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讲记 第96集 >

六祖坛经讲记 第96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96集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有情】有情的众生,指的是我们。【即解动,】我们有觉性,能够理解,能够因为理〔解〕而有所行〔动〕。【无情】无情的草木【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切记,修行不是叫你什么事情都不做,不是只会坐在那边打坐,只会坐在那里念佛、看书或诵经,不是那个样子,不是叫你坐在那边〔不动〕,这样就形同草木。我简单地讲,这样的修行人,对世界、对众生到底有什么利益可言呢?这样修是一滩死水,而且你不是真正的宁静,不是真正的不动。六祖所讲的不动是心不动,不是叫你不去做,不是叫你身不动,有的人口动身不动,有的人身动口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假设你要达到真正的〔不动〕,讲的就是你的内心不被影响,真正的境界就是〔动上有不动〕。套一句大家常讲的话,就是风雨中的宁静。风雨就是动,但是在风雨当中,你能够真正的宁静,那叫不动。哪里动?要不要上班?要,要赶快去上班;要不要煮饭?要不要洗衣服?要不要整理家事?这个有碍到你修行吗?没有,凭良心讲。「师父,既然上班不碍修行,您为什么出家?」「我这样也是上班啊9「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因为出家也是一种行业,行行出状元嘛。」状元就是开悟!有时候你也不要讲那么复杂,你就把我当成一行就好了。出家跟你们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一行很容易体悟三个字「享清福」。你们自己去想想,真的,世间最大的福报莫过清福。那你为什么不享清福?〔动上〕就是我们人在红尘,但是心要不染尘。我们动,我们常常在说生活,生活就是生命活动的过程,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运作,所以都在动。你能够不动吗?所有的现象都是无常,都在变化,它随时都在变动,你要到哪里去找一个不动?纵使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动,哪里有不动的境界?!因为动,你才能够体会到那种宁静。比如说你自己心情不好,你走到山上听到虫鸣鸟叫,但是你的心变得很静,这种感觉每个人都会有吧!比如你现在听音乐,音乐本身是动态的,但是你听起来就是很静。并不是你没有那个经验,而是你不明白这样的经验是二十四小时都有,你没有办法体悟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你觉得人生很累,很劳碌。「这样动来动去如何修行?」这是你的陷阱,你不是没有这样的经验,虽然这个经验跟六祖说的还差一点点,但它有一点味道。你如果能更深一层去体会这种味道,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内心世界是不容易受影响的,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才说直心是道场,所以才说「心净即佛土净」,所以大家要好好地体悟〔动上有不动〕,你们自己在家里用功就好了,不用说隔壁邻居都已经睡觉了,或是洗完澡,或是麻将打完了你才修行、才用功,你要随缘用功。但是你也要有拣择的智慧,为什么有极乐世界?就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你修行,就好像你现在尽量创造好的环境让孩子学习。当你可以拣择,那是一种智慧,当你不能拣择,你就要随遇而安。所以有的人要讲事情,只理会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听说「心净即佛土净」,就什么都不管,这样就是只理会事。各位,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事要圆融,不是说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不要事。比如说,我现在住的茅棚,旁边有另外一位法师,看到法师的环境,就说:「法师,你的环境也可以整理一下。」他跟我讲:「心净即佛土净。」其实有时候我很调皮,我很想把粪水泼在他面前,然后说「心净即佛土净」。你讲这句话,要有这个功夫,不可以只明白道理,但是环境不打扫。理事要圆融嘛!所以为什么寺院要庄严?要不大家都把垃圾都倒在寺院就好了。读《坛经》要注意,你要真正懂,不要偏一边。〔动上〕,这个动讲的是一切都是无常,你到哪里它都变,但在变的过程中你应该用智慧,应该明白怎么安排、怎样拣择。你在修行当中,要老实面对自己,这个法门不适合你就要放弃,适合你就要老实。【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讲的是〔无情〕的众生。有情的众生不能够离开这些现象,要在这些变化的现象当中随缘不染境。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前面这两句我们已经讲过了。你要〔分别〕动静真假,能分清楚,就能够〔第一义不动〕,就是自性不动,自性不被影响。【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你有如此的正见,就知道自己的佛性〔真如〕本性怎么起妙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奉劝所有〔学道〕修行的人,大家要精进,好好地用心,用心生活,用觉性来生活。【莫于大乘门,】你今天听闻到最究竟的〔大乘〕法门。【却执生死智。】你却觉得有生有死,觉得〔生死〕是对应的,那是二法、是对治。大乘门是本来就没有生死,所以不要执着在生死的对应,也就是不要落入二乘。【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如果他跟你同见同行,我们可以共同来探讨究竟义,最上乘法。【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要记得这句话,你一定不要跟别人相争。这四句就是指的随缘度众,有的人因缘跟你不同,所以他的思想概念就跟你不一样,你不要争,人家跟你理念不一样,不可以说他错,只能说不相应,彼此尊重对方的法门。【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你只要开口跟人家争,就是自己执迷不悟。有时候跟人家谈法义,两三句你就知道他的知见,这样就好了。比如说你在读大乘经典,大乘就是中国的汉传佛教,但有人觉得大乘非佛说,你不要争,也不要紧张,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已经有很多人开悟给你看了。【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我们常听到很多人这么讲,他的法门最殊胜,或是现在末法时代,只有修这个法门能够得救,其他的法门不能,你就静静地,不要争。如果你执逆诤辩,事实上已经诽谤了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说的,你到中药房去,如果中药房里只卖一种药,那叫中药房吗?中药房假设卖一千种药,请问哪一种药能治病?所以,我已经讲完了,合适的就是好药,看你是什么病,我就开什么药给你吃。你要清楚你是什么玻明明是感冒,你却吃腹泻的药,明明睡不着,你却吃酸痛的药,你的病怎么会好?!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修行离不开心,假设离开心,叫心外求法,是外道。【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今天我们学了佛法,你是不是能够〔依法修行〕呢?【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接下来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六祖大师的衣钵,二是法要传给谁。【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回顾第一章,六祖大师本来在山中修行,因韦刺史请他到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开示,六祖大师讲经说法三十几年当中这些法宝已稍作整理,成为一部经。我们为了恭敬大师,称之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法宝〕,你知不知道它的可贵之处?这个法这么好,就是宝,就像开经偈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读任何一本经,都有甚深的因缘。你们虽然在学佛,但有的经典可能这一辈子没有机会学到,比如说《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金刚经》等等的这些经,这些经都很好,就看你的因缘和程度,但你也不要贪多。有因缘,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最好一门深入,这样才不会耽误自己。人生真的是很无常,短短几十年,有时候不用功,错过此生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就好像你们有问题要把握机会问。学了佛法最主要就是要破你的执着,让你能够彻底放下,让你明心见性,心开悟解,解脱自在。【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六祖惠能大师讲东西敢承担,他讲的是正法,按照此法修行,他用自己修行的成就跟你担保,这叫正法。大家都在学佛法,大家接触不同的道尝法师或是上师,但是你学的是不是正法,没有人知道。有时候你听出家人讲,听在家人讲,有时候你听显教讲,听密教的讲,正不正知道吗?不要以为你听到的都是正法,你应该多用功,多看看佛经,才知道讲得正不正确,否则你根本没有一个依据谁是正。六祖说的正法就是他说的没有一法不符合佛意,你可以通过你的努力用功去印证。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表明很清楚,我们现在讲法所传的是「以心印心」的心法,领悟的你就拿去用,不能够领悟的讲太多你反而不得力。有的人不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是因为有时候你不堪承受。所以佛很慈悲,用你的程度讲你受用的法。我们应该因材施教,你们身边有很多朋友,同参道友,你不需要将你所学的全盘灌输给他。你要先知道他的程度、层次或他的好恶。喜欢儒家思想的,你可以用儒家思想来帮助他。只要你的知见正确,任何一本经让你讲都是圆满的,圆人法法皆圆。如果你是个明心见性的人,法法都能够直指人心,这叫做你已经深入法义,你能够用他最能够明白的概念来为他说法,内不内行就看你怎么说。所以我常讲:「来,不要讲一句佛法,讲给我听听看。」但是大家都掉入陷阱,因为任何一句话都是佛法。但有些人听我这样讲反而吓一跳,他不敢讲,你现在开口是佛法,闭口是佛法,只是你讲得中不中肯而已。【盖为汝等信根淳熟,】现在法海问要传法给谁,六祖大师并不说一个人,他说〔汝等〕,指的是你们。【决定无疑,堪任大事。】我们常说你是佛弟子,就要负担起如来家业。你们要承担起来,就好像我们是家庭里的长子,要担起家业。当父亲不在了,长子为父,你就要承担。你觉得如来的法很好,大家应该共襄盛举。【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六祖今天除了不传衣钵,除了五祖弘忍的交待,还有达摩祖师以前就讲一首偈。若不是六祖大师点破,有时候我们看不懂它到底在讲什么。【偈曰:吾本来兹土,】指达摩祖师本人,他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法救迷情。】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传顿教法门,也就是佛的心印,或是传我们所讲的禅法。祖师达摩来到中国时,佛法已经传到中国了,可惜那时候开悟见性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很多人都把它当成学问在探讨,或只停留在修身养性,这是很可惜的。所以达摩祖师来到中国,还有人要害他,只是达摩祖师功夫太好了,所以怎么害他都害不死,这就是一种示现。【一花开五叶,】〔一花〕指达摩祖师本人。〔五叶〕从他下面,就是五个人,就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刚好五叶。【结果自然成。】第一指达摩祖师的任务完成;二是指会有六祖惠能大师来开花结果,让佛法兴盛。中国的佛法之所以会兴盛,当然要归功很多人,但是,后人共推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六祖惠能,真是传奇!假设他没有展现这样的禅法,没有把禅跟生活融合在一起,我们这些中国读书人是不能信服啦!达摩已经预言说未来会怎么样,你要明白一个开悟见性的人不但知过去,也知未来,太不可思议。但是,难道你没有这个能力吗?有。比如说,有时候你心很乱,你可能没有想到什么,但是如果心静下来,你就会想到一些事情。如果你的心更静,想的范围就越广。如果你真正能够达到彻底的清净,你知道你的能力吗?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你们有佛性,只是现在心净不下来,所以障碍住自己的佛性。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前面有「各各摄心」,回归心的目的就是净化你的心,如果你的心没有净,就不是修行。你要切记我所讲的这一句话,比如说你现在坐在这里,你自己敲木鱼、诵经,但是你在做这件事当中,你的心没有净,就不是修行。同理,你坐在那边念阿弥陀佛,你跪在佛前拜八十八佛,无论多少时间,只要你的心没有净,事实上你都不是修行。简单讲,那些都叫做修行的形式,你心没有净下来,你所做的那些都不是修行,只不过是结个佛缘。如果你的心能够净下来,你所做的事,不管做什么事,统称都叫做修行。比如说我现在在外面散步,我心能净下来,事实上就是修行。你现在在喝茶,能够净化你的心,就是修行。这样的关键你到底能不能抓住呢?很多人做了一辈子,所做的都是修行的形式。譬如有的师父,他在赶经忏,那这样是不是修行?这要问他的内在,假设他在诵经、做佛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清净的,他就是在修行,否则就不是。所以无论你现在修任何法门,或是你跟那个师父学,只要你心清净即修行,心不清净就不是修行。心如何清净?执着就不清净,染着就不清净。离开执着,离开染着,离开那些境界,心才能够清净,所以「心净即佛土净」是这个意思。你要真正地达到那个境界,否则我看你还是找个好环境修行,就好像你要找个好学校、好老师、好同学、好师父修行。这叫环境。你的程度不够,外面的境界对你是有影响的。【听吾说法。】六祖大师慈悲,把心净下来,六祖大师说的法大家才会受益。一样的道理,上根利智的人,法师还没有开口,他就开悟了。因为法师还没有说,他就万缘放下,当然就开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还没有说法,迦叶尊者不就相应了吗?!不用说就懂了。

【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信。你要深信这个事实,你自己是佛,你千万不要怀疑。你说:「师父,我是佛我怎么不知道?」因为你睡着了,当然不知道,你醒了就知道了。「我才不相信。」我说你是佛祖,你就说你是妖魔鬼怪;我说你真有智慧,你就说你真傻。有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你要把他往上拉,他就是越往回走。就像昨天跟班长谈到人生有很多陷阱。我说:「没有关系,虽然都是陷阱,你爬得起来就好。」没有错,人生有很多陷阱,你已经都跳下去了,也踏到地雷了,但是现在爬得起来就好。不要再躺了,爬起来。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掉进陷阱爬起来就好了。【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解。六祖大师先讲那句话叫你信,你真信才能够真正地去理解。如果有人为你说法你怀疑,事实上你是没有办法受益的,那又如何去理解呢?!这句话简单地讲,就是「心外无境,境外无心」,表面上是外面的境界,事实上是你的内心。我们都知道佛印跟苏东坡的一个故事,苏东坡看佛印像牛粪,那是苏东坡的境界;佛印看苏东坡像佛,那是佛印心中的境界。所以,境界就是境界,汝心自生分别,所以境原无好丑,好丑起于心。钱就是钱,钱没有善恶,是用钱的人产生的善恶。所以有人说修行一定要贫穷,为什么非要这样?富不是一样?不见得要贫道,那知见还是有问题!别人的想法跟你不一样,不可以说他错;别人的穿著跟你不一样,你不可以说他奇装异服;别人的兴趣跟你不一样,不可以说他怪胎。我们的很多概念真是没有道理,但我们总以为很有道理,难怪你不能开悟。你明白道理了,事实上你看这个世间都很顺眼。你如何看得顺眼?那是因为你明理,所以你心柔软,你看这个世间真的顺眼。如果别人跟你不一样你就不顺眼,那是你的心自己起分别。【故经云:】这是出自《楞伽经》的一句话。【「心生种种法生,】如果你的心起一个善念,这个善就能成就。【心灭种种法灭。」】如果你退道,它也就退道了。所以要看自心的生灭,看自心的作用。深解法义的人,事实上自我觉察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学禅宗的人,他的心观照能力很强,对自己的观念察觉也很锐利,那个就是觉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大家要去培养这样的功夫。【若欲成就种智,】〔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也就是你要成就佛的圆满的智慧。【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需要达到这两种境界。这两种乍看好像差不多,但还是不同。〔一相三昧〕指的是现象,你面对一切现象境界,〔三昧〕就是正定正受,就是你不被影响的意思。〔一行三昧〕就是你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动静语默,内心不被影响,内心能够得定,能够自在。我们不要说这两个成就,光是一个成就就了不起了。比如说你现在坐着,看到外面的现象的变化,你的内心还是很稳定,那叫〔一相三昧〕。比如你早上起床,到公司上班、开会,跟主管同事之间的沟通,跟客户的互动,一直到回家,解决家里的一些问题,一直到你晚上睡觉,整天的过程中,内心都是清净的,那叫〔一行三昧〕。越说越困难,我们不要说清净这两个字,光是说不生气,这比较简单,但你都做不到。慢慢练习,先从不要紧张开始练习,接着练习不要怀疑。不怀疑表面上好像很简单,但是,你心中都有疑,所以疑神疑鬼。叫你不怀疑,你怀疑习惯了,只要一风吹草动,晚上就睡不着。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不要执着那个现象。【于彼相中不生憎爱,】我们很容易在现象中产生喜欢跟讨厌,喜欢起贪,讨厌起瞋,这是在学佛当中相当强烈的概念。但是你只要能够在这里修就了不起,「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就开悟了。离开贪跟瞋,就是爱跟恨,就是喜欢跟讨厌,这样就开悟了。【亦无取舍,】心中不起爱憎,自然就不会〔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随着因缘。就像世间有成败兴衰,《三国演义》刚开始就讲,「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陽红。」世间的人没有办法看清楚这个概念,都想〔利〕,想〔成〕,所以他不能接受不利,不能接受败,就好像接受花开不接受花谢一样。很多的东西可以叫一个周期,一个回圈,我们看一天日升日落不就知道了吗?!有的东西时间到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佛法还不是在印度灭亡?那有没有因为这样,释迦牟尼佛就出来捶胸顿足?没有,这是因缘条件。佛法在印度灭亡反而在中国兴盛,就代表法不是印度人的权利,法是普遍一切,是普遍的现象,它并不属于谁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创造真理,而是他发现了真理。【安闲恬静,】一个人能够这样就很潇洒。【虚融淡泊,】就是我们所讲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的名言,他还是有这样的体悟埃但是这样的生活你可以过吗?这八个字,就是早上我写的享清福。之前我在山上三年,有一次有个人去爬山,看到我坐在那边,就过来跟我聊天。他说:「师父,这就你一个吗?」我说:「是。」他说:「你会不会无聊?好像很孤单很静。」我说:「只要还有一个人,就太吵了。」只要还有一个人的存在,就太吵了。谁在吵?自己在吵。所以你们不要害怕孤单,一个人就很乱了。就你一个人,你抓住他,怎么净?还是净不了。形式上一个人表面上是很静,很孤单,但是你的内在太吵。所以把那个概念放下才能够〔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前面我们讲过一个概念,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真心,就是平常心,你能够保持平常心。【不动道场,】你的心不被境界所影响。【真成净土,】此时此刻不是净土是什么?!因为你的心不被染着,那是彻底的清净。这个〔土〕指的是你的心地,指的就是你的心清净。【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假设有人具足这两种〔三昧〕,修行到这两种功夫。【如地有种,】这两种就好像是种子。【含藏长养,】等待因缘成熟。【成熟其实。】自然就瓜熟蒂落。【一相一行,亦复如是。】这两种的道理跟大地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今说法,】前面谈到的是种子,但是它要有助缘。〔说法〕就是助缘,比如说,今天我在上课,但是你内在的种子乱七八糟,我再怎么上课,你长出来的是更糟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假设种子是差的,雨淋下来会越来越差。有时候我讲的法刺激到你,没有办法消除你的贪瞋痴,还会增长你的瞋恨。我们要帮助别人,反而让别人的瞋恨心生起。所以两个要配合,当我要让这个种子长大时,还要看你内在是什么种子。如果你内在是善的种子,我助你一把,让你善根增长;如果你内在是恶的种子,我助你一把,有时候会让你的恶势形成。严格教导孩子,也是助缘,把孩子好好宠爱,也是助缘,但是一个成器,一个不成才。为什么结果不一样?你有没有办法好好看到你自己的内在?这会儿不是说我一直教,你们要配合,你至少要有真正想修行的种子。你只要把它埋在心里,我没有来跟你说,我就对不起你,这样课讲下去才有用。佛法譬如天雨,天雨虽大,不淋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无缘、有缘怎么区别?你的条件准备好了,就有缘嘛!我们不是常讲一句话吗?—「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但是,这颗种子不容易,我不是说对佛法有兴趣,我是说你真的想修行,不简单。有时候你还在观望,我容许你观望,但是不要观望太久。为什么?因为第一班船是铁达尼号,你最好不要上船。第二班船就要慈航普渡,就该上船啦,不要再看了。【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六祖大师讲的,你说狂妄也好啦,但他话可以乱讲吗?不可以,因果自行负责,未证不可以说证。就像释迦牟尼佛开悟时,为五比丘说法,他也是类似这样的讲法,他说「我已证,我已知,我已断,我已成。」他可以这样讲。该是承担的时候,应该勇敢地讲出来。前面两句意思是:「如果你能够按照我所讲的宗旨或理路,你一定开悟。」〔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就是悟后要起修。第二句话:「按照这样修行,一定能够证果。」这样的话,你看《高僧传》就好,事实上也没有几个敢这样讲。一般就是修行修到最后,结果他示现往生极乐,或他修行的成果,这有可能说他开悟了。但六祖讲的这个话,好像是说你按照他这样做,必然会成佛呢!六祖大师是什么层次?他不是一般我们所讲的那种开悟的层次而已,所以人家才赞叹「何其岭南,有佛出世」这样的话。你听他讲的话,就应该明白他的层次,常常有人讲六祖惠能一定是再来人,一定是菩萨来示现。

【吾偈曰:心地含诸种,】就是唯识所讲的八识田中的种子。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很复杂,所以我们要多增长善的种子,让它增长增强,恶的种子要让它减少减弱。精进就是这个意思,精进不是说你一天用功多少小时,精进讲的是品质,不是时间。只要停留在时间就是现象,你看现像是不准的。比如说,我们同学当中会互相赞叹︰「师父,你知道某某同学有多精进吗?他早课三点钟,晚课三点钟,一共六点钟,有够精进。」你讲的是现象界的时间,这不是精进,他如果没有改变,喊破喉咙也枉然,坐破蒲团也枉然,拜断双腿也枉然。你有没有看一些武侠片?比如说一些魔头在洞中修行也是很精进,但是妖魔鬼怪总是妖魔鬼怪。所以,精进的定义你抓对了吗?不是时间,而是他有没有让善增长,让恶减少,或从此止息,或是善未生,让它生,让它长,这是真精进,关键就在这里。【普雨悉皆萌。】比如说你们今天能够来听佛法,就证明在八识田中有佛法的种子。但是你今天听闻佛法,我不是普雨,我只是毛毛雨,我所知道的只是一点点。但是如果你的种子够强,一点点就够。有些植物,只要有露水就够了,它不用浇水。有很多植物并不是渴死的,都是淹死的,不会种花的人都把它浇死了。如果你条件好,你有露水就活得很漂亮。你自己的种子好,内心纯厚,点一下就行,不是你要听很多,触动了就触动了。【顿悟花情已,】就是开花的意思,譬喻开悟。【菩提果自成。】开悟之后自然就能够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