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法华经 > 卷一 方便品第二 >

卷一 方便品第二

【原文】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趋。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

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

木櫁并余材,塼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鋀石、赤白铜、

白镴、及铅锡,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

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 业,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弊,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喜称南无佛。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即趋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是名转法轮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赞是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稀有,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稀有,过于优昙花。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

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

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 学者,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讲解】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前面长行和偈颂,是妙法莲华经的序品。“序”就是叙述这部经的因缘。这一部妙法莲华经的因缘既然已叙述明了,接下来就讲第二品——“方便品”。“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这是一种权法而非实法,故谓之方便,所谓权巧方便。“权”,不是一种经常之法,只是暂时采用而已。“实”,是永远不改变,永远存在。可是一般初学佛者,在开始时不易明了实法,为了观机逗教,十方诸佛就巧设这个权巧方便法门,然後才开权显实,为实施权。故有次第宣说声闻、缘觉、菩萨乘,而究竟的旨归——即佛乘。佛乘就是“实”,声闻缘觉亦即是“权”;先说小乘法,然後再引导众生归人大乘佛果,这叫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开,即开散。释迦牟尼佛最初说三藏教时,为了激起二乘人修道之心,故说此为最胜法。但是小乘人得少为足,以为证了初、二、三、四果就是究竟而不再求进步,所谓止于“化城”。为了度化根机较浅的声闻缘觉,佛陀在第七品中,引“化城”之喻,遂为五百弟子授记。

二乘人虽然费尽苦行功夫,及修持种种苦行而达到阿罗汉果位,但却未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只算一个自了汉,只能自利而不利他。因此,佛陀再开权法,说明以前所讲的道理不是最彻底的法门,所证得的圣果,更不是最究竟圆满的。应该回小向大,从小乘而入大乘,即是要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大乘菩萨度人法门。先把这个方便权法破了,方能显出真实的道理,这叫“方便品”。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当尔之时,人天之尊,从无量义处三昧,安详自在而起。此意谓佛陀是那麽从容自在的出定,反观我们众生,才坐了不久,就觉得腰酸腿痛,于是把腿伸一伸,将腰挺一挺;或者提提头,摇一摇背,这些都是不自在之表现。

人必须要修道,不修就没有道,要修才有道。可是,你不修道,什麽问题都没有。一旦你开始修道,问题就接踵而来。为什麽会有问题?这都是在宿世所作所行,有种种差别的因缘,其中所欠下的帐目更是繁杂而不清楚。有了这种种纠缠不清的因缘,所以令生刚要修道,魔王就来讨还宿债,造诸逆境,令你生起烦恼而退却菩提心。在末法时期的人,瞋心极重,故常生烦恼心,对人纵使没有烦恼,对物却容易起烦恼,不但对畜生、鬼神生烦恼,甚至对菩萨对佛也发脾气,最後对著自己也发脾气!这是因为往昔在因地时,无明太多烦恼太重,造诸糊涂业障,今生才会有种种烦恼障碍现前。

有些人在修行时,发愿说不生烦恼心。谁知不说此愿时还好,一发愿後,烦恼马上就跟著来。这是什麽道理?譬如,在学校,学生必须经过考试,合格了方能升学。修道亦复如是,要经得起“魔考”,才能做到难忍能忍,难受能受,难行能行,能吃人所不能吃,乃至于能做人所不能做的,这才是修道人的本份。

“告舍利弗”:舍利弗为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他能在八天内通达一切法藏。舍利弗在她母亲腹内,已能把他辩才无碍的舅父驳倒了!就因为他有大智慧,能深信一切法,故在此品之中佛以他为当机者。文殊师利菩萨是诸菩萨中智慧第一,舍利弗只是权教的智慧第一,换言之,是小乘人中智慧最高者。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无量;即无数无量,佛智慧是莫测高深,深奥难解,故言其智门,二乘人难解难入,不易明了。二乘人即声闻、缘觉。缘觉者,即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他修十二因缘而悟道,故名缘觉。若生在无佛出世的世界,而能自己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明白天地间生生灭灭无常的道理,顿时悟道者,名为独觉,证果後又名辟支佛。

声闻即是修四谛法而证果。四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修四谛法而证果者,名为声闻。修十二因缘而证果者,名缘觉。他们虽然是小乘法中之圣人,但是,对于佛的大智慧,他们未能深入明了。“所以者何”:为什麽他们不知道?

佛之所以成佛,皆因“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供养恭敬,善习 百千万亿诸佛,是一个无量功德的法门。而佛教中之法门更是无数无量。可笑的是我们学了一点皮毛上的功夫,就自以为获得了佛法的全部,简直是坐井观天!或者,仅仅看了几本佛教的书籍,就说:“哦!我已懂佛法了。”这就太不自量力!把佛法看得太简单、太平常。尤其是一些人,根本都没躬行实践,却斗胆“上台”讲经,这简宜和骂人是没两样!既不自利,又不利他,尽讲些似是而非的糊涂道理,指鹿为马;以鬼当人,把人当鬼;将黑作白,是非莫辨。若别人发出疑问时,他们就和人打机锋,说:“我也没看过这本书,也不懂其中的道理,你自己参好了!”

话头他参不了,却学会了口头禅,及照葫芦昼瓢的功夫:“二乘人都不明白大乘佛法,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呢?”话不是那麽说,二乘人亦是由凡夫开始,逐步上升。若凡夫能明了大乘道理,即刻就能证得大乘果位。一如学校分为小、中及大学程度,学生们都依此程序而逐步升学。但是有人若能勤苦自修,虽然未进过学府,本著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和毅力,一样能得到大学程度的知识与学问。

我们虽然身为凡夫,可是在机缘成熟时,一样得闻无上甚深微妙法。当初的二乘人亦是在法华会中才得闻大乘佛法,而回小向大,进修大乘法门。我们何其幸运,现在即能直截了当,得闻、思、修大乘妙法。已知难遇能遇,当作难行能行者。

“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勇”,就是无畏于生死,无惧于任何困难。“猛”,即猛利。“精进”,不懈息之义。“名称普闻”:诸佛于修道时,勇猛精进,普遍薰闻,故不求名而名自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这种微妙甚深之佛法,是前所未有。“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虽然佛陀善于权巧方便法,因人施教,应病予药,但是根机太钝的人还是不能明了其义。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前文的“意趣难解”,佛所说的法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所谓“一音演说法,随类各得解”。佛陀虽然只是用一种声音演说佛法,却能令一切众生都听得懂。不管是人、鬼、神、菩萨、声闻、缘觉等都能随其根机而获得法益,但是却未能完全明了佛之意思旨趣,因为佛境是太微妙深奥而难信难可见。佛所说的每一个道理,内已包罗万有,但是众生根性低浅,不能闻一知十,闻十而知百,不能彻知彻见。

“舍利弗!我从成佛以来,以种种因缘,为钝根者说过去现在未来种种善恶因缘。又以种种譬喻,为中根者广阔演说;以无数巧妙方法的教诲,引导教化众生,令众生远离顽迷及贪著”。所谓“善巧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一切世间法,都是尘劳。然而,以佛之大愿力,能使众生,生于尘而出尘,在世间而能出世间。这即是佛力接引。“接引”,同义于孔子所说的循循善诱;以次第循序之方法教化诱导众生。同理,一个不善于教导之教师,很容易就把学生“教跑”了。而一位教导有方的老师,却会引起许多人慕其名而甘拜为师。

佛法亦复如是,佛以权巧方便法,先教人修四谛而证得圣果,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如是之人修十二因缘,证到缘觉的果位後,佛慈悲演说种种譬喻因缘,以方便义,令他们回小向大,行诸菩萨六度行门。佛明白一般众生的心理,故先教他们修小乘法。等到他们已修证得阿罗汉果,才开权显实,而进一步教他们修菩萨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由小向大。

“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如来二字,是实智之义。从真如实相中而得成佛,故名如来。“方便”,权智也。由于方便善巧,故能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知见波罗蜜”:即能权实并用,事理圆融。彻法源底,了法本空,名佛知见。到于彼岸,名波罗蜜。“皆已具足”:解行皆已具备满足,权实悉究竟。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有数量,性本空寂,故无罣碍。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力无所畏”:即是如来的十种力量,及四无所畏。“定”,也是三昧。“禅”,是梵语,具足为“禅那”,译作“思惟修”,又叫“静虑”。妄念若能歇止即有定力。然而修定非止于结跏趺坐,无论搬柴运水,迎宾待客,在寻常日用中,皆能修定力。

一如永明寿禅师,他每天日课称念十万声“南无阿弥陀佛”。他是不是除了念佛外,什麽都不做?非也。他是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整个生活都在念佛三昧中。所以他每念一句佛号,就有一尊佛从他口内现出来。但是这种瑞相,唯有开了五眼的人才能看见,非一般凡夫肉眼所能见。永明寿禅师因此而被人看作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所以,无论我们做什麽事,若能保持坚诚恒实之心,都能得此定力境界。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舍利弗,佛以种种智广分别说。所说称机名“巧”,法义非一故名“诸”,言词柔和细软,故能利乐一切诸众生。“巧说诸法”:对于种种法,善能分别而巧说诸法实相。“法”,是方法,若能善巧说法,令对方欢喜信受,此为巧说诸法,否则就是笨说。

六祖大师,虽目不识丁,却能善说诸法。某次,有两位僧人竟然为了一面旛在飘动争执起来!甲说:“我说这是风动!”乙却说:“你错了,应该是旛动...”两人争论不休,都不肯认输,幸好六祖大师刚巧在场,即为他们释疑解说:“此非风动,亦非旛动,仁者心动也!”你心里觉得动,它就动;若心能不动,一切也就不动了!这也是巧说诸法。人若懂得修道,做什麽皆是修道,皆在定中。

六祖惠能大师是怎样开悟呢?大师未出家时,以砍柴为业,生活虽然清苦,大师仍不忘孝事老母,晨昏定省,冬温 夏凉,唯恭唯谨。後来,大师到了五祖的道场,被五祖指定做舂米的工作。大师日舂米夜舂米从未歇息,既无打坐亦无闲暇研究经典,更是没有念过一句咒语,但是他竟然开悟了!这是什麽原因?原来他无论做什麽,都能专一其心,清净妄念。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亦即禅定解脱三昧。是以若能悟得其中意,尽在日用寻常中深可体会。

“巧说诸法上,言词柔软”:佛所说的法,绝不是咄咄逼人,而是善能愉悦众生心。

佛又再说一声,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前所未有的微妙法,我已完全成就尽证。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止,即停止不说了。佛陀为什麽不愿再说下去?因为此经微妙深奥,非一般人所能了解,说出来恐怕引起众生,生出疑谤心而造诸恶业,故佛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此第一希有难信之法。第一义法即不二法门,故称第一。不二法门者,即无二无三,是绝对独一无二。“希有”,从所未闻,故云希有。“难解”,理深法妙,意趣甚深,所以甚为难解。此希有、难见难可信之法,唯有诸佛与释迦牟尼佛,方能穷究尽底,明了诸法实相是无相,而无所不相。

诸法就是一切法,但是归纳起来,不出十如是,换言之即十法界:(一)佛法界、(二)菩萨法界、(三)缘觉法界、(四)声闻法界;以上为四圣法界。六凡法界:(一)天、(二)人、(三)阿修罗、(四)畜生、(五)饿鬼、(六)地狱;四圣六凡合起来名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共成为百界。而百界中,每一界又有十如是,这叫千如。

现在浅释十如是:(一)“如是相”:相就是一个相貌。此相貌有真有妄。“真”,即常住不变,无生无灭,真如实相。所谓真实面貌,本地风光,指的乃是我们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常住”,不变而能随缘,随缘而又不变,如如不动。“常住”,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总而言之,常住即是真如实相。但是,此真如实相非人人能明了,故说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来明见,无有错谬,如理真实,名如是相。

何谓虚妄之相?这个应该人人都不会陌生,“它”是我们的“老朋友”,它就是无明。无明,是个妄相,非真,有生灭,有增减,有垢净之分别。此无明无有实体,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如此经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同于水深火热当中,受尽煎熬逼迫般难受。”

(二)“如是性”:业不自生,实由性起。心本具有善恶之性,随著因缘而有种种差别。中国有一部三字经,是每位初入学之孩童的必修科。此书一开始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善”,即佛性。但是“性相近,习 相远”,心本来与佛相近,但是,无始来染诸恶习 ,便和佛性逐渐远离,不识本来面目,故有善性与恶性之分。

善性与恶性是怎样表现出来?

“如是性”:在这里有一个比喻,就好像竹子和木头。竹子和木头里边都有火性,可是这个火性,若搁置不用,便永远不会生出火来,必须要假借一种缘,它才会生出火来。例如:以前在中国,一般人都是茹毛饮血,那个时候还没有发现火,所以一切东西都是生吃。等到燧人氏钻木取火後,才开始用火把东西煮熟了吃。自此以後,人们才懂得用竹子或木头,引出火性来。

这也就好像我们所造的善恶业,必须借著这个“性”显出来。这种性,若是为善而发,就叫智慧光、若是为恶而发无明火,就变成毒火。这种毒火,能成就一种妄缘。而我们这个“性”,则好像竹子和木头的道理一样,本性是空的。里面虽有善有恶,但要借著一种因缘方能显示出。在楞严经上讲四大——地水火风,描述火大的时候,说“火大无性,寄于诸缘”。这个火性它没有我,得要因缘和合,才生出这种火,这是“如是性”的道理。

(三)“如是体”:这个体就是我们人的身体,也是一切的形体。这个体有三种分析:第一种,就是凡夫和圣人本来平等,本来的那个体,没有凡也没有圣,是一样的,这叫“以理为体”。这个体是本有的佛性,又叫理,道理的理。第二种,若是有人从凡夫修成道业,这叫无漏体,所谓证果的圣人。第三种,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五蕴幻躯,即五陰——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假和合而成的这个身体,是有漏体。

(四)“如是力”:这个力就是出力。以前我对你们讲过,我有个出家师兄弟,他本来学过讲经说法的道理。他常常讲经,尤其是欢喜讲八识的道理,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和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中国人过年时喜欢写春联,用红纸写上字贴在墙上,认为吉祥,意思也就是能避邪,在庙上也有这种风气。某年过年,我就写了几个字,这几个字就是:“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这个师兄弟,他看了大概很喜欢这几个字,于是就不停的念:“智慧如海,智慧如海...”我看他念了不知多少次,乃开他的玩笑,故说:“我看你是业力如海!”哦!他一听就大发脾气,破口大骂:“你凭什麽说我业力如海?”我乃微笑著对他说:“我保证你欢喜。业力有善有恶,我说你善业如海,你认为怎样?”啊!这一回他没有话说了,即刻转怒为喜。你看,人就是那麽奇怪,只是一字之差,他就会大发脾气。你把这“业”字译为善业,他的脾气又不知跑到什麽地方去了,你说妙不妙?所以这个“力”,就是业力。业它也是一个体,在业体上的一种力量。十法界里所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森罗万象,无不从众生的业力所示现。一切众生的身份,这叫正报。一切森罗万象,这叫依报。依正二报,皆是从业力生出来,故云“如是力”。

(五)“如是作”:这个作就是造作,造作一切业,善恶不等。种善的因就结善果,种恶的因就结恶果。这个“造”,就是看你造什麽?所以说“善恶两条路,修的修,造的造。”修善者,就有福德;造恶者,就招祸殃。

(六)“如是因”:这个因是指我们众生的心,这个心又叫心地。就像一块土地,任你种善或恶的种子,将来就结果。一切唯心造,善恶报应都是由你心里所造成。这个因就是个种子,种在你的心地里,而善恶亦随这个因而显现。

(七)“如是缘”:这个缘,有两种因素合成。一则时,一则事。缘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但凡事必须遇著一种缘,结合而成,才会现出一种相貌。譬如一样很乾燥的物品,若遇到火,一燃就著火了,火就是助缘。又好像冰,若遇著太陽就溶得快,若遇著寒冷,就冻结得愈坚固,这都是不同的助缘。又好像把种子种到地里,必须藉著陽光、泥土、水份等种种助缘,这样种子才会发芽长大。因此,由外缘和合而成叫“因缘”。

(八)“如是果”:某种行为的开始,叫做“因”,等到事情已经做完了,就是“果”。果也是根据善恶而言,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以又叫“揽因成果”。揽就是把著这个因,然後成一种果。

(九)“如是报”:报,即果报。你做什麽,就要受什麽果报。那麽,这个“果”和“报”有什麽分别呢?在“果”的份上,还未受报,只是事情已长成而得到其果。等到受报时,把那个果也破坏了,而受报应。譬如,你种了恶因,正在结果的时候,还未正式受报。等到这个果的阶段也过去了,然後才受报应。又再解释深一层,譬如:你造种种恶业而招堕地狱的果,可是地狱里又分很多种不同的刑罚。假如你应受油锅地狱的报应,那麽,在你还未到油锅地狱里去,那是果。一旦下了油锅,那就是受报。

假如觉悟这种因缘果报的道理,是丝毫不爽的,而勇猛修出离道,则有机会证四圣果,即阿罗汉的四种果位。否则总是在六凡的境界里轮回生死。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这是十如是最後的一个如是。这十如是,皆有迷、悟二条途径。无论是迷是觉,从那一条路开始走(本),到最终点(末)的时候,在因果上论之,都是平等不二,究竟平等的。在每一个法界里,皆有十如是。譬如,在佛法界里有这十如是,在地狱法界里也有这十如是。可是,佛的境界与地狱的境界,却大不相同。在十法界内,每一界有十如是,合起来就成一百如是。在这一百个里面,每个又有十如是,成为一千,这道理叫“百界千如”。而这百界千如,则包括了十法界里所有的种种事相情形。这是对十如是一个非常浅陋的解法,欲更深一步了解,必须要费一番功夫来研究佛法,便会更明白这个道理。

尔时世尊,欲重宣扬他所说的义理,乃将长行的意义用重颂再说一遍: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世雄”:我们世界里的大英雄亦即世出世间的唯一圣人中雄——佛,是大雄大力大慈悲,所以说“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天上的天人和世间的人。“一切众生类”:所有的众生类。“无能知佛者”:没有一个众生能知道佛的境界。“佛力无所畏”: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力是十种智力: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智力。10、知永断习 气智力。佛又有四无所畏:1、一切智无所畏。2、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解脱诸三昧”:是指人解脱及诸禅三昧。“及佛诸余法”:其他佛所行的妙行妙法,皆是无法测量出来的。“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从无量无边那麽多佛所,都具足了他们的行门,这种甚深微妙的法,是难见难明了。不容易见到,亦不容易明白。“于无量亿劫”:释迦牟尼佛和其他十方诸佛,都在无量亿劫以前,行诸大宏愿,圆满了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五根、五力,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共三十七道品。“行此诸道已”:已把三十七道品、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都修过了。“道场得成果”:因为修了这麽多的法,所以道场成就了,佛果也成就了。“我已悉知见”:我已经悉知悉见。“如是大果报”:像十如是这种的大果报。“种种性相义”:这种十如是之性相的道理,及种种的法门,种种的修行,我都完全明白了。“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我和十方的佛才能明白这种种事情,其余的众生是不容易明白的。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後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是法不可示”:这种妙法,不可以随随便便就讲给人听,为什麽呢?因为“言辞相寂灭”:这是究竟实相的法门土,言语道断——用言语的路,没有办法能解说的了;心行处灭——用心所想的思惟,也无法想出来的。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心本想要攀缘,但是连念虑、思想都没有了。“言辞相寂灭”:即是没有什麽可讲的。真正的妙法是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出来,它发挥于自性里面,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没有任何的众生,可以明白这一种妙法。“除诸菩萨众”:除了已经得到大乘菩萨的果位,明白这实相的道理。“信力坚固者”:他因为有坚固的信心,好像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大士,才能明白这种法,能信这种法,其余的众生还是不十分明白。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所有佛的一切弟子众,在过去生中曾供养过一切诸佛。“一切漏已尽”:已得到无漏,证到无漏辟支佛的果。“住是最後身”:现在是最後一个报身,再不受後有,生死永断,永远没有果报身了。“如是诸人等”:像我所说的菩萨和辟支佛这一类的人等。“其力所不堪”:他们也都不能明白这个佛法。

“假使满世间”:我假设满世界的人。“皆如舍利弗”:都有如舍利弗这样的智慧。“尽思共度量”:穷尽他的思想和智力,来揣测佛的智慧。“不能测佛智”:也还是无法测量佛的智慧。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後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佛具足圆满了权实二智。权智是随机说法,方便度生;实智是专讲实相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说“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前面只说满一个世界,,现在说十方的世界,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国土十方世界的众生,都有像舍利弗一样的智慧,可是舍利弗虽然有智慧,但只是权智,而不是佛的实智。“及余诸弟子”:和其他所有佛的弟子。“亦满十方刹”:也充满了十方世界。“尽思共度量”:挖空心思,共同来度量、揣测佛的智慧。“亦复不能知”:也还是不能知道佛的真实智慧,这是指小乘声闻弟子。

“辟支佛利智”:辟支佛是中乘,他的智慧比声闻更高深一些。“无漏最後身”:他已经得到无漏,即漏尽通。证辟支佛果後,再也不受果报身,所以这是最後的报身。“亦满十方界”:辟支佛也充遍十方世界。“其数如竹林”:数目就像竹林那麽多。“斯等共一心”:假如这麽多的辟支佛共同一心。“于亿无量劫”:于无量无数的大劫。“欲思佛实智”:欲推测佛的实智。“莫能知少分”:不要说全部知道,连很少很少的一分也无法得知。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初发心的菩萨,已经供养过无数的佛了。“了达诸义趣”:对于佛法的道理宗趣,都通达无碍。“又能善说法”:他不但通达一切诸法的意趣,而且又善于说法辩才无碍。“如稻麻竹苇”:这些新发意的菩萨就像稻子、麻、竹子和芦苇那麽多。“充满十方刹”:充满了十方世界的刹土。“一心以妙智”:大家一心用妙智慧。“于恒河沙劫”:经过恒河沙那麽长的大劫。“咸皆共思量”:一起共同来思量佛的智慧。“不能知佛智”:也还是不能知道佛的智慧。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当说真实

告诸声闻众 及求缘觉乘 我令脱苦缚 逮得涅盘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众生处处著 引之令得出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有时候,新发意菩萨会退失菩提心,因为还没有真正的定力。这些菩萨则已证得三不退:1、位不退——这些菩萨的果位在大乘上,不会退回二乘。2、行不退——他修行精进,没有懈怠。3、念不退——他连退转的念头都不生。这种菩萨有恒河沙数那麽多。“一心共思求”:专一其心共同来研究佛真实的智慧。“亦复不能知”:不退位的菩萨虽然是不退了,但是还没有得到真实的智慧。他只有权智,而佛真实的智慧,他是不能了知。

释迦牟尼佛“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这个诸法实相,真实的智慧,我释迦牟尼佛现在已经完全得到,具足无欠无余。“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当知”: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舍利弗,你应该知道。“诸佛语无异”:诸佛所说的话,都是异口同音说真实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无异语者,所以佛佛所说的法都是一样的。佛的真实智慧,没有人能知道,只有佛与佛之间能明白这种法。“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你应该生出大信心。大信就是没有疑惑心,只有信心,这个信力非常之大。为什麽要称信力?因为佛法犹如大海一样,你想到达,唯信可入。你没有信力,是不能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字是道理的根源,功德的母亲。“长养一切诸善根”,你有信心才能长养善根。若没有信心,善根就不能增长,所以信是最要紧的。

“世尊法久後”:我世尊,在最初成佛就说“三藏教”,这是“半字教”以教化声闻众生,可是当我说法说到最後的时候。“要当说真实”:我就应该和盘托出,把所有真实的佛法,完全说出来教化实智的菩萨。不像以前说方便法,现在说真实法了。譬如以前你有一点毛病,可以慢慢除,不要紧。现在呢?要真真实实的去修行,一点毛病也不可存在。你要老老实实去用功修行,发大乘菩萨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拖延时日。什麽叫拖延?今天等到明天再修行,明天又不修行,等到後天再修行。好像阿难尊者,自以为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佛可以给他三昧,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修道是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饭各人饱。你自己的生死一定要自己用功去修行,旁人是没有法子可以帮助你。佛说能帮助你,这只是个方便法,令你自己再发心修行。你自己若不修行,这就好像旁人吃饭你不能饱,所以自己要躬行实践才算。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说四谛的法门,告诉一切声闻众。又说十二因缘法,来教化缘觉乘的弟子。“我令脱苦缚”:佛的这种慈悲心,就是使得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了生脱死。因为无常迅速,你如果不修行,无常鬼是不讲人情的,等到他来请你去见阎罗王的时候,他是一点也不客气。你就是用几个钱来收买无常鬼,叫他延缓一个时期,让你多活几年,那是办不到的。无常鬼他不受贿赂,不像我们人间的贪官污吏,见钱眼开,什麽事情都可以做得到。所谓钱可通神,你一有钱,办不到的事情也办到了;你犯法,拿钱来,法也不犯了。可是无常鬼就没有这种贪心,他不贪钱的。“逮得涅盘者”:逮就是到,已得到涅盘的果位。“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佛为一开三,为唯一佛乘而开三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最终的目的,就是佛乘。而现在到最後的时候,我要说佛乘这实智的法。“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一般众生,无论到那一个境地上,他就执著于那个地位上而不移动了。甚至在地狱里的,有地狱的执著;在畜生里,有畜生的执著;在人里边,有人的执著;在饿鬼里边,有饿鬼的执著。所以说处处著。“处处”就是无论在那一个境地上。在家庭五伦:兄弟父母祖,也各有各的执著;在国家政府机关里,每个部门,每个阶层,亦有他的执著。佛所说的法,就是为破众生的执著。为什麽有佛法?就因为你我有执著。若没有执著,何用破执著的法呢?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盘。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大众中”:在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偈颂之後。这一段经文是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尊者所说的。在大众里边“有诸声闻”,是修四谛法而悟道,属于声闻乘。又因闻佛的声音而悟道,所以叫“声闻乘”。“漏尽阿罗汉”,诸漏已尽。即得到漏尽通了,不受後有。没有无明、烦恼,也没有一切的习 气毛病,亦即无漏的意思。有漏呢?就好像一个瓶子,里头有个窟窿,一装水它就漏。这跟我们的身体一样,也有很多的窟窿,故凡夫身称为“有漏”。阿罗汉是梵语,译为“应供”,又叫“杀贼”、“无生”。在诸阿罗汉中,有一位长老阿若憍陈如,也是梵语,中文翻成“最初解”。因为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先到鹿苑去度憍陈如;其前身就是金刚经中那位歌利王。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愿:成佛之後首先要度割截他身体的歌利王。所以他成佛後,首先到鹿苑去度五比丘,而阿若憍陈如最初证得罗汉果,所以叫“最初解”;又因为他明白他本来的根性,因此又叫“解本际”。“千二百人”,上列罗汉众共一千二百人。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就是发心求声闻和缘觉乘的比丘、比丘尼。出丘有三种意思——乞士、怖魔、破恶。比丘尼就是出家的女众。优婆塞就是近事男,优婆夷就是近事女,亦即亲近三宝的在家居士。每一个人都有这麽一个想法:现在释迦牟尼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什麽缘故现在说了又说,殷勤的赞扬诸佛的方便法门呢?殷勤就是很欢喜的,说了一遍又一遍。佛在前面先用长行来赞叹,接著又用偈颂来赞叹,所以叫殷勤。亦即将所说的大道理,郑重其事,丝毫不苟,以各种方式重复说出。“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这时,上列各部众弟子,都这麽说:佛所得到的法,是微妙不可思议;佛所演说之法其旨趣、理体,亦是很难了解的。“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所有的声闻乘和缘觉乘,都不能明白这种道理。“佛说一解脱义”:佛以前所说的第一等解脱的教义。“我等亦得此法”:我们声闻乘的人也完全得到这种解脱义的道理。“到于涅盘”:若依法修行,将来必证得涅盘的乐果。“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可是现在佛又说,以前所讲的非究竟、不彻底;以前所说的是权法,不是实法;以前所说的是权智而非实智。现在佛这麽一说,把我们都搞糊涂了,不知究竟的义理到底是什麽?现在我们都生出疑惑,难道佛以前所说的法都说错了吗?现在所说的才是对的吗?就算错了,我们也都得到好处,已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现在又说以前所说的不对,那麽所证的果位,难道也都是假的吗?四众有这麽一个大疑团 !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声闻众里,最有智慧的就是舍利弗。他知道四众的心疑,而佛所显现的这种境界,连他自己也不懂,所以“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世尊!是什麽因缘?您今再三赞叹三世诸佛这种甚深微妙的法门呢?三世诸佛即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我自昔来”:我舍利弗跟著释迦牟尼佛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佛讲这部法华经讲了八年,讲涅盘经讲了一昼一夜 ,若把这两部经用贝叶抄写,连结起来有八里路那麽长(当时是用一种贝叶,是树的叶子)。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些弟子对佛所说的法生出怀疑,而我等诸弟子应诚心修行。听佛讲经,跟著佛修行,不离开佛,佛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所以佛每一次法会最低限度都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来听。因弟子不明白佛所说的道理,所以要来听法、研究佛法。

“我自昔来”,由这个“昔”字就可以知道舍利弗是常跟著释迦牟尼佛,时刻不离的聆听、研究佛法。“未曾从佛,闻如是说”:我从未闻佛说得这麽慎重,赞叹又赞叹,称扬又称扬,这样珍重殷勤的说法。“今者四众,咸皆有疑”:现在四众弟子都有疑惑,无所适从,不知依那个法门修持。“惟愿世尊敷演斯事”:“敷”就是分布。即详细分析的演说,以释众疑,令我们不会走到歧路上。“世尊何故”:今天世尊什麽缘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尔时”:这个时候。“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他又以偈言来请问释迦世尊。

慧日大圣尊 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 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 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 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 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 及求涅盘者

今皆堕疑网 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 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 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 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 愿佛为解说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慧——智慧,日——太陽,比喻佛的智慧有如太陽光。是天中天,圣中圣,所以叫大圣尊。在佛没有出世以前,世界没有佛法,有如没有太陽一样,众生均处在黑暗中。佛出世後,就好像太陽高悬在空中,照破一切黑暗。因为佛没有出世,世人不明真理。不是没有真理,而是没有人明白真理。真理本来是不来也不去的,只是众生都已沉迷太久了,又没有智者来指示,所以不知真理所在。那麽,众生沉迷于什麽呢?就是沉迷在五欲里。“色、声、香、味、触”,叫五尘,又称五欲。色尘——凡是有形相者,都叫色。但一般人贪著美色,对这个色尘看不破,所以就沉醉在色尘里。声尘——喜欢听音乐,喜欢听唱歌,或者喜欢鸟叫声,或者喜欢听柔软美妙的言词,这都是沉醉在声尘里。香尘——也是人的一种欲望 ,吃了这样东西觉得没有那样东西香。这种饮食吃腻了,就想换另一种口味,另一种口味吃腻了,又想换另一种,如此循环不息,永无止境的贪著。总之,众生在香尘里也是沉醉不醒,好像喝醉酒一样。味尘——即味道。今天想吃鱼,明天想吃鸡,後天又想吃鸭;吃了牛肉觉得没羊肉好吃,吃了羊肉又觉得没猪肉好吃。吃什麽东西都日久生厌,不能满足。这都是由贪慾生出来的食慾,让众生沉迷在味尘中,无法自拔。触尘——就是喜欢接触种种滑腻细致的东西。例如:穿衣服爱穿丝绸锦缎,贪它们对皮肤既有保护作用,而且温 暖又华丽。甚至于男女间都互相著到触尘上,有如陷入烂泥深渊,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以上这五欲不容易破,所以外道就顺著五欲来说法,不能使众生醒悟。众生好像进入于黑巷死弄,无法出离,也不知出离。直到佛出世了,才好像太陽照破黑暗一样,所以舍利弗说“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佛自久远来一直都没说这种法。以前所说的法都是权法、权智,而没有说实智。现在才把这真实的智慧说给大家听。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佛演说这种实智,先说他自己已证得如是法,即十智力、四无畏及种种神通三昧。还有四禅八定、八解脱等,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之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佛修道所得的微妙之法是实智,不是权智,所以声闻、缘觉和权乘的菩萨,都不明白这种智慧,也没有人能够发问。“我意难可测”:这种法唯有佛陀自己才能明白,甚深不可揣摩测量,故“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没有人问,而世尊自己宣说这种法。“称叹所行道”:称扬赞叹佛所行的道。“智慧甚微妙”:佛这种真实的智慧——实智,甚深微妙。“诸佛之所得”:这是十方诸佛和释迦牟尼佛才能明白的智慧。“无漏诸罗汉”:虽然得到无漏的声闻和罗汉等。“及求涅盘者”:和权乘菩萨求得涅盘者,或辟支佛等。“今皆堕疑网”:现在大家都生出了疑惑,堕到疑网里。可是,一生出疑惑来,修道就有障碍。故云“修道之人且莫疑,疑心若起便途迷”。“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佛为什麽说出这种法呢?非但一般人狐疑不信,甚至于缘觉乘,出家二众,所有的天龙护法、八部鬼神等,都“相视怀犹豫”: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明白。

“瞻仰两足尊”:现在大家都瞻——目不暂瞬的望著佛;仰——抬起头来看佛。两足尊,什麽是两足?不是两只脚,在此当充足、满足讲,什麽充足了?福充足了;什麽满足了?慧满足了。这是“福慧”两足。因为释迦牟尼佛“三只修福慧”,在三大阿僧只劫的期间修福修慧。“百劫种相好”,在一百大劫以前就培福种植八十种相貌妙好。什麽叫“只”呢?就是无量数。今不只是一个无量数而已,而是三个无量数,是算不出的大数目。在这麽长的时间,佛修福修慧。修福就是供养三宝,亲近诸佛,供养佛、法、僧、供养菩萨、供养辟支佛、供养阿罗汉,在这个期间“广修供养”,意即不仅供养一个,而是供养无量无数的佛法僧等。修慧呢?要先持戒,为什麽?先持戒才能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定力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转,对善、恶境均不动于心。善境就是顺境,恶境就是逆境。顺逆毁誉都不动心,这就是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所以释迦牟尼佛修福修慧。

修慧,要多学习 经典,若不学习 经典,智慧就不能增长。学习 经、律、论三藏,就会生慧。单单修福而不修慧,将来会得到什麽结果呢?“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将来做只大笨象,长得又高又大,又有力量,脖子上还挂上一串宝珠,可是,虚有其表,没有智慧。修慧不修福呢?“罗汉托空钵”,尽是学习 经典,但不做好事,不种善根。做善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如果单单说:“我研究经典就好了,为什麽要做善事?要帮助别人?”那麽,将来证了阿罗汉果,去化缘是没有人会供养你的。为什麽呢?因为在因地不修福,在果地就没有福。我常说:“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为什麽你会受苦?因为前身,你没有修福,所以尽是受苦。这苦,你要把它受了,才会消掉。你若不受苦,这苦仍是存在的。“享福是消福”,你是有一点福报,可是一天到晚讲享受,住好的房子,吃好的东西,买好的床 铺,开最流行的车,甚至买架飞机,想飞到什麽地方就飞到什麽地方;这些都是在消福,你把福享尽了,就没有福了,就要去受苦了。那麽释迦牟尼佛呢?他是修福又修慧,福慧双圆,故名“福慧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大家都恳请佛再详细的说一说其中的意义。

于诸声闻众 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 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 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 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 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 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 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闻具足道

“于诸声闻众”:在这些声闻众中。“佛说我第一”:世尊说我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虽然我智慧第一,但连我也疑惑不解。“为是究竟法”:究竟那一法是究竟法呢?是为究竟微妙甚深的法。“为是所行道”:又那一种才是如来所修的圆满菩提觉道。“佛口所生子”:一切菩萨是佛的真子,从佛口所生。“合掌瞻仰待”:都合起掌来,目不暂舍的仰望著佛,等待著佛说甚深微妙的法,真实的智慧。“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现在大家都企盼世尊说出这微妙的法音,真实的道理。“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天龙八部等,如恒河沙数。还有求佛道的菩萨们,有八万大数。“又诸万亿国”:又所有其他万亿的国家。“转轮圣王至”:转轮圣王又分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现在金、银、铜、铁四大轮王都来了。“合掌以敬心”:大家都合起掌来,恭恭敬敬。“欲闻具足道”:想听闻世尊演说所修的这种具足圆满无上菩提大道的真实义理。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只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这个法不可说,不要讲了。为什麽呢?“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世上的人和天上的人,都会惊异怀疑。为什麽呢?你若是和他讲方便权巧的法,他就会接受,你若讲真实的法,他却难以置信。人都有这种毛病,你和他讲假话,他深信不疑;你和他讲真真实实的道理,他反而不相信。例如:你叫他不要有婬慾心,他却说:“没有婬慾心又有什麽意思?”大家就生出怀疑心来,因为他认为这一种行为是最快乐的。“舍利弗重白佛言”:释迦牟尼佛本来不想讲这个法,不说这部法华经,可是舍利弗却苦苦恳求佛,一定要讲,这就叫“请法”。“请法”,本来讲经是应该有人请法,才能讲经的,不过在不懂佛法的地方,如果要等人请,等了五、六年,也不会有人请。因此去年夏天,逢此因缘,这麽多美国人来学佛法,所以我也不等人请就说法了。我现在不“止”,而是讲!讲!讲!天天讲!

“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舍利弗又称了一声世尊,说:请为大众宣说妙法!请为大众宣说妙法!如此请法总共有三次,这表示恳切至诚,求法心切。“所以者何”:为什麽我要再三请佛宣说这个法呢?“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只众生”:这法会上无量无数的众生。“曾见诸佛”:他们过去曾见过诸佛,现在也见到世尊。“诸根猛利”:他们的根性都非常敏捷、聪明。“智慧明了”:也都很有智慧。“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假若佛您说了,他们就会生出信心来,请佛慈悲演说这个甚深微妙的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 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 有能敬信者

这时,舍利弗为了表示他请法之恳切至诚,乃将前面长行的意思,以偈颂重复一次。“法王无上尊”:世间出世间,唯佛最尊者。“惟说愿勿虑”:希望世尊说这个法,不要犹豫。“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因为在这大会中,必有能够接受恭敬奉持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 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 闻必不敬信

在前面,佛已两次告诉舍利弗:“止!”,这回是第三次了。为什麽说止呢?“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不但天、人等会惊怖疑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在大会中有些贡高我慢的比丘,自以为第一,他们将堕入大坑。这是人的通病——稍有点聪明,不是究竟智慧,便光芒外露,到处炫耀自己是第一。真有智慧者是韬光晦迹的。那麽,这是不是一种贪心?不是的,能光明不外露,是为了防止贡高我慢。贡高,就是自视不凡,觉得总比别人优秀。譬如:黄种人以为黄种人优秀,白种人认为白种人优秀,黑种人则认为黑种人优秀,这都是贡高我慢的一种表现。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人一旦起了骄傲心,在学业上就有障碍,因为不能虚怀若谷来受教。没有学佛法的人,对佛理一窍不通,更不应生贡高心。

有些人,诚然是天赋异秉,聪明过人,无论看经、诵经都比旁人快。可是他很容易生出自满心,认为自己成佛也会比旁人快。这种人,切记不要有骄慢心。

现在佛所说的“增上慢比丘”,他们自以为什麽佛法都懂了。可是,他们的後果将会不堪设想。“将坠于大坑”:这个大坑,就是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这时,佛又以偈颂回答舍利弗:“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我这种甚深微妙的法,是说不出来的,很难有人信受。尤其是增上慢的人,更不能恭敬信受。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巳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 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 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 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 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 则生大欢喜

这时,舍利弗又三番二次的恳请佛说:“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在这个法会中,如我等比——即是与我同辈份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经百万劫,生生世世接受佛的教化。多生多劫,佛已度化诸有情,彼等亦发愿生生世世常随佛学。佛为比丘时,这些人已皈依佛宝,为佛弟子。当佛证得初果罗汉,他们皆依佛出家。当佛证二果时,他们发奋随佛修行。佛以慈悲心来摄受他们。直到佛成佛之後,这些弟子皆证得阿罗汉果位,生生世世,随佛左右。这一类的弟子,必能敬信佛所说的微妙法。

“长夜安隐,多所饶益”:假若闻佛所说的这种法,在漫漫长夜中,就会无畏惧,身心安隐,得到无穷的利益。

我在东北和香港时,有些弟子对我也生很深的信心。无论我说什麽,他们都深信不疑。即使是今生才第一次皈依的人,或已皈依了两生、三生、四、五生者,信心就更应坚定。若是已皈依多生者,其信心则弥坚诚矣,对佛教法,要深信不疑。

舍利弗虽然说大会中所有的人“必能敬信”。可是,当佛正要宣扬这个妙法时,大会中就有五千人退席。这就像舂米一样,把壳除去,剩下来的就是米。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欲请福慧双圆的世尊,演说这种独一无二的妙法。“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我——舍利弗,是佛的声闻大弟子,今恳请世尊详细的分别解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他们已多生多世,蒙佛法乳之恩,故一定能信受。“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在此大会中一千二百声闻、辟支佛、权乘菩萨,皆渴望世尊演说此妙法。“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我们若闻此妙法,必定踊跃欢喜。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时,世尊被舍利弗的屡次恳请感动了,所以说:“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我怎能不说呢?“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那麽你就要专心一志,洗耳恭听,我现在将为你们详细解说。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正在此时,居然有五千人退席!“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为什麽他们要退出?因为他们的罪障太重,福薄慧浅,故不能留在会上聆听这个无上妙法。此等人的毛病,就是增上慢,自己未得到上人法,就说自己已得到上人法;自己未证阿罗汉果位,就贸然说自己已证;自己未证得真实智慧,却自言已证得,故这一类人无缘听法华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佛也不去阻止这些人,叫他们不要走。“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真实”:佛说,刚才退席者,是枝桠杂叶,也是谷壳,此等人待不住的。现在留下来的人,才是有善根,有福慧,他们有真纯、清净的信心。五千退席者,乃因其心不诚。譬如,我有二个弟子,在此受戒後,就溜跑了,情形同于五千退席。然後他们兄弟俩人,到处欺诳世人,说他们已开悟。这真是自欺欺人,自误误人之辈。

“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他们走了也好,免得影响旁人,把他人也带坏了。“汝今善听,当为汝说”:你现在仔细听,我即将为你们说法了。“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舍利弗和大众,都高高兴兴地等待佛开讲。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这种妙法,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听到的,要等到因缘成熟时,才能宣说。这种妙法有一个比喻,比喻成什麽呢?比喻成“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这种花,只是开很矩很短的时间即谢掉了,所以它就珍贵希有了。现在这种妙法和这种华是一样希有的。“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佛所说的言词,都是真实不虚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虽然,这是开权显实的妙法。可是佛为真实的法而施一种权巧方便随宜说法,观机逗教,应人说法。“意趣难解”:这其中的道理是不容易明白的。“所以者何”:什麽缘故不容易明白呢?“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我用种种方便法和因缘来教化众生。“譬喻言辞”:又举出一些譬喻的言词,来“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种法,不是用识心来分别思量,就能明白。不要用第六意识和第七分别识来揣测佛所说的法。“唯有诸佛乃能知之”:唯有佛和佛之间,才能知道这种法。“所以者何”:这是什麽道理呢?“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什麽是大事因缘呢?我们每一个人现在想一想,那一件事是我们的大事?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这个大事,到底是什麽大事?这大事就不是小事,要是小事,就不会说是大事。这是很简单的一个答案。那麽还有一个很深的解答,你们自己再想一想。那是非常之妙,妙到什麽程度呢?妙到不能想像的程度、也就是不可思议。前边已经讲过,说是不可以“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分别,不思量”,这就是妙法。我叫你们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需要答覆,因为它是没有答案。此处讲得太奇怪了,本来有答案,为什麽又说没有答案?因为现在释迦牟尼佛将欲入涅盘前,这个答覆唯有释迦牟尼佛,才能判断。我现在判断这个问题,还不够资格,所以我们大家最好是把这个问题忘了,不要去想它。可是,虽然说最好是忘了,但我相信各位一定忘不了,为什麽?因为是大事因缘,非小事因缘故。是大事因缘怎麽可以忘了呢?你有什麽法子可以把它忘了?忘不了的。忘不了那怎麽办?只好弄明白它。讲来讲去,这一大事因缘,我还没有说出来,现在我要和盘托出。这个大事因缘,好像现在我手里拿著什麽东西?你看见什麽东西叫?这是大事因缘,你知道了就是大事因缘。你说有什麽东西?你不知道?噢!这也是大事因缘。你看!有什麽?什麽也没有!这个大事因缘,也就是这样。大事因缘就是没有事,释迦牟尼佛要找一点事来做,也就为了要说法华经。说法华经就是大事因缘。那麽法华经是说什麽?是说法华经的妙法。这一种妙法是什麽?是不能想的,你一想就不妙了,你一问是什麽那就不妙了。那麽,我们听经做什麽?我们不听经不更妙了?谁叫你来的?你可以不听啊!

还有一件大事,我们人也不应该忘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有死,要把生死的事情搞清楚,这个大事才算办完。你生死的问题不清楚,你的大事就没有完成。我们若想要知道这个大事因缘,先要知道小事因缘。你不知道小事因缘,就不知道大事因缘。人是从什麽地方来的?从“无明”而来。这“无明”就是小事因缘,“生死”就是大事因缘。为什麽有生死?因为你有“无明”,这“无明”一有了,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全都跑出来了。若没有“无明”,这些问题一概都没有。有了“无明”,就有了问题。有了问题,就有“生死”。所以我们先要把小事的因缘弄清楚了,就会清楚大事因缘。为什麽?因大事由小而变大的,小孩子由小长成大人,由大而老,由老而死。你若不知道根本的小事因缘,那麽,大事因缘也不能解决,所以现在先要把无明破了,无明破了,就不会日积小业而酿成大灾,故这一大事因缘自然而然就了了。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佛叫了一声“舍利弗”,说:什麽是“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呢?诸佛为著一切众生的生死大事,种种的业报因缘才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诸佛世尊,想令众生得到佛的知见,开佛知见。所谓开佛知见,就是众生关闭了佛的知见而言。这个佛的知见,众生是在什麽时候关上的呢?是因为无明生起,所以把佛的知见关闭起来了,现在再把它打开。什麽是佛智?佛智就是我们一切众生共有的一颗心。这颗心具足佛的智慧,所以又称佛心。什麽叫佛见?佛见就是佛眼。你开了佛眼,然後你就会洞明一切诸法实相,证到清净的果位。我们没有开佛眼,乃是因为不清净所致。也就是无明、烦恼、粗惑、细惑,使得这个性不清净。那麽自性本来是清净的,现在为什麽不清净?因为没有开佛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令一切众生返本还原,开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八相成道教化众生。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佛出世的最大因缘,就是要指示一切众生,佛知佛见。即令众生明白佛知佛见,本来是自有的,不是从外边得来的。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不同之处,就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这是最平等的教义。任何人修行都可以成佛,不是说我是佛,你不是佛;也不是说你是佛,我不是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做佛。一些外道说:“只有天主是独一无二的。”那麽天主是从什麽地方来的?有的说本来就有的,又有的说不可以问。要是问天主是从什麽地方来的,那就犯罪了。但这绝不会犯罪,除非没有天主,假使有天主的话,就不会犯罪。你问他,他应该让你明白,不能说:“我不明白,一问就有罪了。”没有这个道理!其实,这个天主就是三十三天——帝释天,又称玉皇大帝,有的外教说不是的:“咱们的天主不是这个天主,是另外有个天主。”那麽你想把这个三十三天的天主,安排到什麽地方去呢?把他搬到什麽地方去做天主呢?除非你像国王篡位似的,把他赶走了,而你自己做天主。其实,这个天主在佛教里,只是一个护法。一般天主教徒,他不知道这个教理,也不明白无始无终的道理。只知道有始无终,说天主本来就有,是天意开始,这个天主将永远存在,永远都是活著,永远都不死,所以就无终。其实,这仅是众生计度的一种理论,非为正解。在佛而言,他虽然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不是单单我释迦牟尼佛是佛,其他的众生就不准成佛。十方诸佛,佛佛道同,一律平等。不是说我是独一无二的,也不是专制主义、独裁 主义。现在不是唯独佛,才有佛知佛见。而是一切众生统统都有这种佛知佛见,只是暂时没有明白这种道理,没有得到这种力量。所以,佛为了指示一切众生佛知佛见,就“出现于世”,到这个娑婆世界来。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理,纵然明白了,但自己也要觉悟。自己不觉悟,只求听闻,心里没有真正的领受,那麽,这种知识还不够,没有真正明白。佛要令一切众生觉悟自己本有的佛知佛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既然有人指示明白,自己也真正觉悟了,但是还没有证得,所以现在佛就令一切的众生,入佛知见道。“入”就是证果,证得佛知佛见的境界。所谓佛的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了生脱死,生死一了,大事就已经完毕。大事完毕就没有事情做了,所以佛把这种道理说完之後,就要入涅盘。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舍利弗”!前面我所说的“开示悟入”佛知佛见,使众生了生脱死,离苦得乐。这就是“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释迦牟尼佛又告诉舍利弗说:“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所有的一切作为。“常为一事”:常常就为这一大事因缘,即“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示悟众生入佛之知见。“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十方诸佛如来,为的只是以这个唯一佛乘,来教化众生,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也没有大乘和小乘。若二就是大乘、小乘;若三就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也没有这三乘。没有大乘,没有小乘,也没有声闻、缘觉、菩萨乘。那麽是什麽乘呢?就是唯一佛乘!“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所有十方诸佛,他们说法的时候,也是说唯一佛乘,更无余乘。“舍利弗!饼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何种因缘呢?就是你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种的因缘果报。“譬喻言辞”:又用种种的譬喻,种种的美妙言词来教化众生。“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虽然说是有小乘、大乘;或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可是佛究竟的本怀,只为了说这个佛乘,以接引众生,早成佛道。“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一切众生,从诸佛开始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智有:1、一切智。2、道种智。3、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属于空,是二乘所证得的“空”理。道种智是权乘菩萨所证得的理,也叫做“有”,又叫“假”。这有是假有,不是真的。所以一切种智,就是“中道”,不落于空,不落于有,这是诸佛所证得的中道智慧。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舍利弗!饼去诸佛是这样为众生说法,那麽未来诸佛呢?也是这样。当诸佛出现于世的时候,“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诸佛所说的法,都是为著唯一佛乘,更无余乘。“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佛说诸法,最终的目的,就是使一切众生得到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现在所有十方这麽多的佛土之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也都是滋润利益一切众生,令众生得到安隐和快乐。“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旨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佛说诸法,究竟的指归,就是令众生得到一切种智,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舍利弗!是诸佛”:所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但教化发菩萨心”:他们的目的就是教化令发菩萨心,使之成佛。“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为这个唯一佛乘,而先宣说善巧方便的法门,最後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得到佛的知见,得到佛的智慧,得到佛的果位。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我现在教化众生亦是用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说法。“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我知道所有的众生,每一个均有无量无边的欲念。“深心所著”:这些欲念不是一生一世的,或几世所作的,而是由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习 染而来的。这些欲念深深印到众生的八识田里,于是就著住不舍离,这种习 染的力量非常之大,所以这执著心,很不容易得到解脱。因为这缘故,所以我就“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如前面所述,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说的法都是相同的,都是为得一佛乘、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缘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在十方诸佛的世界中,尚没有二乘这种权法,何况有三?二乘可以说是大乘、小乘,又可以说是“藏教”和“通教”。三呢?就是指“别教”。华严经讲的是“顿教”,这是教菩萨法,但是它也兼有不定教。“藏教”和“通教”是教罗汉和缘觉。“别教”是对于声闻缘觉将要回小向大,要回向到圆教。“何况有三”:这个三,也可以说是藏、通、别教。因为法华经是纯圆独妙,“纯圆”就是单单讲圆教;“独妙”就是只有法华经才是最妙,其余藏、通、别皆不能比的。所谓唯一佛乘,也就是说圆教。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都是权教。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劫,就是时间。本来,时间不存在,但因为在众生份上,产生分别心,才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才有这个劫。劫是梵语,具云劫波,译为时分。在这个充满罪恶的时代,连时间都污浊了。“烦恼浊”,就是有许多五钝使——贪、瞋、痴、慢、疑。这是生烦恼的根本。还有“见浊”,即是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钝,是因它来得慢;利,是因它来得快。“众生浊”,众生种种的善恶夹杂因缘。每个众生有他特别的恶业,所以众生也污浊了。“命浊”,“命”就是众生报身这一个段落的时间——生命。生命也是污浊的。什麽叫“浊”呢?浊就好像把泥土放在水里,用手一搅,就浑了,看不清了。这个世界就是由这五种浑浊造成,故世界也不清净了,所以叫五浊恶世。“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众生的罪垢非常重。“悭贪嫉妒”:压就是悭吝,不能舍一文。贪是不但不能舍,而且还要贪图他人的财产,贪而无厌。悭贪的人,将来要受赤贫的果报。

现在说个有关贪心的公案给大家听:某人死了,死後到阎罗王那儿,阎罗王就问他说:“你这个人很聪明,你活著的时候,也没有吃过什麽亏,你来生做人,愿意吃人家的呢?还是吃自己的?”他一想:“吃我自己的不划算,吃人家的可以省下自己的。”便对阎罗王说:“我喜欢吃人家的,不喜欢吃自己的。”阎罗王说:“好,那你去做猪,猪是专门吃人家的,不吃自己的。”于是这个贪心的人才知道,吃人家的是吃错了,但已经向阎罗王要求,也不能改变了。于是就去做猪,这猪一天到晚吃人家的东西,就是因贪心而上当的。“嫉妒”,嫉就是嫉贤,即是看到任何人如果好过我,就不高兴。妒是妒能,这个人才能超过我,就生了一种妒,所以合起来叫“嫉妒”,就是嫉贤妒能之意。有嫉妒心的人,将来都要堕落,来生或者做畜生,因为瞋恨心重嘛!

“诸不善根”:因为众生贪、悭、嫉妒,所以所做的事情,都不是好事,成就不善根。不善根就是恶根。“诸佛以方便力”:诸佛用方便权巧的力量。“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本来是唯一佛乘,更无余乘,如果一开始,就叫众生成佛,那一切众生都不会相信。所以十方诸佛,都是先说小乘法,引导一切众生,由小而大。“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假如他自己说已经得到阿罗汉果。“辟支佛”:已经得到辟支佛果了。“不闻不知”:也不曾听这个唯一佛乘的真实妙法,也不知道“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他也不知道诸佛如来是为了教化菩萨而成佛果。“此非佛弟子”:这一种人不是菩萨。“非阿罗汉”:不是声闻乘。“非辟支佛”:也不是缘觉。为什麽他不是菩萨?不是阿罗汉?不是辟支佛?因为他既然得了阿罗汉果、辟支佛果、菩萨果,就一定会相信我所说的这个妙法,其根性一定是很深厚的。如果他不信呢?他就没证得阿罗汉果,没证得辟支佛果,也没证得权乘的菩萨果,他只是增上慢的种族。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後身。究竟涅盘。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後。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後。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释迦牟尼佛,又告“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这一些比丘、比丘尼,他们说自己已证得阿罗汉果。“是最後身”:这个报身也是最後一个报身,以後不再受後有。“究竟涅盘”:说他们已经得到究竟涅盘,常乐我净了。“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不再向上发愿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这一类人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贡高我慢,增上慢的人。“所以者何”:是什麽原因呢?“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假设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他再不相信这“妙法莲华经”的话,是没有道理的。“除佛灭度後”:除非在佛灭度之後。“现前无佛”:现在没有佛。“所以者何”:是什麽原因呢?“佛灭度後”:在佛灭度後。“如是等经”:像“妙法莲华经”这一种经。“受持读诵解义者”:能受持、能读诵、能明白这种道理者。“是人难得”:不容易找到能讲解妙法莲华经的人,因为没有人明白,所以众生不相信。“若遇余佛”:或者遇见他方世界的佛。“于此法中”:对“妙法莲华经”中这种开权显实的道理。“便得决了”:他们就可以明白了解。“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你们这一切声闻等众,和菩萨等众,应该专一其心的信解受持。“受持佛语”:受持佛所说的这种法。“诸佛如来,言无虚妄”:诸佛所说的话,没有假的,都是真实不虚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没有其他的三乘法,唯一的只有这个佛乘,所以你们切不要生出怀疑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尔时世尊”: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世尊。“欲重宣此义”:想把这一种意思重说一遍。“而说偈言”:而说愒颂。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佛刚要讲法华经时,会中有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皆退席。为什麽?因为他们有增上慢,或者就是狐疑不信。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的过错、毛病,乃因戒德不充足、有缺憾,而又紧守护著自己的毛病。“瑕疵”即毛病。凡是受了戒的人,必定要持戒。不管是菩萨戒、八关斋戒,或沙弥十戒,必要持戒精严。否则,就像水瓶有一个窟窿,总是装不满,总是有漏。“护惜其瑕疵”。瑕疵,本是玉石上的缺憾,或者有一边颜色太深了,或有其他不圆美处。此处是指人的品德上有毛病,戒德有缺漏。

“众中之糟糠”:他们像舂米之後,遗弃的残糠。亦可以说是人造酒之後所剩下来的酒糟,已经没有用处。那麽,他们为什麽离去呢?乃因“佛威德故去”。因为自己德行不足,待不住,故要退席。

斯人少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真实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只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盘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哉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太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斯人少福德,不堪受是法”:这些人福薄谤劣,不够资格受持这种妙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现在留在法会里的人,皆是菩萨及阿罗汉,已没有碎枝残叶,渣滓已除。只留下真实,大乘根器者。“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佛是用无数善巧方便法门,来引导众生回小向大,发菩提心成佛道。“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每个众生心里的思想,他的行为,种种根性,皆是不同的。善业多者欲念较轻,恶业多者欲念则重。由这一点诸位可以各自衡量,问问自己:“我的欲念是轻还是重呢?若轻,那麽我的善根就很深厚。若重,我的善根就很微薄。”欲念其宾就是烦恼的一个别名,也即是无明。凡是你看不破、放不下的,都是欲念、烦恼。这一切的一切,“佛悉知是已”。一切众生若干种性,如来悉知悉见。

“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因此,佛就用种种譬喻,巧妙美好的言辞,说出佛法来令一切众生法喜充满。修多罗,是梵语,即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体,下契众生之根机。亦可以说,上与佛性同一,下与众生因缘冥合。

“伽陀及本事”:伽陀(GATHA)即颂。有些颂亦叫孤起,即与前後的长行没有连带关系。譬如金刚经上有一首伽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通常,伽陀是甩来表示经中之主旨,如金刚经内另有一首颂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本事,是叙述诸佛过去生的故事。“本生未曾有”:本生,是十二部经中之一部,专述某大弟子、诸大菩萨过去生的事情。未曾有,是从前未曾说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亦说于因缘,譬喻并只夜”:因缘,就是说种种因缘果报的事情。譬喻,佛用种种譬喻,来阐明经中深奥的道理。只夜(GEYA),即重颂,把前边已说的长行,重复详细再说一遍。正如现在这一段,就是只夜。

“优婆提舍经”(UPADESHE),即论议。在此,佛陀提出十二部经内九部的名目。为什麽呢?下边佛就解释说:“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钝根的人爱乐小乘法,不乐大乘法,也贪恋耽著生死轮回。“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他们过去在无量佛前,未曾修行无上甚深的佛道。“众苦所恼乱”:并且,终日受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所煎逼。“为是说涅盘,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于是,为这些浅根的人,我就说涅盘,常乐我净的这个法门。而巧设种种方便法门,引领他们逐步进入佛的智慧。

可是,“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我从未跟小乘人说,你们将来皆当作佛。为什麽不说?因为时机未到,因缘未曾成熟之缘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佛说法前,先观机逗教,因人说法,在他观察之下,今正是时候,应该说此大乘的妙法。“我此九部法”:前面所说的这个九部法门,都是随顺众生而说的。“入大乘为本”:最终目的就是令小乘人入于大乘之根本。“以故说是经”: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就说妙法莲华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有佛弟子其心清净,心意柔软亦聪明有智慧,这是大乘的根基。“无量诸佛所”:因为这些佛子已在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为这一切的诸佛弟子,说“大乘妙法莲华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我现在给这一类的弟子授记,他们来生一定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因为他们以深心,就是大乘心,来修持佛法,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这一类的众生得闻佛。“大喜充遍身”:欢喜遍布身体。“佛知彼心行”:佛知道这一类众生的思想及修行。“故为说大乘”:所以为其说大乘法。“声闻若菩萨”:或者声闻乘,或者菩萨乘。“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闻我所说的妙法,或者只闻一首偈颂。“皆成佛无疑”:将来都可以成佛,而无丝毫疑问。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十方佛土中”:十方诸佛国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佛因为教化众生,说种种的方便法门,所以又说小乘、大乘,又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以假名字”:不过是以这些假名字,来“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令众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唯有这一样事情是最真的、最实在的。“余二则非真”:其他如二乘或者三乘都不是真的,都是方便权巧法门。“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可是诸佛绝对不用小乘的教理,来教化、救度众生。“佛自住大乘”:佛自己住在大乘法中。“如其所得法”:和他在道场所得的法,是真实的。“定慧力庄严”:佛以定的力量、慧的力量,来庄严自己。讲到定慧力庄严,这个力,就是佛的十种智力,前面已详细解释。佛有这十种智慧的力量,故叫“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以这种力量来教化众生、度脱众生。“自证无上道”:自己证得无上的大道,即“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佛言:如果我不以大乘法教化众生,即使只是对一个人说小乘法,隐大而为之说小,则堕贪心、悭吝于法,这是绝对不可有的事。

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假设有人能相信佛法,归依佛道,如来待之以诚,决无欺诳,亦无贪婪嫉妒之意。“断诸法中恶”:学佛之目的,不外是要即事明理,明白因果,行佛所行,觉佛所觉。对于善法,要随听随行,才能把坏习 气——贪瞋痴,一点点的去除,也即能断诸法中恶。人为什麽会愚痴?就因为见人有智慧而生出嫉妒心,所以今生就愚痴。同理,今生聪明有智慧就因为前生不但不妒忌他人,反而生出随喜赞叹他人的心。真正修道者,不会怕别人比自己好;人人都胜过我,人人都成佛了,然後我才成佛。你看!这种胸襟是多伟大。地藏王菩萨发过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内的众生恶习 结重,难调难伏,在六道中旋出旋入,但是菩萨不辞劳苦,头头救拔,令他们早得解脱。

有人问,是否能于同年、月、日、时,俱将六道众生度成佛?不,这是不能的。唯有人身才能成佛,这种愿力方能圆满。其他五道——是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若想成佛,首先要从人做起,不能就在其他五道中成佛,在地藏王菩萨所发的愿中,是要先度一切最恶劣的众生,故五浊恶世誓先入,而拔济一切堕落三恶道之罪苦众生。

佛是正大光明,故能于十方界受世人尊敬而独无所畏。而人因惑业未尽,终日颠倒梦想,心多罣碍,甚至夜不安寝。佛得究竟智,具大勇猛大无畏精神,无惧于度化顽迷之众生,苦海常作度人舟。因为无所恐惧,而得正直光明。“正”,亦谓之中道,不偏左,不偏右;不多亦不少。“中道”并无形相,时时处事能合乎中道,那就是妙道。所以佛能以无所畏而令众生乐闻佛法。

佛说法善巧方便,悦可众心,可是为什麽在法华法会中,还有五千人退席?其实他们并非不愿听,而是他们业障深重,德行不足,故招致魔力上身而使他们退出法会。

佛以相好庄严之身,智慧光明普照世间,是无量众生所尊仰者,现在就说实相法。“实相印”,是实相正法印,亦即妙法莲华经。

舍利弗,当知我意,我于本因,立大誓愿,欲令一切众生,如佛、世尊等无异。如我昔日所发誓愿,今已满愿,得成佛道而谆谆善诱一切痴迷众生,皆令入于佛之正道。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这个“我”,指的是佛本身。佛有八大自在我。第一自在我,以一身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第二,以一身布满大千世界。何以能以一微尘许的身体即满三千大千世界?就因为“自在”。第三,佛身可以轻举远道。“轻举”,就像气球一样,一点重量也没有,能任意漂浮,这叫轻举。“轻举远道”,意谓佛神通自在妙用。第四,佛能在同一国土内现种种形。第五,六根互用,如眼睛能吃东西,耳朵能说话;换言之,每一根都具足其他五根的能力。第六,得诸法相,入无法相。虽证得一切诸法,而没有诸法相,法亦空了。第七种的自在更微妙,演说偈颂,永无止境。第八,身满诸处,遍十方界,无处不在。法界为体,虚空为用。虚空无相而无所不相。我们都活在佛的法身内。众生活在法身内,就像虱子,在久不洗橾的人身上,很容易长出来,但虱子本身却不知道人是什麽样子。同理,我们虽活在佛法身中,而不知佛是何等样子。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中国有名的游览胜地。若人处身在卢山,自然见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唯有在山外才能远瞻得见。然而如何能见佛的法身?别无他法,只要勤修佛道,佛果成了,与佛无二无别时,自然悟得其中意。

佛以此八大自在,遂能称心如意教化众生,尽教佛道。但因人是非莫辨、黑白不分,无智而错乱,故迷惑不受教。若人能时时自我检讨,回光返照,就像在一面镜子前,将自己的面目照得清清楚楚。若能心生慈悲,同体大悲,前生必曾修善止恶,不造杀业。而瞋恨心极重、杀业众多者,今生的脾气暴躁,火气很大。由此类推可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过去,有一游客曾问我:“人会成为畜生吗?”我说:“你做畜生事就是畜生,做人事就是人,做鬼事即鬼。若能受菩萨戒而行菩萨道,即是初发心之菩萨。做佛事,就是佛。总而言之,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万法唯心造。”现在能到此法会听经的大众,皆因前生曾种下善因,信心不退,故今生才得遇此法缘。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 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 如是人难度

我知此等迷惑众生,未曾修学大乘善本,却贪著色声香味触五欲之境,即财色名食睡;此为地狱五条根,条条皆通入地狱。譬如:(一)贪财者:不择手段去赚取金钱,不顾仁义道德,也不管金钱之来源是否正当,终日“心为钱役”,种下堕地狱之种子。(二)色:美色是众生轮回之因。不论男女,偶一相遇,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先看看对方是否英俊或美丽?尽是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三)名:人往往为名枷利锁所困,于是爱自我宣传,在一张小小的卡片上,却印满了一大堆名衔,噢!又是什麽团 体的组长,又是什麽公司的董事经理,又是某某财团 的主任等等,这还不是纯粹为了好名!(四)食:有的人不好财、不好色,也不贪名,但却喜欢吃!(五)睡:有些人不贪财色名食却好睡!睡多了头昏脑胀。在香港、台湾,常听闻“睡死病”的发生,就因为人太贪睡,睡死了也觉得快乐,以为这是一种寿终正寝,不用受痛苦之死亡。总而言之,此五欲乃地狱五条根,使众生沉沦 于六道轮回的深渊。故学佛修道能使人断恶行善,反邪归正,了生脱死,不受轮回。

“痴爱故生恼”:因为人太执箸五欲,愚痴爱恋,穷追不舍,故生种种烦恼。这些贪诸爱欲之恶业,皆为三恶道之因缘。业果相酬,如轮之转,趣入三善三恶六道中,此名为轮回六道。

众生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受胞胎、生微末之形,出牛胎、入马腹,一时姓张、一时姓李,轮转于六道之内。德微福少,下劣之人,常为诸苦所逼迫。诸苦如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

“入邪见稠林”:即见浊。五见交 加,如茂林稠密。“若有若无等”:若“有”是执常者,若“无”是执断者等诸邪见。“依止此诸见”:依于有、无二不正见,成六十二见。五见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具足六十二”:凡夫及诸外道等,于五蕴(色受想行识)境起四种见。或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云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云色即是我,或云离色是我。色陰既尔,余之四陰、受想行识,亦各四见,总成二十。过去、现在及未来,各有二十种见,共成六十种见。兼于根本断常(执无、执有)二见,总数六十二邪见。

“我慢自矜高”:矜夸高傲、自重轻他。“谄曲心不实”:“谄”,谄媚。譬如见到省长来,阿谀奉承,又为他开车门,又替他点香烟,巴结不已,此谓之谄。曲,不直也。有些人想要向人借钱,但他不宜说,尽是拐弯抹角。“心不实”,心不真实,虚浮不实。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人在因地时深著虚妄法,我慢自矜高,谄曲不实,因地不真,故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得闻如来正法。如是之人,以无缘故,难可度脱。

在三藩市,每晚参加这个法会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这种情形,就像某次佛陀抓了一把土,问诸大众说:“你们看我手里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呢?”弟子们异口同声说:“当然大地土多,如来手里土少。”佛即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若将人身失去,万劫不复,来生不是做饿鬼就是做畜生或堕地狱去。由此可见,在末法时期能来此学佛听经者,如黄金一般罕有,而不闻佛名,不学佛者如粪土一样,到处皆是。

中国有一位金山活佛,无论那一位法师讲经说法,他都先顶礼後跪著听,合掌默然,恭敬非常,极表诚心。为何他会被称为活佛?原来他从金山塔顶跳下来,却能安然无恙。他也能以“波罗蜜汤”医治各种奇难杂症。“波罗蜜汤”是何等物?金山活佛的洗脚水是也!谁要是来求医,他就在洗脚水加上一点香灰,给病人喝。说也奇怪,这洗脚水竟能发生药到病除之功效,所以人人都称他为金山活佛。

像金山活佛善根这般深厚的人,在末法时期,已难以寻得。将来在佛法要灭时,所有经书都会变成白纸。诸佛经中,楞严经先灭,所以我到西方国家宣扬佛法,首先提倡楞严经。楞严经是开智慧的一部经,其微妙深奥之道理,超乎现今的科学及哲学。楞严经可比做铜轮王。银轮王是法华经;经中之王——华严经,可喻为金轮王。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後,三七日最先讲华严经,但佛是以法身在七处九会宣演的,除了大乘菩萨,二乘人既听不到,也看不见,故云:“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

这部华严经後来被龙王请入龙宫去了,人间从此失去此经,直至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于世无学,以神通力到龙宫里。他看见三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分为上、中、下本。上本为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因为上、中两本数量太多,非世间人所能领受,故龙树菩萨只将下本单凭记忆记下来,回到人间之後,就用笔将全经写下来。故现存的华严经就是承龙树菩萨的恩赐所遗传後世。我们人若能将此三部经都了解了,其他经典更容易明白。

是故舍利弗 我为设方便 说诸尽苦道 示之以涅盘

我虽说涅盘 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 皆说一乘道 今此诸大众 皆应除疑惑

诸佛语无异 唯一无二乘

舍利弗,我以权巧方便法,说此三藏教,要把一切苦都了脱,是以说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即是四谛法。我对这些小乘根性的人,为他们说常乐我净之涅盘四德。我虽然为他们说寂灭之法,但此为权巧方便法,非是究竟寂灭之法。

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法性清净,本自寂灭,名为实相。其本体是寂灭,是如如的;如如是寂灭,寂灭也即是如如。“佛子行道已”:佛弟子依佛所教,先修小乘,然後回小向大,行菩萨道。菩萨道修至圆满,来世得做佛。最初二乘人不能了解大乘圆顿法门,佛就用种种权巧方便法门开示三乘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诸佛先说三乘,然後汇三归一,开权显实。今此诸大众的菩萨、罗汉、比丘、优婆塞、优婆夷、鬼神、天龙八部等,皆应深信圆顿教,除疑惑,不应像狐狸似的多疑不信。狐狸在冬天渡河时,在结冰河面上,牠每走一步就用耳朵听一听,以确定河面真已结冰,但牠仍然不相信,是以听了又听,这叫“狐疑”。

没有善根的人,对于佛法半信半疑,亦即心存狐疑。信得不真实,就是没有除疑,也即愚痴无明。若人有般若智慧,就不会怀疑了。就因为没有般若智,所以对他讲真法,他也当假法来听,自然也不会接受一乘法,这就是没有择法眼。十方诸佛同一圆乘,所说的都一样,就是唯有一乘的佛道,真实的智慧、实相法门外,更无二乘;没有大乘、小乘或菩萨乘。

过去无数劫 无量灭度佛 百千万亿种 其数不可量

如是诸世尊 种种缘譬喻 无数方便力 演说诸法相

是诸世尊等 皆说一乘法 化无量众生 令入于佛道

劫,译为时分。时分本无定义,只因众生心念的分别,才有过去、现在及未来。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以前诸佛所说的三藏教,都是为实施权,其究竟的指归为开权显实,亦即是说妙法莲华经的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令一切众生,皆得常乐我净,涅盘四德的快乐。

又诸大圣主 知一切世间 天人群生类 深心之所欲

更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若有众生类 值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 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又诸大圣主”:诸即一切佛。大圣主是佛的别名。“知一切世间”:世间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有情世间又名正报,器世间又名依报。正依二报佛都悉知悉见。“天人群生类”: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以及一切众生之类。“深心之所欲”:他们内心深处种种欲念,诸佛均一清二楚。所以“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诸佛因知道众生的欲念,故设种种权巧方便法门来度脱众生。此方便即是:大乘、小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这都叫异方便,皆为显出第一义佛乘而设。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他们在过去生中,曾遇到一切诸佛。“若闻法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或持戒忍辱”:或修持戒度,或修忍辱度。行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瞋恚即发脾气。“精进禅智等”: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散乱是没有定力。智慧度愚痴。“种种修福慧”:修六度万行,亦即修福修慧。“如是诸人等”:像这一类的人等。“皆已成佛道”:他们都已成佛道了。这些人由最初修一个小善,日积月累,由小善变大善,由一种福变成多种福;由一种慧修成多种慧,到福慧双圆时,佛道亦成就了。现在我们开始修行,不管你前生有没有种过福慧,今生我们遇到无上佛法,一定要开始勇猛精进的修行,乃至成佛。

诸佛灭度後 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 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 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 玫瑰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 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 栴檀及沈水 木槟并余材 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 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 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後”:在诸佛入涅盘後。“若人善软心”:若有人发出纯善而柔软的心。最初看来虽只是小小的善根,可是久而久之,便积功累德。“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像这一类的众生,亦都已成佛了。“诸佛灭度已”:诸佛灭度之後。“供养舍利者”:造塔供养佛所有的舍利。造塔时有等级之不同。唯佛的舍利塔是十三级,辟支佛是五级,四果阿罗汉是四级,三果阿那含是三级,二果斯陀含是二级,初果须陀洹是一级。“起万亿种塔”:造百千万亿种塔。用什麽造塔呢?“金银及玻璃”:或用金子、银子,或用玻璃来造塔。“砗磲与玛瑙”:或用砗磲造,或用玛瑙石造。“玫瑰琉璃珠”:或用玫瑰石,或用琉璃石,或用真珠来造塔。“清净广严饰”:用清净的庄严具来严饰佛的舍利。“庄校于诸塔”:且用铰链庄严诸塔。“或有起石庙”:或者有人以石起庙。“栴檀及沈水”:或者用栴檀木及沈水香来造庙、造佛像。“木槟并余材”:木槟即香木。“砖瓦泥土等”:或用砖,或用泥土造庙。“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或在旷野中,积土成一座佛庙。“乃至童子戏”:乃至于小孩子玩耍。“聚沙为佛塔”:聚一堆沙做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上列的人,积功累德,亦都成佛了。

若人为佛故 建立诸形像 刻雕成众相 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用种种不同的材料来塑成佛像。这些人,“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 钰鉐赤白铜 白鑞及铅锡 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 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或用七宝——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这七宝所造成的佛像。“钰鉐赤白铜”:钰鉐是一种石头,好像金子,但不是金子。或是赤铜,或者白铜。“白鑞或铅鍚”:或者用鑞、铅、鍚等来造佛像。“铁木及与泥”:或者用铁,或者用木,或者用泥来造佛像。“或以胶漆布”:或者用塑胶和漆布来造佛像。“严饰作佛像”:用来装饰这些佛像,非常美观。

造佛像有十一种功德:(一)生生世世眼目清澈明亮。为什麽有这种果报呢?是因为在往昔生中造过佛像,所以眼睛非常明亮。(二)生处无恶——生到什麽地方都没有恶人,无论左右邻居、亲戚朋友都是善人,不会遇到恶人、恶兽,或诸危险厄难。(三)长生贵家——生长在富责的家庭,又有钱,又有地位。(四)身体紫磨金色——为什麽我们的身体不是紫磨金色?因为在过去没有造佛像的缘故。(五)珍宝丰溢——处处都是珍宝具足,非常富饶。(六)生贤善家——生到贤人和善人家。(七)生得为皇——造佛像的功德,来生得生为帝王。现在某些国家没有皇帝,但做总统是和皇帝一样的。(八)得转轮王报——做转轮王那就更珍贵了,转轮王一修就成佛。(九)不但人间为王,而且还可以生天,生到梵天,寿命很长。(十)不堕恶道——造过佛像的人就不会堕到三恶道去。饿鬼、畜生、地狱界都没有你的份。(十一)生生世世敬重三宝,皈依三宝,不会堕落。造佛像有这十一种功德。人造佛像,相貌就很圆满。佛为什麽相貌那麽圆满?因为经过三大阿僧只劫,他不知道造了多少佛像。你算算看,他遇著多少位佛出世?第一个阿僧只劫遇到七万五千多佛,第二阿僧只劫遇到七万六千多佛,第三阿僧只劫遇到七万七千多佛。既遇到这麽多佛,那麽他造佛像当然更多了,简直无以计数,所以其相貌非常圆满。造佛像不但是为著相貌圆满,好令人生一种爱敬心,而是要修福、修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像这类造佛像的人,亦都已成佛了。

彩画作佛像 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 若草木及苇 或以指爪甲 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 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 度脱无量众

经文上虽说用胶漆布来造佛像,但在戒律上,不提倡用胶漆布来造佛像。因为胶漆有一股臭味。还有戒律亦说,若是站著的佛像,我们学佛的人不可以在佛像前坐著。坐著的佛像,我们不可以在佛像前躺著,各位应该知道这一点。

“彩画作佛像”:彩色绘画成的佛像。“百福庄严相”:佛像画得非常圆满庄严。“自作若使人”:自己作佛像,或花钱请人作佛像。“皆已成佛道”:像这类的人亦都已成佛了。“乃至童子戏”:乃至于小孩子玩耍时。“若草木及笔”:或者用草,或者用木头造佛像,或者用笔画佛像。“或以指爪甲”:或用指甲蘸蘸墨水。“而画作佛像”。

过去,在四川有一个人,他念“金刚经”,并用手在虚空中写“金刚经”。每天都站在同一个地方写。以後每当下雨时,在他写“金刚经”的周围,雨总下不到地上,有开五眼的人就看得到。原来他虽是用手在虚空中写“金刚经”,可是天龙八部也都保护著这部“金刚经”,令雨下不到这块地方。所以以後也就在这地方造了一座庙。可见仅仅用手在虚空中这麽一书写,就有如此大的感应。这件公案是记载在“金刚经”灵异录上,真有其事。

“如是诸人等”:像上面所说的造佛像这些人等。“渐渐积功德”:渐渐累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现在已经都成佛道了。“但化诸菩萨”:可是佛是教化菩萨,令菩萨、声闻都回小向大修菩萨法,然後回向佛乘。“度脱无量众”: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也都皆共成佛道。

若人于塔庙 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旛盖 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 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 尽持以供养

“若人于塔庙”:若有人在塔里或庙里。“宝像及画像”:无论对著宝像或画像。“以华香旛盖”:以华香和宝旛或宝盖。这也包括其他的璎珞、衣服、饮食、音乐等等。“敬心而供养”:以恭敬心而供养佛像。“若使人作乐”:或请人作音乐。“击鼓吹角贝”:打鼓或吹长角,以及贝螺之类。“箫笛琴箜篌”:或吹箫、吹笛子,或拉琴,或吹箜篌。“琵琶铙铜钹”:或弹琵琶,或打铙,或打铜钹。这些音乐皆是赞叹佛、法、僧的音乐。譬如:敲木鱼、敲磬,这也是音乐;念经、念咒、唱偈赞等,这都是用音乐来赞叹供养佛。“如是众妙音”:如是等乐,众妙微音。“尽持以供养”:用这些微妙庄严音声来供养佛。

或以欢喜心 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 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 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 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盘 如薪尽火灭

“或以欢喜心”:或者有人以欢喜赞叹佛的心。“歌呗颂佛德”:歌是唱种种歌,呗是梵音。颂佛德,即是赞颂佛的德行。“乃至一小音”:乃是以最少的歌唱颂扬佛的德行。“皆已成佛道”:像他们也都已成佛道了,何况以大量的音声赞佛的人,更早已成道了!

“若人散乱心”:若有人以散乱而没有定力的心。“乃至以一华”:乃至用一朵花或者一种花来供养画像佛。“渐见无数佛”:由他供养画像佛的这种功德渐渐累积,他就能见到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有人向佛顶礼。“或复但合掌”:或者有人在佛前合掌。“乃至举一手”:或者举起一手到额头(这是指很小的恭敬心)。“或复小低头”:或仅仅低一低头。“以此供养像”:以这种微小的恭敬心,来供养画像、宝像。“渐见无量佛”:也渐渐的由最初这一念发心,乃至见到无量的佛。“自成无上道”:自己因积功累德而成就了佛道。“广度无数众”:不但自己成佛道,而且又广度无量无数的众生。“入无余涅盘”:入到无余的涅盘。“如薪尽火灭”:如柴烧尽火灭尽似的。众生的机如薪,佛的应如火。众生的机薪既已度尽,故火亦应灭了。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散乱心就是不专一,没有禅定。也好像游客到这里来参观庙、参观佛像,并非志在拜佛,只是来观光,这都叫散乱心。他们都没有诚心,虽是到庙上来看,但根本不知道有佛,所以这可以说散乱中的散乱。“入于塔庙中”:到佛塔或佛庙里。“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只要他念一声“南无佛”,以最初这一念,他们究竟都是可以成佛的。什麽缘故呢?因为千里之行,起于足下;万德圆融,始于一念。以最初一念种的佛因,将来必定得结佛果。

我们念南无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你看很容易念,可是这个机会并不容易遇著。现在各位知道念佛的圣号,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念佛的人多?还是会念佛的人多?也可以说会念佛的人,其数如月亮这麽稀少,不会念佛的人犹如满天繁星那麽多。故说会念佛的人,皆因宿世的善根成熟了,而今才会遇到念佛的法门。故诸位要珍惜自己的善根,不要自暴自弃。

在佛住世时,佛有一个堂兄弟名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常常与佛作对。佛教化弟子每天日中一食;他却标异现奇,别创五法,专门与佛作对。释迦牟尼佛教化弟子吃斋不吃肉;他却说我叫我的弟子不但不吃肉,连盐都不吃。总要表示他比佛高一筹。可是他就是不肯念佛。提婆达多一生尽造罪业,等到恶贯满盈,将要身陷地狱时(就是这个肉身活著就下地狱去),他忽然想起念佛了。可是他想念佛却念不出来,只念了“南....:无....:”两个字,“佛”字就是念不出来,这是业障遮止他,故说不出一个“佛”字。释迦牟尼佛就说了:“唉!这个人也是很可怜的!你们不要轻看他,等到他在地狱的罪受满後,出了地狱再修行,那时还可以成辟支佛,这位辟支佛的名字就叫『南无』,就因为他当初念『南无』两个字。”故你们不要把念佛看得那麽容易,以为随便可以念佛。你们现在是没有业障障住,所以才念得那麽轻松,一旦障住时,你想念也念不出来了。

另外有一公案,也是在佛住世时,有一位老人,他很穷。他看释迦牟尼佛天天带著一千二百个弟子,出去托钵乞食,不沾世务,很清净自在的,于是他也想出家。他去给孤独园要求出家,那天恰巧释迦牟尼佛不在,出外应供去了。佛的弟子,有开五眼的、有开法眼的、有开慧眼或全证得五眼六通的。也有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开佛眼并不是证果,这叫报得通。因为在很多生修过四十二手眼和楞严咒等种种法门,故得这种果报。)证了初果至四果的圣人,可以看到八万大劫其中的因缘。老人想出家,这些佛弟子、大罗汉,就观察起来,看看这老人的根基怎麽样?可不可以出家呢?一观察,这个人在八万大劫以内,也没有供过佛;也没有拜过佛;也没有念过佛;根本没有种过丝毫的善根,那麽他就不能出家了。所谓:“莫道出家容易得”,你不要认为出家是件很容易的事。“皆因累世种菩提”,出家人要在生生世世种了很多善根,发菩提心,然後才能出家。并不是说我想出家就可以出家的。若你没有善根,你就是想出家,也有很多障碍。即使出家了,但过了一天、二天,或一个月、二个月,就还俗了;或者出家一年、二年又还俗了,甚至三年、五年、十年後,还俗的都有。故你不要看出家是很容易的事。

佛的弟子们看这老人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于是就告诉他说:“你不能出家,你年纪大了,不能修行了,你还是回去吧!”老人听了很伤心,一边走一边哭,自言道:“我以为出家很容易,想不到这些佛的弟子都不收我,大概嫌我又老又穷。我这辈子做人也没多大意思,死了算罗!”故他边哭边往海边走。正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迎他而来。佛问他:“你这位老人,为什麽要跳海啊?”他说:“我想出家,到了给孤独园,佛不在,佛弟子都不收留我。我想想一个人生活著也没什麽乐趣,不如死了算了!”释迦牟尼佛说:“噢!你要出家吗?那没问题!你跟我回去,我许可你出家。”老人乃跟佛回去出了家。一修行,没几天就证得阿罗汉果。

佛的弟子皆不明白这件事,都觉得奇怪:“这个人他也没有善根,怎麽会证得阿罗汉果呢?还有他在八万大劫之内也没有做过好事,为什麽佛居然会让他出家呢?”于是就请问佛。

佛就对一切阿罗汉讲:“你们只能看到八万大劫以内的种种因果,超过了八万大劫的事,你们就不知道了。这位老人在八万大劫以前的时候,也是很穷,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他一害怕就赶紧念了一声『南无佛!』因念这一声『南无佛』,老虎跑了。直到现在,他念『南无佛』这善根的种子已经成熟了,故他来出家,且证得阿罗汉果。”由这一件公案看来,可见出家并不容易。

还有,在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是供养一个天神的像。这天神的身体是用泥或木头塑造的,唯独天神的头是用黄金造的。这件事被一个贼知道了,他就想去偷这天神的头。他到了那地方,因慑于天神的威德,生出一种恐惧心。这时,他就想起了念“南无佛”,则恐惧心全无。因这一声“南无佛”,令天神的威德也显不出来,所以他就把天神的头偷走。偷走之後,一般人就说:“啊!你看这个天神,虽然你们大家都信他,但他没有灵感,若他有灵感怎麽会连头也没有了?你们信这个天神是没有用的。”正这麽一讲,天神的灵性立即就显现了。(神有时会有一股灵气,灵气附到谁的身上,谁就不省人事。)这时天神就附到一个人的身上,开始说话了:“我不是没有灵验啊!这个贼本来是不敢偷我的头的,但是他念了一声『南无佛』,这一念佛光普照,我就睁不开眼睛,所以没办法保住我的头,而被他偷走了。这并不是我没有灵感,而是因为佛的威德比我更大,故我无法保住我的头。”

说到这里,是不是说佛在帮贼去偷这天神的金头,叫他去造罪业呢?不是的,其意谓这个贼念佛,而念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无论是善人念佛或恶人念佛,都有同等的功力。故他虽然是做贼,可是他知道念“南无佛”,所以他把天神的金头偷去了。这并不是佛帮助他做贼,而是佛成就他的善根。为什麽说他偷东西还有善根呢?法华经上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他当时虽然是做贼,但他有念佛的善根,将来一定会成佛的。这叫“顺逆皆精进”。故说这并不是佛帮助他去偷天神的头,而是佛平等对待众生,无论善人恶人,念佛一样有感应的。

讲到这个公案,大家不要误会,念佛可以偷天神的金头。那麽我也念佛去偷神的银头了,那是不可以的。这个贼他并不懂佛法,也许是曾听人说过,念“南无佛”好,他就记住了。等他害怕时,他就念“南无佛”,但他根本没有学过佛法。我们学佛法的人,切记不要依念佛的这种威德,仗著佛光去偷东西,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你学过佛法,知道偷是犯盗戒,你明知故犯,那就罪上加罪。对于这一点,每一个人都要认识清楚。

为什麽要说这一点呢?过去有一个和尚,在他出家以前是个军人。以後学了佛法就很相信念佛,且常常引导一般人一起念佛。後来出了家,受戒时,我也在场。大约五、六年後,他就到香港去。

香港新界有一个“道风山”。“道风山”是基督教办的,专门破坏佛教,破坏出家人。用钱和女人来诱惑 他们,让他们还俗。有些出家人,没钱用或想找女人,都到那里去。这个和尚也去了,在那儿做厨师。出家人到那里都要吃荤,不吃斋,还要杀鸡、杀鸭。这个和尚他做厨子,以为念佛可以超度众生,所以他杀鸡杀鸭时,一边拿刀杀鸡,一边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以为杀生时,一念“阿弥陀佛”,就可以把这些鸡超度了。结果他住在那儿有半年多,就发精神病,不久就病死了。

是故应知,明知故犯,罪加三等。不错!念佛是可以超度,但是你没有这种把握,说我这一刀把牠杀了,即刻叫他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当你还没有这种功夫时,切不可随便杀生,不可以说我杀牠时,想著牠是往生极乐世界去了。故我们不可误会念佛,就可以随便造罪,这和尚的情形是我亲眼看到的。当他发精神病时,想来见我,但始终没有见到我。他的名字叫宏辉,是虚老的徒孙。

于诸过去佛 在世或灭後 若有闻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来诸世尊 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 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 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于诸过去佛”:在过去一切的佛。“在世或灭後”:不论在世间或入涅盘後。“若有闻是法”:若有人听过妙法莲华经。“皆已成佛道”:所有在过去闻过法华经者,他们都已经成佛了。“未来诸世尊”:未来的一切诸佛。“其数无有量”:其数亦是不可量。“是诸如来等”:这一切的如来世尊。“亦方便说法”:也用方便法门,先说权教,然後再说实教。“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十方一切诸佛,用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令一切众生皆得到佛的无漏智慧。“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所有听过妙法莲华经者,没有一个将来不成佛的。

故我们现在能听到妙法莲华经,将来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机会,不要把自己看轻了,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早就为人授记了。

你不要以为念佛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我们念一句佛觉得不困难,为什麽?因为我们没有很深的业障,若有业障的人,他想要念佛也念不出来,就是连想“念”也想不起。如前文说到提婆达多,他仅仅只念了“南.:无.:”两个字,为什麽呢?因为他业障太重,故“佛”字就念不出来。

在中国也有一件公案,也是证明一个人业障重时,不能念佛。在南宋时期,有一个丞相名秦桧。他本来也有点善根,故今生很聪明,且在当时考试中了状元,但是他做官後,忌贤妒能,尤其对于岳飞视如眼中钉,于是设计把岳武穆给杀了,并造了其他种种很重的罪业。因为地藏王菩萨和他有缘,就计划要度他:“我到了他那儿,只要他念一个『佛』字,我就赦免他的一切罪业。”于是地藏王菩萨就化身现比丘相,来见秦桧。当时,秦桧是宰相,见和尚来了,也就召见他。和尚对他说:“你应该念念佛了,你现在这麽高的地位...”可是秦桧就是不念,他说:“何必念呢?”他根本连一个“佛”字也不说。这时地藏王菩萨就显了神通,用他的拂尘一拂,秦桧就身不由己地跪了下来,想起身也起不来。于是地藏王菩萨就把手伸出来说:“你看看!我手上写的是什麽字?”地藏王菩萨手上写的就是一个“佛”字,但秦桧看了之後就大发言论说:“我从小就念书,中秀才、中举人,得进士,然後又中状元。现在各国的文件都要先经过我的审阅,才能决定怎麽处理。如果我连这个字都不认识,我还当什麽丞相呢?这个字我不是不认识,但我偏偏不念!”地藏王菩萨一看,这人真是业障深重,没法度他,于是就走了,後来秦桧死後堕入地狱。

由此可见,念佛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那为什麽我们平时要念佛呢?平时念佛就是为临终时作准备。为什麽不等到临终时才念呢?因为习惯是日积月累而成的。你平时没有念佛的习惯,等到临命终时,就想不起来要念佛,或根本不知道要念佛。所以平时要学著念佛,修净土法门,等到临命终时才不会惊慌失措,而得以平安往生极乐世界。

为什麽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其中说,我成佛之後,十方所有的众生,若有称念我名号者,我一定接引他到我的世界来,将来成佛。在我的世界里,众生都是由莲华化生,故身体清净无染。因阿弥陀佛发这种大愿,所以一切众生都应该修念佛法门,这是很对机,很容易修的一个法门。在经上又说:“末法人修行,一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以念佛得度。”此即说一亿人修行,一个得道的都没有,只有念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得度。尤其现在末法时代,念佛正与一般人的根机相应。

但在西方,现在不是末法时代,可以说是正法时代。为什麽说是正法时代?因为佛法刚刚传到西方国家来,正当兴旺。所以现在美国有很多人欢喜参禅打坐,这就是正法的表现。在正法时期,也可修念佛法门;末法时期也可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什麽时代都可以修行。如果有人对于其他法门,功夫用不上,可以修念佛法门。

永明寿大师说:“有禅有净土,有如带角虎。”又参禅又念佛,好像老虎有犄角似的。“现世为人师”,现世可以为人的师表。“将来做佛祖”,将来可以成佛做祖。

故真正参婵的人就是真正念佛;真正念佛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再深一层说,真正持戒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真正参禅的人也就真正持戒。那麽真正讲经说法的人,他是为讲经而讲经,也就是真正参禅。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又会参禅,又会讲经,这是宗说兼通。再进一层说,真正持咒的人,真正修密宗的人,也就是真正参禅。

禅、教、律、密、净,虽说五种,归根究柢说的都是一个,没有两个。其实再深一层说,连一个也没有,怎麽会有五个呢?真正学佛法的人,在这一点上应该明白。所以有的人有门户之见,认为念佛法门最高,参禅不对;或者有人说参禅最高,念佛错误,这都是没有明白佛法。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知一切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既无法可得,何必又在头上安头呢?何必无事找事做呢?你若真明白法了,无法可得。可是对一些不明白法的人,你对他说根本什麽也没有,他就会失望。所以佛施权法,就是为了说实法;说权智,为的是实智。实智是什麽呢?实智是一个“归无所得”。实相无相,无所不相,这才是真实的智慧。

诸佛本誓愿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 亦同得此道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前面一段经文从“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这是人喻。法华经原来有“本门十妙,枝门十妙”,但因怕有人不懂,所以也没有详细讲。现在只是讲“人、行、教、理”,这都是一样的。以上六句经文是讲人喻,所有的人都成佛道。接下来“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这是行喻,指修行都是一样的。所以说“诸佛本誓愿”:十方诸佛本来的誓愿。“我所行佛道”:我所修行的佛道法门。“普欲令众生”:令所有的众生。“亦同得此道”:也修行这个道,证得这个道。

那麽既然无法可得,怎麽又说得此道呢?说得此道,这个道并不是从外得来的,就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上说“如来于然灯佛所,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自性本具足,非从外得,所以说这是“无所得”,可是我们不知道。譬如人在衣里缝上一颗明珠,但自己却不知有这一颗宝珠。这颗宝珠犹如我们本来的佛性,与佛无有差别。那我们为什麽没有成佛?因为我们没有发现自己本有的佛性,所以才没有成佛。成佛,只不过是恢复我们本有的家珍而已。“亦同得此道”:令一切众生亦都修行这个法门。这叫行喻,修行是一样的。“未来世诸佛”:未来世的一切诸佛。“虽说百千亿”:虽然演说了百千亿种。“无数诸法门”:无数方便法门。“其实为一乘”:其实皆是为说一乘法。

“诸佛两足尊”:十方诸佛是福慧具足的两足尊。“知法常无性”:诸佛了知诸法本无自性。“佛种从缘起”:不过佛种种的法门,是从缘而生起。“是故说一乘”:故为这一乘的佛教,才显说其他的藏教、通教、别教。实际上就是为著一佛乘,这叫教喻,教化是一样的。“是法住法位”:是法就是妙法莲华经的法。“住法位”,这个法位,“是法”就是“法位”,“法位”也就是这“是法”。“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住在什麽地方呢?即住在世间相上。世间相常住,这世间法即是出世法,出世法即世间法。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觉在世间,若是离开世间法,再去找这个觉悟的觉,犹如在兔子头上找角似的。“于道场知已”:释迦牟尼佛说,我坐菩提道场,成佛之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导师方便说”:故天人之导师用种种方便来阐明这妙法,而其所得的理性皆是一个。

天人所供养 现在十方佛 其数如恒沙 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 亦说如是法 知第一寂灭 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知众生诸行 深心之所念

过去所习 业 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 以种种因缘

譬喻亦言辞 随应方便说

“天人所供养”:天上和人间的人所应供养的。“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为令众生皆能得到安乐的缘故。“亦说如是法”:亦说这部妙法莲华经。“知第一寂灭”:佛知道这第一寂灭法,实相的妙种。“以方便力故”:若一开始佛就说实相的妙理,没有人会明白,故先用种种善巧的方便力,为实施权。“虽示种种道”:虽然是开示了种种的法门,种种的道理。“其实为佛乘”:其最终目的,乃是为说佛乘,令众生皆能成佛。“知众生诸行”:佛也知道众生一切的行业。“深心之所念”:也明白众生心中所思所念。“过去所习 业”:这一切皆是众生往昔所习 染的业果所致。“欲性精进力”:他们的欲念精进之力。“及诸根利钝”:还有众生机性的差别,有利根者,有钝根者,佛一概都悉知无遗。

“以种种因缘”:佛以种种的因缘。“譬喻亦言辞”:譬喻和言辞。“随应方便说”:随顺众生的根性而应机说法。譬如:对难调难伏的刚强众生,佛就说慈悲的法门来感化他。对愚痴的众生,就说般若令他开智慧。对散乱的众生,则教他习 禅定,对懈怠的众生,便叫他修精进。对好犯戒的众生,则告诉他要持戒,对贪心的众生,便叫他行布施,总之用种种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众生。

今我亦如是 安隐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 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众生性欲 方便说诸法 皆令得欢喜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犁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

“今我亦如是”:我释迦牟尼也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一样的说法。“安隐众生故”:欲令一切众生皆能得到安隐袂乐的缘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我以智慧力”:我以佛的真实智慧力。“知众生性欲”:对于一切众生的欲性,了如指掌。“方便说诸法”:能用种种方便法门说法来教化众生。“皆令得欢喜”:令彼法喜充满,得到真正的快乐。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该知道。“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看见六道中一切的众生。“贫穷无福慧”:六道众生(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迷惑不知觉悟,因为没有智慧、没有福报故。为什麽没有福、没有慧呢?就因为不懂佛法,所以贫穷。那麽福慧又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修道而来的。六道众生不懂佛法,乃真正的可怜悯者,真正的穷人。“入生死险道”:一旦入了这生生死死,循环不息的险恶道里,是非常危险的。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某次,释迦牟尼佛从地上顺手抓起一把土,便问弟子:“我手里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弟子们说:“大地土多,佛手上的土少。”佛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可见,入了生死的险道是多麽危险啊!

“相续苦不断”:相续即今生接著来生,且递相接续的苦因、苦果、苦报,无有间断。“深著于五欲”:此苦为何无间断呢?乃因众生深深的执著于五欲。五欲,即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尘欲,也就是财、色、名、食、睡。“如犁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犁牛是牛的一种,其性酷爱其尾,故牠总保护著尾巴,也就因为这样,故有些人起了贪心想得到它。结果,犁牛却为了保护尾巴而丧命。“盲冥无所见”:盲是无目,冥是黑暗,好像在黑暗中什麽东西也看不见。

“不求大势佛”:一个人没有智慧,如同盲人。若没有善知识的引导,犹如常处于黑暗之中,见不到光明,一无所知,这时他也不设法求佛帮助他。大势佛,即佛有大势力,能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及与断苦法”:或者求佛指示他断苦的方法。“深入诸邪见”:因为他不求智慧,自以为是,故盲目的随从,久而久之就深入诸邪见。人,有时很奇怪的,你教他一个正法,教来教去他也学不会。若教他一个邪法,一教就会。这是什麽原因呢?因为我们生生世世著住在邪见上,故学邪法很容易。而正法呢?我们已经离它太远了,所以即使学也不容易记得。“以苦欲舍苦”:欲把自己种种的苦舍去,这是很不容易的事。首先要明白,什麽是苦根?“无明”就是苦的根本。所谓“种种无明是苦恨,苦根除尽善根存,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轮回六道门。”无明是苦根,你若能把无明断尽,苦根也就断了。怎样才能断无明呢?只凭你自己的智慧剑,你会用这把智慧剑,就可以把这无明根斩断,斩断了无明方可跳出轮回。“为是众生故”:佛为了这些尚在苦海里浮沈,无有出期的苦难众生。“而起大悲心”:佛生出大慈大悲的愿力,来救度一切众生。

我始坐道场 观树亦经行 于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 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 云何而可度 尔时诸梵王 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法轮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盘

“我始坐道场”:释迦牟尼佛说,我最初成佛坐道场的时候,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观树亦经行”:我成佛之後,坐在菩提树下,又观察过去和将来的因缘,有时亦经行。什麽叫经行?经行是围著树转,一则可以做运动,二则可以摄其心,令心不散乱。佛的心本来就不散乱,又何必要经行呢?佛之所以这样做,诚然是为了让众生日後可以效法,亦如是修行,故经行。“于三七日中”:佛在三个七——二十一天之中。“思惟如是事”:考虑如何教化众生之事。“我所得智慧”:我所得到的智慧。“微妙最第一”:既微妙又天下无双。“众生诸根钝”:众生的根基非常愚钝。“著乐痴所盲”:他们迷于眼前的欲乐,而变得愚痴。“如斯之等类”:像这一类没有智慧如同盲人的众生。“云何而可度”:我如何度化他们呢?

“尔时诸梵王”:这时,色界天的大梵天王。“及诸天帝释”:和三十三天(仞利天)的天主——帝释天王。“护世四天王”:和保护世界的四大天王。“及大自在天”:和摩醯首罗天的天主——大自在天王。“并余诸天众”:以及其他诸天的天众。“眷属百千万”:各天王率领了百千万亿的眷属。“恭敬合掌礼”:都在佛前恭恭敬敬合掌作礼。“请我转法轮 ”:他们都请我转法轮 (即说法)。

“我即自思惟”:释迦牟尼佛因为这麽多的天众都请他说法,于是他又做了一番考虑。“若但赞佛乘”:我若只说这一佛乘,不讲其他的小乘法。“众生没在苦”:若众生知道佛道这麽遥远、艰难,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都会望洋兴叹。畏于佛法太高深了,而不想学。譬如:没有听过经的人,对经不生欢喜心,一看法华经这麽厚的两部,何时能听完呢?那有这麽多的时间听呢?所以也就不听了。若是你得到佛法的滋味,便会认识佛法在人生命中是占首要地位。甚至于不吃饭、不睡觉,也一定要学佛法。按照佛教的规矩,若在四十里地以内,有人讲经说法,学佛的居士都应该去听经。“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众生因为根性愚钝,故佛讲出的一乘法他是不相信的。“破法不信故”:众生不仅不相信,还有破法的行为。对于实教这种妙法,一旦生出毁谤心,而造无量无边的罪过。“坠于三恶道”:将来就会堕入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我宁不说法”:佛因念及众生会破法不信,而堕入三恶道去,故宁可不说妙法莲华经。“疾入于涅盘”:要赶快入涅盘,不要在世间转法轮 。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寻念过去佛”:虽这麽一想,可是佛又在深思忆念过去佛的一切诸法。“所行方便力”:及过去诸佛所推行的方便之力。“我今所得道”:我现在所得的佛道。“亦应说三乘”:也应该为实施权而说三乘的教理。“作是思惟时”:正当我作这一念思惟的时候。“十方佛皆现”:十方佛都显现在我的眼前。“梵音慰喻我”:他们用佛的清净梵音来安慰我,且对我说“善哉释迦文”,释迦文佛!你很好!“第一之导师”:你真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导师。“得是无上法”:你得到了这无上的妙法。“随诸一切佛”:你随顺十方一切佛。“而用方便力”:亦运用权巧方便的力量。“我等亦皆得”:我们十方佛也都得到同样的妙法。“最妙第一法”:这最微妙的第一法。“为诸众生类”:我们因为众生的关系。“分别说三乘”:故分别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少智乐小法”:愚钝的人很少有智慧,故他们所欢喜的只是小法,对于大法他们没有根性。犹如小孩只知道玩小东西,你给他一个大的东西,他就不会玩了,故对小乘的人,只能对他说小乘法,若说大乘法,他反而糊涂而不能理解了。“不自信作佛”:为何他们要学法,却不给他们说大法?就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会成佛之故。“是故以方便”:因此,只能用权巧方便的法门。“分别说诸果”:分别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虽复说三乘”:虽然分别说了三乘。“但为教菩萨”:但实际上乃为教化菩萨,修行佛乘的法门。

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 称南无诸佛

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似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该知道。“我闻圣师子”:在我闻十方诸佛赞叹我,说我是第一大尊师时。“深净微妙音”:诸佛深净而微妙的音声。“称南无诸佛”:十方诸佛也称南无诸佛,我也称南无诸佛。在佛与佛间互相称叹之际。“复作如是念”:我又有一种想法。“我出浊恶世”:我现在处于娑婆世界,这是一个五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我亦随顺著十方诸佛的教化方式而去行事。“思惟是事已”:我想过了这件事之後。“即趣波罗奈”:波罗奈就是鹿野苑,佛即刻就去鹿野苑。

“鹿野苑”是如何命名的呢?以前有两只鹿王,一只鹿王就是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前的一个前身,这是一只很慈悲的鹿王。另一只鹿王就是提婆达多。在当时有一位国王酷爱打猎,常常带著一批人到鹿苑狩猎,每次去总是打死了很多鹿。于是这两只鹿王就开了一个会议,释迦牟尼鹿王说:“我们去向这位国王请愿吧!”提婆达多鹿王说:“我们如何请愿呢?”释迦牟尼鹿王就说:“我们要求国王,每天送给他一只鹿,让他做食物,这样,我们的鹿群才不会断灭,而国王也天天有新鲜的鹿肉吃。若是他把我们的鹿群全部打死了,他一天也吃不了那麽多,剩下的也都会坏掉。我相信国王会答应我们的。”提婆达多鹿王听了就说:“好哇!那我们就去请愿吧!”

于是他们就去国王那儿请愿了。一到宫殿门口,卫兵看见两只大鹿,拿起槍矛就要刺他们。两只鹿说:“你不要杀,我们今天是来求见国王,向他请愿的。”卫兵一看这鹿会说人话,很是奇怪,即刻通报了国王,说有两只鹿会说人话,国王也很惊奇,就传话召见牠们,两只鹿王就把牠们的要求分析给国王听。国王一看两只鹿会说人话,已经很奇怪了,再听他们的请愿也很合理,于是就答应说:“可以!你们每天送一只鹿来。”从此以後就遵约,每天送一只鹿给国王,国王也就天天吃到新鲜美味的鹿肉。

有一天,释迦牟尼鹿王居然亲自来献供了。国王惊奇的问道:“你是鹿王,怎麽可以来供养?莫非是你的鹿群眷属都没有了吗?”释迦牟尼鹿王说:“我的眷属不但有,而且越来越多了。我们每一只鹿王管五百只鹿,而一天只送一只鹿给国王,其余的母鹿又生出很多的小鹿,故现在我们的鹿群已经繁殖几倍了。不过现在有一个缘故,所以我自己来供养。”国王说:“什麽缘故呢?”鹿王说:“在另一只鹿王那边,今天恰巧轮到一只母鹿应来献供。但是这只母鹿正怀著小鹿,再过一两天这小鹿就要出生了。这只母鹿就去要求其鹿王通融一下,等改天生下了小鹿之後,再来献供。可是其鹿王不准调换,所以这只母鹿就来同我商量,想在我这边调换。但我这边的鹿,没有一只愿意调换的。没办法,所以今天我自己来代替这只母鹿。”

国王一听,啊叫!有这麽奇怪的事!他恍然明白:这些鹿也都是众生之一呀!我为什麽要天天吃鹿肉呢?这时,国王就说了一首偈:“汝为鹿头人,我为人头鹿,从今日以後,不食众生肉。”其意谓:“你呀!是长著一个鹿的头,可是你的心非常仁慈,比人还好。我虽然是长著一个人的头,我的心却不如这鹿的心。从今以後,什麽肉我都不吃了。”这国王被鹿王感动之後,从此他也就吃素了。由这一个公案的关系,故那地方命名为鹿野苑。

鹿野苑这地方山明水秀,有一股灵气,故有很多修行人在这里修行。

当初佛出家修道时,有五个侍者一起陪伴他。五个侍者中,父系之亲有三个,母系之亲有两个,不过後来他们都离开了佛。什麽原因呢?释迦牟尼佛在雪山打坐时,一天只吃一麻一麦。其中三个人,受不了这种苦就先跑了,到鹿苑去修道。剩下的两个,跟著佛修行。有一次看见牧羊女供养了一罐牛奶给佛,那时释迦牟尼佛骨瘦如柴。佛看见牛奶也就很高兴的应了牧羊女的供养。这两个人一看见佛把牛奶喝了,就认为佛贪图口腹,不会修成道了,乃说:“修行要修苦行,现在你苦行受不了了,我们也不愿意在这儿陪一个没有成就的人。”于是这两个人也跑了,只剩下佛独自一人在这地方,後来佛就走到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

释迦牟尼佛当初修道几经艰难困苦,我们现在修道受一点苦就受不了,那麽,比起释迦牟尼佛又是如何呢?

“诸法寂灭相”:释迦牟尼佛知道一切诸法之寂灭相,它是没有一个相貌的。“不可以言宣”:只可理会,而不可言说,亦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以方便力故”:佛之所以要用方便权巧的缘故。“为五比丘说”:那是要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这五比丘是憍陈如、额鞭、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亦即是前文提到的五位侍者。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後,知道这五比丘仍在鹿苑修道。一观察因缘,应先度这五比丘,所以佛到鹿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 。

是名转法轮 便有涅盘音 及以阿罗汉 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 赞示涅盘法 生死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舍利弗当知 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 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 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 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 钝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 于诸菩萨中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 悉亦当作佛

“是名转法轮 ”:佛为这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 。什麽叫三转四谛法?佛最初度五比丘时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这叫第一转。其意谓这种苦对人是有逼迫的性质。集,是指烦恼结集。烦恼有一种招感性,由招感而来。灭,是涅盘的寂灭;常乐我净,谓涅盘四德。道,这道是可以修行的,这是第一转。接著又第二转,“此是苦,汝应知。”这苦你应该知道。“此是集,汝应断。”此集你也应该断。烦恼只是客尘而已,它不是主人,是从外边招感而来的,故你应该断。又说“此是灭,汝应证。”涅盘这种常乐我净的快乐,你也应该证得。“此是道,汝应修。”这个道你也应该修。然後在第三转佛又说:“此是苦,我已知。”这苦我已经知道了。“此是集,我已断。”我已经把烦恼断了。“此是灭,我已证。”涅盘四德的道理,我也已经证得了。“此是道,我已修。”我亦已修成了三十七道品。这是第三转。佛对这五比丘一讲完,其中之一的憍陈如当下就明白了客尘的由来而证果。这叫三转四谛法。

“便有涅盘音”:佛转四谛时,其中讲到寂灭涅盘的快乐,所以就发出涅盘的妙音。“及以阿罗汉”:以及阿罗汉的名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法僧差别名”:法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僧就是阿罗汉。故有法有僧这种种差别的名字。“从久远劫来”:我从久远劫修佛道以来。“赞示涅盘法”:就称赞这种涅盘法。“生死苦永尽”:若你能证得涅盘的妙理,这生死的苦就永远断了。“我常如是说”:从久远劫来我就对你们常常讲这个法。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该知道。“我见佛子等”:我看见一切的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立志上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其数有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全部都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皆来到佛的所在地。“曾从诸佛闻”:过去他们曾从诸佛所,听闻佛法。“方便所说法”:诸佛用方便法门而说法。“我即作是念”:我又作了一种念。“如来所以出”:如来之所以出现于世。“为说佛慧故”:乃是为说佛的真实智慧的缘故。“今正是其时”:现在正是应该说佛的真实智慧的时候了。“舍利弗当知”:舍利弗你应该知道。“钝根小智人”:那类钝根,但略有小小智慧的人。“著相憍慢老”:他们不仅著于一切相,还自以为是,故生出一种贡高我慢来。“不能信是法”:他们不信大乘法,也不会听这妙法莲华经,所以才有五千退席者。“今我喜无畏”:现在这些没有善根的人和骄慢者都已经退席了,故我无忧无畏了。“于诸菩萨中”:在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我正直舍弃这个方便,不再用权巧之法。现在我要开门见山,直说真实的佛慧。“但说无上道”:但说成佛的法门。“菩萨闻是法”:所有的菩萨听到这妙法莲华经。“疑网皆已除”:他们的疑网皆破裂,而消除了。“千二百罗汉”:当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悉亦当作佛”:将来他们亦都可以成佛的。这是佛给所有的弟子都授记作佛,凡是在法华会上的听法者,无一不成佛。

如三世诸佛 说法之仪式 我今亦如是 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 悬远值遇难 正使出于世 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 闻是法亦难 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华 一切皆爱乐 天人所希有 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 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过于优昙华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释迦佛说:我现在说佛乘实智的道理,也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说法的仪式一样。“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我今亦同样说唯一佛乘,更无余乘的微妙法。这种无分别的法,非一般人的意识心所能明白的。“诸佛兴出世”:十方诸佛出现于世。“悬远值遇难”:若能遇著十方诸佛出世,要经相当久远的时间。“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即使你正好遇著佛出世了,而又要碰到佛说这妙法莲华经,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事。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初说三藏教、阿含经,然後说方等和般若,到最後才说法华经,可见说这部经也是不容易的。

“无量无数劫”:经无量无数劫这麽长远的时间。“闻是法亦难”:能听到此法也非容易。“能听是法者”:能听过妙法莲华经者。“斯人亦复难”:此人亦非容易找到。“譬如优昙华”:犹如优昙华那麽罕见。优昙华翻译成祥瑞,这华(花)三千年才开一次,而且一开就凋谢了,故它显得特别出众而希有。“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因为优昙华这麽罕有,故一切天地间的人都欢喜这种华。“时时乃一出”:但它非到时候,决不出现于世。“闻法欢喜赞”:若闻见妙法莲华经时,此人生出一种欢喜赞叹的心。“乃至发一言”:或者只说一句话来赞叹法华经。“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这已经算是在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此人比优昙华更为希有。由此可见闻法是多麽不容易,非得机兴时至,方能得闻。

汝等勿有疑 我为诸法王 普告诸大众 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 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 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 诸佛之秘要

释迦牟尼佛又说:此法比优昙华更难遭遇,我所说之法,你们切莫怀疑,为什麽呢?“我为诸法王”:因为我是诸法之王,已得到真实的智慧。“普告诸大众”:现在我如实的普告法会在座的各位以及未来的一切众生。“但以一乘道”:我只用一乘的佛道。“教化诸菩萨”:来教化一切菩萨。“无声闻弟子”:此法中,没有教化声闻弟子的小乘法。“汝等舍利弗”:舍利弗!你们这些声闻人等。“声闻及菩萨”:现在都应该回小向大,不要再以得少为足了,都应该由声闻乘而转移到菩萨乘。“当知是妙法”:你们应该知道这妙法莲华经的妙法。“诸佛之秘要”: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最秘密的无上妙法,切记不要再生一种疑惑心。

以五浊恶世 但乐著诸欲 如是等众生 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 闻佛说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 志求佛道者 当为如是等 广赞一乘道

妙法莲华经是诸佛之秘要,故释迦牟尼成佛之後,很久都不说这部法华经。为什麽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一旦说出来而众生不相信,就会堕入三恶道,故佛宁可不说。“以五浊恶世”: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五种浊恶的世界。“但乐著诸欲”:在五浊恶世中的众生,其性好乐于诸欲。五欲即:财、色、名、食、睡等。“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他们著在诸欲上,就贪于一时的非究竟之快乐。人人均被财、色、名、食、睡所困而辗转,不能自拔。佛早就知道有这一类迷昧的众生,故说“如是等众生”:像这类的众生。“终不求佛道”:他们不想求佛道,令自己开真实智慧,而把迷昧打破。

“当来世恶人”:当未来世的浊恶之人。“闻佛说一乘”:他们听见佛所说的一乘法。“迷惑不信受”:心中迷惑,不能信受。“破法堕恶道”:他们不但不信受,且还破坏,说是:“他们讲的佛法,根本就没有道理!”因此破法因缘,而堕入三恶道。“有惭愧清净”:但有的人却生出惭愧心,改过迁善的心,要求清净。“志求佛道者”:立志一定要成佛。“当为如是等”:佛说,我应当为这一类之众生。“广赞一乘道”:广赞妙法莲华经的一乘无上道法。

舍利弗当知 诸佛法如是 以万亿方便 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 学者 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 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 无复诸疑惑 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舍利弗当知”:舍利弗和一切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天龙八部等,你们都应该知道。“诸佛法如是”:十方诸佛,佛佛道同,所谓:“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十方诸佛的法都是一样的。显然,法只有一个,为观机施教而“以万亿方便”:用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随宜而说法”:随顺众生的机缘而说法。所谓因人施教,应病予药。“其不习 学者”:佛说出了这种法,若是众生仍不去如法修习 的话。“不能晓了此”:还是不会明白其中之理的。“汝等既已知”:舍利弗!你们这些大阿罗汉、大菩萨、大比丘等,现在都已知道这真实的妙法了。“诸佛世之师”:十方诸佛和我释迦牟尼均为世界之导师。“随宜方便事”:皆是随宜说法,用方便力来教化众生。“无复诸疑惑”:你们不要再生疑惑心了。“心生大欢喜”:你们现在听到妙法莲华经,应该生大欢喜心,生难遭难遇之想。“自知当作佛”:各位现在也应该知道自己将来必定会成佛的。所以在法华会上的一切众生都必定成佛,因释迦牟尼佛都给他们授记过了,都听闻最上佛乘道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