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六祖坛经 > 六祖坛经讲记 第8集 >

六祖坛经讲记 第8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8集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五祖早就知道神秀还没开悟见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相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因缘所形成的,只要是因缘所形成的,必然就会缘灭,既然缘生就必然缘灭,即曰「生灭」,只要有生有灭就不是真实的,〔皆是虚妄〕。从这个角度看,你现在所担心的事情事实上不是真实的,你担心的这个人也是个相,叫做「我相」,可衍申出「人相」,都不是真实的。

如果说身后的不是真实的,一般人比较能接受,但说「自己不是真实的」则很难认同,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根深蒂固抓着自己不放,所以叫「寿者相」。如果说相是虚妄的,身心合和形成一个假我,所以生老病死是无常,心的念头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生灭,也是无常,都不真实。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三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五祖明知神秀未见自性,引用《金刚经》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来论此偈未免有相、尽是虚妄;但还是要弟子们对偈焚香礼拜,〔依此偈修〕,即可渐渐得见自性,因各人根器不同,若是不能顿悟,可以渐修。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神秀表明写偈的目的就是请和尚能够慈悲指导他。你不要掩饰你的程度,我们学习任何事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实表现出你的程度,别人才能指导你。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五祖认为神秀这首偈尚未见到自性,只是在相上修,不是在性上修,这样的见解要觅求无上菩提是不可能的。反问自己,你找到门了吗?答案是:连门儿都没有。人家还找到了门,只是在门外,我们连门儿都没找到。为什么?因为你不知道何去何从!所以说,心要静下来,勇敢地去面对你的人生,确定你的方向,你才有机会一门深入。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无上菩提〕是觉悟的自性,要直接了当地去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

这段话原则上是没办法解释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经中讲自性的地方你看不懂不要紧张,但是你要看懂佛告诉我们的理论跟方法,明白理论跟方法,你才能解行并进,才能契入这个境界。

这个部分只能勉强说,就是相似,但是不要抓着我的话不放。〔识自本心〕,识就是认识;本心,可以从真心、妄心的角度来看。没有学佛的人你跟他讲真心、妄心,他完全听不懂,他说心就是心,分什么真、妄!事实上「性」是体,「心」就是它的作用,真心、妄心都有作用,分别在于:妄心是烦恼的心,真心是清净的心。换句话说,妄心就是乱用,真心是善用。我上课时常有人问我慧星什么时候撞地球?外星人什么时候来地球?这就是自寻烦恼,不该烦恼的时候乱烦恼,经常处在妄心的状态。所以〔识自本心〕是说,如果你真的认识你的心,当下你就知道什么叫真心;如果你不认识,就停留在妄心。

《金刚经》讲:「如来说诸心(这是大家所说的心),皆为非心(事实上并没有一颗心,只是缘起的作用而产生的),是名为心(假名为心)。」这段话就是形容真心和妄心的关系。「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这两句话就叫真心,以真实的现象来说,并没有一颗心,这就是真心的真相。

佛法讲「一切由心生」,当单独谈一个「心」,就是包括「性」和「心」。分开谈,就是谈体和用:「性」是体,「心」就是它的作用。六祖说:「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事实上没有一颗真实的心,那是作用。什么叫作用呢?举例来说,假设这是个镜子,你只要把一瓶花拿来它面前,它就呈现出一瓶花,叫缘生;如果拿开就没有了,叫缘灭。镜子里面本来无一物,照到外面的物相,它就会呈现一个相,所以影像是有生有灭,但是镜子本身是不生不灭。作用是缘起而产生的,假如没有缘起就没有作用,所以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这个镜子就是本性,就是你的自性。但是我们错把镜中的影像当成镜子本身。烦恼就像镜子当中的相,你一直被这些相所困扰,因为一照到相,你就以为那是你的心,这叫做不识本心。现在你不要把镜中的影像当镜子,也不要把心中的投射当成你的心,你要察觉到你的真心,还是要回归到性,如果你真的见到性,你的心就叫真心,真心是不生不灭的。至于相是短暂的、不实的,心念也是短暂的、虚幻的,都是有生有灭的,所以照见「五蕴皆空」是观照到原来我身体的现象、外界的现象、内在的心念都是生灭的、都是不实的、都是空性。

佛经里面常常用虚空代表自性,虚空里面有太陽,日升日落,是生灭;也有云,云变化不定,也是生灭;但虚空本身是不生不灭,不论现象怎么变,甚至用墨水往它身上泼,也没有办法污染它,我们的自性亦复如是。你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凡夫,你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潜意识里根本没有办法活在「自性」中,而是习惯性的活在「现象」上,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由勤修戒定慧来息灭贪嗔痴。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在一切时间中,都能念念自见自性,了知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住,随处解脱,本无障碍。如果能这样,无论处在哪个时空,你每个念头都不会执着。

【一真一切真,】,〔一真〕是指悟到真空、见到绝对的真理了,华严宗讲「一真法界」,天台宗讲「诸法实相」,唯识宗讲「胜义谛」说的都是「真如自性」,如果你已经悟到你的空性,你是什么境界,你看这个世界一定是跟它一样的,就像戴墨镜时,你看出去一切都是黑色的一样,所以说〔一真一切真〕。但是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叫真空;如果什么都没有,就叫顽空,断灭空。

【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上一个「如」字是「如是的如」,下一个「如」是「真如的如」,〔如如〕是不动、寂静、平等不二的意思。如果明白了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相,那么看一切境界自如真如,看这个世界都是平等无二,所以悟到空性的禅师会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因为空,所以平等;因为平等,所以不二。它是绝对的真理,不是分别对待的。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老和尚慈悲,为神秀开示「无上菩提之自性」后,要他「思惟一两天、再作一偈看看」,是要教他思惟自性、亲证自性,而不是去思惟怎样作偈。但神秀作礼退出之后神思不安,行坐不乐,为作偈不成而烦恼。

我们看得出神秀他放不下,但放下谈何容易,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学放下。很多人被我问过问题之后就不敢来听课了,因为答不出来不好意思。今天又不是来这里拼谁比较优秀,来上课就是来学习放下,损之又损才是学佛的目的,修行会的先做,简单的先修,不会的不要高谈阔论,不要流于口头禅,不要口说般若,不识般若。

要怎么学放下呢?学放下之前要先学习谦卑,能放下之后才谈得上见性。怎么样才能够谦卑?首先是「请问」,再来「倾听」,接着是「去做」。孔子的学问虽然很好,但是入大庙也是每事必问。依我的观察很少人有「请问」的习惯,聊天时各聊各的,遇到长辈也不见得会请问,只会在旁边听,因为连怎么问都不知道,这不是愚痴吗?或者你认为没有什么好问的,因为你傲慢,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也不愿意问,我们心中不是愚痴就是傲慢,这让你不能够通达一切。我从以前就很喜欢问,出家之前我会去逛街,各行各业都会进去看看,因为我都不懂,卖茶叶的、送瓦斯的、卖棺材的…,我都会进去问问,我的世间法就是这么问来的。

谦卑的人有一个特质,就是把他自己的概念暂时放下,当你请问别人时,同时要恭敬地「倾听」。但有的人只是随口问问,当对方诚心地告诉你时,你却不愿意接受,这是什么心态?你心中必有一物在障碍你,这一物很大,大得像喜马拉雅山。常常有人问我怎么修行,我说了两个小时,他说:「师父,我业障深重,我做不到。」我才业障深重呢!白说了两小时。

所以你要谦卑的「请问」、「倾听」,接着是切实「去做」,不断的突破既有的概念,不断的放下自己的主观和执着,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有可能见到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