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书库 > 圆觉经略说 > 第十章 普觉菩萨 >

第十章 普觉菩萨

谁是善知识

学佛应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如何发心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净诸业障菩萨之后,就是普觉菩萨;业障清净之后,就悟道了。“圆觉经”里菩萨出场的顺序就告诉了我们修行的方法。原文不再重复解释了。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普觉菩萨提什么要求呢?佛在前面说过必须把贪嗔痴慢疑拿光了以后,才可以修行,才可以学禅。但是,真正学禅还有许多岔路。所以,普觉菩萨请求佛说禅病有那些?也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希望后世的修行人不会走入岔路,此心此意空荡荡,了无罣碍,得到真正的平安。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接下来是申诉理由。普觉菩萨说佛啊!将来末世的众生,离开佛的时代越来越远,圣贤菩萨们都不容易被发现,旁门左道和邪魔歪道越来越多,使得想要学佛的人不知“求何等人?”学佛要依善知识,那个是善知识呢?“依何等法?”是修止观好呢?还是参禅好呢?还是修密法好呢?还是学唯识对呢?持戒,持那一种戒?菩萨戒?比丘戒?菩提心戒?“除去何病?”修习禅定会有那些病?“云何发心?”发心并不是出钱,发心是发菩提心、道心,菩提心的用是大悲行,菩提心的体是觉悟。发心非常重要,学佛修道没有起大悲心,想要成就,那是不可能的。就我所知,一般学佛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没有真发心。

想想我们学佛,“求何等人?”那一个是善知识?你分得出来吗?“依何等法?”你知道吗?“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都不知道。所以,普觉菩萨称为群盲,一群瞎子,然后,瞎子牵瞎子,以盲引盲,结果,都掉入水沟里去了。众生就是这么可怜,所以,普觉菩萨心生慈悲,希望佛指示一条大道,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求佛说法的礼仪。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谘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佛告诉普觉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询问如何成就佛道的修行方法,给予末世一切众生智慧之眼,不再盲目修行,使一切众生得成圣道。你现在好好注意听,我来为你们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时普觉菩萨听了非常高兴,以及其它大众均默然而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善男子,末世的众生“将发大心”。什么是大心呢?菩提心,菩萨心又名大心,换句话说,发大心的人就是菩萨,唯有菩萨才有资格称得上大心众生,大心就是抱大希望,打大妄想,在这里的大希望、大妄想是什么呢?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如何成就正等正觉呢?首先第一步就是求善知识,那一个是善知识呢?接下来“圆觉经”在此描述了一个善知识的榜样。“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正知很难,什么叫正知?我们晓得佛有十个名号,其中有一个叫正遍知,不但是正知,而且是遍知,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才真叫作博士,这也是儒家所标榜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正见则更难了,正见是见道,证得菩提了,不只是见出世法,同时,也见世间法。

那一位是正知正见的人?你看得出来吗?你分辨得出来吗?分辩不出,怎么办?佛说“心不住相”,心不住相,这可难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住相,出家人是出家相,我是在家相,男人是男相,女人是女相,当教授有文质彬彬的书生相,当军人有威武相,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不同的相,学佛修道的人最容易住相了,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就是住相,你学庙里菩萨低眉闭眼的样子,住相了。注意!要“心不住相”,心不被外形所限制祝

第二,这位善知识不走小路,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声闻是小乘道罗汉境界,缘觉是独觉佛,也叫辟支佛,属中乘道;唯有走大乘道才有资格称善知识。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走大乘道的善知识,你不容易看得出来,因为他与一般人一样在尘劳烦恼中。但是,他的心却在清净中,这就是佛教的标志莲花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

“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善知识并不是没有毛病,甚至比一般人更多。但是,你仔细探究他的行为,他的戒律清严,“赞叹梵行”,梵行就是清净之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教导众生讲究人格修养,守规矩,守戒律。“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找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可以大彻大悟。研究这一段可参考“维摩诘经”。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剎。】

佛说后世的众生,假如找到了善知识,“应当供养”,如何供养呢?“不惜身命”即使累死了,被整死了,都不在乎。如此为法忘躯,怎么做得到?各位看过西藏密宗的密勒日巴传吧!密勒日巴替师父盖房子,千辛万苦盖好以后,还被师父痛骂一顿,谁叫你盖在那里的?拆掉!密勒日巴只好一块一块拆下来,重新盖过。盖好以后,又被骂一顿,再拆掉,重新再盖。如此盖了四次,师父就是这样整他,他的师母看了不忍心,直哭。他走了没有?他就是不走。

其实,你看看中国的高僧传与禅宗语录,这些高僧悟道的经过都不简单,都不是那么容易。你看禅宗二祖神光去找达磨祖师,就砍下了一只手臂。各位晓不晓得云门祖师怎么悟道的?赔上了一条腿。云门去找睦州和尚的时候,睦州也是不理他,不让他进门。云门不死心,来了几次,跪在门口,睦州看到他就把门关起来。假如是我们的话,早就破口大骂了,云门没有,他是来求道的,他还在参禅呢!有一天云门想到一个方法,又来叫门。睦州开门见到云门,又准备把门关上,云门一个箭步上前,赶紧把一只脚伸进去,这下子你总关不了门了吧!睦州禅师可绝了,硬是狠狠地把门关上去,结果,云门的脚断了,哎唷一叫,哈!开悟了。

什么是善知识?善知识很难办,善知识就有脾气,奉劝各位学佛尽管学,千万不要去找善知识,否则遭遇很惨,不小心一条腿就去掉了。佛法不一定在口头上,而是在行为上,他在行为上折磨你。禅宗祖师的喜笑怒骂,那是他的教育法,有时整得让你真受不了。道理是什么呢?他告诉你,道在你自己那一边,不在佛那里,也不在善知识这里。善知识只是想办法把你所有的妄念都打断了,都憋住了,憋到你开悟为止。你看孔子的教育法也是这样,孔子对每一个学生的答案都不一样,问仁,对这个说是这样,对那个说是那样,用现代的观念来说,没有一个标准。孔子说他的教育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逼着你发愤,你说我不会,我偏要弄会给你看,先刺激他发愤,然后再进一步启发他。不悱不发就是故意引起他的怀疑,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现代的教育则是鼓励鼓励,结果许多都鼓励坏了,成不了大器。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所谓真正的善知识,在他的日常生活行、注坐、卧当中,身心内外都是清净,也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在清净中。

“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善知识与我们普通人一样,很难分辨。中国人有句话说:“英雄见惯亦常人”,法国的拿破仑也说他在妻子与老勤务兵面前,永远称不了英雄,说得极有道理。不要以为善知识就像庙里塑的菩萨一样,永远慈眉善目,永远红光满面,永远都是对的。善知识也是人,也是有过患。但是,尽管他有许多过患,然而,“心无憍慢”,他没有憍慢之心,永远慈悲,永远爱护人。

心无憍慢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不要看到善知识有了过患,你就觉得善知识也不过如此,你就憍慢起来了。不要如此,你还是要谦卑,诚恳去学。像我一生,算算有九十多位老师,有读书的,有学武功的,有学道的,有学佛的;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一生欠了九十多个帐,现在一无所成,经常想到“红楼梦”上批评贾宝玉的两句话:“负父母养育之恩,违师友规训之德。”

你说这些老师都对吗?也有不对的。人在三界中,就有三界中的烦恼。像我以前有位老师,他没有儿子,看到自己的朋友生了一个儿子,他高兴得眼泪都掉下来。在回家的路上,我跟老师说:老师!您还没有看开耶!我这个人向来调皮捣蛋。老师把我的手抓住,说:你认为我不应该动情?我说:对呀!老师问:你读过“中庸”没有?你背背看!在路上,我就把“中庸”背出来,背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我停下来。老师说:你怎么不背下去?我说我懂了,老师笑了一笑。背到这里,我已经挨了一棒了。吃棒子,可不是拿棍子在头上敲。下一句:“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圣人也有情啊!菩萨大慈大悲就是多情人,怎么说是无情?后来,老师到了家,作了两句诗:

“谁谓英雄不洒泪,人情儿女最关怀。”

所以说善知识也有过错,不过,善知识还是善知识,如果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则天下无完人,我们要看老师的好,对父母也是一样。以前宋儒讲过“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我公开反对的,如果是在过去八十年前反对这句话,那不得了,一辈子不要想站起来做人了。天下是有不是的父母,但是,父母终究是父母,还是要孝顺。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爱的还报。你看我们大便拉不出来,他要来挖;你吃不下去,他坐在旁边哭;你生病,他送你去看医生。你现在长大了,你只要像他以前对待你的一样对待他就行了。对师长也好,对父母也好,心无憍慢,这才是学佛。

“况复搏财妻子眷属”。善知识也是要吃饭过日子,也有妻子儿女,也是要钱。你看密勒日巴传,密勒日巴当初去见师父的时候,穷得不得了,没有钱去供养师父,只有一只跛脚的羊,他只好空手去了。见了师父,跪下来,师父说你拿供养来呀!密勒日巴说我只有身口意供养,只有我这个人,其它什么都没有。师父大骂:“你不诚恳,家里还有只跛脚羊啊!你就是舍不得!”“是!是!是!”他没有申辩,赶紧回去把那只跛脚羊拿过来。他原来的本意是把跛脚的羊送给师父,觉得对师父不恭敬。你看看这个师父,什么都要,把劳力刮来,把人家跛脚的羊也刮来。所以,善知识也会搏财,也有妻子儿女眷属,跟普通人一样。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如果你看了善知识这些毛病,不起恶念,不起任何坏的观念。佛说即能究竟成就正觉,立刻就成佛了。到了成佛的时候,“心华发明”,脉解心开,大彻大悟,身心内外一片光明,“照十方剎”。

你看这一段成佛的方法,没有一个什么法门,只教你如何学做人,自己要做成是一个求法的学生,自己要成器,因为佛法不在老师这里,而是在你自己那里。你如果能对一个泥巴做的菩萨起恭敬心,也一样会成道,何况是一个活人?但是,一般众生不要说对这个善知识不信,即使一个活菩萨在他前面,他也不信。因为众生我慢,永远不能成道。真的放下我慢的话,那一个不是善知识?就如“阿弥陀经”所讲的极乐世界,那些鸟都在念佛念法念僧,那些花鸟都在开示你,其实是你自己在开示自己,心花发明,就成道了。

佛教在人类社会提出了师道的尊严,无论显教或密教都非常重视,所谓:“一日从师,终生如父。”密宗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仪轨五十颂”,凡是学佛要先学这个。做人弟子做不好的话,其它都不用谈了,人品有问题,还学什么佛?若是贡高我慢,那真是不堪造就。佛教为什么那么尊重师道?那是尊重法统,什么法统?正知见的存在。顺便告诉各位,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师道,要看“礼记”,“礼记”的儒行篇,说明如何才有资格称得上知识分子,如同佛教的戒律,说得清清楚楚,其中提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那么,怎么样才是师道呢?简单的分为两个观念,经师和人师。经师就是学问能够承先启后,人师可就难了,等于佛教的戒、定、慧样样俱足,大彻大悟,这才够得上善知识的标准。在此综合佛家与儒家的道理向大家介绍。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玻】

上面讲的是如何事师,对待老师就是要恭敬,是要无条件地信仰。接下来讲的是为人之师本身的条件了,假如老师没有做到下面的几个条件,则不足以为人之师。这个条件并不是知识,如同“礼记”中所提到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知识是知识,即使有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

佛说真正的善知识所证的妙法,应该离开四种毛病,没有这四种毛病,才有资格称为善知识。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吉: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那四种病呢?第一种是作病,什么是作病?就是认为圆觉成佛是造作出来的。我们的一切修行不是在造作吗?何以说造作是病呢?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和佛的自性一样,何必还要修呢?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个什么呢?再怎么修还是一样不增不减,修并未增加,不修亦未减少。认为有修有证,有佛可成,这是作病。

这是圆觉境界,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大家可不要听了以后,都不修行,都不造作,那不可以,我特地在此强调一句,因为诸位没有这个气派,没有这个胆识,没有这个智慧。假如诸位有的话,就不来搞“圆觉经”了。“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我们所有的一切修行,都是本心第六意识的造作,以此有修有证求圆觉境界,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境界,永远达不到。为什么呢?佛说“彼圆觉性非作得故。”真正的清净圆明自性是本有的,不是造作出来的,不是修得起来的。所以说有所造作,有所修有所证,这是病态。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盘,涅盘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第二种病是任病,任者放任自然。中国的古人常讲学禅宗容易狂,所谓的狂就是任病,不作功夫。现代世界各国讲禅学的很多,其实,我们以前那有听过什么“禅学”这个名词?学禅就是学禅,甚至连禅宗都很少提。现在处处都是禅学,可是,连个狂禅之流的人都没有。过去我们所看到狂禅之流的人,假如现在在这边的话,这一班人就不要谈禅学了。现在搞禅学者,对“指月录”、“五灯会元”也许能倒背如流,但是,你要他盘腿打坐,则一点功夫都没有。他认为不需要作功夫呀!懂了就悟了,狂得不得了,上不见佛,下不见众生,这是狂禅之流,这是任病。

佛说“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盘,”生死有什么可怕?死了就死了。但是,临死之前痛苦不痛苦呢?当然痛苦。我以前有一位老朋友,学问好,禅也学得好,临死前,我去看他。“怎么样呀?老哥,这个时候还痛不痛啊?”“当然痛啊!”“那你一辈子学佛——”“那有什么关系?”他答复得很自然。他也真有这个气派,他的见地也不能说不到,可惜,没有下过禅定功夫。所以说任病也是不对。有些人认为不用断生死,也不需要求涅盘,因为“涅盘生死等空花”,那你去等等看吧!

“任彼一切随诸法性”,一切放下,任其自由自在,如果这样就可以圆觉成佛的话,永远不可能。因为“彼圆觉性,非任有故”。刚才讲过你有意去修成一个佛,不对;相反,不修而能成佛,也不对。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第三种止病是我们一般学佛最容易犯的,总认为学佛修行是把妄想杂念完全停止,认为妄念不能停止,就不能学佛。尤其大家都想把妄想止息了,“永息诸念”,什么都不动念了,那么就达到“寂然平等”,认为这就是空。有没有人做到呢?在修持上也有人做到,中国禅宗称之为“枯禅”,枯木是不能生花的,这是不对的,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所以无论学显教也好,学密教也好,假如教理搞不清楚,一切修行都是徒劳无功,那真是“涅盘生死等空花”,成佛毫无希望了。

佛说如果以这样的观念来修行,要想成佛,“彼圆觉性,非止合故”,并不是说把妄念停止了,那就是圆觉自性。即使打坐坐得好,能够定千万年也没有用,“法华经”上讲“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一定定了十劫,够久了吧!结果如何呢?“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佛在这里说:“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第四种是灭病,止和灭有什么不同呢?止是用意志力硬是把它压住,犹如石头压草,根柢还在,石头下面不长草,但是住石头边长上去。灭是认为自己永断一切烦恼,永远没有烦恼了;“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体与心灵彻底空了,“何况根尘虚妄境界”,身体空了,心也空了,六根的作用没有了,外在的六尘也不相干了,也没有什么境界,“一切永寂”。这总该是佛境界了吧!释迦牟尼佛说这也不是,因为“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自性本来清净,你有一个寂灭相,那是你造出来的境界,不是自性清净。

以上所讲的是上上乘佛法,可以以此来检验自己在修行上是否犯了这些毛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佛说如果能够离开这四种病——作病,任病,止病,灭病,才真正知道自性本来清净,不假修证。要离开这四种病,好像很难,造作修行也不对,放任自在也不对,止息妄念也不对,灭尽烦恼也不对,那怎么办呢?不知诸位是否记得“圆觉经”前面讲过“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各位对这几句话多加体会,自然晓得怎么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再提示各位一句,这也是“圆觉经”前面讲过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你知道一切妄念、思想、感受,这些都是假的,痛苦是幻,快乐也是幻,“知幻即离”,知道这些是幻就不去管它。“不作方便”,这中间没有方法,用一个方法来离开妄想幻境,这一个方法本身也是幻,也是妄念。“离幻即觉”,离开了这些妄念、感受等等,就把知觉自性摆在那里,“亦无渐次”,这个中间没有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很简单,平常心就是道,不用增加,也不用减少,不用吃补药,也不用吃泻药。

我们为什么不能证道?因为人都不肯平常,拚命好奇去求这个道,求那个法,花一万五千元买一个咒子,结果把自己给“咒”死了,何苦呢?佛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当年我在峨眉山闭关的时候,有魔障,庙里的师父拚命念咒子,没有用。我说算了,算了,不要念了,我念一个咒给你听。于是,我往桌子一拍,开始骂起来,三字经、六字经都骂出来了,好了,没事了。师父问我说你这是什么咒子?咒者咒也,我咒他嘛!万法唯心,心正念正,什么魔都怕你。你有所求,有邪心,即使念咒子,还是邪念,都抗不住魔的,这个道理要搞清楚。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你有这样的观念看法,就是正确的观念。“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若有其它的观念见解,那是外道邪见。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如果要学真正的禅宗或真正的密宗,必须要依师,依善知识。依师之前,弟子要观察老师,老师也要观察弟子。佛说末世的众生,要想修行佛法,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善友就是善知识,古人说亦师亦友。可是以前是弟子侍候老师,现在时代不同了,反过来是老师侍候弟子,众生颠倒。

“彼善知谶欲来亲近,应断憍慢”。只要你是块料子,够得上法器,善知谶会来找你。善知识都想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传下去,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想找一个好学生,问题在于你自己是不是法器。“应断憍慢”很重要,如果你有主观成见,认为不对,完全接受不了,那一点办法都没有。

“若复远离,应断嗔恨”。跟善知识处不好,他走了,不理你了,也不要嗔恨。一般人相处不来分开了,都会恨,就开始毁谤了,说老师这个不对,那个不对。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善知识往往故意示现顺境、逆境来磨练你,考验你。在顺境时,看你是否沈迷;在逆境时,看你是否能够忍受。在逆境时,是否能够维持平常心,不怨天,不尤人;在顺境时,也是一样,是否能够维持平常心,而不得意忘形。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自己明了此心毕竟都是空的,与诸众生并无差别。“如是修行,方入圆觉”,这样修行,才能进入圆觉境界。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佛说未来末世的众生,学佛不能成道,是由于无始以来以自我为中心,所产生的憎爱心理。一切种子包括很多,最基本的贪、嗔、痴、慢、疑五种思惑,所谓修行就是如何转化这些心理上的毛病其次就是见惑,见惑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见取见是自己主观的成见,戒禁取见是认为某件事不能做,做了就不能成道,如同回教徒不吃猪肉,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规条。见惑就是观念上的错误,而被这些错误的观念困惑住了,不能解脱。见思惑形成了心理思想上的一切种性,形成了现在的个性,必须要把见思惑转化,才能成就。见惑要在见道、明心见性以后才能断,才能转。思惑则在见道以后还不能断,必须靠修持,慢慢作功夫才能断。所以,我们深受内心爱憎之念的折磨,贪嗔痴慢疑很难断除。

佛为什么要提这一段?善事善知识很难,我常跟同学们说我不是善知识。但是,我晓得世上纵然有善知识,你们也学不好。为什么呢?一般人学的时候,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某某人讲的道理很合于我的想法。还有些同学跟我说:老师啊!你讲的思想跟我的一样哩!我说好,谢谢你啦!所以,我说你们不是学佛,而是拿佛的招牌来表现自己。例如现在很多人批注佛经,很多人上台弘法,所讲的佛法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原意?很成问题。禅宗有个故事,五代时有位忠国师,他的一位弟子学问非常好,想要批注佛经。忠国师就叫人拿一碗水,里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只筷子,问这是什么意思?弟子答不出来。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懂佛的意思?

所以,能够去掉“自他爱憎”,一切平等,爱人如己,才是学佛的行为。但是,谁能做到呢?爱人如己,大家都会讲,利害关头一到,当然是我第一,那里还有你?修行在平常是看不出来的,到了利害关头,才是真正的考验。尤其是宗教徒,排挤别人的心理特别强烈,哎呀!你是基督教!那味道就出来了,就不能平等,就不能慈悲了。为什么信了宗教,容易排挤人家呢?因为认为我信的才是对的,他的错了,这是犯了见取见及戒禁取见的错误,这也是“自他憎爱”的心理,合于我的则喜欢,不合于我的则讨厌。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这一段话,有那一个佛教徒做到了?我常说我不是佛教徒,因为我没有资格当一个佛教徒。佛说假定有一个人,看见怨家,如己父母,这多难啊!视怨家犹如自己的亲人,怨亲平等,这才是学佛之人。恩怨分得太明就不行,那么,恩怨分不清楚,好不好呢?那也不行,那是愚痴,要恩怨是非善恶分得清而又能包容。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佛,我问他你的父母怎么样了?他说这不要管了。咦?父母都不要管了,好不孝顺的东西!还跑来学佛?孝顺都没有做到,人道都没有做好,还想成佛呀?哎呀!老师,我那个妈妈脾气好古怪,好难相处。对呀!父母难相处,夫妻难相处,这些做不到,还想度众生?父母不是众生啊?丈夫、妻子、儿女不是众生啊?欺人乎!欺天乎!自欺嘛!自己的亲人父母都没有尽到孝心、爱心,对别人,对怨家,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学佛的人看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也视自己的子女如同一般众生。

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一段,就可以知道学佛是从做人开始。人都没有做好,我要打坐,我要修法,我要灌顶,灌了顶就可以往生西方,念个咒就可以成佛了,你看这个贪心多重啊!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你懂得了这个道理,晓得如何起步走,然后再修一切佛法。佛法的基本立足点是在慈悲、平等,在修持的方法上也是一样平等,没有好坏,没有憎爱,不要说信了佛教,就看不起不信佛教或信其它宗教的,不要说学了禅就看不起净土,学了密宗就认为密宗才能成佛,学了净土就认为禅宗不踏实。八万四千法门,没有那个好那个坏,要在和你相应,而你能老实修行,就如“楞严经”所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相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佛说末世的众生要想成就圆觉境界,“应当发心”,发什么心呢?“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圆觉经”的文字很美,文字后面的意义则很不简单,不仅要度一切众生,没有时间性,永远永远入世救人,最苦难的时代,在最苦难的地方,都要来。这是菩萨发心,这一段可参考普贤行愿品。每一个学佛的人都应该先读普贤行愿品,至少我当年学佛是这样。普贤行愿品里有一句:“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很大,没有边际,假如这么大的虚空有边际有穷尽的话,我救众生的愿力比虚空还要大。地藏王菩萨就是走普贤行愿品的路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注意!学佛的目的不只是自己要成佛,所有一切众生都要让他成佛。大乘佛法是先利他,再利己。其实,利人就是利己,天道好还。记住,佛法的精神只问施出去,绝不求收回。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不能存有我在度众生之心,若有度众生之心,我今年度了几个人,我又救了几个人,就不是菩萨道。“除彼我相一切诸相”,没有你我之相,也没有一切诸相,不被外界的现象所困,也不被自己内心的思想境界所困。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这样发心才不致于落入邪见之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心,你学佛要发心啊!发心并不是你捐了几百元几千元,或是到庙里做了什么事,而是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发菩提心就是我要大彻大悟成佛之心,不仅自己要觉悟成佛,而且也要所有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发大慈大悲之心,救一切众生之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发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时,释迦牟尼佛再用偈语来作总结: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请作止任灭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盘】

【普觉汝当知】 普觉菩萨你应当知道,

【末世诸众生】 未来末世的一切众生,

【欲求善知识】 学佛要依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应当求具有正知正见的人,

【心远二乘者】 远离声闻缘觉不走大乘路线的人。

【法中除四部 此善知识所教的法门,应远离四病,

【谓作止任灭】 那四病呢?作病,止病,任病,灭病,

【亲近无憍慢】 善知识亲近你,或你亲近善知识,心中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 善知识远离,或远离善知识,心中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见到善知识示现种种顺逆境界,

【心当生希有】 内心应当生难得之想,善知识所示现的种种顺逆境界,都是教育法。

【还如佛出世】视善知识如现在的佛,不可对善知识起轻慢心。

【不犯非律仪】 律是戒律,仪是态度,不犯戒律,态度庄严恭敬,

【戒根永清净】 内心持戒清净。

【度一切众生】 然后,要有愿力,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不仅自己要成佛,也令一切众生成佛。

【无彼我人相】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当依正智慧】 千万记得,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也不是功夫。

【便得超邪见】 佛者觉也,真正觉悟了,明心见性,而得正知见,破除邪见。

【证觉般涅盘】 最后达到成佛的圆觉境界。