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讲记__第十二讲 >

《六祖坛经》讲记__第十二讲

《六祖坛经》第十二讲

六祖大师讲了这么一首无相颂,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所有的颂都叫着无相颂。为什么叫无相颂呢?上上根啊!无相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相,是无法可说,是无话可说而不得不说,所以,叫无相颂。那么这一首无相颂我们已经讲了两句了,我们在完整的读一遍这首无相颂,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泽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地方。学佛法是活勃勃的。所以,六祖大师的话是非常生机活现的,生机昂燃。让和忍体现在怎么处理是非?怎么处理烦恼?尊卑这个是社会分工不同,在不同场合在不同的地点,在这个地点可能是甲是尊,乙是卑,在另外一个场合可能是乙是尊,甲是卑。那么尊卑并不是有一个固定的身份,那么能够忍让才好过日子,不忍让这日子没法过。忍让就是包容,就是谦退,有谦退这个日子好过。众恶无喧。就是知道有坏的,知道有一些弊端,但不是每时每刻都拿在嘴里来说,尤其是学佛,学佛的人心里知道是非,但是口里不说是非。口里说是非,最少都是自添烦恼,心中知道是非,嘴里不说,这就是有水平的人。接下来是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这是一个比方,钻木取火,比喻修行的人,比喻学佛的人在很多地方要下功夫,说到钻木取火,有两位祖师,有两首诗,从两个角度来讲这个修行,第一首诗,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至待金星显,归家始到头。这首诗说的是什么?他说:学道就象钻火一样,拚命使劲钻,看到冒烟了。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看到冒烟了还不要停止,还使劲钻,至待金星显,一直看到火苗冒出来,归家始到头,看到家门了,有收获了,这是一位祖师写的一首诗。这位祖师写完以后,过了不久另外一位祖师听说这首诗以后,另外写了一首,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显,烧脚又烧头。你看这首诗,学道还是象钻火一样,看到烟了赶快停止,逢烟即便休,不要还一直往下钻,莫待金星显,不要一直钻到那个火星飞溅出来,火星飞溅出来是什么结果呢?烧脚又烧头。头发胡子全身上下烧的乌焦。这两位祖师从两个角度,来讲修行,你说哪位祖师讲的是正确的?两个角度都非常高明,两个角度两种方法,阐释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悟性,然后看问题的观点,所以,生活当中怎么去开悟啊?这两首诗就给我们从两个角度说出了。不管是逢烟即便休也好,逢烟即肯修也好,都是正确的。只看在于这个当事者这个当局者,他有没有很高的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怎么钻?火出到什么程度?这个逢烟未肯修,那你必须得有驾驭火的能力,还是一直往下钻,一直钻到火苗飞出来,你有这个驾驭火得能力,你就一直往下钻。或者说是一直要等到火出来以后,才达到一个目的。你得目的是什么?莫待金星显,逢烟即便休。看到烟出来了,就不要往下钻了。这也是一个高明的方法,淤泥定生红莲,只要你有钻木取火的这个精神,就一定会有从淤泥里生出莲花的收获。另外有一位祖师也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修行学道象挖井一样,挖井水,如果你这里挖一个洞,挖两下没水。又找一个地方又挖,挖了一米多深,看来还没有水,又找一个地方,你挖了一万多个洞,全地球都被你挖得到处都是洞,一口水都没有挖出来。有水平的人,首先勘定这个地方有水,然后他一直有精神挖下去,挖到水出来了,得到水喝了。淤泥,什么是淤泥呢?什么是红莲呢?淤泥我们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淤泥,所有的境界都是淤泥,顺境也是淤泥,逆境也是淤泥,有人诽谤你是淤泥,有人赞美你还是淤泥,在诽谤当中能够生出红莲的人固然高明,在赞美之下不会迷失方向,照样生出红莲的这更加高明。所以,淤泥定生红莲。而且佛法里面讲,不但从淤泥中生出红莲,还要从火里面生出红莲。火中生莲花,用火来比喻也好,用淤泥来比喻也好,这都强调一个来之不易,强调一个不染污,或者说不落俗套。那么,世间有这么一句话叫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但让这个话,在某些时候显得自高自大了,大家都喝醉了,就我一个人清醒,大家都染污了,就我一个人是干净的,这个话有些时候显得有些孤芳自赏,这到没有必要往那个角度去过分的发挥,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两句话一定要强调的问题是,这两句话是针对自己的,不是针对别人的。苦口的的确确是良药,逆耳的一定是忠言,是讲的别人讲给我听的时候,我自己不生烦恼,我自己说这个苦口的一定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这个话一定不能拿来对外,不能说我说话很难听,然后要求你一定要接受,我说的逆耳一定是忠言,我说的话虽然说的很难听、很尖刻,但你一定要接受,你这不成了岂有此理了。你去要求人家强迫人家说你这个人怎么没有度量?怎么没有涵养?我说话虽然尖刻,虽然难听,但是你一定要接受,这个就说不过去了。这个话要站好角度,不能听师父讲完经,回家你看嘛师父说的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我怎么说话尖酸刻薄你都要接受,这个就歪曲了。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有错就该就是了不起,护短心内非贤,一个人真正能够让人家称赞很贤,修行的人有一个秘方,怎么样的人叫贤呢?知贤,让贤,尊贤,而不在自贤。知道什么叫贤,知道人家比我贤在哪里,这个贤是圣贤的贤,是贤达的贤,又这么一幅对联说:盗心不进道心尽,贤人勿来贤人来。这副对联盗心不尽,前一个盗是偷盗的盗,强盗的盗,有盗心的人不要进来,盗心不进道心尽,下一个道是道德的道,所以,有偷盗心肠的人不要进来,有道德心肠的人进来。盗心不进道心进,下一个对联是:闲人免来,贤人来。第一个闲是闲散无事,没有事情做的那个闲,所以,闲人免进,要圣贤的人要进了。这个地方讲这个闲也是这个意思。护短心内非贤,这个贤就是自己明明错了或者是自己亲戚朋友有关系的人,自己的学生徒弟错了,偏偏不认错,强词夺理,这个就不贤了。所以一个人贤不贤不在于自己贤,而在于他能不能知道贤,能不能让贤,能不能尊贤,尊重别人比我高明的,尊重人家比我强的,这个是佛门鉴别贤和不贤的标准,所以,才有这么一个佛门笑话说,有一个人眼睛是青光眼,他打官司,古时候上那个衙门里面去,那个县官看到这个人,明明是一双好眼睛嘛,怎么说看不见呢?这个当官的气坏了,他说:我看你一双清清白白的眼睛,你为什么说你自己看不见呢?这个眼睛有毛病的人说,老爷啊!老爷看我是清清白白的啊!可是我看老爷是糊里糊涂的埃所以,心内贤不贤就知道了。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思贤。饶益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他人,就是做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这个做功德在什么地方做呢?在日用生活当中做,所以,日用常行饶益,你看这个包括那些看电影看文学剧本,里面不是说出家人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小说里面都写了,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慈悲心的体现,扫地都舍不得把蚂蚁啦,虫子啦一扫帚把它扫死,就是不忍心嘛。爱惜飞蛾,爱惜飞蛾的性命,那个飞蛾扑火,看到有火的时候它就扑过了,容易被烧死,出家人就找一个纱罩,把那个灯罩起来。所以免得那个小飞蛾撞上去,烧死了。这个是小说里面讲出家人,是不是这样呢?是这样。那么慈悲心的体现体现在生活当中,饶漪就是慈悲心的体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那怕说一句话,这个就很具体。不是说要做那个天大地大的大事情,这个挂些口号在嘴上,安得广厦千万间,与天下寒士聚欢言。我发了财,我买一万套房子,没钱的人都送他一套。这不是吹牛吗。谁信这个话?等到你有一千万的钱的时候,等到十倍子以后喽。都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不现实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兑现的口号的话,佛门是不提倡说的。怎么饶漪众生怎么利益众生,就从眼前,就从当下说话做事,你说一句话都让人家听到都象万剑穿心一样,你还怎么去利益众生呢?一言一行都给人家带来伤害,都以自己的利益做为宗旨,这个就谈不上饶漪众生了。所以佛法讲日用常行饶漪,太虚大师有这么一句偈语说:佛法如如万法融,僧僧俗俗本缘通。若人会得此中意,尽在寻常日用中。这就是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如如万法融洽,都融会贯通的。真真俗俗本缘通,出世间也好,世间也好是圆融无碍的。若人会得此中意,如果有谁懂得这个意思,尽在寻常日用中。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透露出来了。所以,说话能不能够利益众生?能不能够培养功德?培植福报方方面面,就看这个人善不善于处事为人?他专门找一个地方去培养功德,专门找一个地方去断烦恼,专门找一个地方去开智慧,是,凡夫是要有这样的一个环境,可是当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环境的时候,就不珍惜了。所以,过去有时候我看到到庙里面去是培养功德的地方了吧,是断烦恼断是非的地方了吧,嘿!不是。他吵架还专门选黄道吉日呢。(众笑)他不是黄道吉日他还不吵架,为什么他会选黄道吉日呢?佛菩萨圣诞的时候啊,初一十五的时候啊,他吵的罪凶。所以,有一天我看到两个人在吵架,那天正好是十五,越吵越凶,谁都劝不住,后来我从我地房间里面走出来,你们两个吵架还挺会选日子的,平常不吵,半夜不吵,没有人地时候不吵,你悄悄地不吵,你偏要选到早上,很多人来围观,你们觉得很过瘾是吧?这个是连吵架都都是选了时候的,专门请算命先生给他看了一下,所以,断烦恼在什么地方断呢?这个地方就很现实了。然后敲门,这个是很小一个动作,你看那个电视剧稍微带一点古装的发现,里面一个细节,去拜访人家的时候,古时候的大门上有一个环,那个环干什么的?咣咣咣,就是拿那个环敲门的。他既是用来拉门的拉手,也是用来敲门扣三下。里面如果没有回答扣三下,实在没有回答,在扣三下。没有回答就走了。开始轻一点,后来加重就可以了。可是我遇到的人不是这样的,有人敲我的门,不管是居士也好,不是居士也好,敲三下,有时候我在打坐,有时我在看书,在诵经。他不管,咣咣咣敲三下,师父没有听见,再敲三下,没听见,然后拳打脚踢,恨不得拿一根杠子来撞门了,有些还要翻到窗户上,师父在干什么呢?师父不是坐在那里吗?为什么不开门呢?他不管你是诵经也好,打坐也好,非要把你打出来不可。你今天不出来的话,他是不饶你的。所以有一次吵得不行,我出来了。我说我欠了你几百块钱吗?师父你没有欠我钱啊,我没有欠你的钱,你为什么打那么凶啊?你看这个小细节,这么小一个细节,都能分出是上根中根下根,日用常行饶漪,多替人家想。多替人家谅解,多考虑仔细一点,这样做是否合适?这不就功德就增长了嘛。所以。人家才有一个笑话嘛,说一个不会讲话的人,到处讲话结仇,到处惹人家生气,这样他得朋友就很讨厌他,但是没有办法,这个朋友就经常提醒他,有一天去赴宴,参加一个宴会,也是另外一个好朋友家里面喜得贵子,添了一个儿子,做喜酒了,提醒他这个朋友在路上就千叮咛,万嘱咐的说不要说话,去了一句话都不要说,拿酒来你酒喝酒,拿饭来你就吃饭,拿东西来你就吃,吃完了你就走。一句话都不要说,说话就得罪人,嘱咐很多遍,记住了?记住了。去了以后,他一句话都不说,人家怎么说,他都不说,招呼他也是点一个头,饭也吃完了,酒也喝完了,宴会也结束了。最后临走得时候,人家一个主人送他出来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开口说话了。他说:今天我可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啊!那个改天那个小孩生病死了,不管我的事。(众笑)这叫什么话。不会说话闹笑话。成道非由。要修行要成道,不是靠施多少钱这个话。关于钱的这个问题,另外有一首诗。是一个居士,名字忘记了,所以,后人都把他得名字把他写了五首诗总共有五首,这个时候我念一首,叫做五未必,未必怎么样未必怎么样。人得名字忘记了,他这个诗太有名了。第一首就是:未必钱多乐便多,才多累己反招魔,软脊何须贪羞涩,恒沙施佛陀。第一首就是未必钱多乐便多,未必钱多快乐就多啊!钱多就是快乐的话,那天地下这些有钱人应该快乐埃快乐不是用钱换来的,快乐的人跟有钱的人不划等号。所以,第一句话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反招魔,财富多了,物资财富多了,你不会打理反而是一种累罪,是一种负担累罪,招来身心上得磨难。对你得身心都是一种折磨。所以,财多累己反招魔,还招来一些魔子魔孙,还招来一些怨恨啊,嫉妒啊,打你的注意啊,想方设法的害你呀,都招魔了,把魔都招了了嘛。软囊何是堪羞涩,囊中羞涩这个话从哪里来的?囊中羞涩就是从历史上阮及东西晋时期一个很有名的人。从他的身上来的,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才华高的不可开交了,阮及这个人,但是就是才华太高,曲高和寡没有人和他谈的上话了,反而就疯了,神经病了。所以,他的囊中就羞涩,经常没有钱,这首诗就借用他的名字来说。阮囊何是堪羞涩。有什么事情值得羞涩的,荷包里面没有钱就是值得羞涩的事情吗?不是。富有恒沙是佛陀,天地下最富有的人是谁?是佛陀。释迦牟尼佛最富有,为什么他最富有啊?一切众生顶礼他、尊敬他、钦佩他、无限仰望他。一切众生都敬仰佛陀,都在佛陀面前折腰,你看这个富有。过去讲帝王富甲四海,四海之内莫非王土,都属于皇帝的,皇帝就富有了。皇帝也不富有。尤其是看到那个皇宫里面腥风血雨那种争斗,这个弹指一挥间多少人的生命都荡然无存了,那个就一点都不富有,反而是痛苦。所以,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成道非由施钱,一方面知道钱不富有,一方面知道施钱要用很好的状态来施。布施是一种培福报的方法,富贵从哪里来呢?世间上讲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那么富贵从哪里来呢?从布施而来。所以,成道不从布施而来,成道跟布施没有因果关系,而富贵跟布施有因果关系。布施就得富贵,你不布施你就得不到富贵,你一个人想把天地下的黄金白银都全部占有,第一是不可能,第二是你不富贵,而且是很贫贱。那个不叫富贵,那个叫贫贱。这个我不知道贵州这边有没有这句话,四川有一句民谚,老百姓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只听说夸自己的朋友多,没听说夸自己的钱多。当一个一人比较骄傲的时候,都说我的朋友遍天下,没听说我的钱遍天下,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见人就夸他自己钱多,这个人一定不怎么样。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实在找不到自豪的东西了,实在找不到自豪的内容了,唯一就用这个钱来说自己多,这个就很惨了。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惨了,所以,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向外求玄妙,求神奇鬼怪,这个不是佛法也不是道。佛法在哪里?道在哪里?在平常当中。道在通俗易懂当中。所以,好几年前的时候,我所遇到那个人,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啊!他说:师父我遇到一个高人了,我说:有多高啊?他说:这个高人好了不起啊!给我讲了一个下午,从中午十二点过讲到六点过,我一句没有听懂,讲六个多小时,我一句没有听懂。那简直高的没有办法了。这就叫高吗?我一听如果这样就叫高的话,现在我教大家一个秘方,你们马上就成为高人了。怎么高啊?你见了外国人说中国话,见了中国人说外国话,见了汉人说苗语,见了苗人说汉语你不就高起来了嘛,如果实在是找不到说的了,你自己就编一套你自己都听不懂的话,这不就高了嘛,高在那里啊,高不在玄,高在人家听懂了,非常深奥的被你用很浅的道理讲出来,非常非常浅的道理,说出了很深很深的话,非常浅的话说出了很深的道理,这就是高。如果一个科学家他能够把他研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将给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老百姓听懂,那这个科学家非常的高明。如果你全说一些名词术语,听得人家一头雾水,听到人家讨厌了。反正听不懂,走了听了有什么意思。这个不叫高明,佛法更是如此。所以,不要向外去求玄,向外去求玄的祖师大德,都要呵斥这种现象。有一个人他听我说印光大师文,印光大师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的文朝也非常的了不起,他听我说多了以后呢,他就去找了一部印光大师文抄,他来读,大概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有一天他说:搞了半天印光大师文抄没有什么奇怪的嘛,这个句句都能读懂,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告诉呢禅宗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禅宗里面很有名的典故,今天早上有一个居士发一个短信给我说他找到一本著作叫《宗门五库》。我很高兴,这本书会对你会受益无穷的。我们这个文化水平搞的人,我建议你们也去找这本书来读。《宗门武库》。宗门就是禅宗了,武器库,禅宗里面的一个武器库。全是尖端武器,全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对什么杀伤力很强?对烦恼,对这个方方面面不好的这些杀伤力特别强的武器,这本书名字叫《宗门武库》。这个居士说他找到这本书了,你好好读,绝对会有很大的收获。禅宗里面有一个典故是怎么说的呢?有一个人去拜访一位禅师,他说:请教禅师,大藏经当中有奇特的事没有?大藏经就是佛法的大藏经。里面有奇特的事情没有?禅师回答说:有,只恐你不信,只恐你不信,勿就是你啊,不信,什么是大藏经当中的奇特事?黄的是纸,黑的是墨。你相不相信啊?大藏经当中有什么奇特事情没有啊?有埃什么东西是奇特的事情呢?黄的是纸,黑的是墨水。那个过去印刷这个书,这个纸是黄颜色的,黄颜色的是纸,黑颜色的是墨。呢看懂了这句话吗?听懂了这句话吗?很平常很平常,有什么奇特事,赵州祖师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有一个人专门学这个玄学,说到玄学我们中国历史上,也就是魏晋时期也就是南北朝那一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玄学时期,那个时候管僚士大夫世间上陽春白雪的人都在研究一门玄学,越玄越好,玄的不可开交,你说出来我不懂,我说出来你不懂,我们大家都不懂最好,玄学。当然那个玄有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了。赵州祖师就遇到这么一个人,专门研究玄学的。越玄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个人就去拜访赵州禅师,道教后来也把这个思想接受过来了,道家思想老子庄子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妙到极点了,玄之又玄啊,众妙之门。这个人他就去问赵州禅师他说:玄之又玄是何道理?赵州祖师没有回答他,这个人一看老和尚耳朵背,走近了,他又再问一次,请问老和尚啊,这个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啊?赵州祖师冷不丁的回头说:你玄了多久了?他说:我玄了三年多了。玄了三年多了,老和尚说:你今天很幸运,你碰到我这个老和尚了,要不然这辈子就玄死你了。这个典故也很有名。所以,向外求玄,不是佛法,佛法不在外面。而且理解佛法要非常非常圆融,非常生动,你是死板的去理解,那全是笑话。有一个秀才走路,走到一个河边,那个河大概就一个人把手升直了就这么宽,就这么一米多宽,一条小河。这个秀才穿着长衫,拿着扇子,摇摇晃晃的走到那个河边了,哎!这个河怎么过去呢?他不知道怎么过这个河,他左看右看这个河该怎么过呢?没有桥,他就去问旁边放牛的那个小孩,小朋友这个河要怎么才过的去啊?这个小孩一笑,你跳一下不就过去了嘛。小孩说你跳一下不就过去了嘛,这个秀才哦,跳一下就过去了,他把双脚并拢,咚一跳,咣就掉河里了。一下就掉到河里了,他很生气他说:你看你怎么讲话的,你叫我跳就跳到河里了嘛,我没有跳过去嘛。这个小孩哈哈大笑,我不是叫你这样跳,这个小孩走过来说:这个脚一腾空,脚一迈不就过去了嘛。这个小孩说我叫你这样跳,这个秀才很生气,你这哪里叫跳过去啊,你这叫垮过去。(众笑)你跳就是双脚并拢这样跳,你看是秀才错了?还是小孩错了?所以这个理解问题怎么理解?如果死板理解的话,所有死板理解的人,都要跳在河里面站在里面。所以,菩提只向心觅面活活勃勃的,这个活活勃勃不是无边无际不是没有分寸,不是不知进退,这个要千万注意,我们不要认为佛法强调活勃这一活勃就泛滥成灾了,就乱套了,乱了方寸了,这个不行。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地狱在哪里?在每个人的心里。心在哪里?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光讲心里就成了一个遥远的概念,不现实,天堂地狱在哪里?在心里。天堂只在目前,地狱它也只在目前,所以一点也不玄。一点也不遥远。所以六祖大师说了这首无相颂,这首无相颂千古流芳,没有什么奇特深奥字眼,也没有什么让大家晦涩难懂的话,每一句都非常实在,他是最好的诗最好的词又是最好的境界,六祖大师不会写诗,但他写出了最好的诗,六祖大师没有学过词,怎么写偏题文,但是他写出了最好的,说出了最好的。所以我们研究诗词的人要读好诗吗?去读一读从古到今高僧大德德开示,高僧大德开悟以后写出来的诗句,那是世界上最好的诗句,他不光诗给你文学上面的享受,他还给你人格上面,思想上面,智慧方面很多很多享受。所以后人通过佛法的熏陶以后就总结从来了,写诗怎么写啊?学诗犹如学参禅,不悟真诚妄百年,不用呕心并提肺,须知妙语出天然。就怎么一首诗,学诗犹如学参禅,写诗就象参禅一样要开悟,学诗犹如学参禅,不悟真诚妄百年,你不悟当中的真谛,不开悟的话,一百年也写不出来好的词句,无须呕心并提肺,不要写到死去活来的地步,不要把心都挖出来了,肺都挖出来了写到这种程度,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样,非要写出让人家惊恐万状那种词句,才叫好诗。不是须知妙语出天然,天然的才是美妙的。美妙的一定来自天然的,接下了,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这个是六祖大师最后的总结,希望依照他所说的偈语修行,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佛法就是活在当下。没有等待,做功德不要等待,做善事不要等待,要修行也不要等待。如果要等待,我现在没有钱,等到我有钱的时候再做功德吧。我现在没有空,等到我有空的时候在做功德,我现在没有方方面面的条件。你到是讲等,可是很多时候客观上没有机会等。古时候有这么两个师父,两个人商量好了说:我们要去朝普陀山。然后一个说:我们计划一下,过一段时间去朝普陀山,另外一个说:好啊,好埃两个人就商量好了,过了一年多,过去是走路嘛,差不多一年多以后,两个人就见面了,那个师父说:我已经朝普陀山都回来了。这个师父说:嗨你什么时候去的?我刚刚跟你商量好,没有多久我就走了。你呢?我还在攒这个路费呢。你要攒多少钱才够啊?他说:这个住宾馆多少钱,请人抬轿多少钱,坐滑竿多少钱,喝水多少钱,什么什么多少钱,他算了一大笔帐。另外这个人说:我没有带钱,我身上一分钱没有就出门了。你怎么出门的?看到有人家的时候我就讨一碗斋饭吃。没有人家的时候,我就摘两个野果子吃,路边有泉水我就捧一捧泉水喝了,我就走了。所以这个人朝普陀山去回来完成了,这个人还没有动身呢。做功德也是这样子埃你说我等到我有时间了,有时间了阎王野通知你报道了。你说我等到我有钱了,你这辈子都没有钱怎么办呢?做功德一定要有钱吗?不是。你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里面,第五愿:随喜就是功德。可是这句话最高的境界落到一个最低的境界上来了,很多很多人,恐怕一些师父都没有搞清楚,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出钱,拿钱了。这叫随喜功德。随喜不是让人家出钱,喜悦就是功德,赞叹赞美就是功德,一份心情就是功德。不是说随喜功德,拿钱了,拿钱了。你叫人家拿钱来更好笑的是,嘴上说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比方说出十块钱,你才出十块呀!(众笑)你前一句话不是说了随喜功德嘛,所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个第五愿告诉我们什么是功德?出一份气力,出一份赞叹,给一份包容,给一份谅解,给一份关照,这就是功德。功德从身边一些小事情体现,我去把这些家伙骗了,骗了十万块钱,拿来自己捐八万,自己留两万,这个叫功德吗?这不叫功德。所以,你们要是在菩萨面前发愿说菩萨要是让我中奖,中了大奖以后我就来做功德,那么我告诉你一个秘诀,你一定会中大奖,要怎么发这个愿?怎么兑现呢?菩萨保佑我中五百万,我捐四百九十万,你就绝对中。如果说菩萨保佑你中五百万,你捐一万,你一万年你都中不了。凭什么就让你中五百万?除非你把百分之九十捐来了,那菩萨保佑你中,这就是秘诀。所以,见取自性,直成佛道。佛法是不相待的,没有等待,没有对待,没有对执,佛法就是当下,当下就契入,当下就见道。当下就兑现,这就是佛法。众人且散,吾归曹溪。六祖大师这句话很有意思的,看上去是说了一句很生活的话。散了吧,我回曹溪去了。为什么要把这句话记入《坛经》里面,如果他仅仅是一句平常用语,没有必要把他记载在这个经文里面。经文里面记载的话,都是有他特别用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言下之意是说了没有用,那就散了吧。大家都回家吧,我野回曹溪了,曹溪就是南华寺。六祖大师回庙里去了。众人且散了。如果有疑问就来请教,来问。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信受奉行。当时在场的人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领悟。信受奉行。这个是第二品经文。接下了我们就讲第三品。第三品经文定慧一体第三。师: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家勿迷信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这一品经文着重就谈一个问题。修定和法慧的问题,我们平常当中,经常提到的是因戒得定,因定法慧,我们经常听到的,在六祖大师的嘴里说出了,定慧是一不是二,所以,从六祖大师的眼里看万法都是一,没有二更没有三四五六七八,所以,当有定的时候一定要有慧,当有慧的时候一定要有定,不能割裂,有定没慧,这个定不可取,有慧没定,这个慧也不可取,所以他的宗旨是定慧一体。我的这个法门学禅宗就是要,从这个地方深深的悟进去,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本,根本立场,根本问题在这个地方。如果迷了就把定慧分割开来了,如果迷了,那么不用修行都有定,所以垄统的讲定讲慧,不是修行的人才有定,才有慧,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定,如果垄统的讲定,我们人的定力还不如那个畜生呢,如果垄统的讲慧,人也不如那个畜生,怎么会连畜生都不如呢?如果垄统的讲定,人定的过乌龟吗?谁能定的过乌龟,抓一个乌龟来定在那里不吃不喝一个月不会死,半年都不会死,你抓一个人来放在那里,不给他吃也不给他喝他能定多久?没有多久就死定了。定之前加一个字,死定。如果垄统的讲慧,人还不如狗了,狗的听觉,我在哪一本资料上看到,这个狗他的耳朵趴在地上,他可以听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声音,那么我们人试试看,你趴在地上你能听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声音吗?而且狗的鼻子就比我们的鼻子灵敏,不能够这样垄统的讲,而且不光是把这个区别开,还要把修行和不修行区别开。打一个比方,比方说吃素,修行的吃素和不修行的吃素他是两码事,如果你垄统的混淆的在一起,说吃素就是修行这个话就错了,从古到今这个话不能成立,有些人吃素,吃到已经太好了,吃得生病了,吃到医生给他判死刑了,医生告诉他,你不能在吃肉了,我也遇到这样的人啊,他因为家庭非常富贵,吃得太好,可以说叫做吃尽穿绝最后得了很可怕的病,最后医生给他动手术,开刀全身上下,全身拨开,象清洗下水道一样的清洗,清洗好了,医生告诉他说,从今以后你连菜油都要少吃了,再吃你就堵住了,堵住了你就得死,他一听哦,就不吃了,他吃那个素比我还素。你说他在修行吗?他是怕死才吃素的。还有吃素就一定是修行吗?不是。要是你说牛羊,我们这个吃素比得过牛羊吗?那个牛吃草它连醋都不吃,它连菜油也不吃,它也不烹调,你说它有功德吗?它没有功德,因为它是那个本能的,它就那样吃它才能够存活,如果你把牛羊吃的蔬菜放在油锅里炒,拿给它吃,它吃完以后就会拉肚子,那他它和不了,所以吃素不是修行,修行不等于吃素,那么怎么吃呢?这里面就有问题了,所以佛法要讲的概念是这个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不搞清楚糊里糊涂的修行,释迦牟尼佛当年这个住世的时候,古印度有些旁门左道他修行,他怎么修啊?他就是吃草,吃草还算是不错的,讲起来会把你们大家吓一大跳,还有吃屎的了,还有一些外道他连草都不吃,他吃屎,他为什么要吃屎呢?他的祖师爷爷给他定的就是吃屎才是修行,告诉他要吃屎,狗屎牛屎人屎什么屎都吃,你就升天堂了,能不能够升天堂呢?不知道。所以释迦牟尼佛才把这些外道给他纠正了,他们这种修行是不对的,他们怎么来的呢?他们为什么要吃屎吃草?而且有些吃泥土,有些喝脏水,有些跑到树上面去不下来,有些也不穿衣服,有些像犀牛一样在一个脏水里面滚来滚去的,他认为这样就是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给他们都纠正过来,所以垄统的说任何一个动作,不光是佛门会这样做,可能佛门以外的人也会这样做。但是做的目的不一样,他的追求不一样,刚才说到这个外道吃草,为什么吃草?他有来源啊,他有他的祖师爷爷,他这个祖师爷爷,通过修行通过怎么他有神通,他就看到这个狗死了升天堂了,然后他就说这个狗为什么要升天堂呢?这个狗有什么功德?人死了都没有升天堂,这个狗死了会升天堂,他冥思苦想没有答案,最后想来想去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哦!原来这个狗啊为什么要升天堂?因为它吃屎,这个人死了为什么没有升天堂呢?因为他吃饭,吃饭没有功德。吃屎才有功德,从今天开始,大家都吃屎。(众笑)他交代他的徒弟,他的徒孙都吃屎了。所以说吃屎就这么来了。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这个狗升天堂了,不知道这个狗为什么升天堂,他断章取义自己去编了一个答案,而这个狗真正升天堂的原因并不是它要吃屎,它这个升天堂的原因是它多生多世以前,它种的善根功德成熟了,而不是这辈子它堕到狗道里面有什么功德,所以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定慧?定是什么?慧是什么?佛法里面讲的定,他也有他的前提,有他的这个准则,就是佛法的定和非佛法的定他有区别,那么佛法的定是什么?第一他具备戒,第二他具备慧。所以这个戒和戒定,戒慧加起来三者合一,这样才是佛法的定。那个外道里面也有定,你看那个八仙过海神仙当中就有一个铁拐李,铁拐李他怎么成铁拐李的?铁拐李他本人并不是脚有残疾,不是一个拿拐杖的形象,原因是他是一个道士,修行修行他打坐入定了,入定以后神识就出窍了,神识出窍跑出求了,躯体还定在这个地方,有医学上的话说脑电图也没有了,心电波也没了,都拉直了。直了一般不懂的人就以为死了。所以他在一个破庙里面修行入定了,神识出去了,肉体定在那里,定了很长很长时间,起码是几十天嘛,就长蜘蛛网了,门也关着,外面一个人没有来,地上都长草了,好,他的运气不好,突然有一天谁都认为这个破庙不会有人来,他自己也以为没有人来的,可是恰恰就来了一个人,不是知道是一个云游的一个道士他鬼使神差的走进这个破庙;里面来了。他走进一看哎呀!这个师兄好可怜喽。都死在这里都僵硬了,都没有人管他,他以为他死了,唉呀太可怜了,他一摸鼻子没有呼吸了,然后各方面都已经完了,完了是完了,这个道士是一个昏头昏脑的道士,他自己没有鉴别能力,你这个死的人和那个入定的人是两码事,死了三天以后就发胀了嘛,就臭了嘛,肯定很难闻嘛,很难堪了嘛,他能够定在那里活鲜鲜的,方方面面也挺好的,起码从这一点上他不是死了嘛,可是他就简单的没一下哦,没气了,全身上下都不行了,太可怜了,究竟谁可怜都不知道。他自己还觉得自己挺慈悲,算了我今天有缘,碰到这位师兄在这里死了这么多天,都没有人管他,算了,我放把火给他烧了,噢!他还来帮他,放把火就给他烧了,他把他这个肉体拿去烧了,烧了以后,铁拐李入定的这个神识回来了,回来没有了(众笑)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我的这个肉体在哪里去了?找不到怎么办呢?所以东找西找找来找去没有办法,这个时间不等人,不能老是拖延下去,他这个入定时间是有限定的嘛,所以他就慌不择路的刚刚死没有多久的,刚刚可能咽气没有多久,身体还是软和的还可以,这么一个叫化子的躯体,而且还形象还不怎么样,腿也是跛的,赶紧一下子回到那个身体里面去,哦!醒过来就成了铁拐李的样子了。所以说定外道也会定,很多旁门左道他也会定。佛法里面讲的定他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定,那么六祖大师这个地方讲的定,那是境界非常高了,那么我们修行学佛的人先不要谈那个打坐入定入多少天,呢先不要去空谈这样的高境界,我建议大家先学会打坐就不错了,你能够把这个身体四肢百骇坐柔软了,而且坐的很舒服,能够调理气血,能够调整身心能够解除疲劳,能够消除一些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那就已经不错了。当定的时候产生作用,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所以大定不在静动当中,有定的功夫的人他不在一定要动或者要静,或者某一个状态。不是说坐在那里才叫定,站在那里才叫定,有定力的人是分分秒秒都是定。所以有禅功夫的人分分秒秒都在禅当中,当然我们大家都在馋当中,现在都已经十点过了,在过一个小时都集体馋了,到吃中午饭的时候,那还不馋。真正有禅,永嘉大师的正道歌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行亦禅坐亦禅,语莫动静体安然,所以行住坐卧都是禅。走路的时候也是禅,不走路的时候也是禅,睡觉的时候也是禅。以前卧在苏州灵岩山的时候,我认识一位师父,他自己那个单房里面,没有床的,他不睡觉,就是一张禅凳,方方正正的这样一张禅凳,他晚上就这样,盘着腿坐在那里,每天晚上都这样,不倒单,用佛门的话说叫不倒单。单双的单,挂单,溜单,签单不倒单,他不睡觉,就这样坐着,精神非常好,打坐的功夫非常的深,随时随地在累,在操劳,每天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神饱满,一身祥光,好有一天有一个居士他来到灵岩山,和几个师父聊天不知道怎么搞的,无意中就说到这个话题了,其中有一个师父就告诉他说我们这个维乐师父不倒单,晚上打坐不睡觉,嘿这么厉害啊!我要向这个师父学,学你也得满满来呀,他不行急性子啊,他听说这个师父不倒单,我回去今天晚上我就不倒单,他当天晚上就把这个腿扳上来,生拉活拽的扳上去,第二天就打电话上山来了,师父快点下山到我家里来,怎么办呢?腿都肿了,取不下来了。倒是不倒单可是痛苦了一个晚上。血液都不流畅了,还有呢也有不倒单的,我看倒我们打禅七的时候,打念佛七,打坐嘛,大家坐在那里,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不倒单,他怎么不倒单呢?他左边一个枕头,右边一个枕头,然后背靠着墙,这个当然不倒单了,倒不下去嘛,(众笑)你想倒也倒不下去,这边撑着,这边撑着,这边靠着,这肯定倒不下去啊,倒到是倒不下去,他这样歪着,哎哟这个睡相啊,又痛苦又好笑,但是他又难过。睡又睡不下去,但是磕睡又拚命来,睡的那个口水呀趟的呀,哎呀!棉袄都湿透了,不是汗透了,是被那个口水把棉袄的侵透了,所以,修行的功夫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要一蹴而就,听人家一说我马上就来。所以定慧,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有慧的时候就一定有定,有定的时候就一定有慧,智慧分分明明,随时随地都能够产生作用,随时随地不迷惑,不迷惑你就都能够显现出来,诸学道人,所有学道的人啊,不要这样讲说先定后慧,先慧后定,没有先后是同时出现的,同时产生作用,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要分一个先后,先有定然后有慧的见解,你就把佛法分割了。所以,法悟定法,法是不二,法是没有二的,所以,佛法的门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呢?不能割裂,不能割裂开,割裂了就不是佛法。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口上说善,心里面又不善,这样的定慧是不能够兑现的,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释迦牟尼佛最初制定的戒律就是着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释迦牟尼佛最当初制定的戒律,到后来才逐条逐条叫多起来的,当初没有戒,那里又戒啊?所以我们怎么看这个社会进步了呢?就是规矩越来越多了,规矩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繁琐了,越来越繁琐了,就越来越看不懂了,就越来越麻烦了,人又怕麻烦可是又不自觉,这个是一个矛盾啊,又不愿意麻烦说搞这么多规矩,搞这么多条款干什么?一千条不够,增加,两千条不够还增加,一万条不够还增加,人们一方面讨厌麻烦,这么多条款非常非常烦他,可是另外一方面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只要又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这不是矛盾吗?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从佛法上看就解决了,心口俱善,内外一如,这样就解决了,所以自悟修行,不在于诤,修行不在于静,不在于诤,争论都不用争论了,讨论都不用讨论了,从自己心里面自尽其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义,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老生常谈的话,什么老生常谈,老生常谈这句话也是变成一个成语了,老生常谈就是老和尚经常讲的,这个老和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叫老生常谈嘛,后来这个话就传道社会上去,老生常谈,老和尚一天唠叨的不得了,唠叨来唠叨去就是那几句话烦死了。为什么要唠叨呢?因为不自悟修行,把那个不字去掉。自悟修行,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佛法不用争胜负,争人我,佛法的修为是在于放弃人我是非的争论,佛法的利益也是放弃这些争论,才能够增长,一个能够听懂这个话的人他就能够心悦成佛,心平气和的来讨论,然后双方都谦恭,双方都在注意听对方的长处,双方都在注意听这十句话里面有那句话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这样子去讨论,他注意倾听对方的,然后完了,产生鉴别,产生吸收,那么双方都是这个条件,双方都是这个状态,佛法就能够交流了。如果双方都是不接受对方的,不论青红皂白反正你我之间是抵触的,你说一句我就拿三句来辩论,那么这个双方都永远都说不到一块,拿这样就永远不是佛法。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却诤我法,增加我的贡高我慢之心,而且执着在四相,金刚经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从哪里产生的,从我相产生,没有我相后面三相就逐渐就淡化了,因为有我相,所以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比方说有我相,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然后有人相嘛,我看谁顺眼,我看谁不顺眼,我前一分钟因为他怎么样,我看他顺眼。都是因为满足了我的这个私欲,我的是非维标准,这叫人相。众生相就遥远了,度众生我凭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啊?我认都不认识他,我干嘛要度众生啊?如果我刨根问底来问,你为什么要度众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问题是不是显得很空洞啊?然后寿者相,什么叫寿者?这四相一旦成了四堵墙,就把你关起来了嘛。前后左右刚好四堵墙,你就在中间。所以佛法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呢?要破掉四相,破掉我法,随时随地。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注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在行、注坐、卧当中交流佛法。今天时间不够了,就到这里《六祖坛经》第十二讲

--------------------------------------------------------------------------------

说法台发布时间:2008-2-15 17:28:42 点击:1726

六祖大师讲了这么一首无相颂,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所有的颂都叫着无相颂。为什么叫无相颂呢?上上根啊!无相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相,是无法可说,是无话可说而不得不说,所以,叫无相颂。那么这一首无相颂我们已经讲了两句了,我们在完整的读一遍这首无相颂,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泽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地方。学佛法是活勃勃的。所以,六祖大师的话是非常生机活现的,生机昂燃。让和忍体现在怎么处理是非?怎么处理烦恼?尊卑这个是社会分工不同,在不同场合在不同的地点,在这个地点可能是甲是尊,乙是卑,在另外一个场合可能是乙是尊,甲是卑。那么尊卑并不是有一个固定的身份,那么能够忍让才好过日子,不忍让这日子没法过。忍让就是包容,就是谦退,有谦退这个日子好过。众恶无喧。就是知道有坏的,知道有一些弊端,但不是每时每刻都拿在嘴里来说,尤其是学佛,学佛的人心里知道是非,但是口里不说是非。口里说是非,最少都是自添烦恼,心中知道是非,嘴里不说,这就是有水平的人。接下来是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这是一个比方,钻木取火,比喻修行的人,比喻学佛的人在很多地方要下功夫,说到钻木取火,有两位祖师,有两首诗,从两个角度来讲这个修行,第一首诗,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至待金星显,归家始到头。这首诗说的是什么?他说:学道就象钻火一样,拚命使劲钻,看到冒烟了。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看到冒烟了还不要停止,还使劲钻,至待金星显,一直看到火苗冒出来,归家始到头,看到家门了,有收获了,这是一位祖师写的一首诗。这位祖师写完以后,过了不久另外一位祖师听说这首诗以后,另外写了一首,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显,烧脚又烧头。你看这首诗,学道还是象钻火一样,看到烟了赶快停止,逢烟即便休,不要还一直往下钻,莫待金星显,不要一直钻到那个火星飞溅出来,火星飞溅出来是什么结果呢?烧脚又烧头。头发胡子全身上下烧的乌焦。这两位祖师从两个角度,来讲修行,你说哪位祖师讲的是正确的?两个角度都非常高明,两个角度两种方法,阐释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悟性,然后看问题的观点,所以,生活当中怎么去开悟啊?这两首诗就给我们从两个角度说出了。不管是逢烟即便休也好,逢烟即肯修也好,都是正确的。只看在于这个当事者这个当局者,他有没有很高的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怎么钻?火出到什么程度?这个逢烟未肯修,那你必须得有驾驭火的能力,还是一直往下钻,一直钻到火苗飞出来,你有这个驾驭火得能力,你就一直往下钻。或者说是一直要等到火出来以后,才达到一个目的。你得目的是什么?莫待金星显,逢烟即便休。看到烟出来了,就不要往下钻了。这也是一个高明的方法,淤泥定生红莲,只要你有钻木取火的这个精神,就一定会有从淤泥里生出莲花的收获。另外有一位祖师也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修行学道象挖井一样,挖井水,如果你这里挖一个洞,挖两下没水。又找一个地方又挖,挖了一米多深,看来还没有水,又找一个地方,你挖了一万多个洞,全地球都被你挖得到处都是洞,一口水都没有挖出来。有水平的人,首先勘定这个地方有水,然后他一直有精神挖下去,挖到水出来了,得到水喝了。淤泥,什么是淤泥呢?什么是红莲呢?淤泥我们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淤泥,所有的境界都是淤泥,顺境也是淤泥,逆境也是淤泥,有人诽谤你是淤泥,有人赞美你还是淤泥,在诽谤当中能够生出红莲的人固然高明,在赞美之下不会迷失方向,照样生出红莲的这更加高明。所以,淤泥定生红莲。而且佛法里面讲,不但从淤泥中生出红莲,还要从火里面生出红莲。火中生莲花,用火来比喻也好,用淤泥来比喻也好,这都强调一个来之不易,强调一个不染污,或者说不落俗套。那么,世间有这么一句话叫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但让这个话,在某些时候显得自高自大了,大家都喝醉了,就我一个人清醒,大家都染污了,就我一个人是干净的,这个话有些时候显得有些孤芳自赏,这到没有必要往那个角度去过分的发挥,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两句话一定要强调的问题是,这两句话是针对自己的,不是针对别人的。苦口的的确确是良药,逆耳的一定是忠言,是讲的别人讲给我听的时候,我自己不生烦恼,我自己说这个苦口的一定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这个话一定不能拿来对外,不能说我说话很难听,然后要求你一定要接受,我说的逆耳一定是忠言,我说的话虽然说的很难听、很尖刻,但你一定要接受,你这不成了岂有此理了。你去要求人家强迫人家说你这个人怎么没有度量?怎么没有涵养?我说话虽然尖刻,虽然难听,但是你一定要接受,这个就说不过去了。这个话要站好角度,不能听师父讲完经,回家你看嘛师父说的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我怎么说话尖酸刻薄你都要接受,这个就歪曲了。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有错就该就是了不起,护短心内非贤,一个人真正能够让人家称赞很贤,修行的人有一个秘方,怎么样的人叫贤呢?知贤,让贤,尊贤,而不在自贤。知道什么叫贤,知道人家比我贤在哪里,这个贤是圣贤的贤,是贤达的贤,又这么一幅对联说:盗心不进道心尽,贤人勿来贤人来。这副对联盗心不尽,前一个盗是偷盗的盗,强盗的盗,有盗心的人不要进来,盗心不进道心尽,下一个道是道德的道,所以,有偷盗心肠的人不要进来,有道德心肠的人进来。盗心不进道心进,下一个对联是:闲人免来,贤人来。第一个闲是闲散无事,没有事情做的那个闲,所以,闲人免进,要圣贤的人要进了。这个地方讲这个闲也是这个意思。护短心内非贤,这个贤就是自己明明错了或者是自己亲戚朋友有关系的人,自己的学生徒弟错了,偏偏不认错,强词夺理,这个就不贤了。所以一个人贤不贤不在于自己贤,而在于他能不能知道贤,能不能让贤,能不能尊贤,尊重别人比我高明的,尊重人家比我强的,这个是佛门鉴别贤和不贤的标准,所以,才有这么一个佛门笑话说,有一个人眼睛是青光眼,他打官司,古时候上那个衙门里面去,那个县官看到这个人,明明是一双好眼睛嘛,怎么说看不见呢?这个当官的气坏了,他说:我看你一双清清白白的眼睛,你为什么说你自己看不见呢?这个眼睛有毛病的人说,老爷啊!老爷看我是清清白白的啊!可是我看老爷是糊里糊涂的埃所以,心内贤不贤就知道了。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思贤。饶益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他人,就是做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这个做功德在什么地方做呢?在日用生活当中做,所以,日用常行饶益,你看这个包括那些看电影看文学剧本,里面不是说出家人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小说里面都写了,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慈悲心的体现,扫地都舍不得把蚂蚁啦,虫子啦一扫帚把它扫死,就是不忍心嘛。爱惜飞蛾,爱惜飞蛾的性命,那个飞蛾扑火,看到有火的时候它就扑过了,容易被烧死,出家人就找一个纱罩,把那个灯罩起来。所以免得那个小飞蛾撞上去,烧死了。这个是小说里面讲出家人,是不是这样呢?是这样。那么慈悲心的体现体现在生活当中,饶漪就是慈悲心的体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那怕说一句话,这个就很具体。不是说要做那个天大地大的大事情,这个挂些口号在嘴上,安得广厦千万间,与天下寒士聚欢言。我发了财,我买一万套房子,没钱的人都送他一套。这不是吹牛吗。谁信这个话?等到你有一千万的钱的时候,等到十倍子以后喽。都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不现实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兑现的口号的话,佛门是不提倡说的。怎么饶漪众生怎么利益众生,就从眼前,就从当下说话做事,你说一句话都让人家听到都象万剑穿心一样,你还怎么去利益众生呢?一言一行都给人家带来伤害,都以自己的利益做为宗旨,这个就谈不上饶漪众生了。所以佛法讲日用常行饶漪,太虚大师有这么一句偈语说:佛法如如万法融,僧僧俗俗本缘通。若人会得此中意,尽在寻常日用中。这就是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如如万法融洽,都融会贯通的。真真俗俗本缘通,出世间也好,世间也好是圆融无碍的。若人会得此中意,如果有谁懂得这个意思,尽在寻常日用中。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透露出来了。所以,说话能不能够利益众生?能不能够培养功德?培植福报方方面面,就看这个人善不善于处事为人?他专门找一个地方去培养功德,专门找一个地方去断烦恼,专门找一个地方去开智慧,是,凡夫是要有这样的一个环境,可是当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环境的时候,就不珍惜了。所以,过去有时候我看到到庙里面去是培养功德的地方了吧,是断烦恼断是非的地方了吧,嘿!不是。他吵架还专门选黄道吉日呢。(众笑)他不是黄道吉日他还不吵架,为什么他会选黄道吉日呢?佛菩萨圣诞的时候啊,初一十五的时候啊,他吵的罪凶。所以,有一天我看到两个人在吵架,那天正好是十五,越吵越凶,谁都劝不住,后来我从我地房间里面走出来,你们两个吵架还挺会选日子的,平常不吵,半夜不吵,没有人地时候不吵,你悄悄地不吵,你偏要选到早上,很多人来围观,你们觉得很过瘾是吧?这个是连吵架都都是选了时候的,专门请算命先生给他看了一下,所以,断烦恼在什么地方断呢?这个地方就很现实了。然后敲门,这个是很小一个动作,你看那个电视剧稍微带一点古装的发现,里面一个细节,去拜访人家的时候,古时候的大门上有一个环,那个环干什么的?咣咣咣,就是拿那个环敲门的。他既是用来拉门的拉手,也是用来敲门扣三下。里面如果没有回答扣三下,实在没有回答,在扣三下。没有回答就走了。开始轻一点,后来加重就可以了。可是我遇到的人不是这样的,有人敲我的门,不管是居士也好,不是居士也好,敲三下,有时候我在打坐,有时我在看书,在诵经。他不管,咣咣咣敲三下,师父没有听见,再敲三下,没听见,然后拳打脚踢,恨不得拿一根杠子来撞门了,有些还要翻到窗户上,师父在干什么呢?师父不是坐在那里吗?为什么不开门呢?他不管你是诵经也好,打坐也好,非要把你打出来不可。你今天不出来的话,他是不饶你的。所以有一次吵得不行,我出来了。我说我欠了你几百块钱吗?师父你没有欠我钱啊,我没有欠你的钱,你为什么打那么凶啊?你看这个小细节,这么小一个细节,都能分出是上根中根下根,日用常行饶漪,多替人家想。多替人家谅解,多考虑仔细一点,这样做是否合适?这不就功德就增长了嘛。所以。人家才有一个笑话嘛,说一个不会讲话的人,到处讲话结仇,到处惹人家生气,这样他得朋友就很讨厌他,但是没有办法,这个朋友就经常提醒他,有一天去赴宴,参加一个宴会,也是另外一个好朋友家里面喜得贵子,添了一个儿子,做喜酒了,提醒他这个朋友在路上就千叮咛,万嘱咐的说不要说话,去了一句话都不要说,拿酒来你酒喝酒,拿饭来你就吃饭,拿东西来你就吃,吃完了你就走。一句话都不要说,说话就得罪人,嘱咐很多遍,记住了?记住了。去了以后,他一句话都不说,人家怎么说,他都不说,招呼他也是点一个头,饭也吃完了,酒也喝完了,宴会也结束了。最后临走得时候,人家一个主人送他出来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开口说话了。他说:今天我可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啊!那个改天那个小孩生病死了,不管我的事。(众笑)这叫什么话。不会说话闹笑话。成道非由。要修行要成道,不是靠施多少钱这个话。关于钱的这个问题,另外有一首诗。是一个居士,名字忘记了,所以,后人都把他得名字把他写了五首诗总共有五首,这个时候我念一首,叫做五未必,未必怎么样未必怎么样。人得名字忘记了,他这个诗太有名了。第一首就是:未必钱多乐便多,才多累己反招魔,软脊何须贪羞涩,恒沙施佛陀。第一首就是未必钱多乐便多,未必钱多快乐就多啊!钱多就是快乐的话,那天地下这些有钱人应该快乐埃快乐不是用钱换来的,快乐的人跟有钱的人不划等号。所以,第一句话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反招魔,财富多了,物资财富多了,你不会打理反而是一种累罪,是一种负担累罪,招来身心上得磨难。对你得身心都是一种折磨。所以,财多累己反招魔,还招来一些魔子魔孙,还招来一些怨恨啊,嫉妒啊,打你的注意啊,想方设法的害你呀,都招魔了,把魔都招了了嘛。软囊何是堪羞涩,囊中羞涩这个话从哪里来的?囊中羞涩就是从历史上阮及东西晋时期一个很有名的人。从他的身上来的,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才华高的不可开交了,阮及这个人,但是就是才华太高,曲高和寡没有人和他谈的上话了,反而就疯了,神经病了。所以,他的囊中就羞涩,经常没有钱,这首诗就借用他的名字来说。阮囊何是堪羞涩。有什么事情值得羞涩的,荷包里面没有钱就是值得羞涩的事情吗?不是。富有恒沙是佛陀,天地下最富有的人是谁?是佛陀。释迦牟尼佛最富有,为什么他最富有啊?一切众生顶礼他、尊敬他、钦佩他、无限仰望他。一切众生都敬仰佛陀,都在佛陀面前折腰,你看这个富有。过去讲帝王富甲四海,四海之内莫非王土,都属于皇帝的,皇帝就富有了。皇帝也不富有。尤其是看到那个皇宫里面腥风血雨那种争斗,这个弹指一挥间多少人的生命都荡然无存了,那个就一点都不富有,反而是痛苦。所以,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成道非由施钱,一方面知道钱不富有,一方面知道施钱要用很好的状态来施。布施是一种培福报的方法,富贵从哪里来呢?世间上讲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那么富贵从哪里来呢?从布施而来。所以,成道不从布施而来,成道跟布施没有因果关系,而富贵跟布施有因果关系。布施就得富贵,你不布施你就得不到富贵,你一个人想把天地下的黄金白银都全部占有,第一是不可能,第二是你不富贵,而且是很贫贱。那个不叫富贵,那个叫贫贱。这个我不知道贵州这边有没有这句话,四川有一句民谚,老百姓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只听说夸自己的朋友多,没听说夸自己的钱多。当一个一人比较骄傲的时候,都说我的朋友遍天下,没听说我的钱遍天下,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见人就夸他自己钱多,这个人一定不怎么样。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实在找不到自豪的东西了,实在找不到自豪的内容了,唯一就用这个钱来说自己多,这个就很惨了。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惨了,所以,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向外求玄妙,求神奇鬼怪,这个不是佛法也不是道。佛法在哪里?道在哪里?在平常当中。道在通俗易懂当中。所以,好几年前的时候,我所遇到那个人,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啊!他说:师父我遇到一个高人了,我说:有多高啊?他说:这个高人好了不起啊!给我讲了一个下午,从中午十二点过讲到六点过,我一句没有听懂,讲六个多小时,我一句没有听懂。那简直高的没有办法了。这就叫高吗?我一听如果这样就叫高的话,现在我教大家一个秘方,你们马上就成为高人了。怎么高啊?你见了外国人说中国话,见了中国人说外国话,见了汉人说苗语,见了苗人说汉语你不就高起来了嘛,如果实在是找不到说的了,你自己就编一套你自己都听不懂的话,这不就高了嘛,高在那里啊,高不在玄,高在人家听懂了,非常深奥的被你用很浅的道理讲出来,非常非常浅的道理,说出了很深很深的话,非常浅的话说出了很深的道理,这就是高。如果一个科学家他能够把他研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将给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老百姓听懂,那这个科学家非常的高明。如果你全说一些名词术语,听得人家一头雾水,听到人家讨厌了。反正听不懂,走了听了有什么意思。这个不叫高明,佛法更是如此。所以,不要向外去求玄,向外去求玄的祖师大德,都要呵斥这种现象。有一个人他听我说印光大师文,印光大师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的文朝也非常的了不起,他听我说多了以后呢,他就去找了一部印光大师文抄,他来读,大概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有一天他说:搞了半天印光大师文抄没有什么奇怪的嘛,这个句句都能读懂,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告诉呢禅宗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禅宗里面很有名的典故,今天早上有一个居士发一个短信给我说他找到一本著作叫《宗门五库》。我很高兴,这本书会对你会受益无穷的。我们这个文化水平搞的人,我建议你们也去找这本书来读。《宗门武库》。宗门就是禅宗了,武器库,禅宗里面的一个武器库。全是尖端武器,全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对什么杀伤力很强?对烦恼,对这个方方面面不好的这些杀伤力特别强的武器,这本书名字叫《宗门武库》。这个居士说他找到这本书了,你好好读,绝对会有很大的收获。禅宗里面有一个典故是怎么说的呢?有一个人去拜访一位禅师,他说:请教禅师,大藏经当中有奇特的事没有?大藏经就是佛法的大藏经。里面有奇特的事情没有?禅师回答说:有,只恐你不信,只恐你不信,勿就是你啊,不信,什么是大藏经当中的奇特事?黄的是纸,黑的是墨。你相不相信啊?大藏经当中有什么奇特事情没有啊?有埃什么东西是奇特的事情呢?黄的是纸,黑的是墨水。那个过去印刷这个书,这个纸是黄颜色的,黄颜色的是纸,黑颜色的是墨。呢看懂了这句话吗?听懂了这句话吗?很平常很平常,有什么奇特事,赵州祖师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有一个人专门学这个玄学,说到玄学我们中国历史上,也就是魏晋时期也就是南北朝那一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玄学时期,那个时候管僚士大夫世间上陽春白雪的人都在研究一门玄学,越玄越好,玄的不可开交,你说出来我不懂,我说出来你不懂,我们大家都不懂最好,玄学。当然那个玄有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了。赵州祖师就遇到这么一个人,专门研究玄学的。越玄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个人就去拜访赵州禅师,道教后来也把这个思想接受过来了,道家思想老子庄子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妙到极点了,玄之又玄啊,众妙之门。这个人他就去问赵州禅师他说:玄之又玄是何道理?赵州祖师没有回答他,这个人一看老和尚耳朵背,走近了,他又再问一次,请问老和尚啊,这个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啊?赵州祖师冷不丁的回头说:你玄了多久了?他说:我玄了三年多了。玄了三年多了,老和尚说:你今天很幸运,你碰到我这个老和尚了,要不然这辈子就玄死你了。这个典故也很有名。所以,向外求玄,不是佛法,佛法不在外面。而且理解佛法要非常非常圆融,非常生动,你是死板的去理解,那全是笑话。有一个秀才走路,走到一个河边,那个河大概就一个人把手升直了就这么宽,就这么一米多宽,一条小河。这个秀才穿着长衫,拿着扇子,摇摇晃晃的走到那个河边了,哎!这个河怎么过去呢?他不知道怎么过这个河,他左看右看这个河该怎么过呢?没有桥,他就去问旁边放牛的那个小孩,小朋友这个河要怎么才过的去啊?这个小孩一笑,你跳一下不就过去了嘛。小孩说你跳一下不就过去了嘛,这个秀才哦,跳一下就过去了,他把双脚并拢,咚一跳,咣就掉河里了。一下就掉到河里了,他很生气他说:你看你怎么讲话的,你叫我跳就跳到河里了嘛,我没有跳过去嘛。这个小孩哈哈大笑,我不是叫你这样跳,这个小孩走过来说:这个脚一腾空,脚一迈不就过去了嘛。这个小孩说我叫你这样跳,这个秀才很生气,你这哪里叫跳过去啊,你这叫垮过去。(众笑)你跳就是双脚并拢这样跳,你看是秀才错了?还是小孩错了?所以这个理解问题怎么理解?如果死板理解的话,所有死板理解的人,都要跳在河里面站在里面。所以,菩提只向心觅面活活勃勃的,这个活活勃勃不是无边无际不是没有分寸,不是不知进退,这个要千万注意,我们不要认为佛法强调活勃这一活勃就泛滥成灾了,就乱套了,乱了方寸了,这个不行。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地狱在哪里?在每个人的心里。心在哪里?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光讲心里就成了一个遥远的概念,不现实,天堂地狱在哪里?在心里。天堂只在目前,地狱它也只在目前,所以一点也不玄。一点也不遥远。所以六祖大师说了这首无相颂,这首无相颂千古流芳,没有什么奇特深奥字眼,也没有什么让大家晦涩难懂的话,每一句都非常实在,他是最好的诗最好的词又是最好的境界,六祖大师不会写诗,但他写出了最好的诗,六祖大师没有学过词,怎么写偏题文,但是他写出了最好的,说出了最好的。所以我们研究诗词的人要读好诗吗?去读一读从古到今高僧大德德开示,高僧大德开悟以后写出来的诗句,那是世界上最好的诗句,他不光诗给你文学上面的享受,他还给你人格上面,思想上面,智慧方面很多很多享受。所以后人通过佛法的熏陶以后就总结从来了,写诗怎么写啊?学诗犹如学参禅,不悟真诚妄百年,不用呕心并提肺,须知妙语出天然。就怎么一首诗,学诗犹如学参禅,写诗就象参禅一样要开悟,学诗犹如学参禅,不悟真诚妄百年,你不悟当中的真谛,不开悟的话,一百年也写不出来好的词句,无须呕心并提肺,不要写到死去活来的地步,不要把心都挖出来了,肺都挖出来了写到这种程度,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样,非要写出让人家惊恐万状那种词句,才叫好诗。不是须知妙语出天然,天然的才是美妙的。美妙的一定来自天然的,接下了,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这个是六祖大师最后的总结,希望依照他所说的偈语修行,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佛法就是活在当下。没有等待,做功德不要等待,做善事不要等待,要修行也不要等待。如果要等待,我现在没有钱,等到我有钱的时候再做功德吧。我现在没有空,等到我有空的时候在做功德,我现在没有方方面面的条件。你到是讲等,可是很多时候客观上没有机会等。古时候有这么两个师父,两个人商量好了说:我们要去朝普陀山。然后一个说:我们计划一下,过一段时间去朝普陀山,另外一个说:好啊,好埃两个人就商量好了,过了一年多,过去是走路嘛,差不多一年多以后,两个人就见面了,那个师父说:我已经朝普陀山都回来了。这个师父说:嗨你什么时候去的?我刚刚跟你商量好,没有多久我就走了。你呢?我还在攒这个路费呢。你要攒多少钱才够啊?他说:这个住宾馆多少钱,请人抬轿多少钱,坐滑竿多少钱,喝水多少钱,什么什么多少钱,他算了一大笔帐。另外这个人说:我没有带钱,我身上一分钱没有就出门了。你怎么出门的?看到有人家的时候我就讨一碗斋饭吃。没有人家的时候,我就摘两个野果子吃,路边有泉水我就捧一捧泉水喝了,我就走了。所以这个人朝普陀山去回来完成了,这个人还没有动身呢。做功德也是这样子埃你说我等到我有时间了,有时间了阎王野通知你报道了。你说我等到我有钱了,你这辈子都没有钱怎么办呢?做功德一定要有钱吗?不是。你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里面,第五愿:随喜就是功德。可是这句话最高的境界落到一个最低的境界上来了,很多很多人,恐怕一些师父都没有搞清楚,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出钱,拿钱了。这叫随喜功德。随喜不是让人家出钱,喜悦就是功德,赞叹赞美就是功德,一份心情就是功德。不是说随喜功德,拿钱了,拿钱了。你叫人家拿钱来更好笑的是,嘴上说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比方说出十块钱,你才出十块呀!(众笑)你前一句话不是说了随喜功德嘛,所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个第五愿告诉我们什么是功德?出一份气力,出一份赞叹,给一份包容,给一份谅解,给一份关照,这就是功德。功德从身边一些小事情体现,我去把这些家伙骗了,骗了十万块钱,拿来自己捐八万,自己留两万,这个叫功德吗?这不叫功德。所以,你们要是在菩萨面前发愿说菩萨要是让我中奖,中了大奖以后我就来做功德,那么我告诉你一个秘诀,你一定会中大奖,要怎么发这个愿?怎么兑现呢?菩萨保佑我中五百万,我捐四百九十万,你就绝对中。如果说菩萨保佑你中五百万,你捐一万,你一万年你都中不了。凭什么就让你中五百万?除非你把百分之九十捐来了,那菩萨保佑你中,这就是秘诀。所以,见取自性,直成佛道。佛法是不相待的,没有等待,没有对待,没有对执,佛法就是当下,当下就契入,当下就见道。当下就兑现,这就是佛法。众人且散,吾归曹溪。六祖大师这句话很有意思的,看上去是说了一句很生活的话。散了吧,我回曹溪去了。为什么要把这句话记入《坛经》里面,如果他仅仅是一句平常用语,没有必要把他记载在这个经文里面。经文里面记载的话,都是有他特别用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言下之意是说了没有用,那就散了吧。大家都回家吧,我野回曹溪了,曹溪就是南华寺。六祖大师回庙里去了。众人且散了。如果有疑问就来请教,来问。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信受奉行。当时在场的人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领悟。信受奉行。这个是第二品经文。接下了我们就讲第三品。第三品经文定慧一体第三。师: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家勿迷信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这一品经文着重就谈一个问题。修定和法慧的问题,我们平常当中,经常提到的是因戒得定,因定法慧,我们经常听到的,在六祖大师的嘴里说出了,定慧是一不是二,所以,从六祖大师的眼里看万法都是一,没有二更没有三四五六七八,所以,当有定的时候一定要有慧,当有慧的时候一定要有定,不能割裂,有定没慧,这个定不可取,有慧没定,这个慧也不可取,所以他的宗旨是定慧一体。我的这个法门学禅宗就是要,从这个地方深深的悟进去,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本,根本立场,根本问题在这个地方。如果迷了就把定慧分割开来了,如果迷了,那么不用修行都有定,所以垄统的讲定讲慧,不是修行的人才有定,才有慧,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定,如果垄统的讲定,我们人的定力还不如那个畜生呢,如果垄统的讲慧,人也不如那个畜生,怎么会连畜生都不如呢?如果垄统的讲定,人定的过乌龟吗?谁能定的过乌龟,抓一个乌龟来定在那里不吃不喝一个月不会死,半年都不会死,你抓一个人来放在那里,不给他吃也不给他喝他能定多久?没有多久就死定了。定之前加一个字,死定。如果垄统的讲慧,人还不如狗了,狗的听觉,我在哪一本资料上看到,这个狗他的耳朵趴在地上,他可以听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声音,那么我们人试试看,你趴在地上你能听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声音吗?而且狗的鼻子就比我们的鼻子灵敏,不能够这样垄统的讲,而且不光是把这个区别开,还要把修行和不修行区别开。打一个比方,比方说吃素,修行的吃素和不修行的吃素他是两码事,如果你垄统的混淆的在一起,说吃素就是修行这个话就错了,从古到今这个话不能成立,有些人吃素,吃到已经太好了,吃得生病了,吃到医生给他判死刑了,医生告诉他,你不能在吃肉了,我也遇到这样的人啊,他因为家庭非常富贵,吃得太好,可以说叫做吃尽穿绝最后得了很可怕的病,最后医生给他动手术,开刀全身上下,全身拨开,象清洗下水道一样的清洗,清洗好了,医生告诉他说,从今以后你连菜油都要少吃了,再吃你就堵住了,堵住了你就得死,他一听哦,就不吃了,他吃那个素比我还素。你说他在修行吗?他是怕死才吃素的。还有吃素就一定是修行吗?不是。要是你说牛羊,我们这个吃素比得过牛羊吗?那个牛吃草它连醋都不吃,它连菜油也不吃,它也不烹调,你说它有功德吗?它没有功德,因为它是那个本能的,它就那样吃它才能够存活,如果你把牛羊吃的蔬菜放在油锅里炒,拿给它吃,它吃完以后就会拉肚子,那他它和不了,所以吃素不是修行,修行不等于吃素,那么怎么吃呢?这里面就有问题了,所以佛法要讲的概念是这个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不搞清楚糊里糊涂的修行,释迦牟尼佛当年这个住世的时候,古印度有些旁门左道他修行,他怎么修啊?他就是吃草,吃草还算是不错的,讲起来会把你们大家吓一大跳,还有吃屎的了,还有一些外道他连草都不吃,他吃屎,他为什么要吃屎呢?他的祖师爷爷给他定的就是吃屎才是修行,告诉他要吃屎,狗屎牛屎人屎什么屎都吃,你就升天堂了,能不能够升天堂呢?不知道。所以释迦牟尼佛才把这些外道给他纠正了,他们这种修行是不对的,他们怎么来的呢?他们为什么要吃屎吃草?而且有些吃泥土,有些喝脏水,有些跑到树上面去不下来,有些也不穿衣服,有些像犀牛一样在一个脏水里面滚来滚去的,他认为这样就是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给他们都纠正过来,所以垄统的说任何一个动作,不光是佛门会这样做,可能佛门以外的人也会这样做。但是做的目的不一样,他的追求不一样,刚才说到这个外道吃草,为什么吃草?他有来源啊,他有他的祖师爷爷,他这个祖师爷爷,通过修行通过怎么他有神通,他就看到这个狗死了升天堂了,然后他就说这个狗为什么要升天堂呢?这个狗有什么功德?人死了都没有升天堂,这个狗死了会升天堂,他冥思苦想没有答案,最后想来想去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哦!原来这个狗啊为什么要升天堂?因为它吃屎,这个人死了为什么没有升天堂呢?因为他吃饭,吃饭没有功德。吃屎才有功德,从今天开始,大家都吃屎。(众笑)他交代他的徒弟,他的徒孙都吃屎了。所以说吃屎就这么来了。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这个狗升天堂了,不知道这个狗为什么升天堂,他断章取义自己去编了一个答案,而这个狗真正升天堂的原因并不是它要吃屎,它这个升天堂的原因是它多生多世以前,它种的善根功德成熟了,而不是这辈子它堕到狗道里面有什么功德,所以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定慧?定是什么?慧是什么?佛法里面讲的定,他也有他的前提,有他的这个准则,就是佛法的定和非佛法的定他有区别,那么佛法的定是什么?第一他具备戒,第二他具备慧。所以这个戒和戒定,戒慧加起来三者合一,这样才是佛法的定。那个外道里面也有定,你看那个八仙过海神仙当中就有一个铁拐李,铁拐李他怎么成铁拐李的?铁拐李他本人并不是脚有残疾,不是一个拿拐杖的形象,原因是他是一个道士,修行修行他打坐入定了,入定以后神识就出窍了,神识出窍跑出求了,躯体还定在这个地方,有医学上的话说脑电图也没有了,心电波也没了,都拉直了。直了一般不懂的人就以为死了。所以他在一个破庙里面修行入定了,神识出去了,肉体定在那里,定了很长很长时间,起码是几十天嘛,就长蜘蛛网了,门也关着,外面一个人没有来,地上都长草了,好,他的运气不好,突然有一天谁都认为这个破庙不会有人来,他自己也以为没有人来的,可是恰恰就来了一个人,不是知道是一个云游的一个道士他鬼使神差的走进这个破庙;里面来了。他走进一看哎呀!这个师兄好可怜喽。都死在这里都僵硬了,都没有人管他,他以为他死了,唉呀太可怜了,他一摸鼻子没有呼吸了,然后各方面都已经完了,完了是完了,这个道士是一个昏头昏脑的道士,他自己没有鉴别能力,你这个死的人和那个入定的人是两码事,死了三天以后就发胀了嘛,就臭了嘛,肯定很难闻嘛,很难堪了嘛,他能够定在那里活鲜鲜的,方方面面也挺好的,起码从这一点上他不是死了嘛,可是他就简单的没一下哦,没气了,全身上下都不行了,太可怜了,究竟谁可怜都不知道。他自己还觉得自己挺慈悲,算了我今天有缘,碰到这位师兄在这里死了这么多天,都没有人管他,算了,我放把火给他烧了,噢!他还来帮他,放把火就给他烧了,他把他这个肉体拿去烧了,烧了以后,铁拐李入定的这个神识回来了,回来没有了(众笑)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我的这个肉体在哪里去了?找不到怎么办呢?所以东找西找找来找去没有办法,这个时间不等人,不能老是拖延下去,他这个入定时间是有限定的嘛,所以他就慌不择路的刚刚死没有多久的,刚刚可能咽气没有多久,身体还是软和的还可以,这么一个叫化子的躯体,而且还形象还不怎么样,腿也是跛的,赶紧一下子回到那个身体里面去,哦!醒过来就成了铁拐李的样子了。所以说定外道也会定,很多旁门左道他也会定。佛法里面讲的定他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定,那么六祖大师这个地方讲的定,那是境界非常高了,那么我们修行学佛的人先不要谈那个打坐入定入多少天,呢先不要去空谈这样的高境界,我建议大家先学会打坐就不错了,你能够把这个身体四肢百骇坐柔软了,而且坐的很舒服,能够调理气血,能够调整身心能够解除疲劳,能够消除一些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那就已经不错了。当定的时候产生作用,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所以大定不在静动当中,有定的功夫的人他不在一定要动或者要静,或者某一个状态。不是说坐在那里才叫定,站在那里才叫定,有定力的人是分分秒秒都是定。所以有禅功夫的人分分秒秒都在禅当中,当然我们大家都在馋当中,现在都已经十点过了,在过一个小时都集体馋了,到吃中午饭的时候,那还不馋。真正有禅,永嘉大师的正道歌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行亦禅坐亦禅,语莫动静体安然,所以行住坐卧都是禅。走路的时候也是禅,不走路的时候也是禅,睡觉的时候也是禅。以前卧在苏州灵岩山的时候,我认识一位师父,他自己那个单房里面,没有床的,他不睡觉,就是一张禅凳,方方正正的这样一张禅凳,他晚上就这样,盘着腿坐在那里,每天晚上都这样,不倒单,用佛门的话说叫不倒单。单双的单,挂单,溜单,签单不倒单,他不睡觉,就这样坐着,精神非常好,打坐的功夫非常的深,随时随地在累,在操劳,每天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神饱满,一身祥光,好有一天有一个居士他来到灵岩山,和几个师父聊天不知道怎么搞的,无意中就说到这个话题了,其中有一个师父就告诉他说我们这个维乐师父不倒单,晚上打坐不睡觉,嘿这么厉害啊!我要向这个师父学,学你也得满满来呀,他不行急性子啊,他听说这个师父不倒单,我回去今天晚上我就不倒单,他当天晚上就把这个腿扳上来,生拉活拽的扳上去,第二天就打电话上山来了,师父快点下山到我家里来,怎么办呢?腿都肿了,取不下来了。倒是不倒单可是痛苦了一个晚上。血液都不流畅了,还有呢也有不倒单的,我看倒我们打禅七的时候,打念佛七,打坐嘛,大家坐在那里,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不倒单,他怎么不倒单呢?他左边一个枕头,右边一个枕头,然后背靠着墙,这个当然不倒单了,倒不下去嘛,(众笑)你想倒也倒不下去,这边撑着,这边撑着,这边靠着,这肯定倒不下去啊,倒到是倒不下去,他这样歪着,哎哟这个睡相啊,又痛苦又好笑,但是他又难过。睡又睡不下去,但是磕睡又拚命来,睡的那个口水呀趟的呀,哎呀!棉袄都湿透了,不是汗透了,是被那个口水把棉袄的侵透了,所以,修行的功夫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要一蹴而就,听人家一说我马上就来。所以定慧,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有慧的时候就一定有定,有定的时候就一定有慧,智慧分分明明,随时随地都能够产生作用,随时随地不迷惑,不迷惑你就都能够显现出来,诸学道人,所有学道的人啊,不要这样讲说先定后慧,先慧后定,没有先后是同时出现的,同时产生作用,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要分一个先后,先有定然后有慧的见解,你就把佛法分割了。所以,法悟定法,法是不二,法是没有二的,所以,佛法的门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呢?不能割裂,不能割裂开,割裂了就不是佛法。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口上说善,心里面又不善,这样的定慧是不能够兑现的,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释迦牟尼佛最初制定的戒律就是着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释迦牟尼佛最当初制定的戒律,到后来才逐条逐条叫多起来的,当初没有戒,那里又戒啊?所以我们怎么看这个社会进步了呢?就是规矩越来越多了,规矩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繁琐了,越来越繁琐了,就越来越看不懂了,就越来越麻烦了,人又怕麻烦可是又不自觉,这个是一个矛盾啊,又不愿意麻烦说搞这么多规矩,搞这么多条款干什么?一千条不够,增加,两千条不够还增加,一万条不够还增加,人们一方面讨厌麻烦,这么多条款非常非常烦他,可是另外一方面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只要又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这不是矛盾吗?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从佛法上看就解决了,心口俱善,内外一如,这样就解决了,所以自悟修行,不在于诤,修行不在于静,不在于诤,争论都不用争论了,讨论都不用讨论了,从自己心里面自尽其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义,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老生常谈的话,什么老生常谈,老生常谈这句话也是变成一个成语了,老生常谈就是老和尚经常讲的,这个老和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叫老生常谈嘛,后来这个话就传道社会上去,老生常谈,老和尚一天唠叨的不得了,唠叨来唠叨去就是那几句话烦死了。为什么要唠叨呢?因为不自悟修行,把那个不字去掉。自悟修行,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佛法不用争胜负,争人我,佛法的修为是在于放弃人我是非的争论,佛法的利益也是放弃这些争论,才能够增长,一个能够听懂这个话的人他就能够心悦成佛,心平气和的来讨论,然后双方都谦恭,双方都在注意听对方的长处,双方都在注意听这十句话里面有那句话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这样子去讨论,他注意倾听对方的,然后完了,产生鉴别,产生吸收,那么双方都是这个条件,双方都是这个状态,佛法就能够交流了。如果双方都是不接受对方的,不论青红皂白反正你我之间是抵触的,你说一句我就拿三句来辩论,那么这个双方都永远都说不到一块,拿这样就永远不是佛法。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却诤我法,增加我的贡高我慢之心,而且执着在四相,金刚经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从哪里产生的,从我相产生,没有我相后面三相就逐渐就淡化了,因为有我相,所以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比方说有我相,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然后有人相嘛,我看谁顺眼,我看谁不顺眼,我前一分钟因为他怎么样,我看他顺眼。都是因为满足了我的这个私欲,我的是非维标准,这叫人相。众生相就遥远了,度众生我凭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啊?我认都不认识他,我干嘛要度众生啊?如果我刨根问底来问,你为什么要度众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问题是不是显得很空洞啊?然后寿者相,什么叫寿者?这四相一旦成了四堵墙,就把你关起来了嘛。前后左右刚好四堵墙,你就在中间。所以佛法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呢?要破掉四相,破掉我法,随时随地。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注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在行、注坐、卧当中交流佛法。今天时间不够了,就到这里《六祖坛经》第十二讲

--------------------------------------------------------------------------------

说法台发布时间:2008-2-15 17:28:42 点击:1726

六祖大师讲了这么一首无相颂,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所有的颂都叫着无相颂。为什么叫无相颂呢?上上根啊!无相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相,是无法可说,是无话可说而不得不说,所以,叫无相颂。那么这一首无相颂我们已经讲了两句了,我们在完整的读一遍这首无相颂,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泽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地方。学佛法是活勃勃的。所以,六祖大师的话是非常生机活现的,生机昂燃。让和忍体现在怎么处理是非?怎么处理烦恼?尊卑这个是社会分工不同,在不同场合在不同的地点,在这个地点可能是甲是尊,乙是卑,在另外一个场合可能是乙是尊,甲是卑。那么尊卑并不是有一个固定的身份,那么能够忍让才好过日子,不忍让这日子没法过。忍让就是包容,就是谦退,有谦退这个日子好过。众恶无喧。就是知道有坏的,知道有一些弊端,但不是每时每刻都拿在嘴里来说,尤其是学佛,学佛的人心里知道是非,但是口里不说是非。口里说是非,最少都是自添烦恼,心中知道是非,嘴里不说,这就是有水平的人。接下来是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这是一个比方,钻木取火,比喻修行的人,比喻学佛的人在很多地方要下功夫,说到钻木取火,有两位祖师,有两首诗,从两个角度来讲这个修行,第一首诗,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至待金星显,归家始到头。这首诗说的是什么?他说:学道就象钻火一样,拚命使劲钻,看到冒烟了。学道如钻火,逢烟未肯修,看到冒烟了还不要停止,还使劲钻,至待金星显,一直看到火苗冒出来,归家始到头,看到家门了,有收获了,这是一位祖师写的一首诗。这位祖师写完以后,过了不久另外一位祖师听说这首诗以后,另外写了一首,他说:学道如钻火,逢烟即便休,莫待金星显,烧脚又烧头。你看这首诗,学道还是象钻火一样,看到烟了赶快停止,逢烟即便休,不要还一直往下钻,莫待金星显,不要一直钻到那个火星飞溅出来,火星飞溅出来是什么结果呢?烧脚又烧头。头发胡子全身上下烧的乌焦。这两位祖师从两个角度,来讲修行,你说哪位祖师讲的是正确的?两个角度都非常高明,两个角度两种方法,阐释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悟性,然后看问题的观点,所以,生活当中怎么去开悟啊?这两首诗就给我们从两个角度说出了。不管是逢烟即便休也好,逢烟即肯修也好,都是正确的。只看在于这个当事者这个当局者,他有没有很高的智慧来处理这个问题,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怎么钻?火出到什么程度?这个逢烟未肯修,那你必须得有驾驭火的能力,还是一直往下钻,一直钻到火苗飞出来,你有这个驾驭火得能力,你就一直往下钻。或者说是一直要等到火出来以后,才达到一个目的。你得目的是什么?莫待金星显,逢烟即便休。看到烟出来了,就不要往下钻了。这也是一个高明的方法,淤泥定生红莲,只要你有钻木取火的这个精神,就一定会有从淤泥里生出莲花的收获。另外有一位祖师也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修行学道象挖井一样,挖井水,如果你这里挖一个洞,挖两下没水。又找一个地方又挖,挖了一米多深,看来还没有水,又找一个地方,你挖了一万多个洞,全地球都被你挖得到处都是洞,一口水都没有挖出来。有水平的人,首先勘定这个地方有水,然后他一直有精神挖下去,挖到水出来了,得到水喝了。淤泥,什么是淤泥呢?什么是红莲呢?淤泥我们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淤泥,所有的境界都是淤泥,顺境也是淤泥,逆境也是淤泥,有人诽谤你是淤泥,有人赞美你还是淤泥,在诽谤当中能够生出红莲的人固然高明,在赞美之下不会迷失方向,照样生出红莲的这更加高明。所以,淤泥定生红莲。而且佛法里面讲,不但从淤泥中生出红莲,还要从火里面生出红莲。火中生莲花,用火来比喻也好,用淤泥来比喻也好,这都强调一个来之不易,强调一个不染污,或者说不落俗套。那么,世间有这么一句话叫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但让这个话,在某些时候显得自高自大了,大家都喝醉了,就我一个人清醒,大家都染污了,就我一个人是干净的,这个话有些时候显得有些孤芳自赏,这到没有必要往那个角度去过分的发挥,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这两句话一定要强调的问题是,这两句话是针对自己的,不是针对别人的。苦口的的确确是良药,逆耳的一定是忠言,是讲的别人讲给我听的时候,我自己不生烦恼,我自己说这个苦口的一定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这个话一定不能拿来对外,不能说我说话很难听,然后要求你一定要接受,我说的逆耳一定是忠言,我说的话虽然说的很难听、很尖刻,但你一定要接受,你这不成了岂有此理了。你去要求人家强迫人家说你这个人怎么没有度量?怎么没有涵养?我说话虽然尖刻,虽然难听,但是你一定要接受,这个就说不过去了。这个话要站好角度,不能听师父讲完经,回家你看嘛师父说的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我怎么说话尖酸刻薄你都要接受,这个就歪曲了。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有错就该就是了不起,护短心内非贤,一个人真正能够让人家称赞很贤,修行的人有一个秘方,怎么样的人叫贤呢?知贤,让贤,尊贤,而不在自贤。知道什么叫贤,知道人家比我贤在哪里,这个贤是圣贤的贤,是贤达的贤,又这么一幅对联说:盗心不进道心尽,贤人勿来贤人来。这副对联盗心不尽,前一个盗是偷盗的盗,强盗的盗,有盗心的人不要进来,盗心不进道心尽,下一个道是道德的道,所以,有偷盗心肠的人不要进来,有道德心肠的人进来。盗心不进道心进,下一个对联是:闲人免来,贤人来。第一个闲是闲散无事,没有事情做的那个闲,所以,闲人免进,要圣贤的人要进了。这个地方讲这个闲也是这个意思。护短心内非贤,这个贤就是自己明明错了或者是自己亲戚朋友有关系的人,自己的学生徒弟错了,偏偏不认错,强词夺理,这个就不贤了。所以一个人贤不贤不在于自己贤,而在于他能不能知道贤,能不能让贤,能不能尊贤,尊重别人比我高明的,尊重人家比我强的,这个是佛门鉴别贤和不贤的标准,所以,才有这么一个佛门笑话说,有一个人眼睛是青光眼,他打官司,古时候上那个衙门里面去,那个县官看到这个人,明明是一双好眼睛嘛,怎么说看不见呢?这个当官的气坏了,他说:我看你一双清清白白的眼睛,你为什么说你自己看不见呢?这个眼睛有毛病的人说,老爷啊!老爷看我是清清白白的啊!可是我看老爷是糊里糊涂的埃所以,心内贤不贤就知道了。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思贤。饶益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他人,就是做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这个做功德在什么地方做呢?在日用生活当中做,所以,日用常行饶益,你看这个包括那些看电影看文学剧本,里面不是说出家人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小说里面都写了,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慈悲心的体现,扫地都舍不得把蚂蚁啦,虫子啦一扫帚把它扫死,就是不忍心嘛。爱惜飞蛾,爱惜飞蛾的性命,那个飞蛾扑火,看到有火的时候它就扑过了,容易被烧死,出家人就找一个纱罩,把那个灯罩起来。所以免得那个小飞蛾撞上去,烧死了。这个是小说里面讲出家人,是不是这样呢?是这样。那么慈悲心的体现体现在生活当中,饶漪就是慈悲心的体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那怕说一句话,这个就很具体。不是说要做那个天大地大的大事情,这个挂些口号在嘴上,安得广厦千万间,与天下寒士聚欢言。我发了财,我买一万套房子,没钱的人都送他一套。这不是吹牛吗。谁信这个话?等到你有一千万的钱的时候,等到十倍子以后喽。都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不现实的话,根本没有办法兑现的口号的话,佛门是不提倡说的。怎么饶漪众生怎么利益众生,就从眼前,就从当下说话做事,你说一句话都让人家听到都象万剑穿心一样,你还怎么去利益众生呢?一言一行都给人家带来伤害,都以自己的利益做为宗旨,这个就谈不上饶漪众生了。所以佛法讲日用常行饶漪,太虚大师有这么一句偈语说:佛法如如万法融,僧僧俗俗本缘通。若人会得此中意,尽在寻常日用中。这就是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如如万法融洽,都融会贯通的。真真俗俗本缘通,出世间也好,世间也好是圆融无碍的。若人会得此中意,如果有谁懂得这个意思,尽在寻常日用中。就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透露出来了。所以,说话能不能够利益众生?能不能够培养功德?培植福报方方面面,就看这个人善不善于处事为人?他专门找一个地方去培养功德,专门找一个地方去断烦恼,专门找一个地方去开智慧,是,凡夫是要有这样的一个环境,可是当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环境的时候,就不珍惜了。所以,过去有时候我看到到庙里面去是培养功德的地方了吧,是断烦恼断是非的地方了吧,嘿!不是。他吵架还专门选黄道吉日呢。(众笑)他不是黄道吉日他还不吵架,为什么他会选黄道吉日呢?佛菩萨圣诞的时候啊,初一十五的时候啊,他吵的罪凶。所以,有一天我看到两个人在吵架,那天正好是十五,越吵越凶,谁都劝不住,后来我从我地房间里面走出来,你们两个吵架还挺会选日子的,平常不吵,半夜不吵,没有人地时候不吵,你悄悄地不吵,你偏要选到早上,很多人来围观,你们觉得很过瘾是吧?这个是连吵架都都是选了时候的,专门请算命先生给他看了一下,所以,断烦恼在什么地方断呢?这个地方就很现实了。然后敲门,这个是很小一个动作,你看那个电视剧稍微带一点古装的发现,里面一个细节,去拜访人家的时候,古时候的大门上有一个环,那个环干什么的?咣咣咣,就是拿那个环敲门的。他既是用来拉门的拉手,也是用来敲门扣三下。里面如果没有回答扣三下,实在没有回答,在扣三下。没有回答就走了。开始轻一点,后来加重就可以了。可是我遇到的人不是这样的,有人敲我的门,不管是居士也好,不是居士也好,敲三下,有时候我在打坐,有时我在看书,在诵经。他不管,咣咣咣敲三下,师父没有听见,再敲三下,没听见,然后拳打脚踢,恨不得拿一根杠子来撞门了,有些还要翻到窗户上,师父在干什么呢?师父不是坐在那里吗?为什么不开门呢?他不管你是诵经也好,打坐也好,非要把你打出来不可。你今天不出来的话,他是不饶你的。所以有一次吵得不行,我出来了。我说我欠了你几百块钱吗?师父你没有欠我钱啊,我没有欠你的钱,你为什么打那么凶啊?你看这个小细节,这么小一个细节,都能分出是上根中根下根,日用常行饶漪,多替人家想。多替人家谅解,多考虑仔细一点,这样做是否合适?这不就功德就增长了嘛。所以。人家才有一个笑话嘛,说一个不会讲话的人,到处讲话结仇,到处惹人家生气,这样他得朋友就很讨厌他,但是没有办法,这个朋友就经常提醒他,有一天去赴宴,参加一个宴会,也是另外一个好朋友家里面喜得贵子,添了一个儿子,做喜酒了,提醒他这个朋友在路上就千叮咛,万嘱咐的说不要说话,去了一句话都不要说,拿酒来你酒喝酒,拿饭来你就吃饭,拿东西来你就吃,吃完了你就走。一句话都不要说,说话就得罪人,嘱咐很多遍,记住了?记住了。去了以后,他一句话都不说,人家怎么说,他都不说,招呼他也是点一个头,饭也吃完了,酒也喝完了,宴会也结束了。最后临走得时候,人家一个主人送他出来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开口说话了。他说:今天我可是一句话也没有说啊!那个改天那个小孩生病死了,不管我的事。(众笑)这叫什么话。不会说话闹笑话。成道非由。要修行要成道,不是靠施多少钱这个话。关于钱的这个问题,另外有一首诗。是一个居士,名字忘记了,所以,后人都把他得名字把他写了五首诗总共有五首,这个时候我念一首,叫做五未必,未必怎么样未必怎么样。人得名字忘记了,他这个诗太有名了。第一首就是:未必钱多乐便多,才多累己反招魔,软脊何须贪羞涩,恒沙施佛陀。第一首就是未必钱多乐便多,未必钱多快乐就多啊!钱多就是快乐的话,那天地下这些有钱人应该快乐埃快乐不是用钱换来的,快乐的人跟有钱的人不划等号。所以,第一句话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反招魔,财富多了,物资财富多了,你不会打理反而是一种累罪,是一种负担累罪,招来身心上得磨难。对你得身心都是一种折磨。所以,财多累己反招魔,还招来一些魔子魔孙,还招来一些怨恨啊,嫉妒啊,打你的注意啊,想方设法的害你呀,都招魔了,把魔都招了了嘛。软囊何是堪羞涩,囊中羞涩这个话从哪里来的?囊中羞涩就是从历史上阮及东西晋时期一个很有名的人。从他的身上来的,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才华高的不可开交了,阮及这个人,但是就是才华太高,曲高和寡没有人和他谈的上话了,反而就疯了,神经病了。所以,他的囊中就羞涩,经常没有钱,这首诗就借用他的名字来说。阮囊何是堪羞涩。有什么事情值得羞涩的,荷包里面没有钱就是值得羞涩的事情吗?不是。富有恒沙是佛陀,天地下最富有的人是谁?是佛陀。释迦牟尼佛最富有,为什么他最富有啊?一切众生顶礼他、尊敬他、钦佩他、无限仰望他。一切众生都敬仰佛陀,都在佛陀面前折腰,你看这个富有。过去讲帝王富甲四海,四海之内莫非王土,都属于皇帝的,皇帝就富有了。皇帝也不富有。尤其是看到那个皇宫里面腥风血雨那种争斗,这个弹指一挥间多少人的生命都荡然无存了,那个就一点都不富有,反而是痛苦。所以,六祖大师告诉我们成道非由施钱,一方面知道钱不富有,一方面知道施钱要用很好的状态来施。布施是一种培福报的方法,富贵从哪里来呢?世间上讲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那么富贵从哪里来呢?从布施而来。所以,成道不从布施而来,成道跟布施没有因果关系,而富贵跟布施有因果关系。布施就得富贵,你不布施你就得不到富贵,你一个人想把天地下的黄金白银都全部占有,第一是不可能,第二是你不富贵,而且是很贫贱。那个不叫富贵,那个叫贫贱。这个我不知道贵州这边有没有这句话,四川有一句民谚,老百姓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只听说夸自己的朋友多,没听说夸自己的钱多。当一个一人比较骄傲的时候,都说我的朋友遍天下,没听说我的钱遍天下,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见人就夸他自己钱多,这个人一定不怎么样。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实在找不到自豪的东西了,实在找不到自豪的内容了,唯一就用这个钱来说自己多,这个就很惨了。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惨了,所以,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向外求玄妙,求神奇鬼怪,这个不是佛法也不是道。佛法在哪里?道在哪里?在平常当中。道在通俗易懂当中。所以,好几年前的时候,我所遇到那个人,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啊!他说:师父我遇到一个高人了,我说:有多高啊?他说:这个高人好了不起啊!给我讲了一个下午,从中午十二点过讲到六点过,我一句没有听懂,讲六个多小时,我一句没有听懂。那简直高的没有办法了。这就叫高吗?我一听如果这样就叫高的话,现在我教大家一个秘方,你们马上就成为高人了。怎么高啊?你见了外国人说中国话,见了中国人说外国话,见了汉人说苗语,见了苗人说汉语你不就高起来了嘛,如果实在是找不到说的了,你自己就编一套你自己都听不懂的话,这不就高了嘛,高在那里啊,高不在玄,高在人家听懂了,非常深奥的被你用很浅的道理讲出来,非常非常浅的道理,说出了很深很深的话,非常浅的话说出了很深的道理,这就是高。如果一个科学家他能够把他研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将给一个大字都不认识的老百姓听懂,那这个科学家非常的高明。如果你全说一些名词术语,听得人家一头雾水,听到人家讨厌了。反正听不懂,走了听了有什么意思。这个不叫高明,佛法更是如此。所以,不要向外去求玄,向外去求玄的祖师大德,都要呵斥这种现象。有一个人他听我说印光大师文,印光大师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的文朝也非常的了不起,他听我说多了以后呢,他就去找了一部印光大师文抄,他来读,大概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有一天他说:搞了半天印光大师文抄没有什么奇怪的嘛,这个句句都能读懂,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告诉呢禅宗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禅宗里面很有名的典故,今天早上有一个居士发一个短信给我说他找到一本著作叫《宗门五库》。我很高兴,这本书会对你会受益无穷的。我们这个文化水平搞的人,我建议你们也去找这本书来读。《宗门武库》。宗门就是禅宗了,武器库,禅宗里面的一个武器库。全是尖端武器,全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对什么杀伤力很强?对烦恼,对这个方方面面不好的这些杀伤力特别强的武器,这本书名字叫《宗门武库》。这个居士说他找到这本书了,你好好读,绝对会有很大的收获。禅宗里面有一个典故是怎么说的呢?有一个人去拜访一位禅师,他说:请教禅师,大藏经当中有奇特的事没有?大藏经就是佛法的大藏经。里面有奇特的事情没有?禅师回答说:有,只恐你不信,只恐你不信,勿就是你啊,不信,什么是大藏经当中的奇特事?黄的是纸,黑的是墨。你相不相信啊?大藏经当中有什么奇特事情没有啊?有埃什么东西是奇特的事情呢?黄的是纸,黑的是墨水。那个过去印刷这个书,这个纸是黄颜色的,黄颜色的是纸,黑颜色的是墨。呢看懂了这句话吗?听懂了这句话吗?很平常很平常,有什么奇特事,赵州祖师也有一个很有名的典故,有一个人专门学这个玄学,说到玄学我们中国历史上,也就是魏晋时期也就是南北朝那一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玄学时期,那个时候管僚士大夫世间上陽春白雪的人都在研究一门玄学,越玄越好,玄的不可开交,你说出来我不懂,我说出来你不懂,我们大家都不懂最好,玄学。当然那个玄有它的博大精深的内容了。赵州祖师就遇到这么一个人,专门研究玄学的。越玄越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个人就去拜访赵州禅师,道教后来也把这个思想接受过来了,道家思想老子庄子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了。妙到极点了,玄之又玄啊,众妙之门。这个人他就去问赵州禅师他说:玄之又玄是何道理?赵州祖师没有回答他,这个人一看老和尚耳朵背,走近了,他又再问一次,请问老和尚啊,这个玄之又玄是什么意思啊?赵州祖师冷不丁的回头说:你玄了多久了?他说:我玄了三年多了。玄了三年多了,老和尚说:你今天很幸运,你碰到我这个老和尚了,要不然这辈子就玄死你了。这个典故也很有名。所以,向外求玄,不是佛法,佛法不在外面。而且理解佛法要非常非常圆融,非常生动,你是死板的去理解,那全是笑话。有一个秀才走路,走到一个河边,那个河大概就一个人把手升直了就这么宽,就这么一米多宽,一条小河。这个秀才穿着长衫,拿着扇子,摇摇晃晃的走到那个河边了,哎!这个河怎么过去呢?他不知道怎么过这个河,他左看右看这个河该怎么过呢?没有桥,他就去问旁边放牛的那个小孩,小朋友这个河要怎么才过的去啊?这个小孩一笑,你跳一下不就过去了嘛。小孩说你跳一下不就过去了嘛,这个秀才哦,跳一下就过去了,他把双脚并拢,咚一跳,咣就掉河里了。一下就掉到河里了,他很生气他说:你看你怎么讲话的,你叫我跳就跳到河里了嘛,我没有跳过去嘛。这个小孩哈哈大笑,我不是叫你这样跳,这个小孩走过来说:这个脚一腾空,脚一迈不就过去了嘛。这个小孩说我叫你这样跳,这个秀才很生气,你这哪里叫跳过去啊,你这叫垮过去。(众笑)你跳就是双脚并拢这样跳,你看是秀才错了?还是小孩错了?所以这个理解问题怎么理解?如果死板理解的话,所有死板理解的人,都要跳在河里面站在里面。所以,菩提只向心觅面活活勃勃的,这个活活勃勃不是无边无际不是没有分寸,不是不知进退,这个要千万注意,我们不要认为佛法强调活勃这一活勃就泛滥成灾了,就乱套了,乱了方寸了,这个不行。听说依次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地狱在哪里?在每个人的心里。心在哪里?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光讲心里就成了一个遥远的概念,不现实,天堂地狱在哪里?在心里。天堂只在目前,地狱它也只在目前,所以一点也不玄。一点也不遥远。所以六祖大师说了这首无相颂,这首无相颂千古流芳,没有什么奇特深奥字眼,也没有什么让大家晦涩难懂的话,每一句都非常实在,他是最好的诗最好的词又是最好的境界,六祖大师不会写诗,但他写出了最好的诗,六祖大师没有学过词,怎么写偏题文,但是他写出了最好的,说出了最好的。所以我们研究诗词的人要读好诗吗?去读一读从古到今高僧大德德开示,高僧大德开悟以后写出来的诗句,那是世界上最好的诗句,他不光诗给你文学上面的享受,他还给你人格上面,思想上面,智慧方面很多很多享受。所以后人通过佛法的熏陶以后就总结从来了,写诗怎么写啊?学诗犹如学参禅,不悟真诚妄百年,不用呕心并提肺,须知妙语出天然。就怎么一首诗,学诗犹如学参禅,写诗就象参禅一样要开悟,学诗犹如学参禅,不悟真诚妄百年,你不悟当中的真谛,不开悟的话,一百年也写不出来好的词句,无须呕心并提肺,不要写到死去活来的地步,不要把心都挖出来了,肺都挖出来了写到这种程度,好像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样,非要写出让人家惊恐万状那种词句,才叫好诗。不是须知妙语出天然,天然的才是美妙的。美妙的一定来自天然的,接下了,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这个是六祖大师最后的总结,希望依照他所说的偈语修行,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佛法就是活在当下。没有等待,做功德不要等待,做善事不要等待,要修行也不要等待。如果要等待,我现在没有钱,等到我有钱的时候再做功德吧。我现在没有空,等到我有空的时候在做功德,我现在没有方方面面的条件。你到是讲等,可是很多时候客观上没有机会等。古时候有这么两个师父,两个人商量好了说:我们要去朝普陀山。然后一个说:我们计划一下,过一段时间去朝普陀山,另外一个说:好啊,好埃两个人就商量好了,过了一年多,过去是走路嘛,差不多一年多以后,两个人就见面了,那个师父说:我已经朝普陀山都回来了。这个师父说:嗨你什么时候去的?我刚刚跟你商量好,没有多久我就走了。你呢?我还在攒这个路费呢。你要攒多少钱才够啊?他说:这个住宾馆多少钱,请人抬轿多少钱,坐滑竿多少钱,喝水多少钱,什么什么多少钱,他算了一大笔帐。另外这个人说:我没有带钱,我身上一分钱没有就出门了。你怎么出门的?看到有人家的时候我就讨一碗斋饭吃。没有人家的时候,我就摘两个野果子吃,路边有泉水我就捧一捧泉水喝了,我就走了。所以这个人朝普陀山去回来完成了,这个人还没有动身呢。做功德也是这样子埃你说我等到我有时间了,有时间了阎王野通知你报道了。你说我等到我有钱了,你这辈子都没有钱怎么办呢?做功德一定要有钱吗?不是。你看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里面,第五愿:随喜就是功德。可是这句话最高的境界落到一个最低的境界上来了,很多很多人,恐怕一些师父都没有搞清楚,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出钱,拿钱了。这叫随喜功德。随喜不是让人家出钱,喜悦就是功德,赞叹赞美就是功德,一份心情就是功德。不是说随喜功德,拿钱了,拿钱了。你叫人家拿钱来更好笑的是,嘴上说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比方说出十块钱,你才出十块呀!(众笑)你前一句话不是说了随喜功德嘛,所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个第五愿告诉我们什么是功德?出一份气力,出一份赞叹,给一份包容,给一份谅解,给一份关照,这就是功德。功德从身边一些小事情体现,我去把这些家伙骗了,骗了十万块钱,拿来自己捐八万,自己留两万,这个叫功德吗?这不叫功德。所以,你们要是在菩萨面前发愿说菩萨要是让我中奖,中了大奖以后我就来做功德,那么我告诉你一个秘诀,你一定会中大奖,要怎么发这个愿?怎么兑现呢?菩萨保佑我中五百万,我捐四百九十万,你就绝对中。如果说菩萨保佑你中五百万,你捐一万,你一万年你都中不了。凭什么就让你中五百万?除非你把百分之九十捐来了,那菩萨保佑你中,这就是秘诀。所以,见取自性,直成佛道。佛法是不相待的,没有等待,没有对待,没有对执,佛法就是当下,当下就契入,当下就见道。当下就兑现,这就是佛法。众人且散,吾归曹溪。六祖大师这句话很有意思的,看上去是说了一句很生活的话。散了吧,我回曹溪去了。为什么要把这句话记入《坛经》里面,如果他仅仅是一句平常用语,没有必要把他记载在这个经文里面。经文里面记载的话,都是有他特别用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言下之意是说了没有用,那就散了吧。大家都回家吧,我野回曹溪了,曹溪就是南华寺。六祖大师回庙里去了。众人且散了。如果有疑问就来请教,来问。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信受奉行。当时在场的人听到六祖大师的开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领悟。信受奉行。这个是第二品经文。接下了我们就讲第三品。第三品经文定慧一体第三。师: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家勿迷信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这一品经文着重就谈一个问题。修定和法慧的问题,我们平常当中,经常提到的是因戒得定,因定法慧,我们经常听到的,在六祖大师的嘴里说出了,定慧是一不是二,所以,从六祖大师的眼里看万法都是一,没有二更没有三四五六七八,所以,当有定的时候一定要有慧,当有慧的时候一定要有定,不能割裂,有定没慧,这个定不可取,有慧没定,这个慧也不可取,所以他的宗旨是定慧一体。我的这个法门学禅宗就是要,从这个地方深深的悟进去,我这个法门是以定慧为本,根本立场,根本问题在这个地方。如果迷了就把定慧分割开来了,如果迷了,那么不用修行都有定,所以垄统的讲定讲慧,不是修行的人才有定,才有慧,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定,如果垄统的讲定,我们人的定力还不如那个畜生呢,如果垄统的讲慧,人也不如那个畜生,怎么会连畜生都不如呢?如果垄统的讲定,人定的过乌龟吗?谁能定的过乌龟,抓一个乌龟来定在那里不吃不喝一个月不会死,半年都不会死,你抓一个人来放在那里,不给他吃也不给他喝他能定多久?没有多久就死定了。定之前加一个字,死定。如果垄统的讲慧,人还不如狗了,狗的听觉,我在哪一本资料上看到,这个狗他的耳朵趴在地上,他可以听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声音,那么我们人试试看,你趴在地上你能听到一百公里以外的声音吗?而且狗的鼻子就比我们的鼻子灵敏,不能够这样垄统的讲,而且不光是把这个区别开,还要把修行和不修行区别开。打一个比方,比方说吃素,修行的吃素和不修行的吃素他是两码事,如果你垄统的混淆的在一起,说吃素就是修行这个话就错了,从古到今这个话不能成立,有些人吃素,吃到已经太好了,吃得生病了,吃到医生给他判死刑了,医生告诉他,你不能在吃肉了,我也遇到这样的人啊,他因为家庭非常富贵,吃得太好,可以说叫做吃尽穿绝最后得了很可怕的病,最后医生给他动手术,开刀全身上下,全身拨开,象清洗下水道一样的清洗,清洗好了,医生告诉他说,从今以后你连菜油都要少吃了,再吃你就堵住了,堵住了你就得死,他一听哦,就不吃了,他吃那个素比我还素。你说他在修行吗?他是怕死才吃素的。还有吃素就一定是修行吗?不是。要是你说牛羊,我们这个吃素比得过牛羊吗?那个牛吃草它连醋都不吃,它连菜油也不吃,它也不烹调,你说它有功德吗?它没有功德,因为它是那个本能的,它就那样吃它才能够存活,如果你把牛羊吃的蔬菜放在油锅里炒,拿给它吃,它吃完以后就会拉肚子,那他它和不了,所以吃素不是修行,修行不等于吃素,那么怎么吃呢?这里面就有问题了,所以佛法要讲的概念是这个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不搞清楚糊里糊涂的修行,释迦牟尼佛当年这个住世的时候,古印度有些旁门左道他修行,他怎么修啊?他就是吃草,吃草还算是不错的,讲起来会把你们大家吓一大跳,还有吃屎的了,还有一些外道他连草都不吃,他吃屎,他为什么要吃屎呢?他的祖师爷爷给他定的就是吃屎才是修行,告诉他要吃屎,狗屎牛屎人屎什么屎都吃,你就升天堂了,能不能够升天堂呢?不知道。所以释迦牟尼佛才把这些外道给他纠正了,他们这种修行是不对的,他们怎么来的呢?他们为什么要吃屎吃草?而且有些吃泥土,有些喝脏水,有些跑到树上面去不下来,有些也不穿衣服,有些像犀牛一样在一个脏水里面滚来滚去的,他认为这样就是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给他们都纠正过来,所以垄统的说任何一个动作,不光是佛门会这样做,可能佛门以外的人也会这样做。但是做的目的不一样,他的追求不一样,刚才说到这个外道吃草,为什么吃草?他有来源啊,他有他的祖师爷爷,他这个祖师爷爷,通过修行通过怎么他有神通,他就看到这个狗死了升天堂了,然后他就说这个狗为什么要升天堂呢?这个狗有什么功德?人死了都没有升天堂,这个狗死了会升天堂,他冥思苦想没有答案,最后想来想去终于有一天他明白了。哦!原来这个狗啊为什么要升天堂?因为它吃屎,这个人死了为什么没有升天堂呢?因为他吃饭,吃饭没有功德。吃屎才有功德,从今天开始,大家都吃屎。(众笑)他交代他的徒弟,他的徒孙都吃屎了。所以说吃屎就这么来了。这就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这个狗升天堂了,不知道这个狗为什么升天堂,他断章取义自己去编了一个答案,而这个狗真正升天堂的原因并不是它要吃屎,它这个升天堂的原因是它多生多世以前,它种的善根功德成熟了,而不是这辈子它堕到狗道里面有什么功德,所以这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什么是定慧?定是什么?慧是什么?佛法里面讲的定,他也有他的前提,有他的这个准则,就是佛法的定和非佛法的定他有区别,那么佛法的定是什么?第一他具备戒,第二他具备慧。所以这个戒和戒定,戒慧加起来三者合一,这样才是佛法的定。那个外道里面也有定,你看那个八仙过海神仙当中就有一个铁拐李,铁拐李他怎么成铁拐李的?铁拐李他本人并不是脚有残疾,不是一个拿拐杖的形象,原因是他是一个道士,修行修行他打坐入定了,入定以后神识就出窍了,神识出窍跑出求了,躯体还定在这个地方,有医学上的话说脑电图也没有了,心电波也没了,都拉直了。直了一般不懂的人就以为死了。所以他在一个破庙里面修行入定了,神识出去了,肉体定在那里,定了很长很长时间,起码是几十天嘛,就长蜘蛛网了,门也关着,外面一个人没有来,地上都长草了,好,他的运气不好,突然有一天谁都认为这个破庙不会有人来,他自己也以为没有人来的,可是恰恰就来了一个人,不是知道是一个云游的一个道士他鬼使神差的走进这个破庙;里面来了。他走进一看哎呀!这个师兄好可怜喽。都死在这里都僵硬了,都没有人管他,他以为他死了,唉呀太可怜了,他一摸鼻子没有呼吸了,然后各方面都已经完了,完了是完了,这个道士是一个昏头昏脑的道士,他自己没有鉴别能力,你这个死的人和那个入定的人是两码事,死了三天以后就发胀了嘛,就臭了嘛,肯定很难闻嘛,很难堪了嘛,他能够定在那里活鲜鲜的,方方面面也挺好的,起码从这一点上他不是死了嘛,可是他就简单的没一下哦,没气了,全身上下都不行了,太可怜了,究竟谁可怜都不知道。他自己还觉得自己挺慈悲,算了我今天有缘,碰到这位师兄在这里死了这么多天,都没有人管他,算了,我放把火给他烧了,噢!他还来帮他,放把火就给他烧了,他把他这个肉体拿去烧了,烧了以后,铁拐李入定的这个神识回来了,回来没有了(众笑)找不到了,找不到了,怎么回事我的这个肉体在哪里去了?找不到怎么办呢?所以东找西找找来找去没有办法,这个时间不等人,不能老是拖延下去,他这个入定时间是有限定的嘛,所以他就慌不择路的刚刚死没有多久的,刚刚可能咽气没有多久,身体还是软和的还可以,这么一个叫化子的躯体,而且还形象还不怎么样,腿也是跛的,赶紧一下子回到那个身体里面去,哦!醒过来就成了铁拐李的样子了。所以说定外道也会定,很多旁门左道他也会定。佛法里面讲的定他是非常非常有智慧的定,那么六祖大师这个地方讲的定,那是境界非常高了,那么我们修行学佛的人先不要谈那个打坐入定入多少天,呢先不要去空谈这样的高境界,我建议大家先学会打坐就不错了,你能够把这个身体四肢百骇坐柔软了,而且坐的很舒服,能够调理气血,能够调整身心能够解除疲劳,能够消除一些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那就已经不错了。当定的时候产生作用,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所以大定不在静动当中,有定的功夫的人他不在一定要动或者要静,或者某一个状态。不是说坐在那里才叫定,站在那里才叫定,有定力的人是分分秒秒都是定。所以有禅功夫的人分分秒秒都在禅当中,当然我们大家都在馋当中,现在都已经十点过了,在过一个小时都集体馋了,到吃中午饭的时候,那还不馋。真正有禅,永嘉大师的正道歌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行亦禅坐亦禅,语莫动静体安然,所以行住坐卧都是禅。走路的时候也是禅,不走路的时候也是禅,睡觉的时候也是禅。以前卧在苏州灵岩山的时候,我认识一位师父,他自己那个单房里面,没有床的,他不睡觉,就是一张禅凳,方方正正的这样一张禅凳,他晚上就这样,盘着腿坐在那里,每天晚上都这样,不倒单,用佛门的话说叫不倒单。单双的单,挂单,溜单,签单不倒单,他不睡觉,就这样坐着,精神非常好,打坐的功夫非常的深,随时随地在累,在操劳,每天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神饱满,一身祥光,好有一天有一个居士他来到灵岩山,和几个师父聊天不知道怎么搞的,无意中就说到这个话题了,其中有一个师父就告诉他说我们这个维乐师父不倒单,晚上打坐不睡觉,嘿这么厉害啊!我要向这个师父学,学你也得满满来呀,他不行急性子啊,他听说这个师父不倒单,我回去今天晚上我就不倒单,他当天晚上就把这个腿扳上来,生拉活拽的扳上去,第二天就打电话上山来了,师父快点下山到我家里来,怎么办呢?腿都肿了,取不下来了。倒是不倒单可是痛苦了一个晚上。血液都不流畅了,还有呢也有不倒单的,我看倒我们打禅七的时候,打念佛七,打坐嘛,大家坐在那里,就有这么一个人他不倒单,他怎么不倒单呢?他左边一个枕头,右边一个枕头,然后背靠着墙,这个当然不倒单了,倒不下去嘛,(众笑)你想倒也倒不下去,这边撑着,这边撑着,这边靠着,这肯定倒不下去啊,倒到是倒不下去,他这样歪着,哎哟这个睡相啊,又痛苦又好笑,但是他又难过。睡又睡不下去,但是磕睡又拚命来,睡的那个口水呀趟的呀,哎呀!棉袄都湿透了,不是汗透了,是被那个口水把棉袄的侵透了,所以,修行的功夫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要一蹴而就,听人家一说我马上就来。所以定慧,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有慧的时候就一定有定,有定的时候就一定有慧,智慧分分明明,随时随地都能够产生作用,随时随地不迷惑,不迷惑你就都能够显现出来,诸学道人,所有学道的人啊,不要这样讲说先定后慧,先慧后定,没有先后是同时出现的,同时产生作用,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要分一个先后,先有定然后有慧的见解,你就把佛法分割了。所以,法悟定法,法是不二,法是没有二的,所以,佛法的门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呢?不能割裂,不能割裂开,割裂了就不是佛法。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口上说善,心里面又不善,这样的定慧是不能够兑现的,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释迦牟尼佛最初制定的戒律就是着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释迦牟尼佛最当初制定的戒律,到后来才逐条逐条叫多起来的,当初没有戒,那里又戒啊?所以我们怎么看这个社会进步了呢?就是规矩越来越多了,规矩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繁琐了,越来越繁琐了,就越来越看不懂了,就越来越麻烦了,人又怕麻烦可是又不自觉,这个是一个矛盾啊,又不愿意麻烦说搞这么多规矩,搞这么多条款干什么?一千条不够,增加,两千条不够还增加,一万条不够还增加,人们一方面讨厌麻烦,这么多条款非常非常烦他,可是另外一方面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只要又一条不够他就不自觉,这不是矛盾吗?那么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从佛法上看就解决了,心口俱善,内外一如,这样就解决了,所以自悟修行,不在于诤,修行不在于静,不在于诤,争论都不用争论了,讨论都不用讨论了,从自己心里面自尽其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尽其义,是诸佛教。这四句话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老生常谈的话,什么老生常谈,老生常谈这句话也是变成一个成语了,老生常谈就是老和尚经常讲的,这个老和尚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叫老生常谈嘛,后来这个话就传道社会上去,老生常谈,老和尚一天唠叨的不得了,唠叨来唠叨去就是那几句话烦死了。为什么要唠叨呢?因为不自悟修行,把那个不字去掉。自悟修行,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佛法不用争胜负,争人我,佛法的修为是在于放弃人我是非的争论,佛法的利益也是放弃这些争论,才能够增长,一个能够听懂这个话的人他就能够心悦成佛,心平气和的来讨论,然后双方都谦恭,双方都在注意听对方的长处,双方都在注意听这十句话里面有那句话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他这样子去讨论,他注意倾听对方的,然后完了,产生鉴别,产生吸收,那么双方都是这个条件,双方都是这个状态,佛法就能够交流了。如果双方都是不接受对方的,不论青红皂白反正你我之间是抵触的,你说一句我就拿三句来辩论,那么这个双方都永远都说不到一块,拿这样就永远不是佛法。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却诤我法,增加我的贡高我慢之心,而且执着在四相,金刚经里面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从哪里产生的,从我相产生,没有我相后面三相就逐渐就淡化了,因为有我相,所以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比方说有我相,我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的,然后有人相嘛,我看谁顺眼,我看谁不顺眼,我前一分钟因为他怎么样,我看他顺眼。都是因为满足了我的这个私欲,我的是非维标准,这叫人相。众生相就遥远了,度众生我凭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跟我是什么关系啊?我认都不认识他,我干嘛要度众生啊?如果我刨根问底来问,你为什么要度众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度众生,这个问题是不是显得很空洞啊?然后寿者相,什么叫寿者?这四相一旦成了四堵墙,就把你关起来了嘛。前后左右刚好四堵墙,你就在中间。所以佛法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呢?要破掉四相,破掉我法,随时随地。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注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在行、注坐、卧当中交流佛法。今天时间不够了,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