财宝等也就丢掉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执爱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身命,所以叫自体爱位。

最后不明了心位:也叫“乱心位”,也就是正死的时候了。身体再怎么样执爱也不能保,这个时候,一切身体的器官功能停止,第六意识也就随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识没有作用,主宰投胎轮回的阿赖耶识就会浮现。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恶业浮现,就好像做梦时,第六意识较薄弱,所以毫无顺序、毫无逻辑、毫无条理,时间、空间都很混乱,而没有一个能控制的主人。人死的时候就像这样,业力种子浮现,就如一个国家没有国王,因为国中无王,所以盗贼都出来相争为王,这时就看哪一个较强,那个人就当王。相同的道理,命终之时,现生及历劫的善恶业力,一时浮现,业力一现,眨眼之间,便随其最猛烈的善恶业力,前往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主。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一般人死,都是如此,处在前面的三位当中不论哪一位都有极大的苦恼、恐怖、惊慌等,《无量寿经》说:“大命将终,悔惧交 至。”意思是说,寿命将终时,后悔与惊恐一直向心头攻来。后悔什么呢?后悔以前都是为名、为利、为家庭、为事业,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算;后悔过去没有行善积德,没有修持佛法为生死大事做准备。惊恐是害怕到底要怎么办?会去哪里?人到这个时候是做不了主的,便出现所谓的颠倒:或者起恶念,或者生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或起恩爱,这个时候怨家债主也就得著了机会,前来扰乱,令失正念。

来迎在明了心位

但是念佛的人,不会出现以上情况,因为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我们,正是在第一明了心位。所以往往临终助念的时候,都会听到临终的人说他亲眼见到佛菩萨来接了。念佛的人虽然也有死苦,但很轻微,因为有阿弥陀佛、诸大菩萨来迎,佛光普照,佛力护祐,所以心不颠倒,心不错乱,在明了心,欢欢喜喜,正念往生。

(二)对照三经

三个时间段

在《阿弥陀经》里边有三个阶段:一个是平时,一个是临终,一个是命终。

平时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专修念佛,这是平时;那临终呢,临终你就自然得到果报了,“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佛就来迎接我们了;好,佛来迎接我们之后呢,第三个阶段,命终,“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是佛来迎接我们在前,我们命终心不颠倒在后,不是我们心不颠倒佛才来接我们。经文的次第很分明。

那也刚好和阿弥陀佛的第十九愿完全吻合,“临命终时,我现前接引,不然的话,我不成佛。”所以,我们每一个专修念佛的人,你都不用担心“临终怕我心乱啦,佛不来接啊,怕我不能往生啊……”丝毫不必担心。

弥陀的保证

在四十八愿当中有第十九愿,对于愿生极乐世界的人,阿弥陀佛保证说:

临寿终时,

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

不取正觉。

“你只要愿生我的极乐净土,临命终的时候,我就来接你,如果我不来,那我不成佛!”

阿弥陀佛有没有成佛?

(成佛了。)

成佛了;祂成佛了,这条愿有没有实现呢?

(实现了。)

那我们如果愿意去往生,祂到那个时候会不会来?祂会不会一时忘记了、失约了、不来了,会不会?祂决定会来迎接我们!

那么,佛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还会颠倒吗?

(不会。)

我们不会颠倒,我们会自然心中住于正念。

所以,这个“心不颠倒”是阿弥陀佛誓愿保证我们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来保证我们:临终来迎,命终之时,心不颠倒。

九品个个不颠倒

关于往生人的临终状况,《阿弥陀经》讲得比较简略,就两句话:一、临终的时候,佛圣现前迎接;二、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观经》说得很详细,分成一个个细节来说明。可以归纳为九个环节。

一、佛圣来临。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菩萨大众,浩浩荡荡而来。幡花映彻,鼓乐弥空。

二、侍者持花。只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亲手端持著莲花宝台,恭敬地侍立在阿弥陀佛身边,亲切地准备我们坐上莲花宝台。

三、弥陀放光。这时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直照行者之身。行者被佛光照,所有业障一扫而清,心得安慰,心大欢喜,欢喜心中,嘎然命终。

四、弥陀授手。是时阿弥陀佛,与无数化佛同时舒垂宝手,召接行者。

五、接手升台。行者被佛宝手垂接,自然身心飘举,直升莲花宝台。

六、弥陀赞慰。阿弥陀佛亲开金口,畅发伦音,与菩萨大众共声赞叹,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七、行者欢喜。此时行者,既已见佛亲自现身来迎,又见菩萨端持花台来候,又见佛光直照己身,又蒙宝手舒辉垂引,又见自身已坐莲台,更闻佛声亲加赞慰,欢喜无量,无量欢喜,更非语言所能宣表。即于花座,低头礼佛。

八、行者见闻。凡上种种,往生之人,亲自所历,历历眼见,的的耳闻,明明了了,更无半点恍惚迷闷。

九、随佛往生。行者还正在莲台上礼佛,才一抬头,已至弥陀宝国,化生七宝池中。

九品代表一切凡夫众生,上根、中根、下根,善人、恶人,上上品精进勇猛之辈、下下品临终十念之机,通通包括在内。《观经》所讲的九品来迎的具体细节虽然各品之间稍有差别,但大致情形一样,而每一个往生人从临终之前佛来迎接,直到命终之后随佛往生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亲见亲闻,历历分明,一点都不含糊,根本就不存在心识颠倒的事,个个都是欢喜命终。所以,我一开始就说到,我们念佛的人是欢欢喜喜死的,你看,《观经》说的很清楚,见到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们,我们“欢喜踊跃”,“心大欢喜”,怎么还会有颠倒的事呢?

(三)举例说明

赖朝河的故事

这里讲一个现实的例子。因为我们一般人担心:“如果我昏迷了,怎么能往生?”其实,我们人虽昏迷,或者是像植物人一样,这个丝毫不影响。

有个人叫赖朝河,他是台湾人,在军队里做弹药士,管理槍支弹药。有一天,不小心弹药爆炸,他被炸个正著,人当场就炸死过去了,脸上、全身都被灼烧,死过去了,但是没有真的死掉,人家看他就像死掉一样,因为他不会讲话,只有一点微弱的呼吸,所以医生就赶紧抢救。依我们看,他完全是昏迷的状况,但是,他却很清楚,很明了。

他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他就看见自己神识离体,看见周围很多医生在那里抢救他,他的身体被一层一层地包扎起来,像个木乃伊一样。旁边的人讲话,他听得清清楚楚,在治疗他的时候,有人建议说:“是不是把他送到台湾本岛去治疗?那里医疗条件比较好。”(他在哪里呢?他在马祖,在外岛)旁边另外一个医生就不同意,说:“那不行啊,他现在马上就要死了,这么虚弱,怎么能送走呢?”医生讲这些话,他都听得很清楚,他想表达意见,说可以或是不可以,但是医生听不到,他干著急没有用。

他就飘来飘去、飘来飘去——而且他的眼睛呢,自然具有天眼通,他能隔著墙看到医生在隔壁房间给一个女病号开刀,他看得很清楚;楼上也看得到,楼下也看得到;他也不受墙壁的障碍,一下就进来了;人家只要喊到他的名字,他马上就出现在这个人面前,就这么奇妙。

后来,他被移到台湾本岛。部队的兄弟在马祖包粽子吃,就说:“赖朝河如果不出事的话,今晚的粽子他也能吃到。”只要一喊到他的名字,他当下就听到了,从本岛来到马祖——名字喊出来,他人已经到了,就听到后面的谈话,“这些粽子包好,要送几个给赖朝河吃。”

他总共昏迷了二十三天,自己都非常的清楚。其中有三天的时间,他闻到非常好的香味,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的母亲有了感应,心里不安,“儿子好像出事了。”就让赖朝河的哥哥打电话找他,看他现在怎么样。但是,赖朝河被炸伤之后,部队怕他家人不安,封锁消息,所以他哥哥通过电话一无所获。他的母亲就更感到不安了,就找到一位出家师父,问:“你看怎么办?”

出家师父就跟她讲:“你只管念佛,就会消灾免难,一切都会好转。”

他妈妈没有办法(联络也联络不上啊),回去后就很虔诚地念佛。那三天,她念佛很虔诚,很专注,而且买来最好的檀香。结果,这三天,他妈妈供佛的香味,赖朝河在医院就闻到了。你看,就这样感应道交 、不可思议。电话联络不上,一切消息断绝,根本不知在哪里,但念佛就能感应上,不用找。

这个例子最起码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人不是一死就没有了,还原原本本地存在。

第二,并不是他死在那个地方,像植物人一样,不会讲话,不会吃东西,就可断定他迷闷了;他的心识是灵明不昧的,很清楚,很明朗。甚至那些给他看病的医生,他原本不认识,是从外地请来的,等他二十三天之后醒来,他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来。人家就感到很奇怪,问:“哎?我跟你从来没见过,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他说:“你们同事之间互相称呼,我早就听到了,都二十多天了,所以我认识你啊!”他一喊就喊出来了,你说奇妙不奇妙?

第三,他有神通力量,只要喊他的名字,他马上就到了现场。

那我们想想看,是他的神通大,还是阿弥陀佛的神通大?

(阿弥陀佛。)

我们喊:“赖朝河,赖朝河!”他的身体摆在台北的病房里边,像植物人一样躺在那个地方,他马祖的兄弟喊他的名字,他马上就到了马祖——他都有这个神通力量,何况我们喊阿弥陀佛呢?

阿弥陀佛应声即现

我们在这里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马上到这个地方,毫无疑问!十个人喊,祂就来到十个人面前,因为祂可以分身嘛!分身百千万亿。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这样形容: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

众生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佛马上就听到了;众生身体礼拜佛,佛马上就见到了;众生心中忆念佛,佛马上就知道了;众生想见佛,念佛见佛,佛马上就来到面前,就这么快!

善导大师解释《观经》下品的时候说:“阿弥陀佛,应声即现。”《观经》下品中,一个人只念了一句佛,当下阿弥陀佛显现在他面前,迎接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像答应我们念祂的声音,当下就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往生是非常非常容易的。

这个事例也说明:临终的时候,虽然是植物人、昏迷等等,没有障碍。

植物人往生的故事

昨天有人问到:“我给他助念,他已经昏迷啦!我讲给他听,他能不能听到啊?他能不能听懂啊?我给他念佛有没有效果啊?”

绝对有效果!绝对能听到!那个时候,你千万不要讲对不起他的话,他听得很清楚,“某某人,我死了,你还在讲我的坏话!你太对不住我了!”那个时候要讲好话安慰他的心,他会听得很清楚。

还有一个例子,上人(慧净法师)的表姐夫,他一辈子专门教书,根本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时间来研究宗教,他做了三十几年的教师,一直到六十二岁去世。这三十几年,他在教育界受到四十几次嘉奖,二十五次立功,还受到台湾最高领导人 的接见,可以想像他在教育方面的成绩,同时,他对师生非常的关爱,付出了全部的心力。到他六十三岁那年,他们学校一百周年校庆,他就要做很多工作来安排校庆的事务,结果很劳累,当下心肌梗塞,人一下就死过去了,脸上就青了,黑了,送到医院急救。他女儿过来,一声惊呼“爸—”,奇迹出现,心脏恢复了跳动,但是不能讲话,成了植物人。

他家里的人想尽一切办法救他,他太太忽然想到:“哎呀!我还有一个表弟是做法师的,大概他有办法。”就把师父请来了。她以为师父有什么神通,有什么其他高明的办法。师父来了之后,一看状况,就给他念佛。因为他的病很重,住在加护病房,每天可以进去看三次,每次是半个小时的时间。这半个小时,十五分钟的时间让他的家属跟他讲话,“爸爸呀!我们很爱你,你要活过来呀!”他的太太就给他梳头,“哎呀!你很喜欢梳头,我来给你梳,很漂亮!”(他一辈子没信过佛),那么,后面十五分钟呢,师父就带他们一家人很虔诚地念佛,念十五分钟。

病人一直没有醒过来。经过多长时间呢?经过四十三天。

第四十三天,他的三女儿(平常也不信佛),因为要救她的爸爸(她们很孝顺),人家有道场要做佛事,说:“某某人,你来吧!在这里做一场佛事,可能对你爸爸有帮助。”她就去了,到那里念佛,念到中午十一点的时候,就见到一个景象:见到她的爸爸坐在一大朵莲花上,非常的庄严,从半空中飘然而下,脸上是满足的神情,对她微微一笑。但是有一点奇特在哪里呢?他爸爸是光头,像出家人一样,剃著很光的光头,而且穿的衣服是出家人的袈裟,斜披的袈裟。他女儿根本就没有宗教的概念,见到这个现象,也不觉得这是瑞相,是好事。这时,她接到一个电话,“爸爸不行了,你赶紧回来。”(同一时间,她爸爸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所以,她就非常悲伤地说:“我爸爸要死了。”她很悲伤。

当时,这个道场里边有位西藏的喇嘛,中午吃饭的时候,见她急匆匆地要离开,就问她:“你怎么不留下吃饭呀?”

人家就替她回答说:“她爸爸病危,她急著赶回去。”

喇嘛安慰她说:“你不必伤心,你爸爸现在跟佛祖在一起。我们今天在这里,是做得最成功的一场法事。”

不过,做法事时,喇嘛是在那里念咒,她不会念咒,因为她没学佛,什么都不会,人家念咒的时候呢,她就在那里念阿弥陀佛。大概十一点钟看到这个景象。

这个景象充分说明她爸爸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因为她爸爸一辈子都不信佛,都是梳得很亮,西装穿得笔挺,怎么可能说女儿见到爸爸居然是这么一个出家的形象?而且穿著袈裟坐著莲花放光而来?

慧净法师解释说,其实这四十三天,他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那等于是闭关的关房,因为慧净法师对他开示说:“某某人,你现在是深度的昏迷,也就是死亡的前期,如果能够好得过来,固然很好,如果好不过来,就要死掉了。你平时有没有宗教信仰暂且不管,如果没有死后的世界,那就罢了,如果有的话,岂不是就要去六道轮回了?你是有智慧的人,你应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定不会抛弃你的,一定不会嫌弃你的。”就这样跟他讲,讲完之后就给他念佛,每次念十五分钟,三次共四十五分钟。平时也放一台念佛机在床 边,一天二十四小时播放佛号。

我们可以想像,他之所以能这样庄严地往生,是因为这段时间他听到开示之后,觉得“哎,这是有道理的”,他就来念佛。

旁观的人看起来觉得“他根本就是一个死人嘛,躺在那个地方,不会讲话,动都不能动,喊他,他也听不到,跟他讲话,他也不能答应……”但是他的心很清楚。

这是一般人的状况了。

何况我们念佛的人,我们平时念佛,还不至于出现他那个状况,会比他好得多。因为我们到那个时候,阿弥陀佛一定会来现前接引我们,所以,内心里面是平安、喜乐,清清爽爽地随著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去。

念不念佛死时状况

大家想知道死时的状况吗?不念佛的人要死的时候,天昏地暗,阎罗王、大鬼小鬼拿著钢叉,拿著刀,拿著锁……刀光剑影、遮天蔽日地来把他牵向地狱。

那么念佛的人呢,这个时候一片祥和,旁人看我们大气喘小气、大眼翻小眼,其实我们的神识已经看到阿弥陀佛来迎接了:哎呀!一片佛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浩浩荡荡、无量无边,空中奏著美妙的天乐,天上飘下种种妙莲花,有种种微妙的香味弥漫在虚空当中;菩萨圣众手拿宝莲花来到我们面前,我们日思夜想的阿弥陀佛终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放大光明,加持我们,祂跟我们说:“善男子,你一向念佛,我来接你!”说完宝手一召,我们忽—一下升上莲花宝台,那个时候,我们高兴得不得了!亲睹佛颜,欢喜礼拜,我们的头一磕下去——善导大师有两句话,形容我们往生的容易和殊胜,他说:

低头礼佛在此界,

举头已到弥陀国。

我们低头礼佛的时候,还在娑婆世界;抬头一看,已经到极乐世界了,就这么快,就这么容易。

所以,我们平时只要一向专念,不必担心临终没有正念,我们是很清楚,很明朗,见到自己随著圣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点都不成为难关

我们再来复习 一遍。

第一点,“多善根”——念佛就是多善根。大家能不能做得到?

(能。)

大家还担心不担心没有多善根?

(不会。)

你如果担心,还是念佛,只要念佛就是多善根了。

第二点,“一心不乱”—— 专就是一心不乱。专心就是一心,专念就是不乱。大家能不能做得到?

(能。)

这个“一心不乱”做得到,能做到!

第三点,我们只要专修念佛,一心不乱地念佛,临终的时候佛会不会来接引我们?

(会。)

佛来接引我们,我们会不会颠倒?

(不会。)

不会的啦!绝对会往生啊!

所以,这三点都不成为难关。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念阿弥陀佛,就会越念越欢喜,“好啊!念佛就是多善根,我现在念佛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专就是一心不乱,我专,还专。这样临终的时候,佛一定会来迎接我,命终的时候呢,我就心不颠倒。”很自然的。

这样的话,《阿弥陀经》这一段经文就很简单,很明了,一点都不难。下面还有二个小问题,一点点收尾工程,我们把它解决了。

四、关于“善男子善女人”

念佛即是善男女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善男子、善女人”?

经文讲:“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有人讲:“虽然念佛,如果不达到五戒十善,不能往生,因为《阿弥陀经》里是说善男子善女人。”果然这样的话,我们许多人又傻眼了,想一想自己:“五戒十善做到了吗?没有!”那不能往生,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

其实,这也不是问题,是对经文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误解了。想想看,阿弥陀佛自己发愿说要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包括三辈九品、一切善恶,释迦牟尼佛怎么可能当中阻拦说:只有善人念佛才能往生,恶人念佛不能往生呢?

可是经文明明说“善男子、善女人”,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先把答案给出来:你念佛,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不念佛,你就是能修五戒十善,没有资格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观经》佛赞

我们来看经文的证据。像《观经》下品上生,本是造作十恶罪的人,经文说“多造恶法,无有惭愧”,杀、盗、婬、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什么都犯遍了,这样一个众生,他一辈子没有干过一件好事,都干了恶事,他现在要死了——这样的人,应该是地地道道的恶人对不对?那么,临死之前呢,他遇到了善知识,教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当下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就现前迎接他,赞叹他什么呢?

善男子!

以汝称佛名故,

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念了一声佛,阿弥陀佛赞叹他为善男子,不是依他平时的行为,他平时都是恶行为,没办法提;因为他念佛的缘故,阿弥陀佛给他“善男子”称号。为什么念佛就能称为善男子?因为念佛,诸罪消灭,功德具足,转恶成善,恶人转成善人。以此之故,“我来迎汝!”“善男子”也好,“诸罪消灭”也好,“我来迎汝”也好,通通是因为念佛的缘故,所以四句当中“以汝称佛名故”是核心。等于是说:称佛名故,名善男子;称佛名故,诸罪消灭;称佛名故,我来迎汝。

所以,不论多大的罪过,你只要念佛,就能转恶成善。

《观经疏》之释

我们来看几段善导大师的解释。

一、《观经疏.散善义》(《善导大师全集》250页):

《弥陀经》中说:“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引《阿弥陀经》的经文而作解释,把“善男子善女人”解释为“一切凡夫”,既然说“一切”,就包括善,也包括恶,是一切善恶凡夫。

《观念法门》之释一

二、《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55页):

《弥陀经》中说:“佛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佛名。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一段文当中,善导大师略掉“善”字,直接说为“男子女人”,那也是不管善恶,善恶都包括在内的意思。

《观念法门》之释二

三、《观念法门》(《善导大师全集》360页):

《弥陀经》云:“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这一段更干脆,讲“一切造罪凡夫”,就是不论你是善凡夫还是恶凡夫,只要是凡夫,就是造罪;这个标准就更高了,是以念佛为纯善,比较念佛的善,凡夫之善还是罪,丝毫算不上善。

所以,经文里讲“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他已经念佛来讲的,善导大师的解释是指他本来还没有念佛来讲的。本来是“一切造罪凡夫”,念佛就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和《观经》一样。

《阿弥陀经》善的标准

世间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称为善,我们说“某某人,他是个善人,行善积德”,可是往生西方,不是以世间的伦理道德为标准,而是以往生西方成佛为标准,那么,五戒十善就不够格了,没有资格称为“善男子”。

这个“善男子”是以什么为标准呢?《阿弥陀经》前面有一句话:

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又说“少善根福德”人不能往生,“诸上善人”,当然就是以阿鞞跋致的菩萨、一生补处的菩萨为标准。以他们的级别,五戒十善能算得上善吗?一点都算不上。印光大师就讲:世间善业,如果比念佛净业来讲,仍是恶业。因为那个仍然是轮回的,仍然是染污,最多让我们升人天,不能让我们解脱生死;就算阿罗汉圣人,如果以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做为标准,他算“焦芽败种”,不能算作善,算作恶。

那我们有什么资格可以称为善?我们念佛,因为六字名号圆满具足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是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无上善根,所以,我们被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并不是说“只有行善积德的人,他有资格,他有能力,他有良好的善心,他念佛才能往生;我呢?有妄想,有杂念,还有恶的念头,我念佛可能不能往生。”不要这样怀疑,不要这样误解。任何人,只要念佛,都称为“善男子”,将来往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是对“善男子、善女人”的解释。

五、关于“若一日若七日”

直到临终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若一日……若七日”?

《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里的“若一日……若七日”,并不限定在一天七天,而是一辈子念佛的意思。

像刚才我们学的善导大师《观念法门》,就解释说:“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也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乃至”,就是多到一辈子的念佛,下至十声、一声的念佛。

所以,善导大师做了一个总结性的说明:

一发心以后,

誓毕此生,无有退转,

唯以净土为期。

这个叫做“若一日……若七日”。一旦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信顺不移,我就一辈子不改变,一直到死。是这个时间段。

经文“若”就是“或者”,不定词。那为什么不定呢?因为遇到这个法门的时间各有早晚,有人遇到这个法门,第二天他就断气了,那么,在这一天之内,他专修念佛,一心不乱,这叫做“若一日一心不乱”;有的人第三天就断气了,有两天的念佛时间,这叫做“若二日一心不乱”;有的人念佛七天断气,这叫做“若七日一心不乱”;按说下面还有若八日、九日、十日……直到什么时候?直到临命终时,所以《阿弥陀经》在讲完“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之后,接下来说“其人临命终时”,那很显然,是执持名号一直相续到临死,才讲“临命终时”对不对?不然这段时间会叫你不念佛吗?不可能的。

可是总不能无穷列举,所以就举七天为期,这也是常用的时间表达法,七天为一个周期。过了七天再从头来,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过了再来,若一日……若七日,反覆无尽。就好像一个星期七天,过了七天,又从头算起,星期一、星期二……时间再长,无穷无尽,也是七天,七天就是永远,除非我们命终了,那就不管了。念佛也一样,循环无尽,直到命终,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说:“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倍就是一倍一倍,反反覆覆,时时刻刻准备死,没死就接著念,直到临终。

三点体会

“若一日……若七日”,以我个人来讲,觉得有“人命无常、念佛相续、往生容易”这三点体会。

一、人命无常:每天都在准备著死亡的来临,盼望著早归净土。今天念佛声中又过了一天,还没有死啊?!噢!那就是若一日,今天又还没有死,那就若二日。

二、念佛相续:在盼望净土当中,自然也就念佛相续,只要有一口气没死,就念一天佛。七天一循环、七天一循环,反正只要活著没死就是念佛。

三、往生容易:一日七日,决定往生,一听就很容易,心中欢喜。如果讲圣道修行,他就要讲“三大阿僧祇劫”,那怎么能比?想都不敢想。

总 结

核心的核心

《阿弥陀经》的这段核心经文,我们已经详细学过了,大家可以稍微温 习 一下:一、关于“多善根福德”,二、关于“一心不乱”,三、关于“心不颠倒”,四、关于“善男子、善女人”,五、关于“若一日……若七日”;这五点一般人往往容易望文生义而产生误解,如果依据善导大师解释,我们心中就会很明朗;心中明朗,信心就会稳固、坚定,行持起来就有力量。

善导大师怎么解释?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一个“专”——专称佛名。

专称佛名,就是“多善根”。

专称佛名,多善根故,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专称佛名,随其寿命,长短不限,就是“若一日、若七日”。

专称佛名,无二无杂,就是“一心不乱”。

专称佛名,临终佛自来迎,佛力护祐,自然“心不颠倒”,正念往生。

所以“专”是核心的核心,重点的重点,关键的关键。

经文祖释对照表

下面把《阿弥陀经》这一段核心经文与善导大师的解释,做了一个分段对照的表格,上边列有善导大师著作的名称,以及引用的文在《善导大师全集》中的页数。

这个表格,一目了然。《善导大师全集》***有九个地方,是在引用解释《阿弥陀经》的这一段经文。

解释“善男子善女人”,通通略去“善”字;

解释“若一日、若七日”,就是随寿命长短而“上尽百年、下至一声”一辈子的念佛;

解释“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共用了六个“专”字;

“心不颠倒”都略掉没有作解释,因为这是必然的,不用解释。

阿弥陀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七日

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1观经疏玄义分48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一日乃至七日

一心愿生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

(2)观经疏散善义250

一切凡夫

?

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號

定得往生

(3)观经疏散善义250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時节久近

但能

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號

定得往生

(4)观念法门345

若有男子、女人

?

七日七夜及尽一生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

(5)观念法门355

若有男子、女人

?

或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佛名

其人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6)观念法门360

若佛在世,若佛灭後,一切造罪凡夫

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7)往生礼赞539

若有众生

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

一心称佛不乱

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現在其前,此人终时,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国。

(8)往生礼赞540

若有众生

称念阿弥陀佛

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声一念等

?

必得往生

(9)法事赞437

?

如來选要法,教念弥陀

七日七夜心无間,长時起行倍皆然

专复专

临终圣众持花现

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時即得无生忍

一念迎将至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