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法华经 > 卷五 安乐行品第十四 >

卷五 安乐行品第十四

【原文】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稀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 、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而为说法。寡女、处女 、

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诸婬女等,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一心念佛。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是名近处。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无有怯弱。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无有怯弱。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

而施床 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

著新净衣,内外俱净。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随义而答。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入于佛道。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我灭度后,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如我上说。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笔。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陰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后末世时、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及非菩萨,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譬如强力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明珠赐之。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我灭度后,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读是经者,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若于梦中,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又见诸佛、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佛为四众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汝善男子,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 善法,

证诸实相,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 ,

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讲解】

安乐行亦即菩萨行,菩萨身心皆能安居于菩萨道上,并乐于行菩萨道。前面法师品、提婆达多品及劝持品都是很重要,这一品更重要,何以能安乐呢?坐如来座,著如来衣,入如来室,修安乐行,乃行菩萨道必经步骤。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後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当尔之时。文殊师利是梵语,中译为“妙德”或“妙吉”,因此菩萨出世时有十种祥瑞。他修菩萨行时不妄语、不杀生、不偷盗,谨守戒律。何以证明他严守戒律而不偷盗呢?有一次,他对其他菩萨说:“我自发心修行以来,严持不盗戒,所以现在没有人偷盗我所有的一切。不但没有人盗取我所有之物品,纵然我将珍宝置于路上,亦无人来拾取。”听者不信,要以实例试验证明文殊师利所说是否真实?文殊遂把一颗贵重之宝珠置于城门前路中显眼处,为期三日,试验是否无人来拾取?此处行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果然,三日後宝珠仍在原处,各菩萨始相信文殊师利菩萨往昔实在清净持盗戒,故今生没有人来偷他的东西。

文殊师利菩萨有大智慧。他从开始行菩萨道以来便勤修般若,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般若,故得大智。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曾随妙光法师学佛,妙光法师亦即文殊师利菩萨。故人修行受戒後,必须严守戒律,若不谨守戒律,将来成道之果亦不真实。吾人应效法文殊师利菩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认真遵守五戒。

“法王子”,佛乃法中之王,天中天,圣中圣。菩萨则为法王之子,故谓“法王子”。“菩萨摩诃萨”,“菩萨”是半梵语,具足为菩提萨埵。菩提即觉,萨埵即有情,译为觉有情,善能觉悟一切有情。此菩萨亦是在有情中之觉悟者。“摩诃萨”即大,意谓文殊师利菩萨是菩萨中之大菩萨。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信心不够坚固,容易退失菩提心,如舍利弗行菩萨道亦然,初发菩提心,遇考验即退转。昔人有偈云:“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结果少。”奈摩罗是出产于印度的一种植物,开花多结果少。鱼产卵亦多,孵化成鱼者少。故以鱼子及奈摩罗,譬喻初发心菩萨众多,但稍遇考验则退缩不前。文殊师利大菩萨对佛说:“世尊!现在您面前发大誓愿的诸菩萨甚为难能可贵。他们皆敬重顺从佛而发大誓愿,于五浊恶世中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之苦行,于後世时代护持读说法华经这部经典。”

现在我们在说法华经,定有无数菩萨来护持道场,因往昔他们曾发宏誓愿要护持这经典故。如多宝如来曾发愿,凡是有讲法华经处,他必为之做证明。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後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後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世尊!所有欲弘扬此经之大菩萨,于将来恶贯满盈之世界上,人人好勇斗狠,人与人争,家与家争,国与国争,世界与世界争,甚至于星球与星球争。故人类欲移居月球,月球的人又想到地球来;在如此恶世中,何以能说妙法莲华经呢?佛告文殊师利说:“若有发心弘扬此经之大菩萨,在将来恶世欲讲说这妙法莲华经,应该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安居于菩萨所修行的地方,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及菩萨所亲近的境界上,才能演说此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文殊师利!何谓菩萨摩诃萨行处呢?若菩萨修行忍辱行门,住忍辱地上,能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往昔释迦牟尼佛为忍辱仙人时,遇歌利王割解其身体,对他百般侮辱,但他不曾生一念瞋恨心,即是真正住于忍辱地。往昔无量劫以前,释迦牟尼佛于山中修忍辱行,在山中无人干扰,又如何修忍辱行呢?他居于山中,纵使受一切蚊虫虎豹等侵袭,为避免吓怕牠们,故忍辱而不反抗。有一次,歌利王带同妃嫔大臣及侍从到山中狩猎,各人在山中打猎时,妃嫔们便四处游览。遇忍辱仙人,见其留须长发,貌甚怪异,即欲躲避。忍辱仙人叫她们不用惊慌,妃嫔们见他说话便留下来,问他何以在山中?忍辱仙人答:“我在山中修忍辱行。”妃嫔们听後,好奇而围著他,与他交 谈。此时,歌利王听闻妃嫔们在山中与人谈话声,便走来看个究竟。见妃嫔们与忍辱仙人畅谈,便妒火中烧,他问忍辱仙人在山中做甚麽?忍辱仙人回答他在山中修忍辱行,能忍受一切痛打辱骂而不反抗。歌利王不相信,说:“世上那有受人打骂也能忍受的呢?”随即挥宝剑把忍辱仙人耳朵割下,但见其面色坦然,毫无愠色。王又把他另一只耳朵也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认为他在打妄语,那会有被割耳朵而不生瞋恨的人呢!又把忍辱仙人的鼻子割下,叫他说实话。忍辱仙人仍说能忍,歌利王又把他一只手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说:“既然你能忍受,我就助你完成道业好了。”随著便把忍辱仙人另一只手也割下。後又把他两条腿也割下,忍辱仙人仍不生瞋恨。歌利王问:“何以证明你不生瞋恨心呢?”忍辱仙人答:“若我生瞋恨心,将来就不能成佛,乃至堕地狱。若我没有生瞋恨心,我的耳朵、鼻子、四肢即复原如初。”说罢,其耳朵、鼻子、四肢立即恢复原状。这时歌利王大为震惊,以为面对妖怪,命令随从把忍辱仙人宰杀。却触怒护法善神,天即打雷降雹,歌利王大惊,向忍辱仙人求救。忍辱仙人为他向护法善神求饶,并发愿成佛後首先度此断他四肢之人——歌利王。歌利王大受感动痛哭流涕,希望能于佛成道後成为佛第一个弟子。佛成道後先度憍陈如即昔日之歌利王。由此可见佛教中无仇无怨,没有不可解之冤。所谓“冤宜解不宜结”。

我们应扪心自问,能否效法释迦牟尼佛修忍辱行时,虽被人割去耳鼻四肢仍能忍受呢?要回光返照,检讨一番。

行忍辱行要做到“无忍”,忍而无所执著,做到有若无,实若虚,才算真忍。有人骂你,你若执著忍受他人责骂,仍是有所执著。若无所执著,根本不会有被骂这个念头,完全若无其事,才是真忍。有人问:既是忍而不忍,何以释迦牟尼佛又记得以往他为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时,被歌利王割四肢之事呢?其实佛是记而不记。

人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便会生无明火,无明火能烧尽宝德之林。修忍辱行之大菩萨必须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具足定力而无所惊怖。大菩萨于一切法皆无所执著,行而不行,行所无事,因为他观诸法皆空。一般人听一切法空,就不修行了。菩萨知一切法空而入实相,以不行不分别,以上为大菩萨身安乐行处。

何谓大菩萨亲近处呢?大菩萨不向国王攀缘,甚至不与王子、大臣及长官等人交往。

修行入不主动向彼等攀缘,可是若彼等自动到庙上礼佛,你为之说法则算如法。但不可设法引诱权贵来到庙上,否则亦算攀缘。六祖慧能受武则天多次邀请入宫供养,他都拒而不赴。四祖道信受唐太宗多次邀请亦拒绝,可见其遵守法华经中训示——不攀权贵。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读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间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菩萨摩诃萨绝不接近外道梵志(即外道出家人),尼犍子(梵语,是九十六种外道之一,中译为离系,意思即将得解脱而未得解脱),造世俗文笔(编写一般世俗令人生婬欲心的小说或剧本),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译为恶论,教人造恶之论(如师父破弟子之论,常表现自己有独特见解,比弟子高明),逆路伽耶陀(背逆常理之论,弟子反驳师父之理论)。亦不亲近诸有凶戏(不看充满暴力血腥的电影 或戏剧),相叉相扑(互相搏斗),及那罗(大力士)等人,种种变现之戏(变魔术的表演),又不亲近旃陀罗(印度四种阶级(1)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旃陀罗)之一,印度阶级观念特重,旃陀罗是从事屠猪行业的人,地位卑微。也不亲近畜猪羊鸡著,畋猎渔捕著,诸恶律仪(穿著奇装异服,引人注目著)。如是等人,或时来者,则为之说法,无所希望或生攀缘心。又不接近小乘的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人,不与他们问讯,因行门及志乐不同,或在房中,或经行处,或在讲堂中,不与恶人共处。有来者,则为他们说法,无所希求,不与之攀缘。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 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释迦牟尼佛对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摩诃萨对女人不应生欲想相,生婬欲想或为女人的相貌所动心。亦不愿意见女人,因女人身不净。若是“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有这种定力时又另当别论。若有特别因缘到俗人家中,也不与女孩子、处女 (未结婚的女子)、寡女(丧失守寡之女)单独相处。

亦不与五种不男之入((1)生:就是生来而无男根。此乃往昔搞同性恋之果报,有入形而无男根。(2)键:就是有男根被割除,或因病致溃烂而无根。(3)妒:就是见男入生妒忌心,不能入道。见女入生妒忌心,变成女入,亦不能入道。(4)变:就是男不男、女不女。男与男发生同性恋,女与女发生同性恋。或男子自行婬欲,或女子自行婬欲,故得不能入道之果报。(5)半:就是半月是男,半月是女)。此五种入因思想不正当,故六根不具。虽欲出家亦不被接受。行菩萨道者不与以上五种入交往。为避嫌疑起见,出家入不可无故独自到居士家。若有特别因缘到他入家中,则一心念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好两位比丘同去)。

若与女入说法,不露齿笑,以免令对方生婬欲心,或令自己起不净的思想。不现胸露腹,乃至为入说法,也不特别亲近,何况其他行为呢?故修菩萨道著应常自我检点。要戒德圆明,务使身心纤毫不染。

讲求佛法必须要有真正定力,以致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犹如精金,纵使置入洪炉中,而份量不减、成份不变。修道亦如是,道业有成时,用火烧也不化,用水淹也不坏,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若修道未达到这境界者,则要小心谨慎。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不乐畜年少弟子”:不可乐于收年少弟子。修菩萨行者不应贪求年少弟子的侍奉。若遇著特殊因缘,仍可收年少弟子。为何不收年少弟子?因恐其幼稚习 性未脱,不听教化。但若遇著能听从教化的年少弟子,仍可收之为徒。

我的弟子中有好几个也非常年少,年约十二、三岁,但他们都能听从教诲。在东北时,我听说有一孩子姓郑名德,从五岁即天天向父母亲叩头。我听後生惭愧心。我十二岁才天天向父母亲叩头,这小孩子却在五岁时,懂得天天向双亲稽首示敬。于是我想找机会与这孩子见面。一天,机缘成熟,他住在五常县,离我家一百多里路,此时,郑德已十二岁,由于他事亲至孝,所以远近驰名,很多外道都欲度之为徒。郑德却常对外道说他先要侍奉双亲,父母是堂上的活佛,他不能舍近求远,要待责任已完才修道。外道辩不过他,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天,我到他家时,他从窗户看到我便向母亲说:“我的师父来了!”他母亲大感讶异,问:“你何来一个师父呢?”他答:“我现在就有师父了。”这时我背著一个布囊走到门前,他立刻为我背布囊迎请我进家中。到屋里,我和郑德坐在炕上谈话。我问他为何向父母亲叩头?他谓无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唯有向父母叩头,希望得父母欢心,以报亲恩之万一。我问他何以年仅五岁已懂得这样孝顺父母呢?郑德答:“以孝顺父母为乐事。”我问其父母此子曾使你们不悦吗?他们答道:“我们夫妇俩亦不算有德行,可能祖先有道德,故报得孝子贤孙吧!”从此话可见他们也是有修养的人,并未自夸有德行,而得这个孝顺儿子。

稍後,我正准备离去,郑德把我的鞋子收藏起来,不让我走,欲留我在家中吃一顿便饭,这时我没有鞋穿,只好默然允许。饭後,我问郑德:“到底师父要顺从徒弟,还是弟子顺从师父呢?”郑德答:“当然徒弟应该听从师父的话啊!”我便教训他:“你为何未经我同意就把我的一双鞋拿走,而强留我吃饭呢?若你有意留师父用饭,应恭敬请求而不可用强制的手段,勉强挽留我。”郑德听後立即跪下道歉。

如郑德这样明白事理的年少弟子,可以收之为徒。

“沙弥小儿”此处谓驱乌沙弥。古时庙上种菜,有乌鸦来偷吃菜圃中的菜时,负责驱逐乌鸦的小沙弥,叫驱乌沙弥,年纪约八岁至十三岁。“沙弥”是梵语,中译为息慈。息就是息恶,慈就是慈悲。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贪心的人,就好逸恶劳;有瞋心的人,就常发脾气,有痴心的人尽打妄想。故不息灭贪瞋痴,戒定慧就不能现前。

受具足戒时,称为沙门。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戒”之在贪,不可贪得无厌。“定”是你纵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定”可对治“瞋心”。“慧”可对治“痴”。若攀缘就是愚痴,能不攀缘就是有智慧。人心中清净,就犹如置身释迦牟尼佛说法的道场——灵山法会,故说:“一时清净,一时灵山。时时清净,时时灵山。”

“亦不乐与同师”:亦不乐与小孩同拜一个师父。若与年幼小孩同门,你则要尽师兄弟之情份,对之加以照顾,故不乐与同师。但师父收年幼小孩为徒则另当别论。

“常好坐禅”:坐禅可生定,所以要常好坐禅。虽然说“坐禅”,功夫未到家时就要“坐禅”,到功夫相应时,就能行住坐卧不离“禅”,如影随形,即有定力。但要无所执著,生出定力。“禅”即禅那,是半梵语;即思惟修,亦云静虑。坐禅能生定,有定力能除妄想。

“在于闲处”:若功夫到家,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坐禅,反正行住坐卧不离禅。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後空空无大千”。人在梦中受物累情牵才在六道轮回,到觉悟时就无罣无碍,空无所有。若未有定力应“在于闲处”坐禅,在阿兰若处,即寂静的地方。

“修摄其心”:吾人终日妄想纷飞,今天想到欧洲,明天想到澳洲,後天又想到亚洲,以为不用买飞机票,心游世界,是最便宜不过的事。其实浪费了自性中不少汽油,消耗不少般若光。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所以不应常打妄想,要修摄其心。欲修摄其心首先要克制五欲——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

何谓五盖?浅释如下:

(一)贪欲:若是贪色、声、香、味、触,或贪财、色、名、食、睡是要不得。若贪戒、定、慧,贪坐禅,贪成佛则无可厚非。我常贪孝顺弟子。人若贪求一个好师父,以从之学佛法,这些也是贪,可是,贪学好是可以的。

(二)瞋恚:即发脾气,千日打柴一火焚,所谓:“星星之火烧尽宝德之林。”

(三)睡眠:要适可而止,疲倦可睡觉,但不可贪睡,睡得太多,头脑昏沉,会变得愚痴。

(四)掉悔:即不适当举动,心散,失去正念。

(五)疑法:是生怀疑,对任何事理起不信心。

调五事——食、睡、身、吸、心。

(一)调食:对于食量要合乎中道。(二)调睡:睡觉时间有度,不太多亦不太少。(三)调身:不使身体过劳,但要精勤工作为社会服务。(四)调吸:呼吸不急不缓。(五)调心:心要不沉不举。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再重复一遍,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观一切十法界的境界皆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一念心生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及六凡法界:

(一)佛法界: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成佛。自己开悟明白一切法为自觉,又能度他人觉悟,为觉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成佛,所谓“三觉圆,万德备”,佛乃大觉悟者,明人所不明,悟人所不悟。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人都尊崇佛。

(二)菩萨法界:菩萨是愿意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但觉行尚未圆满;修行六度万行。(1)布施:可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即内财(头目脑髓)、外财(国城妻子),可救人的生命。以法施人(讲经说法)为法施,可救人的慧命。在人困苦艰难之际,予以安慰,为无畏施。除布施外,兼修持(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为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到彼岸的法门。

(三)缘觉法界: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觉分两种,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为缘觉。只愿独善其身,见世界散坏,故远离尘世,到深山穹谷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感悟万物无常而证道果,为独觉。

无明就是烦恼,亦是男女间之情爱。有情爱而发生不净行,有行而生种子,即识。有种子而成胎,即名色。有胎後生眼、耳、鼻、舌、身、意,即六入。有六入後生感觉,即触。有感觉就有受用,即受。有受用生爱心,即爱。因爱欲取为己有,即有。有而後有来生,有生就有死,这是流转门。缘觉就是来回研究十二因缘道理到究竟处。彼觉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减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此是还灭门。缘觉菩萨是初发心菩萨。

(四)声闻法界:声闻修苦、集、灭、道四谛而悟道者。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苦中之苦,既贫穷又困苦,已贫无立锥之地,再遇种种困难,苦上加苦。富贵人家无苦苦,但免不了坏苦,遇贼劫火烧,或财物败坏,即坏苦。纵无穷人的苦苦,亦无富人的坏苦,却逃不了行苦。行苦是由少而壮,壮而老死,念念迁流,身体由强健以致衰坏。

八苦是生、老、病、死四苦外,尚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陰炽盛苦。人生于世已是苦事,到老、病、死就更苦。

有三个老人对酒谈天,举杯共饮,一个老人是六十岁,一个为七十岁,另一个八十岁。其中较年轻一个讥讽另外两个老人说:“今年酒席宴前会,不知明年又少谁?”七十岁老人却认为他未免言之太远了,说:“今天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日提不提?”八十岁又说:“呼出一口气,难保下一口气能再吸入?”可见生死无常,人命仅在呼吸之间,大限来时难免一死。

古人云:“老僧自有安身法,八苦交 煎也不妨。”唯独修行有把握有真定力,则不怕此等苦。

声闻修四谛法。第一是知苦。第二断集,集即各种烦恼。第三是慕灭,灭即寂灭——证得涅盘。第四是修道。道是要修的。释迦牟尼佛初成佛时三转四谛法轮 ,度五比丘令其开悟,就是讲以上的道理。

佛、菩萨、缘觉及声闻合称四圣法界。六凡法界是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五)天法界:六凡法界中,最高为天,不懂佛法之人,误以为生天乃最快乐之境界,其实天亦属六凡法界而已,未能超出六道轮回。纵使非非想处天人的寿命为八万大劫,寿终仍会堕落人间,善业成热就转生善道,恶业成熟则转生恶道。

(六)阿修罗法界:阿修罗是梵语,此云无端正,又叫无酒,男丑女美。凡阿修罗都是好勇斗狠。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道中皆有阿修罗,故天、人、阿修罗则称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则称为三恶道。又者,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为四恶趣。

(七)人法界:人道中各有不同阶层背景的人,上至皇帝公侯,下至贫民乞丐。有富贵、贫贱、美丑之分,皆是因果轮回所感召。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报应丝亳不爽。

(八)畜生法界:因为愚痴,所以被人支配。

(九)饿鬼法界:因为瞋心太重,爱发脾气。

(十)地狱法界:因为贪心,贪而无厌。

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如果常生贪、瞋、痴就堕落三恶道。修四谛法,则转生声闻。修十二因缘法,则转生缘觉。发菩萨心修六度万行,将来便成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由心所生。且看这个“心”字:“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做佛也由它。”故说十法界不离现前一念心。心在佛果,将来便成佛。心趣地狱,便堕地狱,可见因果应验不爽。

一切相之本是无相。菩萨观十法界皆空,从真空中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真空。真空不空,不碍妙有。真空是实相之别名,实相乃外无所贪,内无所求;内外皆空,内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观六根、六尘及六识皆空,十二处及十八界皆空。然而一切法空是否一无所有呢?不是的,而是空入实相,故妙不可言。人常参禅打坐能入实相,到时内空六根,外空六尘,中空六识,十八界皆空。

众生在六道里轮回,一不小心错因果便很容易堕落,甚至堕成粪里的虫子。莫讥笑蛆虫生活于粪便中,这样污秽。其实人肚里也装满了粪便,皮肤上又依附著无量细菌,而不自知。故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单是身体上的细菌微生物已不计其数。若你度不了这些众生,这些众生就来度你。虫子的灵性稀小,生性愚蠢,只会寄生他人身体,只会化缘而不知布施。如何度这些众生呢?陽光能杀菌,我们自性中的陽气增加,亦能克服这些众生。

切勿自作聪明以为杀这些细菌就会犯戒。我有一个弟子,受菩萨戒前问我:他每天驾车在路上行驶,辗死虫蚁算犯戒吗?驾车时可念“南无阿弥陀佛”为无意中辗死的虫蚁回向,无意杀生是不算犯杀戒的。

从前有一个军人,初遇佛法即皈依三宝,後出家,名弘奎,在南华寺受戒。此人口齿伶俐。後来共产党 在中国当权,他便从江 西南下香港,住于东普陀一所简陋房子中,可能他惯于挥霍,所以不能适应清苦的生活。在香港新界沙田道峰山,有一个基督徒设立的组织,专门鼓励出家人还俗,供给出家人住食及零用钱。若出家人欲配偶,则为之撮合姻缘。弘奎在道峰山当厨子,月薪三百元。做饭时常杀鸡宰鸭,他为了自我安慰,便边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日子久了,他便神经错乱。後来搬回东普陀住,屡次求见我而不遂,半年後自刎而死。

你说,这人究竟是大菩萨化身,以身犯戒显示果报,以警醒出家不可杀生呢?或是出家道心不够坚固而生退韩转俗呢?学佛法除了要有坚固心外,更要持之以恒,长年累月勤学习 佛法。不学佛法的人,到临死时毫无把握;精进学习 佛法的人,自知时至,无疾而终,才算在生死事上真有把握。

我有一弟子名李裕超,皈依我後发愿希望能发财,发财後便建立佛教医院。又常求我为他批八字及相命。我屡次婉拒,他仍不罢休。有一天他准备往纽约去,临行前,又来求我批八字,我郑重的教训他:“你这次到纽约去不可求出家人批八字。批八字是属五邪命之一,真正修道人不会为人批八字相命,所以你若求出家人批八字,就是侮辱出家人。”自此以後他便不敢再求了。他又问为何发愿求财,犹不能满愿呢?我答:“读书求学也要按部就班,从小学到中学,再晋升大学,经长期用功才得大学毕业。那有不劳而获,单靠发愿而求财的道理呢?发愿要有长远心,栽培福慧,生生世世继续自己的愿力,不可有始无终。”

学习 佛法又要有诚心,不论任何人加以破坏,挑拨离间,也要矢志不移。宁舍身命也要护持。往昔释迦牟尼佛布施了一千身,为怜悯众生,不惜舍身喂虎,割肉饲鹰: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遇到一只鹰欲捕捉鸽子为食,鸽子飞到佛身旁求庇护,佛为之向鹰求情。鹰说:“你怜悯牠,但我无以为食,我也会饿死!”佛陀于是割自己身上的肉饲鹰,乃至身上的肉都割光,割无可割了,佛陀便叫鹰自己飞过来吃肉。此时,鹰及鸽子随即腾空,现出原形,原来是天人来试验老修行的慈悲心!以科学眼光看这类事情,似乎不合情理,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佛教里妙不可言的事情多得很,只要诚心到极点便有感应,所谓“心诚则灵”。

“如实相”、“不颠倒”即持乎中道。“如”即不落于空不落于有,“空”“假”“中”三谛如一。空即假,假即中;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三谛如一是“如”。“实”即非七方便。七方便即小乘之七贤位也。超过七方便之果位,就是如实相。

“不颠倒”:凡夫有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二乘“颠倒”:常计无常,乐计为苦,我计非我,净计非净;以上是二乘人的颠倒。菩萨仍有颠倒,唯有佛是大觉者。故九法界众生都是生存于颠倒中,念念迁流,有时觉得好,有时觉得不好。其实没有好与不好之分,一切都是出于众生之颠倒想。若能持乎中道即不颠倒。学习 佛法就是要不颠倒,不学习 佛法就是颠倒。守规矩就是不颠倒,不守规矩就是颠倒。我们应猛自反省,若所作所为颠倒,则赶快急流勇退!

“不动”即定,无所恐惧;打坐时如如不动,不被境界所转。打坐时见到老虎也不生恐惧心,置生死于度外,视生死一如。有人说:“我不怕死,所以不用学佛法。学佛法为要了生死,我既不怕死,故不甪学佛法了。”你不怕生死,不学佛法,生死不断,所以生死不能了。打坐时不为生死所动,即是“定”力。生死有两种: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凡夫而言。凡夫各人有一个身份及一段寿命,故名分段。二乘人证罗汉果位後便了分段生死,但仍有变易生死,即是微细的妄想念念迁流,未曾断尽。分段是三界内的生死,变易是三界外的生死。罗汉断了分段生死,菩萨断了变易生死。

“不退”,智悲不退转,身心寂灭没有妄想,故有大智大慧。也就是了性平等,不生退屈。

“不转”,不受轮回所转,不在凡夫生死中转,亦不在二乘上转凡为圣。

“如虚空”,就像虚空一样,华严经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一无所有为“虚空”,一切所有皆彼虚空包含。“如虚空”是个代表名字,虽然有个名字,但无自性,中道观智也只有个名字,其实空无所有。不要头上安头,到处找寻虚空。

“无所有性”即没有自性,没有他性,没有共性,没有因性,也没有果性,一切皆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能离这四句,绝百非,则能入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之境。明白其中妙处,就是明白妙法莲华经。若不明其中妙处,即对此经之妙处不能心领神会。

你们之中有些人很用功,有些人仍尽打妄想。打妄想的人应收摄身心,制心一处。暑假班快圆满结束,今年冬天开始有一百天的坐禅班,每天要坐二十一小时禅,跑香、坐香没有休息,谁能不怕辛苦可早日报名参加。

“不生”,不生无明,不生智慧;既不生无明亦不生智慧,即入“不思善,不思恶”之妙境界。没有无明没有智慧是本来自性之大光明藏,所以没有所破,亦没有能破,此乃“不生”之理体。在这境界上,行、位、因、果等都不生。

“不出”即不入,无出无入。如来修行的本体上,达到究竟处,所以没有出没有入,没有无明,亦没有智慧可言。

“不起”,证得如此理体,使一切方便权法皆寂。

“无名”,没有一种名称可代表这个道理。从不颠倒到不起,没有一个名字可称。此是性空。

“无相”,没有任何相可把它表现出来。从不颠倒到不起,没有任何形相可以形容。此是相空。

“实无所有”,赞叹中道之观体,不落于边,不落于空,不落于有,一无所有。

“无量”即无数量之法。有数量之法如五陰——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合称十二入(又称十二处),加上六识,为十八界。以上都是有数目之法。中道之观是无数可量,即全数,是无欠无余之量。

“无边”,无边无际。小乘中一切法皆有一定,故有边际。无有定法乃无边无涯。

“无碍”,中道观智能遍入一切法,而无所障碍。

“无障”,没有一法可遮障中道观智。

“观一切法”至“无障”经文为十九句,“观一切法”为总标。後十八句加以分别解释,是为别释。其中道理乃无穷无尽,讲经只能略述大概而已。“观一切法空”後十八句经文,可以依照大般若经之十八空来解释;又可以一切法作解释。一切法如实相、一切法不颠倒、一切法不动、一切法不退、一切法不转、一切法如虚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语言道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出、一切法不起、一切法无名、一切法无相、一切法实无所有、一切法无量、一切法无边、一切法无碍、一切法无障。以十八空作解释:如实相是第一空,不颠倒是内空。内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皆空至无我。无我执是不动。不动是外空;外空六尘,不被六尘所动。不退为内外空。不退转为凡夫,不退转为二乘。“不转”是空空,空能破一切诸法,既无我执,又无法执,即空空;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故不转。

“如虚空”,般若经中专谈空理。须菩提善说空,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故他名“空生”。虽名空生,但亦不空生,何以说不空生呢?有了须菩提,故说空生又不空生。须菩提是梵语,中译空生,何以得此名?乃因他出生时家中仓库里的财宝,无缘无故突然变空,故其父名之为空生。其父见家中财库无故而空,即去爻卦。卦谓此乃吉祥之兆,家生贵子,所以须菩提又名善吉。七日後仓库中金银珠宝失而复得,又得名善现。何故须菩提出生之日,家中的财宝都空了呢?因他生生世世研究空理,所以他一出世即表现般若空。“如虚空”是大空。“无所有性”即毕竟空,有偈云:“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诸法本醴无欠无余,故谓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无所有性”也。

“一切语言道断”,一切皆空,非言语所能言喻。

“不生”是有为空。有为法由因缘和合而生。不和合则不生,故谓有为空。

“不出”乃无为空,“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无为即出离,出离一切法,出离已空,故“不出”。

“不起”是无始空,大般若经上载无始空,因“开始”了不可得,故云无始空。

“无名”为性空。“无相”为相空。无名无相,亦可解释作实无所有。

“实无所有”为不可得空。

“无量”是有法空,有量即有法,有量空,即有法空。

“无边”是无法空,法为边,无法即无边。

“无碍”乃有法无法空,有法无空,皆了不可得,故为无碍。

“无障”即教空,妨碍遮障皆了不可得,故无障。

以上为十八空,佛常修此十八空,法华经中载之十八句,乃依照此十八空而说。

上述“一切法空”乃总相,“如实相”至“无障”十八句为别相,一切相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所以说常乐于观以上种种法相,视一切皆空。此乃大菩萨第二种亲近之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後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当尔之时,佛欲重申此义,而说偈言:若有发大菩提心之菩萨,于将来恶世中,无恐怖畏惧之心,欲说法华经,应入身所行之安乐处,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修行菩萨道之修行者,应远离国王、王子、长官、做凶险演戏者、屠宰猪牛者,及一切修外道者和婆罗门。也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不发大乘心之声 闻缘觉,及修三藏之学者,不守戒律之比丘,或冒名伪称阿罗汉者。也不亲近破戒之比丘,好嬉戏说笑者,因彼等皆深著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五欲。求现生即得灭度者,这类优婆夷,皆不宜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若如是人等,以求道之心来到修菩萨道者处,欲求佛法,此菩萨则以无所恐惧心,不怀任何希望,或贪图供养之企图,而为之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街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寡女”即丧夫之女人,“处女 ”即未婚之女子。“不男”即生、键、妒、变、半五种不男,如是之人皆不与之亲近厚爱。亦勿亲近屠杀 猪只及卖肉之人,狩猎野兽、网捕游鱼飞鸟之人,为图利而杀害众生者,贩卖肉类为生之人,或出卖色相以谋生的女人,以上这些人,都不宜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婬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凶险相扑”即学习 武术之人。种种玩耍嬉戏,及贩卖美色的女人,皆勿亲近。勿于屏帐单独为女子说法。若要说法,切勿一面说法一面嬉笑。人市中乞食,必须偕另一比丘同往。若无比丘相伴,则端然恭敬一心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摄心念。以上是修行菩萨道者之行处及亲近处,以此二处,安乐而无所为地为大众说法。

法界佛教总会在美国成立以来,尽心竭力弘扬正法。诸位若能发心建立广大的道场,能容纳数十万人、数百万,甚至能容纳数千万人更好。你们每人都应发愿建立道场,道场越多越好。每个家庭都成为道场包好,每个人都变成道场,每个国家都成为道场包好,乃至整个世界也成为道场,人人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饮酒、不妄语,则能杜绝世界一切恶业,使正气洋溢,福被寰宇。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修行菩萨道者不修行上中下法(上法乃菩萨乘,中法为缘觉乘,下法为声闻乘),有为法和无为法,实、不实法皆不可修行。亦不分别,是男是女。男即是慧,女即是定。“定”“慧”如一,故不宜加以分别。因为无智亦无得,故“不得诸法”,更“不知不见”一切诸法,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即无常住,则无所执著,无所执便得解脱。观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是名智者”所应亲近之处。

不要颠倒,加以分别诸法之有无,此为实法彼为虚,此是有生彼是非生。应该在于幽闲之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犹如须弥山屹立不动。静观一切诸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没有自体,故无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无“有”“无”之相,故为“常住一相”;常住于非有非无之相上,是名菩萨修行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後 入是行处 及亲近泸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後世 说法华经

若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後,进入如是菩萨修行的处所,及菩萨所应亲近之处,演说妙法莲华经时,无所恐惧,亦无所希求,“到无求处便无忧”。菩萨有时入静室中,以正念亿及佛法之道理。讲经前先静坐一小时,静止杂乱妄想,于静虑中悟出之道理来讲经说法。出禅定後,为诸国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罗门等,开演畅言妙法莲华经无上之妙理,其心平稳安乐,无所恐惧。文殊师利!你应知道,这菩萨安住于初步法门,彼能如是修行,将来末法时,则能讲说妙法莲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後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今得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菩萨!”在如来灭度後,于末法时欲说此经,应住于安乐行门上,若口宣说或读诵此经时,不乐于诉说他人的过错或经典的过错。佛乃因人说法,观机逗教,应病予药,故吾人不应妄加评论。也不轻慢其他经典或法师,例如对法师所说之法起分别心,而厚此薄彼,也不论及他人之长短。对于声闻人,亦不直称其名。美国人无长幼尊卑之别,儿子竟直称父亲之名,此乃不敬之举。在家人不应直称出家人的法名;称呼其字,则可。例如万佛圣城中的出家人的法名为果X字恒X,在家人只可以其字称之,如X法师。对出家人尚且不可直称其名,对师父更不应直称师名。弟于若直称我为度轮法师或宣化法师,实属不敬之举,目无尊长。如直称度轮或宣化,更是欺师灭祖的行为。出家人与出家人彼此之间也不可直称其法名,只可以其字相称。唯有师父可称徒弟之法名。

对小乘法师既不称名说其过,也不赞叹他。若法师真正有德行,加以赞叹则无可厚非,但勿称其名称。又不生怨恨嫌弃之心,假如你没有以上所说的种种毛病,心中无贪瞋痴,自然得到安乐。对于一切来听法者,不逆其意而观机逗教。彼若有所质难请问,勿以小乘法答之,而依照大乘经典中之道理为之解说,令问法者获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 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著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欲重宣此义,而以偈颂再说一遍:修菩萨道之菩萨,常欲令众安隐道及安隐果而为说法,即入如来室。于清净之地施敷床 座,即坐如来座。以香油涂身,即著如来衣。洗净一切尘秽,“著新净衣”,即著如来衣,内外皆清净,内无妄想外无尘秽。安处于如来座,随所发问而为说法。若遇比丘(男出家人),及比丘尼(女出家人)、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国王、王子、大臣及百姓,应以微妙不可思议之义理,和颜悦色地为之说法。若有疑难请问,则随大乘义理来答覆,以各种因缘及譬喻为之敷演。以方便法,使之发菩提心,并且日益增长,成就佛道。除去懒散惰慢之意,及一切懈怠之想,离一切忧愁烦恼,慈心为众生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昼夜六时常为说法,以慈悲心教化众生,演说佛教里无上之道理,唯恐众生不明妙理,故以种种因缘,无量譬喻来开示,令大众皆大欢喜。于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以上种种物质无所期望,但以一心念,为众生随机说法,愿成佛道,亦令众生成就佛道。作如是想,才是大利一切众生,安乐众生之供养。

我灭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忆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释迦牟尼佛灭度後,佛在世是正法时代,佛灭度後有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若有比丘即是行菩萨道的出家人,“能”即能力所及。譬如,若你能翻译而不作翻译,即能为而不为。若你不能亦尝试去做,则是不能也能行。“演说斯”,即是能演说此经。讲经本无能与不能之分。我本来不能讲经,但既然没有人讲妙法莲华经,我就试著讲。一试之下如此多人来听,我便越讲越起劲了。其实我连听经也不会。

演说妙法莲华经之法,“心无嫉恚”:我人心丢掉了而不寻觅,学习 佛法就是为了寻找真心。心无嫉妒瞋恚,则离诸烦恼,也无障碍。不但自己无障碍,而且对人亦无障碍。若你内外均无障碍,就算有旁人障碍你,此障碍也不起作用。亦无“骂詈”者,何以有人责骂你呢?因你常责骂他人,故别人亦责骂你。你不责骂旁人,就没有人责骂你了。“又无怖畏,如刀杖等”: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二祖神光法师,他的头被刽子手砍下,他却泰然不动,当时即有白浆冒出,皇帝始知错杀了圣人,遂为之建塔造庙,予以纪念追思,但岂不是悔之已晚呢?

“亦无摈出”:大家聚居一起修道,应融洽共处,否则,互相磨擦,终会排除异己者,此谓“摈出”。若互相忍耐和气相处,既不障碍他人,就是他人脾气古怪,你亦无所执著,能忍能让,“亦无摈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有智慧者不会执著小事而发脾气。他乃“善修其心”:能住于安乐行门上,如以上所说之道理,修行菩萨道,其人功德,纵“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後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笔。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又文殊师利及所有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于末法时代法将断灭之时,人寿命减至二十岁或十岁时,能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之人,心无嫉妒谄媚,不可嫌贫重富,亦不可随意责骂修佛道者,不可评论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道者(修四谛法),求辟支佛者(修十二因缘),求菩萨道者(修六度万行),不可得罪以上诸人,令之生烦恼,而致生疑悔及退转心。譬如对其人言:“你们离道甚远,始终不会得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俗谛,种智是真谛,非俗非真是中谛)。何以始终不能得一切种智呢?因为你是最放荡安逸之人,修道时懈怠。不应该对人起轻慢而说出这种话,又不得于佛法中生出戏论,有所诤论。当对一切众生常起大悲想,对一切佛起慈父想,对诸菩萨起良师想,对十方诸大菩萨,则常诚心恭敬礼拜。”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後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地说法,由于随顺法故,不会因某众生恭敬以待,则多为此众生说法;而某众生未能恭敬以待,则少为此众生说法。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之多说法。文殊师利!你当知此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于後世正法灭时,可成就第三义安乐行者,说此妙法莲华经时,一切天龙八部皆来护法。并且因为在你往昔生中不种恼乱之因,故现在没有众生会来恼乱。得好同学,一同读诵此经。又得大众同来听受,听经後并能受持。又能背诵,且能讲解、书写此经。

若请他人书写此经,以供养礼拜此经,要恭敬尊重赞叹诸佛如来皆来证明妙法莲华经。若生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感应;生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感应。吾人如能遇此妙不可言之经典,切勿当面错过,交 臂失之。当知此经乃百千万劫难遭遇,若无大善根,则难遇此殊胜因缘,学习 佛法。

来佛教讲堂听经的信众日益增加,现在这佛教讲堂恐怕不够使用,我们都希望速能成就一所能容纳四、五百人的讲堂,大家都诚心地诵持大悲咒,相信很快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犹如普陀山的普济寺,它的大雄宝殿看上去似不大,但纵然有一千信众进这大殿也能容纳,甚至有一万人,这大殿也能容纳。就算有十万人这殿也可容纳。可谓不可思议的一个“宝殿”。这回我们诚心念咒,成就一个“宝堂”,此宝堂也是能大能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懱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颂: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若欲讲说此妙法莲华经时,应该舍弃嫉妒、瞋恚、傲慢、谄媚、欺诳等邪伪之心,常修行直言直行,所谓“直心是道场”。不轻视他人,亦不戏论法。勿使他人对佛道生疑悔之心。不可说:“你如此懈怠修行,终不能成佛。”这佛子——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常柔和能忍辱,即著如来衣;以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即入如来室;勤于说法,不生轻慢怠惰之心。十方大菩萨,因怜悯众生故行菩萨道。我们应对十方大菩萨生恭敬心,视之为我等良师。对诸佛世尊,生无上慈悲父想。破除骄傲我慢之心,说法无所障碍,此为第三义安乐行。有智慧者应依此法修行,而一心守护此安乐行。无量众生皆会恭敬如此修行的大菩萨。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後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妙吉祥)菩萨谓:修行菩萨行的大菩萨,于将来末法时代欲断灭之时,有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的菩萨,于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人中应生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快乐。对不相信佛法的人,甚至毁谤佛法的人皆生大悲心。悲能拔苦,救拔此等造罪的众生,应作如是想:如是之人,其损失实在太大,如来方便随宜,观机逗教为之说法,遇大乘人说大乘法,遇小乘人说小乘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等造罪之人不相信佛法,不闻、不听、不知、不觉、不明白佛法也不请问,不生信心,又不求究竟解释,所以这类人蒙受其大的损失。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此人既不请问,又不相信亦不了解法华经之妙理。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说:我发愿在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不论在何地何时,皆以神通力及智慧力接引此不问不信不解之人,令彼等住于妙法之中。文殊师利!此菩萨摩诃萨,在佛灭度後,成就第四种安乐行。当彼说如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及居士等所供养恭敬,并尊重赞叹。虚空诸天都为听法故,也常随侍奉这位菩萨。若在聚落乡村、城邑,或在空闲林中,有人欲来咨难请问,诸天护法善神为法而保护菩萨。此菩萨以大乘妙义,答覆来问难者,令一切听法者皆得欢喜。何以故?此经乃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之所拥护,所以一切困难都会消除。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窦。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

文殊师利菩萨!很多人于无量劫中连此妙法莲华经之经名也不得闻。现在有日莲派(日本),只诵持“南无妙法莲华经”,可是这并非正法,而是外道,不知经文。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此经的入,更为希有。

文殊师利菩萨!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德势力降服诸国,而诸小王不顺从其命令,此时转轮圣王便起种种兵以征伐之。转轮圣王见兵众作战有功者,生大欢喜,随其功劳给予赏赐。或以田地、舍宅、聚落城邑或予衣服、严身之具,或给予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及人民等,以作赏赐。

卍 卍 卍

这星期天本讲堂举行盂兰法会,盂兰是梵语,中译为“解倒悬”,意谓使受倒悬之苦的人得到解脱。吾人无量劫以来的祖先及父母曾否立功,皆不得而知。有功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在这世界中得居高位,衣食丰溢。有过者,则会堕畜生、饿鬼、地狱。每年七月十五日乃摩诃目犍连尊者超度其母之 纪念日。众生亦可藉此日超度过去七世生中之父母。你们若是脾气暴躁,就可能是过去生中之父母未能离苦得乐,使你焦躁不安常发脾气,欲拖累你也堕地狱。此情况下你应为祖先们做功德而超度。以往西方国家没有道场让你们做功德,如今有此法会,应把握良机,为过去生之父母做功德以超度彼等离苦得乐。

卍 卍 卍

转轮圣王赏赐有功之兵众,或予田宅,“田”譬喻三昧,即定。“宅”譬喻智慧。“聚落”譬喻初果及二果之果位。“城”譬喻三果之果位。“邑”譬喻四果之果位。“衣服”譬喻忍辱。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譬喻七觉知善法,又名七菩提分。“象、马、车乘”都是表示二乘。“奴婢”譬喻神通之功用。“人民”譬喻善法。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盘之城上。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转轮圣王髻中有一颗宝贵之明珠,但他并不会把明珠犒赏与有功的将军。为什麽呢?因为唯有转轮圣王髻中才应有此宝珠。若以宝珠赠予将军和眷属,他们必然大为惊异。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说:如来复如是,以不可思议之禅定三昧智慧,得无上法的国土。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中作法王。唯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遂令贤圣诸将与之作战。其中作战得胜立功者,心便生欢喜。佛亦欢喜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说一切经典,或说三藏教,或说方等教,或说般若教,也就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八种教。为大众说一切诸经,令众生欢喜,或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根”即五根:信、进、念、定、慧。令五根增长叫做五力。

“又复赐与涅盘之城”:“城”能防御敌人,“涅盘之城”能抵御魔王破坏涅盘。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一切众生皆欢喜。保留妙法莲华经之妙法,此妙法正如转轮圣王髻中之宝珠一般珍责,不会随便为人演说。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陰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勳。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释迦牟尼佛再称一声文殊师利(妙吉祥)!如转轮圣王一般,见军队中众兵立大功者,心尤其欢喜。遂以此难信宝珠,久藏于发髻中不随便送给他人,如今亦以之赐与。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无上妙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或二乘缘觉等贤圣军,与“五陰魔”——色、受、想、行、识。每人均与五陰魔、烦恼魔、死魔共同作战,战胜此等魔,灭除贪、瞋、痴三毒。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破魔王罗网。此时,如来见修二乘或大乘者有所成就,大为欢喜。此妙法莲华经,能令众生到达一切智之地。一切世人多抱怨此经难信。如来以往四十多年从未说此妙法,如今方为大众说这种无上甚深微妙法。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後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释迦牟尼佛再对文殊师利说:“此法华经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第一之说,于一切经典中具无上甚深微妙法。最後赐与一切众生,如大威大德之转轮圣王,一向守护著髻中明珠。唯今此人建立大功,故赐与之。

文殊师利!此妙法莲华经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传之法,诸经之首,长夜守护,不能随便对大家讲说。直至如今,才为大众敷演此上妙经典。所以应珍惜妙法莲华经,千万不要把它视作等闲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後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释迦牟尼佛说完长行之後,又以偈颂详说其中义理。修行六度万行之大菩萨,应常行忍辱,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之事,哀愍一切众生,才能演说此经。此经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赞叹的经典。末法时期,持此经典者,不论对于在家、出家,及非菩萨,均应生慈悲,使之离苦得乐。此等不闻、不信妙法莲华经者,实属极大损失,因为不信法华经者,则不能成佛。将来我得成佛道时,将以禅定力、智慧力及各种方便,为之说此经,今一切众生蒙受法雨,住在这妙法中。

我们学习 佛法,要智慧日增。欲要智慧日长,必须循规蹈矩,不可放逸。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譬如有大威德之转轮圣王。世界上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和铁轮王。金轮王乃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之王;银轮王统三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铜轮王统二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铁轮王只王于南瞻部洲。转轮圣王有世间稀有七宝。士兵作战立功,给予赏赐。“象马车乘”:譬喻二乘。“严身之具”:譬喻修身法门。“及诸田宅”:“田”譬喻三味力,“宅”譬喻智慧力。“聚落”:譬喻初果、二果阿罗汉。“城邑”:譬喻三果及四果阿罗汉。“或与衣服”:譬喻忍辱法门。“种种珍宝”:即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各种珍宝。“奴婢”:譬喻神通,佛法中之神通任人运用,犹如奴婢。以上等物皆欢喜赐之。“如有勇健,能为难事”:假如有勇健之将,英勇对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能做人所不能做之难事。这时转轮圣王遂解髻中宝珠,赐与勇猛的将军。

佛本来不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唯现在时机成熟了,故说这部上妙经典。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释迦牟尼佛亦如转轮圣王一样。佛乃法中之王,佛为法王,得到法自在无碍之妙用。“忍辱大力”:有大威德、有大智慧的宝藏。“以大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如法化世”:依法教化一切众生,观机逗教,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佛乃因人说法,应病予药。例如对好吃的人讲食经,但所说的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出家人日中一食,皆因以法为食故。“见一切人”:人对财、色、名、食、睡五欲有所执著,患得患失。“受诸苦恼,欲求解脱”:受一切的苦恼欲求解脱,必须与诸魔战斗,遂与烦恼魔、陰魔、业障魔、愚痴魔、贪心魔、瞋心魔、痴心魔、慢心魔、疑心魔作战,调伏诸魔障。佛为著魔之众生,说种种法,用大方便门。如地藏王菩萨为度众生,不惜下地狱为众生说法。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精神,多麽伟大呀!我们应当见贤思齐。“说此诸经”:说方等、般若经等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最後乃为说妙法莲华经。这犹如转轮圣王解下髻中明珠,赐予有功将军一样。“此经为尊”:此是至尊至贵之经,众经之首,所谓“经中之王”。“我常守护”:佛常常护持此经。“不妄开示”:不随便开示。但“今正是时,为汝等说”:现在应该为大众说此经了。

现在也有人说楞严经是伪经,非佛金口所说。人若鱼目混珠,不辨真伪,以真作假,终不能得经中之好处。本会(法界佛教总会)先讲楞严经,再说法华经,将来要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大经,是人人必读诵的经典。一切唯心造,听经闻法能否受用,在听讲者本身,经义只要对闻法者有所裨益即是真经,我们所说的经典皆是千真万确的上乘经典。

我灭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佛入涅盘之後,修行菩萨道之菩萨,欲得安隐,解说此经,应当亲行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如此四法。读此经者,常无忧恼,无诸病苦,故其人脸色鲜明。观其人红光满面,当知他智意充满,故现吉祥之气。不生贫穷之家,不成为卑贱奴婢,被人使唤,且相貌圆满,众生乐见,如慕贤圣。连天上诸童子,也听你差使。刀杖也不会加害其身,毒不能害。若人欲唾骂你时,则口不能开。游行时无所畏惧,如师子之王。智慧光照遍法界,如日光之普照。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遗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 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若于梦寐中,亦见吉祥之境界,见诸佛,坐师子座上说法。又见天、龙、阿修罗等八部,数如恒河沙一般之多,恭敬合掌。自见其身,为一切众生说法。又见诸佛,身现紫金色,放无量光,照遍一切,以清净梵音,演说诸法。人说法之音亦很重要,必须清净洪亮,此乃往昔修无上根而得到的果报。佛为四众,说无上诸法。人皆见自身合掌赞叹佛说法。很多有善根的人,都会作如是梦。闻法欢喜,以供养佛。得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证不退智。佛知其人之心,深入佛道,即为之授记,成正等正觉。谓汝善男子,于未来生中,当得无量智,得成佛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合掌听法。又见自身,于清静山林之中,修习 禅定善法,证实相妙有境界,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之境界。于禅定中,与十方佛见面,听经闻法。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 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 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 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 起而转法轮 为四众说法 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後当入涅盘 如烟尽灯灭

若後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此人于梦中见佛放金光上,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微妙清净庄严之相。在诸佛前闻法,并为人说法,常得此等好梦。又梦见自己做国王,舍弃三宫六院妃嫔,财、色、名、食、睡及上妙之色、馨、香、味、触。走到道场,在菩提树下,坐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後,得诸佛之智,成无上道。八相成道,大转法轮 ,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说法。梦中过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後当入涅盘。如烟尽灯灭。若将来恶世中,说此妙法莲华经,是人必得最大利益,作种种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